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饮酒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本篇运用了比喻与联想诗人用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比喻人在特定环境的不被看重又用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喻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诗人又通过联想,感叹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发出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的箴言

饮酒(二十首)(其八)

东晋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译文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br> ``<br> 序<br> <br>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br> <br> 其一∶<br>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br>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br>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br>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br>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br> <br>其二∶<br>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br>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br>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br>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br> <br> 其三∶<br>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br>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br>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br>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br>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br> <br> 其四∶<br>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br>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br>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br>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br>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br>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br> <br> 其五∶<br>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r>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br>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r>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r>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br> <br>其七∶<br>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br>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br>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br>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br>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br> <br> 其八∶<br>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br>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br>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br>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br>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br> <br> 其九∶<br>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br>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br>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br>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br>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br>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br>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br>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br> <br> 其十∶<br>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br>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br>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br>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br>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br> <br> 十一∶<br>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br>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br>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br>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br>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br>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br> <br>十二∶<br>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br>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br>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br>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br>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br>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br> <br> 十三∶<br>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br>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br>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br>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br>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br> <br>十四∶<br>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br>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br>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br>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br>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br> <br> 十五∶<br>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br>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br>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br>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br>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br> <br> 十六∶<br>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br>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br>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br>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br>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br>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br> <br> 十七∶<br>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br>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br>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br>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br> <br> 十八∶<br>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br>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br>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br>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br>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br> <br> 十九∶<br>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br>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br>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br>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br>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br>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br>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br> <br> 二十∶<br>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br>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br>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br>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br>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br>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br>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br>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br>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br>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br> <br>第五首赏析:<br> 试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br> <br>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此二句,除"采""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这种感觉亦如东坡所评:"(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要想品出个中滋味,则又"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景物虽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br> <br>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br> 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br> <br>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古诗原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创作背景:

陶渊明少年深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释义:"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

古诗赏析: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超然人生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让人回味无穷。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是忘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自东晋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411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