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情感倾诉类栏目的吸引力探微

媒体中情感倾诉类栏目的吸引力探微,第1张

传媒中的情感倾诉是指普通人以匿名或真名通过传媒来讲述的有关个人或家庭的情感、生活经历。这类栏目最初出现在电台晚间的情感倾诉热线中,近几年来,许多报纸也开办了百姓倾诉专栏,刊登老百姓讲述的自己的情感生活故事。例如,在传媒竞争激烈的武汉,几乎所有的市民报,绝大部分调频电台都开办了这样的栏目,许多媒体还不遗余力地将其作为品牌来打造。而普通的读者、听众对这样的栏目反应都非常积极,他们或对其他人讲述的个人经历发表意见,进行热烈的讨论,或是参与其中,讲述自己的故事。传媒中情感倾诉热的出现,说明此类节目具备巨大的吸引力,那么这一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是哪些因素吸引人们去注视它,促使人们大胆地去参与其中呢?

既然是个人的情感倾诉,其中必然大量涉及到个人的情感隐私,或痛苦的人生经历,通常,这些内容是个人不愿对人讲述,也不愿让人知道的,大众传媒也不敢随便侵入个人的这一领域。因此,这类节目要成功开办,除了要引起了普通受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吸引了倾诉者的大胆参与,本文将从视听者与倾诉者两个方面来讨论其吸引力之源。

从视听者或受众的角度来看,情感倾诉类栏目一方面满足了他们了解他人隐私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普通人对传媒人性化、平民化的要求以及对人间真情的渴求。

日本社会学家籐竹晓认为,社会大众都有一种"窥*癖"心理,即有一种窥视、了解他人隐私的欲望,而窥视行为是一种未被社会认可的行为,"但是,在了解人们怀有的窥视心理以及接近信息的幌子下,大众传媒拥有了社会认可的机制……"(籐竹晓,第97页)。他的这一见解比较刻薄,但却向我们点明了传媒为什么会报道隐私,以及受众为什么会欢迎这类节目的原因。今天,中国传媒中此类节目的出现,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此,但却也不能脱离这一因素的影响。无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一种了解他人隐私的心理,但出于社会的压力,我们并不敢公开窥视他人的隐私,也无多少窥视他人隐私的机会。而大众传媒却为我们窥视他人的隐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对名人隐私的报道一直是大众传媒的经久不衰的热点之一,许多媒体通过炒作明星们的个人私生活,或刊登政治家的情感丑闻,来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望。通过了解这些名人们的隐私,我们"每天都可以窥视到英雄和当权者的弱点,……会不断产生大家都平等的感觉"(籐竹晓,第87页),即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但是传媒必须为大众也是为自身侵入个人隐私领域提供有力的借口,即"保证视听者知情权这一正当理由",正是这一借口要求公众人物应该能容忍传媒的报道,接受大众的监督。虽然许多媒体对名人个人生活的报道,常常超过一定的限度,也常常由此引起官司,但这种报道却从未中断过,大众对此类报道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我们看来,情感倾诉类栏目实际上是经过大众传媒包装后的另一种个人隐私形式,而大众对情感倾诉类栏目的关注,也正体现了其窥视他人隐私的心理需求。

不过,长期以来,传媒对普通个人的隐私,或是出于新闻价值的考虑,或是出于隐私保护法的限制,一直缺乏足够的关注,也缺乏介入的正当理由。但是在今天,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出于对炒作明星的厌烦,对传媒精英化的反对,普通民众对传媒人性化、平民化的需求日益上升,社会大众越来越关心自身的生活状况,关心与自己一样的其他人的日常生活。因为只有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其生活经历才更现实,更接近于自己,值得自己去借鉴回味。而大众传媒中情感倾诉类栏目,正好为大众了解其他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提供了机会。并且视听者所了解的,不是一种表面的东西,而是平常时刻许多倾诉者深埋心里,不被他人了解的真实情感。对于视听者来说,不但可以在了解他人的私密中获得一种窥视之后的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从他人喜怒哀乐的真情倾诉中,获得某种人生启迪或情感身份上的认同。因此这种了解也是一种情感心灵的碰撞与交汇。许多情感倾诉类栏目,正是以"真情"二字作为其栏目宗旨来吸引视听者的,以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来触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这个问题非常的有趣,值得聊一聊。

1你认为什么东西是两千亿年前不该有的?为什么?

2如果科学家在化石以及其他的证据上发现了两千亿年前的某种东西的痕迹和地球这几干年来的某些植物,动物,人造物,非常的相似,他们是应该感到担忧,还是感到欣喜。

3其实在2,00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着与现在的文明和动植物一样的环境是非常有可能的。

4地球存在的时间要远远远远的超过地球上,现在我们看到的生物和人造物存在的时间。

5在几千亿年之中,有可能因为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或者其他宇宙的事件或者地球地质的变化,造成那个时代的地球生物和文明彻底的消失了。

6也许那个时代的地球文明已经相当的发达,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已经移民到了其他的星球。

7我们今天的人类还没有能够挖开每一寸地壳,抽干每一滴海水来寻找这些遗迹,只能说我们现在没有见到任何这种遗迹,不排除我们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看到这样的东西。

8对于发现这些几千亿年前的人类脚印或核基地痕迹,没有什么需要警惕的,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他们为什么消失了,这种对地球生命和文明的毁灭会不会再次出现,虽然从概率上认为这种情况大概率会出现,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到。

9今天人类的文明和 科技 应该还无法抗衡来自宇宙或地球地质剧烈变化对人类文明造成的不可挽回地破坏,但是今天的人类正在努力的与存在了几亿甚至几千亿年的细菌进行战斗或和平相处。

10你有什么办法向未来几千亿年后的地球文明传递我们今天的信息呢?

1968年6月,一名化石爱好者米斯特在美国犹他州的羚羊泉搜集化石时,发现了几块疑似化石的石头。好奇的米斯特用锤子敲打了几下石头,意外的是那块石头竟然从中间一分为二,眼前出现了三叶虫的图案,更令人惊讶的是几乎完整无缺的三叶虫化石上,居然非常清晰地印着一个类似于人类的脚印。 而且,更像是人类穿着皮鞋踩上去的。印迹长28cm,宽85cm。充满惊喜和疑惑的米斯特把这个化石拿给犹他州大学的柯克教授看。柯克建议他去找地质学家检验。

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检验者,米斯特便在当地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这则消息以及照片。在媒体的报道下,这个消息便传遍了美国,并在众多国家的科学家中引起了轰动。

要知道三叶虫生存于56亿年前的寒武纪,直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

这个年份,不要说人类,就是恐龙以及人类的祖先小型哺乳动物都还未出现。那么,这个像人类穿着皮鞋的脚印如何解释,根据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百年来的考古记录来看,人类起源仅仅是300万—400万年。

连同人类的远祖猴类都是数千万年才出现。如果这个脚印真的是数亿年前形成的,那进化论就完全被推翻了。并且,三叶虫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产物,这一类软体动物可以说是地球最早起的多细胞物种,生活于海洋中, 如果那个脚印是人类的,那么可以说明当时的人类也生活于海洋,并且已经有了制造皮鞋的工艺。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生活在海洋中穿鞋干什么?现在的水生动物连四肢都退化了,更别说脚,即使是海边捕鱼人也不会穿鞋下水吧。

然而,这样的离奇事件并非独例

1930年,贝利欧学院的地质系主任包罗博士在肯塔基州的一处山上,发现了10处完整的人类足迹,有些足迹甚至存在于石炭纪沙石中。所有的证据都显示那是原生代沙石海岸留下的,也就是说25亿年前,曾有人在这个地区活动过。博士研究了20年之后,得出一个答案这些足印的确是一些两足生物留下的,他们的脚和人类一样,有一个脚跟和五个趾头,走起路来像人。

1971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玫瑰谷附近的拉克西河河床中,发现了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在恐龙脚印化石旁47厘米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具人的脚印化石,甚至有一个脚印叠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

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合乎常理的脚印化石发现。很有可能,只是巧合或者是官方造假!

一些椿象的背部竟然有着类似人脸的图案有些甚至更恐怖如同面具一般。

要知道, 这些图案的作用只是为了生存 。作为昆虫,天敌众多,每天都过着吃一顿是一顿,活一天是一天的生活。为了生存,亿万年来它们不断发生着演化,企图通过一些手段来吓退捕食者。而背部的图案就是起到恐吓前来的捕食者而多几分生存几率的作用。人类目前是地球最顶端的生物,很多动物都是见到人落荒而逃。难道,这些昆虫的图案是仿人的面部?但是,昆虫是地球的古老物种,已经存在了千万年甚至数亿年比人类早的多的多。难道,人类也有亿万年 历史 ?显然不符合如今科学界的主流认识。

其实,这只是一种巧合。 仔细观察,椿象背部的图案种类繁多,并且大多都是对称性的图案,很抽象。而自然生物大多都是对称的,这点并非只是人脸的特征。只是,在我们的眼中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并且,椿象这种低等生物他们并不具备意识,也没有模仿能力,更没有控制自身花纹生长的能力。所以,这只是大自然形成的某种巧合罢了。

反观三叶虫上的脚印,虽然很像是人类留下的,并且也排除了雕刻造假的可能。但是,不能就此认为那些脚印就是数亿年人类留下的。 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是发生在20世纪的,有些则是19世纪的报道。尽管这个年代,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但 科技 相对于现在并不发达。而进入21世纪,这样的报道很少听闻,原因在于我们 科技 更加发达,很多疑似事件短时间就会有答案。并且这些所谓的足迹还可能是造假行为。表面上没有造假,现有证据也查不出造假,但不能排出造假。

上世纪美国解剖外星人的事件也是沸沸扬扬,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真相却是所谓的解剖外星人影像是造假。

所以,那些远古的“人类”脚印也不排除造假。

反过来讲,如果这些脚印是真的远古人类留下了的,那现有的生物起源假说恐怕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甚至会推翻我们对地球乃至宇宙的很多认识!

玛雅历法中将地球分为五个太阳纪,每一个都代表着一场大浩劫,前四次文明都因大陆板块下沉和大洪水毁灭了,我们正处在“第五太阳纪”,终结之日是在2012年,幸运的是我们没有被毁灭,据此有人猜测,玛雅历法中所说的第五个浩劫也许并非实质上的毁灭,而是人类由此从 情感 文明走向精神文明。

是否真正存在史前文明,至今仍是个谜团,但近年来人类相继发现了许多史前遗迹,根据测定年代发现距今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于是有人脑洞大开地猜测,这种现象证明了史前文明的存在,也许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真的孕育过数个文明,并且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前,其他几次文明的 科技 很可能超越了我们。那么证据是什么呢?

踩在三叶虫化石上的脚印

三叶虫是寒武纪时期的远古生物,距今已经56亿年了。1968年6月有人在美国犹他州羚羊泉发现了一块石头,用地质锤敲开后惊奇地发现是三叶虫化石,上面竟然踩着一个人类的鞋印!

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有人曾和三叶虫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这个无意中踩踏的脚印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人提出有可能是天外来客造访地球留下的,甚至还想到是穿越者的杰作。不过很快有考古学家提出反驳,认为简直是异想天开,那时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这个脚印难不成还踏进海洋来踩一脚?根据石板痕迹来判断,脚印其实是岩石剥落恰巧造成的,只不过看起来像鞋印而已。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1972年5月法国核燃料处理工人惊奇地发现,他们采自非洲加蓬奥克洛矿石中,铀235含量为0717%,按照正常来讲,铀含量应该为0720%,这个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即使在月球等其他陨石中铀235含量也都是这个数据。

有人提出这可能是外星人来地球开采资源的结果或是史前文明的杰作,既然能提炼铀矿足以说明他们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提出这是一处天然核反应堆的结论,因为远古时期铀235含量要比现在的多,奥克洛铀矿开采地被地下水渗透过,经过一系列作用使这座核反应堆温度忽高忽低,进而造成上述奇异现象。

总结:绝大多数史前文明遗迹都是人为造假或是自然形成的,但个别遗迹科学尚无法合理解释。相对于我们这个短短文明历程,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中,谁也不能保证这颗蓝色星球究竟孕育出怎样的奇迹!

重庆高考(论坛)文科状元何川洋,因查出民族身份造假,被由重庆市纪委、民宗委、公安局、教委、招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列为违规学生。之后,北大放弃录取何川洋,港大亦宣称不录取。一个“分”即能上北大的学生,一次发生于何川洋14岁时的民族身份更改,且完全由其父母操刀,是否需要严苛至完全取消录取资格的惩罚?

语文121分,数学145分,英语(论坛)131分,文综262分。加起来,总分是659分。2009年,重庆高考文科状元就此诞生。这个幸运的孩子,名叫何川洋。消息一出,何川洋光环加身。然而,之后便被曝出民族身份造假。7月2日,北大表示“放弃录取”何川洋;之后,港大也表示不录取。何川洋面临的是无书可读的境地。

“这是法治的必要代价。”海南大学副教授王琳撰文指出,围绕何川洋的责与罚,“关乎到一部规章,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告诉记者,北大的处理并不为过,也能对所有的孩子与家长都起到共同警示的作用。“假如结果是说何川洋并无故意,造假系其父母所为,继而认定何川洋无责任,会给人们一种暗示,只要孩子不知情,就可以做任何违法造假之事,并以此来为孩子谋利。这于社会是不公正的。”

这一次,何川洋的无书可读,于法、于情,几乎陷于绝地。今年4月22日,国家民委办公厅等部门发出的《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民族成分造假的考生,“一经查实,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委托的招生考试机构取消其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记入考生电子档案。已经入学的,取消其学籍。”加之无数网民愤然责问,何川洋的民族加分,毁了一考定终身的“程序正义”,“一定要严惩”。

同情者不再占多数。甚至,同情者在论坛、博客上发的只言片语,质疑北大为何“放弃录取”何川洋,会立刻引来谩骂攻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是何川洋事件同情者之一。周泽曾两度在报纸上撰文称北大“放弃录取”何川洋系违法行为,接受《民主与法制时报》采访时,周泽已是疲惫不堪,“无法想象,自己的话竟然引来那么多人恶毒攻击”。

早在北大决定“放弃录取”何川洋时,《新京报》一位我便在自己的MSN签名档上写下:“如此责罚,是责罚相当?还是北大矫情?”

这些只言片语的呼吁并未扭转“大局”。7月8日,新华社电文称,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决定,“取消联合调查组查实的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教育部对此表示肯定。

“高考比的不仅是考试”

时光倒流至3年前。当时,何川洋14岁,正读初中。其父,在巫山县招生办工作的何业大做了一个决定:为儿子何川洋修改民族成分。

这并非容易之事,并且,“高考移民”、“体育加分”等乱象当时就已充斥媒体。3年后,一旦东窗事发,对何业大、何川洋会意味着什么?给何业大以勇气的,也许是当时修改民族成分以获得未来考试加分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在国内有悄然风行之势。

对一名高考生来说,在考场上多得一分,也许就意味着人生命运的转折。而不用考试,却又能平白得到加分,这是多么大的诱惑?

这个诱惑活生生摆在重庆众多高考生家长面前——只需疏系,将民族改为少数民族,就可能如愿以偿——当然,前提是父母得有够硬的关系。这一“坦途”,对普通民众而言,有似妄语。也因此,而今真相得以揭露,批评之声铺天盖地。

这并非高考加分首次在重庆引起关注。2008年的重庆市高考,市文科状元刘超然差点上不了北大。这在重庆教育界成了人所共知的“笑话”。“高考比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也比考生家长”,这一说法,许多年前即流传开。

刘超然的高考成绩是666分,但他没有拿到任何加分。倘若纯粹比拼高考成绩,刘超然毫无疑问是状元,并且,会被北大第一个录取。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刘超然身后,20匹“黑马”凭借着高考加分排在了刘超然前面,当年北京大学在重庆市的录取分数线(高考成绩+加分)也蹿至665分。2008年,北大在重庆录取计划是文科20人,但是只有高考“分”的刘超然并不在前20名之列。

刘超然最终能入读北大不无惊险。最终北大在重庆增加了4个文科招生计划。北大重庆招生组的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增设机动名额的原因是报考的优秀生太多。

在考生群体中流传的一句谚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自然,这绝非仅是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实际上,即使分数高到状元这个档次,在其心仪的高校对其发出录取通知前,依旧要提心吊胆。

2008年,清华大学在重庆的录取分数线为691分,该校录取的理工类考生的平均分竟高达6996分。事实上,该年来自于重庆市一中的理科状元刘薇,高考成绩是706分,这位同样没有享受任何加分待遇的复读生录取成绩最终只在重庆市排到并列第七名。

文科状元刘超然最终在北大的录取线上排名倒数,理科状元刘薇的前面突然又多站出了6名考生,还有一个和她并肩。各式各样的加分最终导致状元们成不了状元的尴尬。

“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今年,“分”(即不含加分)即考了659分的何川洋遇到的,则是另一种不幸。实际上,无需通过民族加分,何川洋即能上北大。甚至,恰恰是他的状元光环,引来媒体关注,才一步一步将自己送上“倒霉”之路。

何川洋被北京大学“放弃录取”了,接着又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北京大学的理由很清楚,这位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伪造了少数民族身份以给自己“加分”,尽管他的分数早超过录取线,且根本用不着这个所谓的“加分”,但北京大学依旧拒绝这个具有“道德瑕疵”的学生。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7月2日,得知自己与北大失之交臂,何川洋把自己锁在屋里,哭了几天几夜;而何川洋的父母,也都已停职。

这原本应当是一个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季节,谁料其父母舐犊情深,3年前的“这一改”,反倒害了何川洋。

事件曝光后,何业大通过媒体表达歉意:“愿意接受组织上对我的任何处罚。”同时,希望媒体不要太过关注何川洋。“何川洋没有享受到加分,民族身份修改的事情,与他没有关系,修改民族身份是我妹办的。”

网民却没有选择“原谅”。何业大的这一举动,也旋即被网民解读为“第一时间为何川洋开脱”。

而何川洋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不带城府的述说,又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我其实根本不晓得是怎么回事。爷爷、奶奶都在包帕子、背背篓,我认为这就是土家族的特征。”何川洋继而认为,对于自己民族身份被改之事,自己其实并非故意。

“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高中毕业生竟不知自己的民族成分,就凭这一点北大就该对其拒绝录取!”这次对话几乎成为一道导火索,网民认为何川洋的答复是在挑战诚信,“起了个坏头,他的行为要付出应有的代价”。

“加分范围越窄越好”

何川洋事件的背后,是发端于高考恢复之初的“高考加分制度”。自1977年高考恢复,历经几十年的尝试,该加分制度逐渐暴露其弊端。为了能获得加分,有人不惜改名,有人改族籍,有人拼命地搞到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有人行贿,有人受贿,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通向大学的道路上,除了汗水与坚毅,“关系”、“票子”也成为一道“景观”。

除了民族加分,体育加分乱象历来突出。据媒体报道,“假体育加分”主要采取“假打”和“枪手”的方式。有重大比赛时,学校让真运动员与欲办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学生共同前往比赛场地,由真运动员上场比赛,如果取得名次,则真假运动员合影,由假运动员支付给真运动员“辛苦费”,最后让假运动员办二级运动员证书。

其实,早在2006年高考录取中,湖南省就曾出现数百名跑几圈就气喘吁吁、使出“吃奶”的力气也将铅球扔不出几米远的“省级运动员”,将“高考加分”制度推向信任危机的顶端。

这一系列的加分乱象,加之2008年发生于重庆的刘超然事件,已经令重庆市教委意识到加分政策问题的严重性。

来自于重庆市教委的文件称:针对近年来部分体育尖子生成绩弄虚作假的现象,重庆着重对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2009年起,取消跆拳道、散打项目。

据《南方周末》报道,取消的加分类别还包括重庆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足球加分从每队申报15名减少为11名;排球、乒乓球加分均从名次前8名减少为前6名。重庆市教委一位负责人表示:“总的原则是,加分越少越好,范围越窄越好,尽量减少通过不当加分造成的不公平,减少钻空子现象。”

伴随体育加分逐步紧缩,民族加分制度依旧牢不可破。何川洋事件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认为,民族身份加分制度是个好政策,应该继续坚持,并且适当扩大。不能因为个别事件的发生,就因噎废食,改掉这个政策。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偏远地区的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确实是有待提高的。高考民族身份加分就是要在这方面作一个补偿,让少数民族有更多的机会融入中华大家庭,是整个中国民族融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关键是要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督,防止造假,而不是废止这个制度。”卢晓东说。

“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

卢晓东希望北大不要取消何川洋的录取资格,“更应该对考生父母采取严厉处罚,何川洋的高考成绩与民族身份无关,社会应当给何川洋机会”。

也逐渐开始有人反思,何川洋的背后,其实是高考加分制度的弊病。“这都是加分制度给逼出来的,别人都在想办法加分,你不加;或者父母帮你加好分了,你倒过来去举报父母,这是何等高度的道德要求?”

周泽告诉记者:“其实,谁的父母不想给孩子弄一个加分资格,问题显然不在于此,而在于负责户籍管理、民族事务管理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不错,何川洋的民族成分造假了。但从媒体报道反映的事实来看,这完全是其父母所为,而且是其上高中之前的事。当时,何川洋还只是一个初中生,年龄不到14岁,如何去理解父母行为的性质?即或何川洋后来知道父母为自己改了民族成分,在木已成舟、户口簿上已经是少数民族的情况下,要求其在高考填表时‘拨乱反正’,再改成‘汉族’,如何可能(根据民办(政法)发[2009]121号文规定,‘考生民族成分的确认,应坚持考生本人所填报的民族成分与考生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内容相一致的认定办法’。如果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早就改成少数民族,参加高考时,何川洋当然也只能填少数民族,否则将面临的是又一次的繁复更改程序)?”周泽说。

而国家民委、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办公厅联合发布的民办(政法)发[2009]121号文,即《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在周泽看来,“只是一个行政指导文件,如果涉及对公民受教育权的剥夺,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

周泽告诉记者,该文件于2009年4月才发布,何川洋之事发生于几年之前,该文件是否能适用于几年前发生之事,且用来剥夺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值得商榷”。

然而,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的处理决定,以及教育部对此的肯定,令何川洋事件落下帷幕。一个“分”即能上北大的学生,一次发生于何川洋14岁时的民族身份更改,且是完全由其父母操刀,是否需要严苛至完全取消录取资格的惩罚?周泽期望何川洋提起行政诉讼。接受记者采访时,萧功秦则更显乐观:“18岁的中学生也不小了,这点小挫折算不了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809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