《阮郎归》原文及赏析

《阮郎归》原文及赏析,第1张

 《阮郎归》作品介绍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词作。此词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于仲春时节踏青时的见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思之情。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春日郊外的秀丽景色和女子的见闻;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全词清秀典雅,迤逦飘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回环委婉,是词人的作品中极为典型的一首小词。

 《阮郎归》原文

 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1时,风和2闻马嘶3。青梅如豆柳如眉4,日长5蝴蝶飞。

 花露重(zhòng),草烟6低,人家帘幕7垂。秋千慵困8解罗衣9,画堂10双燕归。

  《阮郎归》注释

 1、踏青:春日郊游。唐宋踏青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八者.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者。后世多以清明出游为踏青。

 2、风和:春风暖和。

 3、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嘶,叫。

 4、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

 5、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6、草烟:形容春草稠密。

 7、帘幕:帘子和帷幕。

 8、慵(yōng)困:困倦。

 9、罗衣:香罗衫。

 10、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阮郎归》原文翻译

 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春日渐长,蝴蝶飞得多么轻盈。

 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创作背景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位**怀人念远的词作。词中描写的时间是春半的一个黄昏;地点是南园到寝室。主人公是一位思念远人的**;事件是因**到南园游春而引起的自己感情经历的'回忆。

 《阮郎归》赏析

 这首词表现的是思妇怀人的情绪,内心情感的流露十分含蓄。通篇没有直说思念的地方,也没有直呈愁怨的言语;但春光大好,游园不能令“她”情意欢畅,园中荡秋千也不闻盈盈笑语,一切只是默默,终而无言无绪欲拥衾独眠。说明女主人公并不是因春光和悦、暖风熏人而娇慵易倦。而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上片写女子游南园所闻所见。所选择加以表现的声音、景物都有极丰富的含义。“春半踏青时”,仲春时节,花繁艳、草丰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踏青。这里突出两种意味:一是大好春光欲与所思之人分享而不能;二是此际虽是春之繁盛之时,但同时也是将衰之日。好景易逝、时光空流,好不容易历尽凄凉秋意、冰封冬雪,迎来春光,却仍是盼不回远人。“青梅如豆柳如眉”,梅子结于枝头清晰可见,柳叶也已非“陌头柳色”之鹅黄新绿,而是已长如女子修修黛眉。这仍是以外物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叹怨远人“可怜春半不还家”。“风和”句,写听觉感受。春天不仅景繁丽,音亦繁闹无比:莺嗔燕咤、欢声笑语、笙歌管弦等等,可写之声极多,但女主人公耳际只徘徊着风声与马鸣。其实女主人公充耳不闻春之“乐”音,在于她内心愁闷:想当日作别之时,“他”如何不是身跨骏马、扬鞭远去;如今别人家的游子勒马而归,自己却独独等不回“他”。因此写马声亦是写愁思。末句“日长”正是“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之意,无伴、失伴倍觉时光难熬。而蝶又双飞,追绕花丛之间,愈发惹动相思之情。这几句无一处写情,但又无一处不含情。

 下片,写女子独在园中已许久,暮色来临,露上娇花,凝珠如泪,草锁轻烟,春气低迷。望邻家重帷深下,知天时已晚,不禁长叹。秋千荡罢,困懒无聊。痴坐无绪,返至屋中。点灯亦是独坐,且不堪忆共剪烛花之情,不如向梦中去,或可忘却,或可一见。总之女主人公此时已是心力交瘁,不愿再思再想。然而无意抬头,却见“双燕”栖于画栋之上。真燕还是画燕并无关碍,关键是在古人心中“燕”向来少有独飞之时,“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双燕”实喻夫妇和谐相伴,则此时见“双燕”,**只能痛断肝肠。

 这首词深于言情,善于写景,情蕴景中,以景结情。读后颇有低回欲绝,余音袅袅之致,代表了欧词和婉、深隽的特色。

  名家评论

 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景物闲远。又云:帘垂则燕栖,栖则在梁,妥甚。

 黄苏《蓼园词选》:是人是物,无非化日舒长之意,望而知为治世之音,词家胜象。

 陈世修《阳春集序》:“观其思深辞丽,均律调新,真清奇飘逸之才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先写春早之景,后言春昼之人,但言日长人倦。“秋千”二句不着欢愁,风情自见。南国美景如画,春色撩人。写景句含婉转之情,可谓情景两得。词家之妙诀也。

 《阮郎归》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手法是用典,借用典故“挥羽扇,整纶巾”巧妙地比喻当年词人抗金时的潇洒风度。“招魂”是《楚辞》中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之意,这里用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

阮郎归 辛弃疾 赏析

辛弃疾是北宋大词人,一生写过很多重要的诗作,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以下是 阮郎归 辛弃疾 赏析 ,大家可以通过赏析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下面是原文以及翻译和阅读答案,欢迎参考~!

原文: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作者: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阮郎归 辛弃疾 拼音:

shān qián dēng huǒ yù huáng hūn ,shān tóu lái qù yún 。

zhè gū shēng lǐ shù jiā cūn ,xiāo xiāng féng gù rén 。

huī yǔ shàn ,zhěng lún jīn ,shǎo nián ān mǎ chén 。

rú jīn qiáo cuì fù zhāo hún ,rú guàn duō wù shēn 。

阮郎归 辛弃疾阅读答案

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析。

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

2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

二:

注①张处父,词人好友。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作析。

上阕描绘了一幅昏暗凄清的画面,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霎那之间的昏暗景象;鹧鸪声里数家村通过鹧鸪声声,营造凄凉之境。

2,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运用对比、用典手法,刻画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泊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

3,词作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①漂泊不定的凄苦,②前途茫茫的忧虑,③遇见故人的欣喜,④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写到点即可)

三: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3)词的上阕写了灯火、云、鹧鸪、村等景物。构成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

(4)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

四: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情和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请结合上阙作简要析。

下阕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

使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意对即可)

五:

①此词大约写于南宋淳熙六年(年)或七年,辛弃疾时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

②潇湘:潇水和湘水,在湖南零陵县汇合之后称潇湘,这里指耒阳地区。

1诗词讲究通过炼字来传神,这首词前两句中哪个字有这种作用?请简要析。

2 这首词的下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析。

参考答案

1、欲。它巧妙的写出了黄昏时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

2、用典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第一,诸葛亮指挥战斗的形 象。借此暗示自己当年抗击金兵时潇洒风度,抚今追昔,感慨不已。第二,《楚辞》中的《招魂》篇。借此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举难以实现的满腹哀怨与牢骚。第三,杜甫诗中纨绔不锇死,儒冠多误身(《奉曾韦丞相丈二十二韵》),表现对议和派的强烈控诉,以及自己一身落魄蹉跎的痛苦心境。(具备其中一点且句意通顺,即给)

阮郎归 辛弃疾翻译

山前灯火闪烁,快到黄昏,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鹧鸪声响起的地方住着数户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潇湘道上喜逢故人。少年时也曾学诸葛亮手执羽扇,头戴纶巾,风度潇洒镇定自若地指挥千军万马与敌鏖战。如今虽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样作《招魂》赋招回失去的灵魂,自古以来书生多是无用之辈,读书多反而误了自身。

阮郎归 辛弃疾 字词解释:

1、耒阳:县名,即今湖南耒阳。

2、推官:州郡所属的助理官员,常主军事。

3、数家村:几户人家的村落。

4、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这里指湖南。

5、遭:路遇。

6、纶巾:有青丝带的帽子。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代儒将的服饰。

7、鞍马尘:指驰骋战马。

8、憔悴:指衰老。

9、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指代书生。

10、身:自己

阮郎归 辛弃疾 中心思想: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他乡遇故人的具体环境,透露出作者的凄凉处境和忧愤心情。词的下片写情,描写他在故人面前倾吐表情,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阮郎归 辛弃疾 背景:

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辛弃疾正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阳道上,遇到了故友张处父,倾盖相接,把襟话旧,写下了这首词。

阮郎归 辛弃疾赏析

上阕头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词人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因此他在另一首词中写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而此词的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词人遇见老友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潇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下阕全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阕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提到)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因而,他发出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的悲鸣。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杜甫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解 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 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 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 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 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月初九为什么被称为重阳节呢?原来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在《易经》的爻辞中,以阳爻为九,也就是说,九这个数字代表阳数。古人认为九月初九这一天,日期与月份的数字正好都是九,是两个阳数重合,所以也叫“重阳”,这一天也就被称为重阳节了

从时间节气上来说,九月初九是深秋时节,此时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秋意浓浓,极具浪漫的气氛。在多姿多彩的时节迎来重阳佳节,人们有理由让节日充满仪式感。

登高望远、遥寄相思、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等一系列适合在这个时节里开展的活动由此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江南北的人们接受,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寓意美好,所以在古人眼中重阳节是吉祥的日子,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植入到了传统节日中,两者相得益彰,也让节日多了一份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女词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首首蜚声诗坛传诵千年的重阳节名篇佳句,让这一传统节日的美好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写在重阳节的、抑或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不胜枚举。北宋词人晏几道在重阳节的宴席也曾写下过一首《阮郎归》的词,不仅写出了一些流行于北宋时期的重阳节习俗,也写出了晏几道深沉的情思,是一首寄深情于重阳节的名篇佳作,原词如下: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开篇两句写“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词人从重阳节里的景物开始写起,渲染重阳时节的景象,并透露出词人的立足点。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进行创写,可谓开门见山,一笔点明主题。

礼记·月令》中写着:“季秋之月,霜始降,鸿雁来宾。”这一描述与重阳节的时序节令是很吻合的。重阳节虽然不是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但重阳节与二十四节气当中的“霜降”在时间上,也就相差前后两三天。

词人以舒缓、平淡的笔调,从气象和物候两个方面出发,写出了重阳节的特征:重阳时节,白露为霜,天上的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似乎也随之在天空中拉出了长长的云翼。

词中的“天边金掌”是晏几道引用的一个典故,相传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修建了一个高二十丈的铜柱,铜柱上面铸造着铜人,铜人的手掌托着一个盘子,用来承接露水。

这样的一个极具想象力与迷信色彩的建筑物代表了汉武帝想饮“玉露”以求长生的愿望,承露金掌这一建筑物也代表着它是皇宫所属。

晏几道词中用到“天边金掌”,指的不是汉代的建章宫,而是北宋的都城汴梁。词人只用这两句,就将重阳节前后汴梁的气象和物候特色勾勒了出来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前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紧密而自然。既点出开篇两句描写的是重阳节里的景物,也引出“人情”二字。

原来晏几道是晏殊幼子,晏殊地位尊荣,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晏几道,身上既有赋性的天真,又有横溢的才华。

良辰佳节,酒筵歌席,是晏几道青年时的生活常态。晏殊死后,家道衰落,晏几道的生活陷于贫困,对于人情世故、悲欢离合,他有更多的经历和体验。

宋哲宗元祐初,晏几道词名盛传于京师,苏轼曾请黄庭坚转致期望结识之意,但他回答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从晏几道的语气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他早年家境优渥,二十他对自己的才气是很自信的。虽然经历了家道中落,也经历了门庭冷落,但他身上的那种贵族气质依旧未减。

世事的变化以及人情的冷暖,不免让经历过这一切的晏几道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天真时时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波折,忧伤与悲凉也伴随着他飘零的后半生,因此他的词作中的情感表达也是很深沉的。

在异地他乡,在重阳佳节来临之日里,还有朋友邀请晏几道参加宴会,这让饱受世事沧桑、人生冷暖的词人开心不已,心头也温暖了不少。

美酒佳肴,歌舞宴乐,而且当日所饮之酒的味道正是词人熟悉的“绿杯”,宴会上歌女表演的舞蹈正是自己当年看了一遍又一遍,听到的歌声正是自己听过很多遍的熟悉的旋律。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情景,怎能不勾起词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呢?

宴会上关于重阳节的习俗犹如自己青春年少之时家乡的,这一刻让词人真正体会到了人情温暖如故乡的况味。

经过不少辛酸之后,还能得到这种温暖,不言珍重而又寄寓着很多珍重之意。“人情似故乡”虽然都在极力地渲染宴会给他带来的欢愉,但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将此刻的宴会情景与晏几道的身世联系起来的话,就会明白这是充满辛酸的欢愉。

下片开头三句“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是对上片第三句的补充,再一次叙述了重阳节的活动内容。“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宴会场面的盛大与隆重,以及参与宴会的人们身着精美的服饰,进一步渲染了宴饮的盛况。

词人为何在下片要再一次描写宴会的规模呢?是词人情感的再一次共鸣。他在宴会上回味着人情的温暖,回忆着佩兰簪菊、酒宴歌舞的昔日重阳节盛景,感受着今日隆重而热烈的重阳节氛围。

所以下片中对重阳节场景的再次描写,于情于理都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不仅没有让词作显得拖沓冗长,反而让词作迸发出强烈而又真挚的情感来。

这三句是整个过节活动的一个归结点,包含多重的层次:宴会给词人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欢愉,词作本可以随着宴会的高潮而收尾,可是这样不同寻常的一次宴会,这样一次给词人带来“人情如故乡”的宴会,必然要有一个升华和冷却的心理过程。

所以词人需要再去调理它,他不堪回首的繁华岁月、不堪回首的昔年岁月,不堪回首的年少往事,在今日的重阳宴会中,在此情此景中被重新唤起。

词人经历过的层层挫折,内心面对的重重矛盾,感情上遇到过的种种曲折在此刻交织在一起,自然就把意境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结尾两句“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有人情的温暖,有过节的兴致,隐藏在词人内心深处悲凉还是无法排遣,所以他只能希望在醉酒的状态下,将内心所有的郁结和烦恼统统忘掉。

写到此处,词义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本来重阳节的气氛是欢愉的,但词人的内心却是愈加伤感,词人的伤感掩盖了节日的欢愉。由此可知这么多年来潜藏在晏几道内心的、不为外人所道的悲伤是有多深。

但词人内心是完全没有自信的。正因为没有自信,所以此刻词人感觉到自己恐怕连大醉一下也难以做到,所以只好用吩咐的口气,盼望为宴席助兴的歌女,不要唱出令人肝肠寸断的歌声。否则,不但内心的悲凉忘却不了,而且怕连“沉醉”也做不到了。

从晏几道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尽管他真挚的情感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感知了许多人情冷暖之后,他内心的悲凉挥之不去,已成为词人常态化的情感。尽管那些曾经令他刻骨铭心的人或事,在此时此刻,他已经不愿去主动回忆这一切了。

繁华已然落尽,往事已然尘封,过去了就过去了,再去回忆还有什么好的呢?只会让自己更难受。

晏几道这首重阳节写下的词,词人呈现出了凝练而高远的景色,情感的描写波澜不惊,词意却跌宕起伏,词作从舒缓渐进到悠扬旋律,与词人情感的变化高度契合。

正因为词作的意境与旋律配合得如此有韵味,如此有感染力,读来让人真正体会到伤感的文字在文学作品中也是极具魅力的,伤感是人之常情,是深沉的,是唯美的,也是最美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8870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