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情感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情感有哪些?,第1张

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

(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鸟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

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

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

示例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

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

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

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

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因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离别诗

思想情感

示例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

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忧国伤时

分类

示例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旗剪婆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

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

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

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窘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

1.寄情山水、田园的

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宗法制下的中国情感文化浅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有个从未间断的文明体系。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是原始部落再是氏族接着是国家。公元前2070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诞生国家也随之产生。此后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不断发展完善诞生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国情感文化。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宗法制度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纽带血缘关系

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只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形成一种宗法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作用。然而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得忽视的影响形式源远流长影响极深。它的影响有好也有坏。

尊祖敬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更深层次上维系了以宗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重视血缘亲疏关系与外国文化不同 比如说伯、舅、姑、姨等称呼在英语中是没有明确的区分的我们中国在家族人员的称呼上已经体现出了血缘的亲疏有别的观念而根据这种区别家族中人与人的关系亲疏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立嫡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宗族延续。

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内容立嫡既有亲疏尊卑的次序,又有限制于同宗继承的规定,当被继承人没有后裔时,应由族中人承继,原则是由亲及疏,以次选立;如果在五服之内都没有,也准许立远房及同姓为嫡,因为在宗法体系的宏观角度上衡量,严禁立异姓为嗣,犯者将会受到严惩。

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在奴隶制时期主要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一体宗祧继承可涵盖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期后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但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

分类: 艺术 >> 诗词歌赋

问题描述:

①古典诗词中常借助于某种意象来表达相同的感情基调(如借“月亮”来抒发思乡之情)。

②也有表达某种感情基调选用同一种或几种意象(如抒发愁情多借用“流水”、“残花”、“黄昏”等意象)。

③或者同一意象抒发不同情感(如古人写秋天,既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哀凉孤寂,也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向上)。

急求符合上述任意一条说明的诗、词20句。(如选择②——离别的,请找出20句写离别的诗、词)

如附有出现这种现象的理由更好了。

解析:

不知道你收集这些诗句是为了什么,我也不指望拿你的100分,

我只是刚好翻到这篇文章,觉得应该对你有些用,所以摘录给你,

希望能有些用:

离别诗词与杨柳

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 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大家送行,走出长安都门,离人去了,长条折尽,春色又减去几分。“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别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 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元朝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描写了郊外杨柳春光的美丽和易逝,以及送客时的惆怅心情。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抒写了浪迹天涯的诗人在旅途上盘缠郁结的愁思。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别离的悲哀流传到后世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情调,所以,成语中有“生离死别”一词,古语里有“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说法。这种暗色调的情绪,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作为意象,使得离别的伤感充满了春意与诗情。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比蛇

好向人间较短长,

截冈邀路出林塘

纵然身死尤遗直,

不是偷从背后量

赞梅

冬雪压枝枝愈坚,

霜刀雕花花更妍;

历尽三寒含清香;

苦中报春春满圆。

沐风浴寒枝倍坚,

霜冻雪冷本性显;

狂风摧吹腰不弯,

垂范高洁留人间。

赏竹

天生抱节志向高,

若谷虚怀凌云笑;

寒暑往来难改色,

纵有狂飙不屈挠。

地冻风摇蟠龙根,

冰天磨砺铁铜身;

三九严寒还本色,

狂雪霜刀岂奈何?

咏菊

百花凋霜我独艳,

大志自是抵风寒;

丝丝蕊蕊系根本,

苦雨凄风不改颜。

素有凌云志,

坚韧节节高;

空心灭邪气,

汗青丹心耀。

严冬有春色,

寒中吐清馨;

朵朵抗风雪,

岁岁不渝心。

一、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柳营:指军营。

7、后庭花:荒*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二、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

1、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 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18、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5190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