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促织》与卡夫卡《变形记》如何比较?

蒲松龄《促织》与卡夫卡《变形记》如何比较?,第1张

故事既然已经到了谷底,按照小说的逻辑,接下来就应该说反弹了。但是《促织》的反弹还有一个跌宕。就是说,还有一个小幅度的抑和扬。

从故事的发展来看,孩子是不能死的,真的死了这出戏就唱不下去了,所以,孩子得活过来,——这是小小的扬,但随即就摁下去了,孩子傻了,——这是小小的抑。孩子为什么傻了呢,这个我们都知道的,孩子变成促织了。

这里又涉及到一个视角控制的问题,读者最终是知道孩子变成了促织的。但是成名不知道。只有剧中人并不知道,才会产生相应的戏剧冲突和张力。

即使孩子变成了促织,这里又来了一次跌宕,这次不是情节,而是成名心理层面上的。

成名一开始就对这个小促织不满意,“劣之”,后来呢,觉得还不错,又高兴了,终于要了它,“喜而收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是很有意思的,“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这句话有意思在哪儿?我们先放一下,稍后分析。

孩子活过来了,有一句话是很要紧的,成名“亦不复以儿为念”。这句话有些无情。但这句话很重要,如果成名一门心思都在傻儿子的身上,故事又发展不下去了。苛政为什么猛于虎?猛就猛在这里,孩子都傻了,但你还要去捉促织。这句很无情的话,其实就是所谓的现实性。

好接下来,成名还是要捉促织去了,这里蒲松龄写到了成名的两次心情,都是关于喜悦的,第一次听到门外有促织的声音,成名喜而捕之。第二次 这个小促织蹦到了成名的衣袖上,成名视之,意似良,喜而收之。

一开始除了作者,没有人知道孩子变成了促织。但是如果我们是仔细而敏感的读者,我们也许会读到不一样的东西,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直觉。

我们看看蒲松龄是怎么用五个动作来描写这个小促织的:

第一个动作,小促织“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第二个动作是它被捉住了之后,“超忽而跃。急趋之”;

第三个动作呢?“折过墙隅,迷其所在”,看,捉迷藏了;

第四个则干脆跳到了墙上,“伏壁上”。你看看,这只小促织是多么顽皮,多么可爱,这哪里还是在写促织,完全是写孩子,完全符合一个小男孩刁蛮活泼的习性。老到的读者读到这里会揪心,不会吧?这只小促织不会是孩子变的吧?

从第五个动作当中,读者一下子就看出来了。第五个动作很吓人,“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看着成名不喜欢自己,小促织主动地跳到成名的袖口上去了。这太吓人了,只有天才的小说家才能写得出。为什么,因为第五个动作是反常识的、反天理的。

读到这里所有的读者都知道了,促织是孩子变的,唯一不知道这个秘密的,只有成名。因为他“不复以儿为念”。这就是戏剧性。

关于戏剧性,我们都知道一个文艺学的常识,叫“发现”,古希腊的悲剧里就使用这个方法了。在“发现”之前,作者要“藏”的,——要么作品中的当事人不知道,要不读者,或观众不知道。在《促织》里,使用的是当事人不知道。

关于抒情的问题上,促织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用相同的词——虫。而写到这里不一样了,是小虫。小虫就是成名的儿子,父子二人以这样一种方式见面的。

孩子爱他的爸爸,孩子想给爸爸解决问题。既然自己给爸爸惹了麻烦,那么,就让自己来解决吧。为了爸爸,孩子不惜让自己变成了一只促织。 这一段太感人的,父子情深。在这篇冰冷的小说里,这是最为暖和的地方,实在令人动容。

我想提醒大家一下,小说的抒情和诗歌、散文的抒情很不一样。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的,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

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慈悲会让你心软,甚至一不小心能让你心碎。

刚才我留下了一个问题,是针对成名“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的。

成名既然惴惴不安,自然必须试一试,让这只小虫和其他促织斗斗看,这是很符合成名这个人的,他一定得这么干。

小说到了这里有一个大拐弯,最精彩的地方终于开始了,你想想看,这篇小说叫《促织》,你一个做作家的不写一下斗蛐蛐,你怎么说得过去?斗蛐蛐好玩好看,连“宫中尚促织之戏”,老百姓你能不喜欢么?好看的东西作品是不该放弃的。

有人说写小说就要天然,不要用太多的心思,否则就着了痕迹。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你写的时候用心了,小说才会是天然的。短篇小说就这么一点容量,你不刻意去安排,用“法自然”的方式去写短篇,你又能写什么?

写小说一定得有“匠心”,所谓“匠心独运”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需要注意的也许只有一点,别让“匠心”散发出“匠气”。

我想说,就因为“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下面的斗蛐蛐才自然,否则就是不自然。这句话是左腿,已经迈出去了。斗蛐蛐就是右腿,不迈出去是不行的。这就是小说内部的“势”。

斗蛐蛐这一段写得极为精彩,可谓惊天动地。这一段我想用这个词来概括,叫“推波助澜”。

第一是推波,第二是助澜。这个推波相当考究,蒲松龄这一次没有压,是扬,扬谁?扬别人,扬那个好事者的“蟹壳青”,一下子先把它推到战无不胜的地步。注意“蟹壳青”这个名字很重要,小虫的对手是有名字的,是名家。而成名的小虫呢,属于刀下不斩的那个无名之鬼。结果很简单,无名之鬼赢了。

写到这一步,推波算是完成了。我想大多数作家都能完成,我真正要说的是第二步“助澜”,这里才是这篇小说的关键。

人的想象有他的局限性,有时候这个局限和想象本身无关,却和作者的勇气有关。如果一个普通的作家去写促织,他会怎么写呢?他会写这只促织一连斗败好几个大促织,最后天下第一。即使这样写,这篇小说的批判性,社会意义一点都没有减少,小说真的就完成了。

在天才小说家眼里,即使成名的小虫斗败了蟹壳青,甚至斗败了其他促织,一切都只是推波,不是助澜。什么是澜?那只鸡才是。

小说写到这里可以说峰回路转,荡气回肠了。我相信蒲松龄在决定写《促织》的时候,这只鸡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了。从促织,到鸡。整篇小说的脉络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鸡的出现,故事抵达了传奇的高度,拥有了传奇的色彩。在这里,是天才的勇气,战胜了天才的想象力。

蒲松龄的选择有很多种,鸡鸭鹅,猪牛羊,也许还有老虎狮子。我们如果一味选择传奇性,我们也可以让促织战胜狮子,这样传奇性获得了最大化。但是蒲松龄不会这样,他渴望传奇,可是依然要保证这篇小说的批判性。要保持批判性,那就不可以离开日常。传奇到了离奇的地步,小说就失真,可信度将受到极大的伤害。

我说了这么多,真正想说的无非是这一条,在小说里头,即使你选择了传奇,它和日常的常识也有一个平衡的问题。这里头依然存在一个真实性的问题。

我们都很熟悉堂吉柯德,公认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是堂吉柯德和风车搏斗。如果堂吉柯德挑战的不是风车,而是马车火车汽车。那我们要说《堂吉柯德》是一部好莱坞三流警匪片。如果堂吉柯德挑战的是怪兽水妖异形,那它就是一部好莱坞三流惊悚片。

是蒲松龄发明了文学的公鸡,是塞万提斯发明了文学的风车。

想象和勇气自由它的遥远,但遥远也有遥远的边界,无边的遥远,是作家所面对的问题,和源源不断的现实。

问个问题:《促织》是荒诞的,变形的,魔幻的。成名的儿子变成了小虫,那它的意义和卡夫卡里面的人物变成甲壳虫,是不是一样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其中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任何一种文学,都有与之匹配的文化背景,也有它与之对应的文化诉求。而《促织》的诉求就是在提醒君主。

无论《促织》抵达怎样的文学高度,它只是“劝谏”文化的一个部分。即便是蒲松龄,依然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他的工作依然是借古讽今,拿明朝的人,说清朝的事。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说在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当中产生的,它有两个必然前提:一个是启蒙运动;一个是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是内向的,工业革命是外向的。

上帝死了,人真的自由了吗?西方知识分子的回答更加悲观,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窘境——人在寻求自我的路上遇到了比魔鬼更加可怕的东西,那就是异化。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在上帝的面前是异化的,好,上帝被干掉了,马克思换了一个说法,真正让人异化的不是上帝,是大机器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把自己“生产”成了机器。人的“变形”是可怕的,每个人在一觉醒来之后都有可能发现自己变了甲壳虫。这种异化感并不来自先知的布道,是个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普遍的——自我认知。它首先是绝望的,但是,在我看来,也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自我认知。

而同样是变成昆虫,成名的儿子变成小促织是完全不同的。《促织》里面不存在生命的自我认知问题,不涉及生命意义,存在,思想或精神上的困境。在本质上,促织面对的问题,属于生计问题。

所以这两篇小说,看似题材近似,但是其含义是大相径庭的。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1)俄见小虫跃起 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 随即,跟着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一会儿

(4)斯须就毙 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 吃一顿饭的工夫

  《促织》中“好事少年”的“三笑”穿越时空隧道,传达出人间况味。 一笑,散出人间的铜臭味,显示出村中好事少年以强凌弱,落井下石的贪婪之心。 在《促织》中有这样一段话,“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掩口胡卢而笑”,“掩口胡卢而笑”就是村中好事少年的“一笑”。他为何掩口胡卢而笑呢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看见了成名那头“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的蟋蟀,而是他知道憨厚的成名担任里正的差事已经把家中一点薄薄的家产都受累赔得精光,上贡蟋蟀的日期渐逼,在这节骨眼上,突出冒出成名捉到一头蟋蟀的一条新闻来,这不外乎给自己当头一棒――“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的梦想不就要成为泡影了吗因此,当他亲眼看见那只不中看的蟋蟀时,所有的疑虑,所有的担心,都如释重负。成名捉到的这只蟋蟀,不足以扰乱他参与分享成名这盘残羹冷炙的计划。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村中好事少年与那些县衙内的官差是一路货色,煮在锅里是一样的味儿――那就是一身铜臭。铜臭味并不是好事少年的“临时身份证”。在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熏烤下,根深蒂固于他内心深处,渗透于他的骨髓里的,在心底发酵多时的铜臭味,在上面诱因指引下,就如烈性的酒灌下去那劲儿还直往上撞,冲破了好事少年的嘴巴,扯动着两腮的肥肉,就发出了染上铜臭味儿的笑声。他的贪婪之心,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他看见的只是蟋蟀的外表,而未有见其能耐,心中那点见不得人的疑虑仍不敢轻易放下。他也只能捂着嘴闷声发笑,为的是不愿意那充满铜臭味的笑声此刻就在此肆虐横行。

二笑,笑出世间的血腥味,暴露出统治者横征暴敛,敲骨吸骨髓的虎狼之心。

“一笑”的铜臭味笑声还未落下帷幕,好事少年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又大又壮的蟋蟀,放进比笼里,真的是“声行并茂”。成名是“自增惭怍”,“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而成名的那头蟋蟀仍是“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一笑”后的好事少年,见到这种情形,发出了“二笑”。就如蒲松龄在《促织》中所写的那样,“少年又大笑”。

常人说:“微笑是含苞待放的花儿,大笑是风雨拍打的花朵,冷笑是花上的根刺。”在这里,“二笑”虽是大笑,却更胜大笑。它是花上的根刺,并且上面还涂有剧毒。这一声笑,刺进了成名的心脏,搅得成名的内心鲜血淋淋。“二笑”就像患眼疾的病人从瞳孔里放出的散光缺少气息和暖意,也像凛冽的寒风用锋利的刀子肆无忌惮地切割着成名的内心。试想一下:成名因蟋蟀的事情,丧尽了家里所有财产;因蟋蟀,自己的儿子跳了井,现仍是昏迷不醒。家,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在瞬间就要丧失殆尽。他多么希望这只蟋蟀能够给自己带来希望,能够拯救全家人的性命。可是没有,有的只是好事少年如刺似刀的大笑,这笑声中充满了血腥味,它在慢慢地,一点点地吞噬、啃噬着成名那接近绝望的心。成名在“二笑”声中,想到那灰暗的未来,看到那不忍目睹的惨淡的现实,心一直在滴着血,这一切都是源自“二笑”。带有血腥味的“二笑”声,在成名耳际回荡不停。

“二笑”从内在和外在都笑出了世间的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后留下的血腥味。

“三笑”,点出人世间的辛酸味,折射出蒲松龄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的慈善之心。

在《促织》中是这样描写好事少年的第三次笑的,“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大笑”。这就是好事少年的第三笑。在这儿仍然有“一笑”、“二笑”的味,但是它比前两种笑更复杂,包含的味儿更多、更杂,它还有人间的辛酸味在其中。第三笑是“少年又大笑”,但此时的笑已成为对整个时代、整个现实的笑。笑这个颠倒黑白的时代,笑世间的不公平,笑百姓之艰辛。蟋蟀在挑逗下仍不动,这不是命运在捉弄人吗憨厚老实的成名,不就马上要有灭门之灾了吗这种况味,谁能解得明,说得清。好事少年的“三笑”已酸楚了读者的鼻梁,此时的读者已成了成名,所有的辛酸味,都涌上身。在这第三笑中,欲哭也无泪,只因到了伤心处。第三笑,成了点出成名心中“辛酸味”的“催化剂”。

第三笑,在蒲松龄心中,就已成了“哭”。正如《促织》中写道:“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可见,蒲松龄的泪水本应如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但是他却把对民情的体恤,对百姓的关心,化成美好的祝愿,交给了好事少年的笑,把自己的一切辛酸味,洒给了第三笑。

黄志斌,教师,现居云南富宁。

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愁眉苦脸   目瞪口呆   眉开眼笑  喜怒无常 心花怒放

一愁眉苦脸

1  读作 chóu méi kǔ liǎn 。常用作谓语、定语、状语,意思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

形容愁容满面的样子。可参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现多指有愁苦之情而溢于形色,就是愁眉苦脸了。可是,“愁眉”“苦脸”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的意思。“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

2释义

词目:愁眉苦脸

拼音:chóu méi kǔ liǎn

解释: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对人前巧语花言,背地里愁眉泪脸。”

示例:成老爹气得~,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近义词:愁眉锁眼、愁眉不展

反义词:笑逐颜开、喜笑颜开、眉开眼笑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发愁、苦恼、焦急不安的神情

二 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mù dèng kǒu dāi),汉语成语,表示睁大眼睛直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2成语信息

拼音 mù dèng kǒu dāi

解释 :目瞪(dèng):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英语 Stunned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出处 :鲁迅《<三闲集>序言》:“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

殷、雷二将见众官激变,不复朝仪,吓得~,不知所出。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近义词 :瞠目结舌、 张口结舌、 呆若木鸡

反义词 :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泰然自若、淡定自若

语 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 ;目瞪口呆(打字一)谜底:橙

歇后语李逵装哑童

教学同步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红叉叉。《 我最好的老师》小学十二册·课文·21

例句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后吓得目瞪口呆。

亦作“目瞪口噤”、“目定口呆”、“目睁口呆”、“目睁口开”、“目定口呆”、“目瞪口挢”、“目瞪口张”、“目瞪口僵”、“目瞪口结”、“目怔口呆”。

三眉开眼笑

形容人高兴的样子,开:舒展。眉头舒展,眼含笑意。作谓语、定语、状语。元·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彼见昨日惊魂魂魄,今日眉花眼笑。”

词语解释

词 目 眉开眼笑

发 音 méi kāi yǎn xiào

英 译a beaming countenance

示 例 等他吃足了烟,他坐起来,~。(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三回)

解 释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四心花怒放

1[xīn huā nù fàng]

2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

3释义

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4近义词

欣喜若狂,兴高采烈,悠然自得,心花怒发

5反义词

肝肠寸断,柔肠寸断,心如刀割,忧心如焚,愁肠寸断,闷闷不乐

五喜怒无常

1[xǐ nù wú cháng]

2出处

《吕氏春秋· 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

3释义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

4近义词

加膝坠渊,喜形于色,喜怒哀乐

5反义词

一成不变,温文尔雅

6例句

1)爷爷的脾气喜怒无常,不过在下象棋时那神清气爽劲,如痴如醉。

2)老年人有时喜怒无常,像个小孩子。

3)中国不愿意使喜怒无常的金正日更加穷兵黩武。

4)动了真感情的人都会喜怒无常,因付出太多,难免患得患失。

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每年在民间搜集,一头促织让几家倾家荡产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老实人成名当“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搜刮同乡,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自尽一条路

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女巫竟有特殊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解脱苦难有了希望

成名儿子失手拍死了促织,投井化虫,为成家挣得兴旺发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96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