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第1张

大家知道,幼儿的情绪稳定性是很差,一天处于千变万化中,时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相比大人,幼儿的情绪具有易感性,且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幼儿在身体生长发展过程中,除了有生理发展,也有情感发展,这过程也包括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化

如情绪情感社会化,指的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这也可以称为是情绪动因。当孩子有一定情绪动因,会在身体上有一定的表情特征,比如可以表现在面部,也可以表现在动作上,他们自身拥有运用表情的能力。如孩子在受到别人欺负时候,他们如果委屈会直接哭诉,或者直接找老师庇佑。脸上的慌张哭诉,就是他社会化的情绪情感社会化的一种表现,他很委屈很难过这是他身处的一个情感流露。

2、情绪情感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情感丰富和深刻化这是比社会化更深层次的一种情绪情感发展,其表现为幼儿情绪情感及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即心理体验全面生效的一种反应,直接跟孩子的认知过程联系。

一个会是孩子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一个是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每个情绪和情感过程,都跟孩子认知有一定关系,且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其思维和自我意识增强,情绪和情感也会更为复杂。

3、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

随着情绪的日益深刻,会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发展中,比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中产生。

当幼儿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一定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每一种情感都是其深入了解内心情绪的写照。

情绪调控是对个体及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父母们在照顾幼儿时候,需要对不同时期的情感,进行相应的照顾和引导,这样孩子成长才会越来越好。

4-6岁小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4岁开始的儿童,情感的发展有3个特点: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

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

2第二阶段即6岁左右的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增长,表现出对父母的爱、对幼儿园老师的依恋,在集体中热爱小朋友,爱做作业如画图;或喜欢讲故事,爱小动物等情感。其次,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像过去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而是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外露(如疼痛后可忍住不哭),这为今后的个人涵养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再有,由于环境需要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开始发生和发展,表现在喜欢与成人一起,成人离开了,就很痛苦;受教育的影响,开始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还知道为什么好和不好,能主动帮助他人,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等,这意味着小儿社会性情感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形成。此外,也同时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如当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时,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看到别的小朋友穿戴漂亮,他也缠着妈妈要买好看的衣服的虚荣心等,这在教育中应注意克服。

1、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1)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发展。(2)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有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

3、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自身的面部表情、动作及不同的声音。

4、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

5、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1、情绪的易冲动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易受情景的影响有关。二易受受感染和暗示。

3、情绪的外露型。

1、情绪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

四、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1、道德感。

小班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体行为。

中班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关心别人的行为,因此出现爱告状的现象。

大班进一步复杂,他们对好与坏,好人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感。

与此同时幼儿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也在开幼儿中期始形成。

2、理智感

是否满足认识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表现形式:好奇好问和破坏行为。

3、美感

1、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2、成人情绪的示范。

3、积极鼓励和引导。包括正面肯定和鼓励。耐心倾听幼儿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像法。

1、替代活动

2、问题解决

3、发泄

4、自我安慰

5、被动应付

6、寻求安慰

7、认知重建

幼儿情绪特点有以下几点。

1幼儿情绪的特点分别是:易感性、易变性和冲动性,两岁以后,小孩子的情感表现就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

2 因为幼儿的情绪还具有易感性的特点,他们的情感表现往往是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以及受到周围人的情绪感染的。

3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家长的情绪十分愤怒、暴躁,或者是悲伤、失落,是非常容易同化孩子的情感表现的,这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应当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

4 幼儿时期的小孩子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的情绪常常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也就是易变性特点的体现。因此当小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不妨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喜欢的地方。

孩子情绪的冲动型表现在,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是会随时发泄不满的,并且这种冲动的情绪是很难立刻平静下来,因此在稳定孩子的情绪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诱导。

  儿童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毛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目于爱与被爱、尊重与自尊的需要,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情绪的产生和性质。成人对幼儿的关爱、表扬,可以使幼儿信心百倍、活泼、愉快,反之,则可能使他们焦虑不安。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对幼儿的态度,是幼儿情绪情感的最重要的动因。

  不仅与成人交往的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有一名幼儿,父母、教师都挺喜爱他,但其在幼儿园就是不高兴,也不愿上幼儿园。通过观察、谈话发现,原因在于同伴不理他,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小朋友的排斥、拒绝,或者忽视、冷落,对幼儿常是一种痛苦。

  (二)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

  情绪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分化的过程。新生儿只有几种非常简单的情绪,如愉快、恐惧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情感的种类逐渐增多。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尊敬/怜悯、公正、友谊、同情、羡慕、羞愧、责任感、妒忌、骄傲,等等。研究表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均在幼儿期出现,并获得初步的发展。这些都使得幼儿的情感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幼小儿童的情绪带有很强的冲动性,当他们处于激动的状态时,常常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一些冲击性的行为,当然,他们更不会考虑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一个劲儿看见别的孩子欺侮小弟弟,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一边喊着:“不许欺侮小弟弟”,一边却伸出拳头朝欺侮人的孩子身上打上一拳。大些的孩子则开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行为的冲动性和过于强烈的外部情感表现,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提高。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人在接触现实的时候,对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产生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并逐步地演变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而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上的“单一”概念,确立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情感教育未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轻能力、习惯、兴趣、情操的培养。以往,我们在设计、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时,多是单纯追求各学科教学的工具性效应,忽视了在品德、情感等方面应该达到的目的。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二、对幼儿要爱严结合,循循善诱,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无爱便无教育。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越发显得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从情感、行为等方面去了解幼儿,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待幼儿要爱,但热爱不等于溺爱、迁就、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忽松忽紧,而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尽管是极其微弱的发光点,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这可增强幼儿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注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一)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穿脱鞋袜,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清明节前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理解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人们为了怀念他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看望他们,并让幼儿懂得看望烈士时要做花圈、花来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圈,把孩子们用皱纹纸做的纸花扎在花圈上,组织幼儿到烈士纪念碑扫墓,献上花圈,低头向烈士默哀,体验怀念烈士的心情,并请家长代表向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扫墓活动结束回来后,我们又通过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画画、折纸、看谁讲的英雄人物多等形式,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极好教材,例如,我利用我班钟楚略小朋友即将随爸爸妈妈到英国去读书,将要和全班小朋友分开了这一时机来进行情感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活动呢?我发现,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创设。一开始,我用亲切的语调和幼儿交谈:“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将要离开我们班,你们知道是谁吗?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班呢?”小朋友们一下被吸引了,纷纷想知道是谁,情绪被激发以后,我向大家讲明了原因,孩子们又关心地问:“那钟楚略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表示遗憾地说:“我也不知道,也许很难有机会回来了,”接着我又启发他们:“钟楚略要走了,你们想他吗?你们怎么想他呢?”孩子们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给他,”有的说:“我们画一幅画送给他,让他不忘记我们,”于是我们决定全班小朋友一起画一幅画送给他,我构思了全班小朋友手拉手的画面,全班孩子每人在画纸上都画上一个人代表自己,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个孩子还对楚略说了一句祝福的话。当家长来接孩子时,我们把这幅画和祝福送给楚略父母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楚略到英国后,还给我们寄来了信和卡片。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友爱产声相互交流的作用。

(三)注重一日活动的情感培养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6321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