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作品分析与评价

幼儿作品分析与评价,第1张

幼儿作品分析与评价:

一、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幼儿绘画的内容空泛,形象概念,构思和表现内容雷同。比如:画“和平”就一定要画和平鸽或者各国小朋友手拉手站在地球上;画 “爱祖国”就一定要画天安门等等。

绘画中表现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体现出幼儿自己的态度。不能只注重技法、技巧的学习而忽略观察、感受生活的这一重要环节。

二、能否较好地表达和抒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绘画情感表现的培养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幼儿画是孩子自我思想表现的一种方式,内涵着他们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事物的情感关系。

三、是否较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美感效果。

幼儿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等绘画构成因素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绘画的效果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不同的幼儿画,画面的形式语言是否统一,是否表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的审美规律来看看不同作品的差异。比如:色彩的构成、韵律、节奏等。

四、作品是否有明确的主题或情节。

很多的幼儿画表现的内容是有一定的主题和情节的。幼儿在作画的时候身心很投入,不断地去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成为幼儿心灵的一面镜子。这样的绘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能使幼儿在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有主题或情节,就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幼儿情绪不仅仅是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也是与他人沟通的手段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超强,表现出来多少,与其所在环境相关

当所在环境不需要自我控制的时候,会表现出极其不自制;当环境对他来说是未知的甚至很恐惧,可以表现出超强的控制力。

家长及其他教育机构应该引导幼儿正确判断形势,合理使用自我控制力。不自制固然不好,太自制,也容易产生压抑情绪,甚至心理畸形。

幼儿情感的特点有不稳定性、外露性、冲动性、道德性、理智性。

一、不稳定性: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

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外露性: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冲动性: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四、道德性: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五、理智性: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的评价,当的评价与儿童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同时,儿童的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中心。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如下:

一、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其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幼儿情绪和情感不稳定

到了幼儿期,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虽然比婴儿期稍有提高,但仍是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为互相转换。比如,当幼儿由于大人不给他买衣服而哭时,如果给他一个玩具,他就立刻会破涕为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逐渐趋向于稳定,受一般人的感染较少,但受老师的感染仍然很大。

(二)幼儿的情感比较外露

幼儿初期,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于外,几乎不加控制或掩盖。比如初上幼儿园的幼儿,由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大哭大闹起来,几乎不顾及周围是否有人看见自己的行为。

(三)幼儿的情绪极易冲动

幼儿的情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冲动,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这种现象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当幼儿处于非常激动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而且在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幼儿晚期,他们的情绪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发展。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轮胡基,幼儿情绪和情做弊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幼儿期的社会性需要比婴儿期大为发展,需要所指向的事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学前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由于满足或不满足需要而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随之也不断丰富。比如,对人的情感,可按需要分为亲爱、尊敬和同情,怨恨、愤怒和厌恶;对周围的事物,出现好奇或诧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有骄做和羡慕、惭愧和失望、忧愁和悲痛等。到上学前,学前儿童已经具备了各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并表现出对周围现实的多种多样的态度。

(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由于幼儿需要的变化,引起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事物及其性质也发生变化。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有些能引起较小学前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对较大学前儿童则不起作用了;反之,较小学前儿童不关心的事物,则能引起较大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一)幼儿道德感的发展

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掌握道德标准不是件易事,形成道德感更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到幼儿中晚期,学前儿童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

(二)幼儿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腊谨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

大约5岁时,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幼儿晚期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在他们喜欢开展各种“动脑筋”活动或以科学常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到五六岁,学前儿童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

(三)幼儿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很小的学前儿童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

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

到幼儿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之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喜欢观看海上的日出和晚霞,喜欢观察夏夜的星星和月亮。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学前儿童美感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

答案: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的总体特点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的易冲动性

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5~6岁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加强。

(2)情绪的不稳定性

婴幼儿期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幼儿晚期,孩子情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但仍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幼儿面前必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3)情绪的外露性

婴儿期的孩子,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他们的情绪完全表露在外。幼儿晚期,儿童调节自己情绪表现的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在正确的教育下,随着幼儿对是非观念的掌握,幼儿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会很快发展起来。

(4)高级情感的发展

①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随着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幼儿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

②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

③理智感。理智感是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93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