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

马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第1张

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唐朝天才诗人李贺写的,马诗有二十多首吧,最有名的是第五首。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实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一般诗人借物抒情,这个也不例外,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诗人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李贺是典型的怀才不遇,可惜了。

《马诗》虽然写的是马,但诗人真正所要表达的是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诗人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原诗: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释义: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扩展资料:

李贺是中国唐代诗人,他才华出众,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远近闻名,名动京师。可是却有人嫉妒他的才华,说他的父亲叫晋萧,而晋又与进士的进同音,要避父讳,所以一生都不能参加科举,自此就名落孙山。

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三年奉侍郎,卒时才二十七岁。因为他写的诗好,后人都称他为诗鬼。李贺英年早逝,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像流星般绽放着夺目的光华。

虽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是他并没有沉沦,也未堕落,他的内心始终有一团熊熊烈火,燃烧着斗志,释放着生命的光与热。这一组咏马的诗就是他激昂斗志、火热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这一组诗里,有对困顿境遇的愤慨,也有对才华的强大自信,有怀才不遇的迷茫,也有建功立业的渴望,还有对昏暗时局的揭露和批判。而贯穿其中的情感主线,正是李贺不甘沉寂、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斯人虽逝,精神永存!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唐代:李贺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释义:

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

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赏析:

这是一匹神骏非凡的马,脊背上的纹路有如连绵的铜钱,银蹄飞驰带起尘烟,仿佛在云端驰骋;然而,没有人为它织就锦韂,又有谁来铸就金鞭?如此骏马,无人赏识驱驰,悲哉!

——马诗

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思想感情:《马诗》表达了作者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的思想感情。

《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这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背景:李贺因为得罪了另一个大诗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难,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犯了忌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李贺身负奇才,报国无门,愤怒悲伤之余,写下马诗。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扩展资料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但贺终不得登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去世。李贺曾自编其集。

参考资料:

马诗-全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491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