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理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选择一条谈谈你的理解?,第1张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

你好

专家集体备课赵冬梅师提:我深刻反思往政治课教存问题:教师总导师身份政治课说教课忽略体验忽略本应该作课堂主体情体验及兴趣

传统课堂教知识目标本位特别选修课教教师教于注重知识目标达忽视能力、兴趣、情、态度、价值观等诸面培养反思传统课堂教我必须进行价值本位变革即由知识本位转向发展本位本、注重情与实践实现情态度价值观教目标要求我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特点科认识:

1、情态度价值观目标达具习性渗透性情态度与价值领域内容标准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描述、表示些标准习性渗透性即教师能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内容标准通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式直接教给必须通创设各种各让参与些产体验获悟养态度内化价值观

2、情态度价值观目标达具积累性渐进性

情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达程积累渐进程量变质变程体现悟些场受并所表示些场并没马受没明显表示作种潜体验悟暂积存;随着习进程种积存断积累定程度量变质变产顿悟并表示

3、情态度价值观目标达具整体性完整性情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体现应该整体、完整能苟求每教程、每习单元都完整体现应整教材实施教程渗透性渐进性体现内容标准

专家集体备课赵冬梅师提:新课标主张三贴近原则除贴近、贴近、贴近实际实际其实际选修课教要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要做:

1、尊重主体、理论联系实际高独立自主意识与逆反理明显加强反硬比喻、强加结论纯粹道德说教选修课教必须尊重主体关注现实社关注家庭关注校园教给血肉知识仅引起情共鸣并基础实现 态度、价值观培养同化适引导现实走向课本知识课本知识反馈向社;身课堂怀例:赵冬梅师让收集整理资料程体验、增强关际事务关注我际社位作用意识培养家观念拓展际视野通探究体验际组织作用深刻知发展增强主义信念我教实践根据理特点认知规律设计知识处理努力通备课、教材社实际统起;备、备教材备统起尊重主体使教材都服务我政府服务与管理知识点备课搜集关于四川灾区些事例巧妙案例政府服务与管理结合通演讲、讨论等形式归纳知识点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教打基础

2、创设情境增强艺术性染力情境指语言环境言、形、情融体、具体、形象语言表达场境创设情境增强艺术性染力促使能主表达思想、积极抒发情目情、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能靠教师单纯传授说教强调潜移默化、体觉悟行实践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情境激发情体验实现态度价值观升华运用媒体演示情境、借助录像再现情境、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情境、扮演相关舞台剧体情境等等坚持***领导知识点处理我运用媒体向展现四川震发***发挥流砥柱作用通系列历史情节放紧紧扣住三维目标进行引导落实目标

3.合作教激发习热情,培养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与精神代需要⑴我析每知识点处理每问题都尊重观点能解决让自表现;合作能解决叫合作解决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⑵尊重赏识帮助树立自信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机制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若干组由教师向讲清操作并具体实践耐指导按照自、合作、师合作顺序由浅深由易难;由自主悟共同探讨再走进努力实现创新种组自合作合作探讨探讨走进实践实践努力创新教模式素质明显提高⑷实践放式教激发主体参与行海阔凭鱼跃高任鸟飞思维插自由翅膀飞翔才共同探讨必要才拓创新能我做尊重发表观点见解放任何点细微创新光点激励放性思维元化解决问题

4、问题设计给留思考辨析空间教师选择些争议历史或现实社事件导入引导进行相关析辩论培养自主判断、决策反思能力逐步形确价值取向:关于利比亚问题联合表决,投弃权票关于南苏丹独立,支持其加入联合我南海问题态度处理亚太经合组织乃至整世界带影响通问题设计,努力打思维空间,辨证认识世界政治风云,激发情,培养情态度价值观

5.阳光评价呵护希望与阳光寓意温暖、、闪光、照亮、透明、熟与快乐等种意义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单掌握知识状况评价更要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达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选修课教进行阳光评价要赋予课堂些新内涵激发习积极性内潜力给深情习催化剂让课堂迸发命力情趣性评价、元性评价等都阳光评价

列宁说:没情没能真理追求新课程改革利背景选修课教必须探究情、态度价值观教育效实现让选修课程思考、恩做责任我选修课教定要注重本、注重情与实践努力实现情态度价值观教目标

附:课堂结构流程图:

、组织教导入新课:

短片欣赏、自主悟 谈受 教师总结、引课题

二、新课讲授:

第阶段:组习(:自主、合作合作、师合作)

第二阶段:共同探讨(:观看短片、共同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三、课堂总结:

使握整体知识结构知识点间关系,尤其际组织位及与其政体间关系

四、走进家际组织:

1、说说熟悉家际组织

2、用知识谈谈认识

五、课堂延伸情升华:

观看短片听歌曲或者相关视频由谈收获,教师表达结束语,实现思想情升华

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如下:

1、知识和技能: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具体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学分析就是从教师角度分析这节课的重难点,学情分析就是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情况:哪些问题学生能掌握,哪些需要讨论引导,哪些问题难,以便教师进行课前备课。具体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细胞的种类,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2)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和谐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综合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领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树立环保意识。学情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当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分析而去分析学生或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可以结合自己现任教的教材及知识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例如:针对教学内容,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例如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怎么知”。“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 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你说,我也说,课堂乱糟糟的,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求学生在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同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双边活动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教材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对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的出发点与过去不同,过去强调的是学科体系构建,从学科体系的逻辑程序分析教材。现在是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学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下面这几项工作做一些归纳与探讨。

一、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识别教材的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描述性化学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六大部分。认识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内容属于哪部分知识或技能。还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个具体内容分别属于哪部分知识、技能,以便依据不同类别知识、技能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择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二)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三)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显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容易被忽视,对此,教师在认识和理解教材时应该特别给予重视。

要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四)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旧知识、技能的联系,是搞好新知识、技能教学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技能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技能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示例:

1.识别教材的内容

从总体看,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本节教材中盐的水解规律是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要突出系统性和论证性。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化学基本概念知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揭示与领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则是化学用语的技能,在教学中要强调书写的依据和规范要求,并加强书写训练。

2.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知识、技能的要点:盐类水解的概念;两类盐水解的一般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可从知识、技能的要点中分解出知识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强酸弱碱的盐水解的规律;强碱弱酸的盐水解的规律;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盐(弱酸弱碱生成的盐除外)水溶液的酸碱性。教材用较大篇幅分析两种盐水解的过程和介绍盐类水解的利用,这些内容是研究盐类水解规律的背景材料与应用例证,不属于知识、技能的要点。

3.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盐类的水解教材内容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及实例,促进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和深化。

为落实好盐类的水解教材的内容,教师要突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深入探讨产生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要依据教材的典型实例,运用归纳法揭示几类盐水解的规律。然后,要运用演绎法,将规律应用于解决盐类水解利用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认识。

4.教材内容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电解质理论主要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研究电解质的电离,建立强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平衡有关的概念;二是研究电解质的化学变化,主要讨论离子互换反应(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和盐类的水解)与电化学反应(原电池反应和电解)的一般条件与规律。

综合实践课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类界定了课程具体内容目标。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综合实践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提高能力。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确定并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认识到: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二、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实践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实效。 三、以作业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综合实践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高年级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爱心助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定一个孝敬父母日、找一个家务劳动的岗位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实践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综合实践课)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实践知识的记忆,轻实践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策略

 摘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的德育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部分,这些内容的科学设计以及有效教学对我国广大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非常的重大,如何有效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衡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尺。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把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核心地位,这样有利于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主义 德育 品德

 一、初中生的的心理特征

 当今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初中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初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一方面有利于初中生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也让初中生的思想变得复杂起来。这些身心发展都不稳定的青少年,渴望认识自己,渴望丰富自己,渴望认识世界。这个过程令人兴奋,也令人担心。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刚刚启蒙,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尤其突出,特别喜欢感情用事。受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时常偏出正常轨道。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校内外学习环境、教学设备、生活环境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时刻影响着初中生的道德成长。因此,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意义非凡。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中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是实施德育目标的第一选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既有帮助学生成长成为负责任公民的核心课程,也有拓展学生课外生活的基础课程,还有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基本原则课程。为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内容在人生态度、环保意识、高尚品质、遵纪守法、文化认同等有具体要求。初中思想品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是教学要现实的目标,也是教学目标现实的重要方法。对初中生思想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三、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中小学教学当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社会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也可以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还可以走进社会,挖掘社会资源。教材是教学的根据,网络是现代社会交流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一切的源头。教师应该选择好主题,组织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地寻找各种教学资源。要想很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中,营造情境氛围。

 大家知道,教材是一切教学组织的起点。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做好自己教学过程主导者的角色,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组织好课堂,极力挖掘教材德育信息,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者。现代思想品德课程这种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手中有限的资源,在课堂上利用标准课程、校本教材为学生营造一个提升思想品德的教学情景。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言语以及肢体语言,结合教材的主题内容,倾注相关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认知与教材情感相衔接,也让学生体会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教师也可以研究教材,组织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课堂的课程主体地位。

 例如对“培养坚强意志”主题内容进行备课时,思想品德教师要明确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先是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坚强意志的含义以及意义。教师在组织理论课堂教学之前,结合学校、社会的实际,组织“意志品质”主题活动,可以是阅读任务,也可以是背诵任务,也可以是练习。可以是分组进行,可以是个体自由发挥。教师在整个教主题活动学中主要负责观察,负责引导,负责修正。当课堂主题活动达到一定的氛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活动的意义,分析活动对自己思想的影响。让每一位从活动中体悟主题的情感价值,建立初中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堂外,组织契合主题的拓展活动

 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材教学是基础,校外拓展活动是延伸。要想实施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才能够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把外在认识转化为内在感情,上升为态度认知,最后升华为价值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文化宫是思想品德教学的理想场所。

 例如在对“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等模块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校外,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比赛任务,并且在活动规则中规定输掉比赛的`团队要整体受罚。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集体意识、团队的意识,并且明白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组织这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在活动中学生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观念加深了,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经常组织类似的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意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懂得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3、下课后,利用作业检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完整的教学环节应该包括作业布置这一环。思想品德教育也一样。与其他科目不一样,思想品德难以量化标准检测。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所以,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利用这个教学环节。思想品德的作业一定要有活动性、体验性。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得到很好的巩固。学生不能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累赘,当成一种负担,应该全心全意的去体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巩固。

四、结束语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资源,切实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把广大初中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年轻一代。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40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