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吟》赏析是什么?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是什么?,第1张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如下:

《葬花吟》全诗感情深沉,想象丰富,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全部哀音的代表。它与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誺》一样,是作者着力塑造林黛玉、贾宝玉这一对贵族叛逆青年的典型材料。风格上仿效初唐的歌行体,叙事简洁,抒情淋漓尽致,议论集中精炼。

全诗以花自喻,以葬花的过程和情感为线索贯穿始终,把感情一层一层逐层推高,最后达到顶峰,揭示全诗的主旨,深刻展示了林黛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绝世的艺术才华。

林黛玉《葬花吟》创作背后:

林黛玉写下这首《葬花吟》还是因为一个误会,话说那贾宝玉被贾政叫去训话以后,惹得众人都替他担心,生怕他又挨贾政呵斥。这林黛玉也是如此,所以就好心到怡红院准备探望宝玉,谁知碰巧撞见晴雯和碧痕在院子里吵架,这院子门又恰巧给关上了。

林黛玉就去敲门,而晴雯和碧痕这两丫头都在气头上,谁也不去开门,林黛玉以为她们没有听出来自己的声音,于是又叫了两声,偏生这晴雯没有听出来是林黛玉,加上又是个暴脾气,就出言不逊加不开门。

这让天性多疑和敏感的林黛玉伤心,不免伤怀黯然于自己寄人篱下的苦楚。于是越想越难过,翌日就跑到她葬花的地方一边哭的梨花带雨一边写下了这首《葬花吟》。

主要内容:黛玉在房中歇息时,宝玉赶过来说玩笑话,惹恼了黛玉。宝玉恰遇到事立刻出去了,晚上黛玉来看宝玉,听到宝钗在宝玉处说笑并看到宝钗走了,自己叫门时,小丫头以为是宝钗没开,黛玉伤感不已。

第二天在外面看到春残花落,又想到自己寄人篱下,唯一的知己宝玉似乎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就把残花埋葬于花冢,伤心之下,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葬花词》。

扩展资料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

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  。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程高本)

-黛玉葬花

《葬花吟》是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身思想的弱点。人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读者再把《葬花吟》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我看到了有关对林黛玉之《葬花吟》的多个提问,为此想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葬花吟》是刻画林黛玉思想性格的长篇抒情诗,它是林黛玉自伤身世万遭际的哀歌,也是她坚持生活理想,宁自洁而不陷污浊的表白。全诗可分三个段落,

前三十二句,是铺叙与抒情相互交替!诗人自叙了葬花的缘由,以花自喻,自伤身世之凄凉,遭遇之辛酸。“花谢花飞飞满天"是花的景象,而以飘荡的游丝和轻扑的柳絮为衬托,描绘了春末落花纷飞的景色。

接着又以闺中女儿惜春暮,与红消香断有谁怜",相呼应,画出了“手把花锄出绣门”的诗人自画像!

这就交待了诗人因惜花而葬花的心理动因。从十二句开始这一节,诗人以花自喻,抒发了自已的身世之悲,其中“挑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是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几句,完全是她凄伤情绪的的流露和对未来不幸的预感,无疑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叹!“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己倾"。这表面看去是对花鸟命运的叹息,而实际上是借物寄情,咏叹的是人生的变幻无常。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黛玉葬花这个精彩片段,就算是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对此有所了解。那么曹雪芹费如此多笔墨所描绘的《葬花吟》表达了什么呢?

《葬花吟》的出处是在《红楼梦》第27回中,在前部分说过林黛玉曾经怜惜桃花的凋零,亲自将落败的桃花收集起来,并葬于花冢,重回花冢以后,以落花自喻,十分悲伤的泣吟出了《葬花吟》。

对林黛玉而言。

全诗看似是林黛玉在那为花的落败而感到悲伤,实则是借花喻人。就算是美丽的桃花也无法逃脱自然规律的束缚,比喻自己坎坷浮萍的身世。整篇诗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的地方,全诗的语言抒情酣畅,字字悲鸣,更何况是林黛玉泣咏而出的,更是将当时林黛玉那凄清的画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烘托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写出林黛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在天的尽头,哪里又有像这样子埋葬花的地方呢?现如今的人都笑林黛玉葬花,以后谁又来埋葬林黛玉自己呢?这几句反问,将林黛玉对生命的迷茫与她自身的遭遇结合起来,表现出林黛玉对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心绪在心中交错,不知自己又何时会死去,又不知自己什么时候会爱上他人,表现出对未来的不安

对《红楼梦》整本书而言。

《红楼梦》书中的诗词不少,几乎全与剧情相关,其暗示伏笔之类,而《葬花吟》更是将宝黛悲剧埋下了伏笔,也借喻着封建繁华的社会总有一天也会衰败。红楼梦中的群芳吐艳,皆被誉为鲜花,所以葬花吟中的花不单单是指林黛玉。比如说迎春错嫁了人最后被折磨得忍无可忍上吊自尽,惜春最后也出家为尼姑。

全诗是林黛玉由葬花的情景而抒发的情感,又由自身情感回想到自身的遭遇,环环相扣,彰显出林黛玉才女的气质,也表现出她和花一样的品格,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命运。

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写,那么这一段也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美丽如花,清洁自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读来令人气短也是令人最欣赏的红楼名句之一。

《葬花吟》写在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受罚,特往怡红院探视,结果却吃了小丫头们的闭门羹,一径自想自伤,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全诗52句,共361字,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始,至“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止,抒发葬花人的春愁;“一三百六十日”至“知是花魂与鸟魂”止是第二段,叙写落花的飘泊葬花人被挑起的悲痛情绪;“花魂鸟魂总难留”到“花落人亡两不”为末段,诗人以落花自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作谶语,写挽歌。

开头四句以落花起兴,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暮春图,飘零的落花洒满天空,柳条儿轻拂着水榭,柳絮儿轻轻地随着风飘入秀帘,惹起闺中女儿的惜春之情,愁绪既无处可释,于是“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行走在满是落花的小径,诗人的思绪开始随着桃花李花而飘飞:柳丝榆荚芳菲正好,桃花李花却已各自飘零,燕子们残忍地啄来花草垒成香巢,来年花草再发,可昔巢已倾。花鸟本是无情,只是在自然变迁的规律中轮回。“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如此残酷,花之明媚鲜妍又能几时?终归是“一朝飘泊难寻觅”,葬花人的一番惜花之情只落得“独倚花锄泪暗洒”,独自归去面对的又是“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萧瑟凄凉,教人如何不伤神?春天来去匆匆,不给一点音讯,深夜庭外的悲歌让人分不清是花魂抑或鸟魂,花魂鸟魂自有其归宿,只愿自己也能如鸟儿般展开翅膀,随着花儿飞到天尽头,可天的尽头,真有那理想的乐土吗?不如让我用锦囊将你们收藏,让那一抔净土保全你们的高洁。你们终究还有我这惜花人来安葬,却不知将来我的命运又如何?或许将来春残花落,便是红颜老死之时,到那时春也尽了,人也去了,只落个“花落人亡两不知”!

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既是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也是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是对自由的向往、幸福的幻想。“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是触景生情的迷茫;“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又体现了黛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同流合污的孤傲不阿的个性。而“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又是黛玉对自己的悲惨处境一个“红颜老去、花落人亡”的沉痛预言。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刻强烈的情感,《葬花吟》才有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上为人教版教科书解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8105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