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传导障碍?

什么是神经传导障碍?,第1张

这种情况又称神经失用症,是指神经暂时失去传导功能,持续数小时,数天或数月,以后逐渐自行恢复。

有时有轻度损伤,如局部压迫等,有时无明显外伤史,高速弹片从神经附近通过时,多可发生传导功能障碍。动物实验发现,在此中损伤中有局限性,使髓鞘改变,临床表现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感觉丧失多为不完全,可能与运动纤维较粗,不易受累有关。

脏最基本的单位是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心肌细胞,它具有产生和传导电激动的性能,这类特殊的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细胞。心脏的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的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氏纤维网等几个部分。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

(1)冲动起源异常

 冲动起源异常可分为自律性机制和触发活动。①自律性机制: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其电生理基础是四期自发性去极化活动。通常在较负的静息电位水平(-80~-90mv)开始自发去极化。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浦氏系统细胞均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控制着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其他部位为潜在起搏点,均被抑制,并不能发挥起搏作用。当窦房结细胞的频率降低或者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时,窦房结对其他起搏点的抑制作用被解除,潜在起搏点发挥起搏功能,产生异位心律。正常的心肌细胞在舒张期不具有自动除极的功能,但是,当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由原来的-90mv升高到-65mv时,开始出现四期自发性去极化并反复发生激动,称为异常自律性。在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心肌膜电位降低引起异常自律性。当窦房结的频率降低到病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以下时,异常自律性就以异常节律的方式表现出来。

 冲动起源异常如发生在窦房结,可产生窦性心律失常,发生于窦房结以外的节律点,则产生异位节律。当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冲动产生过缓或传导遇到障碍时,房室交界区或其他部位节律点便取代了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其发出的冲动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心脏的活动,形成了被动性异位搏动(称为逸搏)或异位心律(又称为逸搏心律)。当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超过窦房结时,便可控制整个心脏的搏动,形成主动性异位节律。若异位节律只有一个或两个,则称为过早搏动;若连续出现一系列自发性异位搏动,则称为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②触发活动:触发活动是指心脏的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与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氏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其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

 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通常产生较高的膜电位水平(-75mv~-90mv),发生于期前基础动作电位频率缓慢时,系“慢频率依赖性”后去极化活动。早期后除极引起的第二次超射可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及阵发性心动过速。

 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振荡性除极活动。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高血钙等均能使延迟后除极增强,从而诱发快速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

 ①传导障碍

 心脏传导系统本身的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神经、体液、电解质等均可引起传导障碍。其中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递减性传导、单向阻滞、单向传导和不均匀传导。冲动传导异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各种传导阻滞,分为窦房结性、房性、房室性及室内性阻滞。其中以房室和室内阻滞较为多见。

   脏最基本的单位是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心肌细胞,它具有产生和传导电激动的性能,这类特殊的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细胞。心脏的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的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氏纤维网等几个部分。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

 (1)冲动起源异常

 冲动起源异常可分为自律性机制和触发活动。①自律性机制: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其电生理基础是四期自发性去极化活动。通常在较负的静息电位水平(-80~-90mv)开始自发去极化。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浦氏系统细胞均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控制着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其他部位为潜在起搏点,均被抑制,并不能发挥起搏作用。当窦房结细胞的频率降低或者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时,窦房结对其他起搏点的抑制作用被解除,潜在起搏点发挥起搏功能,产生异位心律。正常的心肌细胞在舒张期不具有自动除极的功能,但是,当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由原来的-90mv升高到-65mv时,开始出现四期自发性去极化并反复发生激动,称为异常自律性。在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心肌膜电位降低引起异常自律性。当窦房结的频率降低到病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以下时,异常自律性就以异常节律的方式表现出来。

 冲动起源异常如发生在窦房结,可产生窦性心律失常,发生于窦房结以外的节律点,则产生异位节律。当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冲动产生过缓或传导遇到障碍时,房室交界区或其他部位节律点便取代了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其发出的冲动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心脏的活动,形成了被动性异位搏动(称为逸搏)或异位心律(又称为逸搏心律)。当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超过窦房结时,便可控制整个心脏的搏动,形成主动性异位节律。若异位节律只有一个或两个,则称为过早搏动;若连续出现一系列自发性异位搏动,则称为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②触发活动:触发活动是指心脏的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与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氏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其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

 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通常产生较高的膜电位水平(-75mv~-90mv),发生于期前基础动作电位频率缓慢时,系“慢频率依赖性”后去极化活动。早期后除极引起的第二次超射可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及阵发性心动过速。

 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振荡性除极活动。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高血钙等均能使延迟后除极增强,从而诱发快速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

 ①传导障碍

 心脏传导系统本身的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神经、体液、电解质等均可引起传导障碍。其中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递减性传导、单向阻滞、单向传导和不均匀传导。冲动传导异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各种传导阻滞,分为窦房结性、房性、房室性及室内性阻滞。其中以房室和室内阻滞较为多见。

 传导减慢是指局部的心肌轻度抑制,使窦房结的冲动在下传过程中传导速度减慢,但激动仍能下传。最常见的类型有心动过缓。

 当冲动传至处于生理不应期的传导组织或心肌时,表现为应激性差和传导障碍(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形成生理传导阻滞或干扰现象。生理性传导阻滞主要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内,常为暂时性,有时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使心室免于过度频繁无效的收缩。当传导组织或心肌固有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或传导途径损害甚至中断时,传导能力降低或丧失,激动下传受阻,为病理性传导阻滞。另外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除度减慢或频率减低,可引起传导延缓和阻滞。

 递减性传导是指在激动的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断减小,传导速度不断减慢,直至小到不能引起附近细胞除极而使传导中断。在正常情况下,仅见于房室交界区;但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于心脏的任何部位。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肌可呈双向传导,但在病理情况下,激动只能沿一个方向传导,相反方向的激动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阻滞。

 ②折返激动

 折返激动是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正常心脏,一次窦性激动经心房、房室结和心室传导后消失。当心脏在解剖或功能上存在双重的传导途径时,激动可沿一条途径下传,又从另一途径返回,使在心脏内传导的激动持续存在,并在心脏组织不应期结束后再次兴奋心房或心室,这种现象称为折返激动。单向阻滞和传导减慢是折返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环形运动和纵向分离是折返形成的方式。根据环形运动发生的部位可表现为各种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及颤动。

 另外,心脏的传导还有一些特殊的现象,如干扰现象与干扰性脱节、隐匿性传导、超常传导和魏登斯基现象,室内差异性传导等。

心脏激动传导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即传导功能减弱。当激动传导的顺序或达到时间发生异常时称传导障碍。当心脏的某一部分对激动不能正常传导时称传导阻滞。

心脏激动传导异常所致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若心脏激动起源异常同时出现传导异常时,称为心脏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

心律失常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及时依次下传至心房,房室连接处,房室束,左右束支及蒲金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全心肌激动当激动的产生或传导发生异常时,就使心脏活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参考资料:

由心脏本身疾患或全身性因素及其它器官障碍等原因引起的心脏搏动发生速率变化及节律不规则,统称为心律失常其临床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心慌,头晕,胸闷,疲乏等严重时可产生晕厥,心原性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而危及生命

养生指南:

一控制原发疾病: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或其它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应加以重视遵照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应定期检查,及时处理

二保持精神乐观:心脏的搏动除依靠心脏本身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外,也可受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精神不安,紧张激动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心律失常要注意自我情绪调节,遇事勿怒,不看恐怖,紧张,悲伤或惊喜过度的影视书刊,多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平时多养花种草以怡情养性

三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常工作量要同自己的体质与疾病相适应,切不可做力不从心的工作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保健操,太极拳,气功等活动量应以活动后不感到气急,心慌,头晕,胸闷等为度应节制房事,性兴奋会诱发心律失常

四合理饮食调摄:饮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硬不消化及带刺激的食物吸烟饮酒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应戒烟忌酒平时可服用益气养心的药膳,如人参粥,大枣粥,莲子粥等

五对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应绝对住院治疗及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自行翻身和活动,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凡安装起搏器的病人与家属都应学会使用与调节起搏器病人外出时应随带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急用并应按照医嘱,坚持服药

什么是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心脏的窦房结,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的最高\"司令部\"由\"司令部\"发出的\"指令\"按一定的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到心房和心室,激发心脏相应的部位产生激动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自律性,传导顺序或传导速度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可以引起心脏正常节律的改变,形成心律失常�一个人从胎儿开始到生命的结束,每一时每一刻都有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据报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07%其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上速,房扑,房颤,早搏,传导阻滞,这就说明心律失常不仅发生在成人,新生儿,婴幼儿也同样会发生因此,作为孩子的爸爸和妈妈们应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心律失常在中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有人曾对3494例中年人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男性有790人有心律失常,女性有335人发生心律失常平均年龄为475岁,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2%心律失常的类型有早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交界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等�由于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已经衰退,容易受到各种损害,尤其是心脏疾病的损害因此,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非常高,据报道: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4448%防治老年人的心脏病及其它疾病的发生,对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是什么

构成心脏最基本的单位是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另一类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心肌细胞,它具有产生和传导电激动的性能,这类特殊的心肌细胞称为起搏细胞心脏的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的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以及浦氏纤维网等几个部分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而有之�

(1)冲动起源异常�

冲动起源异常可分为自律性机制和触发活动

①自律性机制:自律性是指心肌细胞自发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其电生理基础是四期自发性去极化活动通常在较负的静息电位水平(-80~-90mv)开始自发去极化窦房结,心房传导束,房室交界区和希氏,浦氏系统细胞均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在正常的情况下,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控制着整个心脏跳动的节律,其他部位为潜在起搏点,均被抑制,并不能发挥起搏作用当窦房结细胞的频率降低或者潜在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时,窦房结对其他起搏点的抑制作用被解除,潜在起搏点发挥起搏功能,产生异位心律正常的心肌细胞在舒张期不具有自动除极的功能,但是,当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由原来的-90mv升高到-65mv时,开始出现四期自发性去极化并反复发生激动,称为异常自律性在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心肌膜电位降低引起异常自律性当窦房结的频率降低到病变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以下时,异常自律性就以异常节律的方式表现出来

冲动起源异常如发生在窦房结,可产生窦性心律失常,发生于窦房结以外的节律点,则产生异位节律当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冲动产生过缓或传导遇到障碍时,房室交界区或其他部位节律点便取代了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其发出的冲动完全或部分地控制心脏的活动,形成了被动性异位搏动(称为逸搏)或异位心律(又称为逸搏心律)当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超过窦房结时,便可控制整个心脏的搏动,形成主动性异位节律若异位节律只有一个或两个,则称为过早搏动;若连续出现一系列自发性异位搏动,则称为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②触发活动:触发活动是指心脏的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与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氏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达阈值,便可引起反复激动其可分为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

早期后除极发生于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通常产生较高的膜电位水平(-75mv~-90mv),发生于期前基础动作电位频率缓慢时,系\"慢频率依赖性\"后去极化活动早期后除极引起的第二次超射可产生与前一激动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早搏及阵发性心动过速�

延迟后除极是在动作电位复极完成后发生的短暂,振荡性除极活动洋地黄中毒,儿茶酚胺,高血钙等均能使延迟后除极增强,从而诱发快速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

①传导障碍

心脏传导系统本身的病变或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神经,体液,电解质等均可引起传导障碍其中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递减性传导,单向阻滞,单向传导和不均匀传导冲动传导异常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各种传导阻滞,分为窦房结性,房性,房室性及室内性阻滞其中以房室和室内阻滞较为多见�

传导减慢是指局部的心肌轻度抑制,使窦房结的冲动在下传过程中传导速度减慢,但激动仍能下传最常见的类型有心动过缓�

当冲动传至处于生理不应期的传导组织或心肌时,表现为应激性差和传导障碍(传导延缓或传导中断),形成生理传导阻滞或干扰现象生理性传导阻滞主要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和心室内,常为暂时性,有时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使心室免于过度频繁无效的收缩当传导组织或心肌固有的不应期异常延长或传导途径损害甚至中断时,传导能力降低或丧失,激动下传受阻,为病理性传导阻滞另外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除极速度减慢或频率减低,可引起传导延缓和阻滞�

递减性传导是指在激动的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断减小,传导速度不断减慢,直至小到不能引起附近细胞除极而使传导中断在正常情况下,仅见于房室交界区;但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于心脏的任何部位�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肌可呈双向传导,但在病理情况下,激动只能沿一个方向传导,相反方向的激动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阻滞�

②折返激动�

折返激动是所有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正常心脏,一次窦性激动经心房,房室结和心室传导后消失当心脏在解剖或功能上存在双重的传导途径时,激动可沿一条途径下传,又从另一途径返回,使在心脏内传导的激动持续存在,并在心脏组织不应期结束后再次兴奋心房或心室,这种现象称为折返激动单向阻滞和传导减慢是折返形成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环形运动和纵向分离是折返形成的方式根据环形运动发生的部位可表现为各种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及颤动

另外,心脏的传导还有一些特殊的现象,如干扰现象与干扰性脱节,隐匿性传导,超常传导和魏登斯基现象,室内差异性传导等

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有哪些 �

心脏是由心肌细胞构成的,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当某种因素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时,心脏搏动就会失去正常规律,即发生心律失常自律性以窦房结为最高,正常为60~100次/分;房室交界次之,为40~60次/分;房室束以下更低,仅为25~40次/分因此,窦房结节律为正常心脏的主导节律,凡是外来因素或自身因素影响窦房结功能时都可以引起异位节律,过快或过慢这些因素是相当多的神经因素是众所周知的,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都很大,强烈刺激交感神经,可使心房率加快,甚至出现心房颤动,而迷走神经的兴奋却使心率减慢或窦性停搏心肌细胞对受到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因此,凡是能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外来或自身的因素均可引起心律失常一处心肌激动自动地向周围扩布称为心肌的传导性,因此,影响心肌细胞传导性的因素均可引起完全性传导阻滞,单向阻滞,隐匿性传导,传导延迟及折返激动等�

有许多药物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例如洋地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苯妥英钠等在这些药物中,有的兴奋心肌,有的抑制心肌由于离子活动对心肌细胞的膜电位起决定的作用,因此,血液中的一些电解质的浓度异常也是产生心律失常的常见因素如血钾,血钠,血镁,血钙的不正常均可以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在进行心导管检查,各类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安装人工起搏器,全身麻醉或低温麻醉时等,都会引起心律失常的发作

心律失常对脑,肾脏及冠状动脉供血有什么影响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对脑部位血液循环的影响并不相同在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时,脑血流量降低约8%~12%,其中室性期前收缩使脑血流量降低的程度较房性期前收缩更大;偶发的期前收缩对脑循环血量影响较小,而频发的期前收缩对脑血液循环影响更大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使脑血流量下降约14%;快速心房颤动时,脑血流量降低约23%;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时影响还要加大,脑血流量下降约40%~75%如果患者平时健康,心律失常所引起的脑血流量减少可使病人出现一过性脑缺血,有的不发生症状但在老年患者,如果原有脑动脉硬化,本来脑血流量已经减少,当心律失常发生后,脑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更加重了脑缺血的症状,病人往往出现晕厥,抽搐,昏迷,甚至出现一过性或永久性脑损害征象,如失语,失明,瘫痪等�

当心律失常发生时,肾血流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少多发性房性或室性早搏,肾血流量减少约8%~10%;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减少约18%;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减少约60%;快速房颤时,肾血流量减少约20%;如果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这样有利于保护其他重要器官由于肾血流量的减少,病人可出现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减少经测定:房性早搏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约5%;室性早搏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约12%;频发室性早搏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约25%;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约35%;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达60%;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可以耐受快速的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降低,而不发生心肌缺血如果冠状动脉原来有硬化,狭窄时,即使轻度的心律失常也会发生心肌缺血,甚至心力衰竭因此,这类患者常出现心绞痛,气短,肺水肿,心力衰竭的症状

如何利用听诊器检查心律失常

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听诊器,它是法国巴黎医学院雷内克教授在1818年发明的到目前为止,听诊器仍是医生诊断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医生们利用听诊器可以对下列心律失常做出诊断:(1)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2)过早搏动有经验的医生,根据病人早搏的心音强弱及其后的间歇时间的长短,来判定早搏是房性早搏或是室性早搏(3)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根据心音强弱不一,节律不齐可以诊断房颤,即使心率较快,医生也会听出是心房颤动而不是心动过速另外,医生还可以利用听诊器听出心脏的杂音,并且可以判断杂音产生的部位,性质以及杂音的级别,还可以判断杂音是收缩期的,还是舒张期的,结合超声心动图及其他检查来判断是风湿性心脏病还是先天性心脏病等等但是,利用听诊器判断心律失常仍有它的局限性,在临床上有些心律失常是无法用听诊器发现的,如预激综合征,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对于早搏,用听诊器也很难诊断早搏起源何处,是房性早搏,室性早搏,还是房室交界性早搏尽管如此,听诊器仍是医生诊断心律失常较常用的手段之一

什么是干扰与脱节 �

当窦房结兴奋性减低或异位节律点兴奋性稍高时,心脏内同时形成了两个节律点的活动,且两个节律点的频率相近,异位节律点的频率则略高于窦房结,而控制心室活动当窦房结下传的激动(P波)达房室结(或心室)时,该处正处于前一个兴奋后的不应期,因此激动被干扰而不能下传,这种现象称为干扰干扰的结果使窦房结的激动只能支配心房形成P波,而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激动支配心室形成QRS波,使心房与心室活动彼此分离,这种现象称为脱节(或分离)但这并不是发生了房室传导阻滞,若窦性激动下传恰逢房室交界部(或心室)的反应期(或相对不应期),则激动仍可以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心室被夺获,简称心室夺获由干扰所引起的心电图的变化,常与传导阻滞相似,但干扰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巧合的结果,应与真正的传导阻滞区别开来

心房,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对人体有何影响

心脏主要是由心房,心室,房室瓣,半月瓣和传导系统组成,其外面有心包膜包绕正是由于心脏这种特殊的结构,才能保证全身的血液通过腔静脉流入右心房,通过房室瓣进入右心室,血液由右心室送入肺动脉进入肺循环,在肺内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含氧的血液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由左心房经房室瓣进入左心室,心室的收缩通过主动脉瓣把含氧的动脉血压进主动脉,完成全身的循环因此,要使全身的血液昼夜\"奔流\"不息,心脏必须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正常心房的收缩是在心室舒张末期收缩,只有心房在舒张末期充分收缩才能保证心室充盈心房的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律不齐,一方面由于联律间期不等引起每搏心排血量多少不一,心房的每次收缩排入心室血量多少不同,即心室的充盈程度不一,造成每次心室排出的血量多少不一;另一方面由于心房的收缩能力差,造成心室功能的浪费病人在休息时影响小,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明显,当剧烈活动或情绪变化急剧时,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有心室肥厚的病人,由于心室的顺应性差,心房的有效收缩对心室的充盈更为重要心房的收缩功能障碍,尤其是心房颤动可以成为心力衰竭的促发因素同时,心房颤动使心耳内的血液处于郁滞状态,容易造成心房内血栓,一旦栓子脱落可引起身体其他部位栓塞现象�

正常的心室收缩是从心尖部开始的,由心尖部向流出道方向发展室性早搏及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由于心房收缩与心室的收缩不一致,心室的舒张期血液充盈量与心室的收缩不相适应,造成心室功能的浪费,心室血液充盈不足,再加上心室除极及收缩顺序异常,从心底向心尖收缩势必增加心室流出道的阻力及产生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所搏出的血量减少,脉搏变弱甚至发生绌脉,可引起头昏,心跳连击感早搏或漏跳后的间歇过长,可使病人感到心跳暂停一下;有时心室过度充盈,心脏极力收缩,病人自觉心脏突然有猛击感,有的病人有颅内冲击感

利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应注意哪些问题

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简便易行,目前尚无其他方法与之相比,但应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利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①观察P波的激动性:寻找P波(F波或f波)明显的导联,一般来讲,肢体Ⅱ导联P波较明显,从中可以了解心房激动的情况,测定心房激动的频率观察P波的形态,确定其是属于正常传导的P波,还是逆向传导的P波,异位P波;是属于锯齿状的扑动波;还是不规则的颤动波;其形态是否恒定,如不恒定是属于渐变(游走心律),还是突变(从窦性突转为异位P波)另外应注意P波是否规整,发现不规整的P波,应注意观察其与呼吸有否关系�

②观察心室激动的情况:测定心室激动的频率,观察QRS波群的形态,并测量QRS间期如正常的QRS波群的形态为室上性的激动(窦性或结性);如宽大畸形,则可能是室上性激动伴束支传导阻滞,或迷走性室内传导,或心室自身性心律如果发现在同一个导联中如有几种形态的QRS出现,应确定是多源性的室性异位激动,还是室性融合波,是否有迷走性室内传导注意测量QRS波之间的距离,观察QRS波群是否规整,有无期前的激动及期后的逸搏

③观察P波与QRS波的关系,注意每个P波后面是否都有QRS波激动,有几个P波后才出现一个QRS波,两者有无规律性的关系�

④测定P-R间期,看一看P-R间期是否固定,有什么规律性的改变,还是无固定P-R间期

(2)在心电图操作过程中,须注意由于技术误差引起的假性\"心律失常\"如肌肉颤动引起的基线出现一系列快速,不规律的细小芒刺样波动,使心电图图形失常甚至无法辨认,容易误认为心房颤动波,这种情况多是由于被检查者精神过分紧张,或因寒冷肌肉未能松弛,或电极板与皮肤接触太紧,产生肌肉颤动所致在描记心电图的过程中,由于病人的手脚或身体移动,可造成基线不稳,甚至波形异常,易误诊为异位心室搏动,实际是由于肢体移动造成的伪差如果病人呼吸幅度过于深大,可造成基线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形成假的\"P波\"或假的\"QRS波\"停机伪差,纸速不匀所造成P波,QRS波群形态的变化,P-R间期的变化,QRS波群时间长短改变,易造成判断失误

心律失常如何分类 �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冲动起源异常

①窦性心律失常:A,窦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动过缓;C,窦性心律不齐;D,窦性停搏;E,窦房阻滞

②异位心律

被动性异位心律:A,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

主动性异位心律:A,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C,心房扑动,心房颤动;D,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2 )冲动传导异常

①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②心脏传导阻滞:A,窦房传导阻滞;B,心房内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③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3)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异位心律,反复心律,并行心律

临床上,心律失常可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大类

何谓心脏激动起源异常,包括哪些心律失常

心脏激动起源异常,指窦房结发出频率过快,过慢或有明显不规则的异常激动,形成各种不正常的窦性心律,或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起搏点的异常冲动,可控制整个或部分心脏活动,形成异位激动的

心脏激动起源异常所致心律失常包括:

(1) 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窦房阻滞

(2)异位心律:①被动性异位心律:A,逸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逸搏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②主动性异位心律:A,过早搏动(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B,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C,心房扑动,心房颤动;D,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何谓心脏激动传导异常,包括哪些心律失常

心脏激动传导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即传导功能减弱当激动传导的顺序或达到时间发生异常时称传导障碍当心脏的某一部分对激动不能正常传导时称传导阻滞

心脏激动传导异常所致心律失常包括:

(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A,窦房传导阻滞;B,心房内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心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若心脏激动起源异常同时出现传导异常时,称为心脏激动起源失常伴传导失常

何谓游走性心律,有哪几种 �

游走性心律是指控制心脏起搏点的位置不固定,而是在不断地改变部位它可以来回游走于窦房结内不同部位,或游走于房室结内的不同部位,也可游走于窦房结,心房与房室结之间故临床上常分为(1)窦房结内游走心律(2)房室结内游走心律(3)窦房结至房室结连接区游走心律

何谓心脏异常传导经路 �

正常的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按一定的频率发出激动,并按一定的传导速度和顺序下传到心房,房室结,房室束,房室束支,蒲金野氏纤维,最后传到心室肌而使之除极

除了上述正常传导之外,如心房与心室之间存在着附加的传导经路,该经路的传导速度较正常的房室传导快当通过正常房室传导的心房激动尚未到达心室之前,该激动已通过附加的房室经路迅速到达心室,因而使部分心室提前开始激动,故称之为异常传导经路

目前在组织学上已经证实的异常传导经路有肯氏(Kent)束,詹氏(James)束及马氏(Mahaim)纤维

何谓预激综合征 �

预激综合征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仅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到心室,而且也通过一条异常的附加旁路,绕过正常房室传导通道以短路方式较早地传到一部分心室所造成的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本身常无任何临床征象,但预激综合征有引起多种快速心律失常发作的倾向,约占40—80% ,有时难以控制,甚至导致死亡

异位心律伴传出阻滞包括哪几种 �

异位心律伴传出阻滞包括异位—心房传出阻滞,异位—心室传出阻滞两种

异位心房传出阻滞是异位心房起搏点与周围心房肌之间(异位—心房交界区)发生的传出阻滞其心电图表现类似窦房阻滞,只是以异位心室P波代替窦性P波

异位—心室传出阻滞是异位心室起搏点与其周围心室肌之间(异位—心室交界区)发生的传出阻滞高度的异位—心室传出阻滞可导致极度心动过缓,并易诱发心室纤颤和心室停搏,因此,异位心室传出阻滞是一种严重疾病征象

何谓反复心律 �

当心脏的某一部位(心房,房室连接区或心室)发出的激动,经过房室连接区的一个通道传到心室或心房时,这个激动又可以从连接区的另一通道返回到原来发出激动的部位,引起一个早期产生的心房或心室收缩,称为反复心律(或反复心搏)

何谓并行心律 �

并行心律是指窦性心律之外同时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异位起搏点与主节律点共同竞争控制心脏活动,邻近该起搏点的心肌伴有单向传导阻滞当该异位起搏点以自己的规律连续向外发出冲动并激动心肌时所产生的心律称之为并行心律

何谓紊乱性心律 �

连续或短阵地出现以频发多源性期前收缩为主的,极不规律的快速异常心律称为紊乱性心律

紊乱性心律包括心房紊乱心律和心室紊乱心律两种

心房紊乱心律又称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是由心房内多个异位起搏点交替发放激动形成的房性心动过速根据电生理研究证明,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内掺杂有许多自律性强和传导缓慢的心肌纤维,提示舒张期自动除极或折返活动都可能在心房多个部位发生,形成心房紊乱心律听诊时心律常不规则,有时被误认为心房颤动

心室紊乱心律是指一系列多变的多源性室性异位心搏常由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多源性室性过早搏动,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自主心律以及心室停搏等所组成,是临终前的一种心律失常

何谓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亦称自主节律点心动过速,加速自身节律快速自主心律等是因某些因素影响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内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当其频率超过窦性频率时发生的常见的有非阵发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及室性心动过速此心律失常多表示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984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