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发展有什么特点

幼儿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发展有什么特点,第1张

幼儿审美对象的理解发展具有情绪性、肤浅性、行动性、灵性等特点。美本身具有感染性,幼儿通常从人和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角度,来判断人和事物的美与丑。在幼儿眼中喜爱的、能满足需要的人和事物都是美的。幼儿的审美感知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幼儿对表面的、简单的形式容易感受,而对内在美、复杂的形式美的把握,则要在幼儿末期才开始发展。美本身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而幼儿一般通过感知、交往和操作活动获得美感。受自我中心倾向的影响,幼儿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意志附加在他所感知的审美对象上。

鲜艳可爱的东西。

儿童的审美具有直观姓,趣味姓,表面姓,不稳定姓,随意姓,单纯姓等。他们常常将审美过程中的哪种情感带入其它活动中,把自己当作是某个形象本身,沉浸在角色之中,所以大多喜欢鲜艳可爱的,能直观吸引的东西。

幼儿审美教育浅议论文篇二

 《浅谈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一、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一)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三)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 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

 二、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着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二)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

 三、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一)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

 (二)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三)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

 

主要有以下方面。

1、 亲近大自然启迪幼儿的审美情趣。

2、美术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3、创设审美环境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前提。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是需要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要注重激发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要不断挖掘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属于学前儿童美感的表现特点是行动性。

儿童美感是人从审美活动中得到的愉悦体验。儿童美感的发展与其知觉、思维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婴儿期儿童对不同知觉对象已有了明显的偏爱。到学前时期,已能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真实生活中的对象区分开来。

扩展资料:

美感与道德感密切相关,常常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幼儿对色彩鲜艳的东西容易产生美感,并开始从一些艺术活动中产生初步的美感,对天然景色的美也能有所体验。

幼儿有表情地唱歌有运用歌唱技能、技巧表达感情的问题,但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引导幼儿对所唱歌曲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只有把幼儿内心的高兴、愉快用歌声表达出来,才是真正地、高兴地、有表情地唱。

-儿童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77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