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对食物产生心理情感?

为什么人会对食物产生心理情感?,第1张

经常在豆瓣看到友邻晒食物,每次看到我首先惊叹的是好有心思,真是美好。美好的那种情绪盖过了食物本身或者说升华了食物的味道。我对于食物的态度就是填饱肚子,虽然属于比较挑食主要是因为很多不吃的东西,并不代表我吃的东西就美味就好吃。每次我妈吃我买的零食或者点心都会觉得的口味非常一般,我说主要是健康,总不能又美味又健康,啥成本预算啊。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的好几个菜,吃的是美味的食物也是气氛,才是让人留恋的。

想来人的爱吃一是天生的二是后天环境的,吃美食和饭量大也是不一样的。色香味的美食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胃口大开,幸福值上升。我是在长大以后才发现每个家庭的饮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老妈一不喜欢我去别人家蹭饭,二讨厌别人来我家蹭饭。物质的不富裕但是能吃饱是小时候的生活基调,每天中午吃面条,早晚喝稀饭,炒一个菜,可以多放点油炒菜,这个就是一年的食物基调。从小脾胃不好,吃的东西也很少,又厌食,长的好像一颗豆芽菜,也不知道喜欢吃啥,反正也没啥好吃的。记得隔壁邻居大妈爱做吃的,什么猫耳朵,疙瘩汤,春夏时节满院子碗口大的月季花,芳香四溢。大妈会做糖渍花瓣,偶然一次去她家给了一点点尝尝,忘记什么味道了但是一直都很向往。小时候因为老是生病,每次去完医院打完针,妈妈都会给我买一个浇上桂花玫瑰汁子的粽子或者是一个糖糕,很爱吃。现在每次我看完病从医院出来都会自己买个切块蛋糕吃,抚慰心灵。去我妈单位的路上有一家卖馄饨的,从小的时候就有,那个时候五毛钱一碗,我吃不完一碗,妈妈就会买半碗,看着我吃。后来大了一点,偶尔妈妈会下班接到我,然后路过馄饨摊位的时候给我放到那里,我一个人慢慢的吃完一碗馄饨,在走回家满天的星星,很难形容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馄饨在我的记忆里就是美味,再后来出来上学看到城市的孩子吃麦当劳肯德基我都是第一次去吃,米线麻辣烫炒粉担担面兰州拉面米饭套餐红烧肉还有烧饼夹豆皮之类的都是第一次在外面上学的时候开始接触的,从刚开始的76斤一年吃到了120斤,晚上还会和宿舍人一起吃康师傅牛肉面,那个时候的胃口真是好。家里人来看我的时候我都要求吃麦当劳和火锅,百吃不厌,吃的肚子圆滚滚的。那可能是我人生的巅峰时刻,精力充沛,食欲大开,肤白貌美,青春无限,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很多时候我对于食物可能还是一种向往并不是喜爱,怎么说呢,看到别人吃有时候会有一种让我来尝尝的冲动,其实品尝后并不喜欢这个味道。

我见过的很多对于美食没什么兴趣的人,都有点消极和抑郁,甚至都没有什么性冲动。所以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到快乐和幸福是最直接的,这个可以让人觉得被抚慰到。一位新入职的女同事给我说她经常觉得生活中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每次坐到公交车上就会觉得有很多可以吃的好吃的,都想去吃,买到自己想买的衣服就觉得开心的不行,要是不开心一顿火锅就可以解决,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人会不想吃东西,什么都不想吃,会对吃饭没兴趣。我想这其实是一种天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就个人来说经常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根本就没食欲什么也不想吃,吃什么都没兴趣,吃两口意思下就行了,有些重度抑郁的患者很多表现就是厌食拒绝进食。

能够积极地寻找美食,品尝美食的人,一定会觉得人间值得,一般来说可能不会那么积极的去死。较长一段时间我基本都吃白水煮菜,水煮土豆,或者喝点粥,吃点馒头,是因为省钱吗好像也不是,就是因为觉得没什么想吃的,就饿得比较着急的时候吃点果腹,手边的可以找到的食物就稍微加工一下,口感就是那样吧,拿点生抽搅拌一下就凑合吃了。那些执着生活烟火气的人们会觉得你吃的啥,这都是过日子的都不是好好生活的状态,要吃的美味才好才有意思。就好像封控期间朋友圈会有人储存食物,并且给食物加工成美味的食物,炒虾尾,蒸螃蟹,铁锅炖排骨还能贴饼子,包饺子馄饨包子,早上还有豆腐脑,胡辣汤,油条都是自己做的,配着水果牛奶自己做的咖啡,这一天的美味时光都在充实中度过。有种透过屏幕的羡慕,羡慕的是对生活的积极和对生活的热爱,活的特别的有劲。但是自己不会这样,也不会学习这种,因为学不会,这是一种能力没有就不用勉强了吧。看到那些食物也是觉得很不错 很好吃的样子看起来很不错,食物看起来又美味又新鲜,色彩搭配很好,看看就行了。我不做也不吃也不尝试也不好奇,这就是对于美食的基本态度。看到美味的食物我也会心生欢喜,尤其是很会拍照的博主,看到更加觉得生活阳光灿烂,但是感慨完我还是吃点自己的食物,食物就是吃那么几种,烹饪也就那么几种,十几年如一日的吃,有人说烦不烦要变化着花样吃,我没有变换花样的吃过所以也没有变换花样吃的需求。

我对于食物的好奇心和对于事务的好奇心是一样的,就是没有几乎没有好奇心,用一种人性的态度去对待所有后来发现这样不好,做人还是要有点期待,即使你知道 可能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是如你所料,但是还是希望你只是遇到这个事情或者是因为这个人而导致的这个问题,而不是因为人性本来如此,不然生活的基调就是苍凉还有什么意思呢。一个人活的找不到意思的时候很难不去思考死亡这个事情。

最后,还是想去潮汕,去吃他们的牛肉火锅,这几乎成为我的对于美食的唯一的期待,很难说是因为真的渴望,但是真的是想践行这个目标。

有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在老家生活的,可能他们的童年就是爷爷奶奶陪他们的,所以所以很多人就喜欢和爷爷奶奶们在一起,他们的感情也比较稳固深厚。尽管现在大家都长大了,可是在爷爷和奶奶们的眼中依然还是一个小孩子,他们觉得更是需要照顾你们,所以我们被网上一段视频给温馨到了,就是在蒙古有一家发生的事情真的是非常的温馨,我们恰恰被看到了,就是有一位奶奶已经93岁了,在早上凌晨2点的时候就起床,为自己的孙子做上一份温馨的早餐。

这位奶奶特别担心孙子在早上起来没有早餐吃,所以这位奶奶也是非常的着急,她觉得孙子如果不够吃的话,还会再坚持包,所以这位奶奶在早上起来就坚持的把这些馄饨都包完了,而且一边包还一边炸呼呼的,这个表情也是特别的可爱。所以很多网友在看见这一幕的时候,表示都想自己的奶奶了,因为小的时候自己通常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他们的生活对自己也是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当今的生活,可以说是背井离乡很多年了,他们特别期待能回到自己的家,陪陪这些老人们,现在到了春节,有很多地方已经拒绝大家回来参加聚会,所以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我们在视频中也可以看见这个孙子已经有四五十岁了,他的奶奶有93岁了,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年龄,在爷爷奶奶心中一直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而且在爷爷奶奶他们的心中就是担心自己的孙子,害怕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事情,他们就算年纪非常的高,就算是没有能力来管自己的孙子,可是他们会一直拼尽全力的付出,让自己的孙子得到一些温暖。

不管孙子的岁数多大,奶奶疼爱孙子也是不会变的,希望大家在外边漂泊的人们,能够长时间回家陪伴自己的亲人和爷爷奶奶们,他们现在年龄已经很大了,不要让大家成老人不在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就会让大家非常的惋惜。人在老了之后更需要大家的关心和照顾,虽然奶奶能做出这么感动的事情,他们的内心只是期待自己的孙子们能够幸福,所以说我们做子孙后代的也要去体贴老人们,多关心他们的身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也正因如此,亿万人民要消费,商机无限,时下一些所谓“精明”的商家又给加了一句名言“食品好赚钱”,于是乎出现了,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非食品原料、变质原料、病死畜(禽)等加工食品,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在此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从1995年《食品卫生法》颁布以来,国家实行食品卫生监督制度,把食品安全和营养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当前,我国食品卫生法规、标准体系日臻完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大多数食品企业根据《食品卫生法》和相关规章、标准的规定,采取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食品卫生总体状况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黑心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把新技术、新资源未经试验就在生产中使用,甚至明知有毒有害还敢违法应用到食品加工中,给食品安全带来重大挑战,造成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在不断发生。短短数月,从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到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明胶、水解蛋白事件,从南京有毒水发产品事件到广东毒酒事件,从“毛发酱油”到“双氧水椰果”,等等件件听起来都是那么让人触目惊心。造成这些食品安全危害事件频发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一些商家为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丧失了起码的做人的良知。而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政府监管职能,使得监督职能机构建设和技术进步相对滞后,也给一些奸商以可乘之机。每个事件本身看上去是孤立的,但其造成的危害却是极其巨大的。我们的消费者已经在问:我们还能吃什么?还敢吃什么? 有幸的是,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国务院办公厅已于去年7月发布了《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明确了工作目标,

提出了具体措施,并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布置;还有,我们的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许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进行了直接批示,对一些忽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带来后果的地方政府领导进行了严肃处理。当前,全国各地都已相继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对相关事件的处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食品安全状况一定会不断改善。在坐的都是卫生监督战线上的工作人员,食品卫生监督是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食品安全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当前必须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契机,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和不法分子。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象我们的服务宗旨所说“为人民健康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健康卫士。朋友们,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谢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常有朋友问,“现在吃什么好?”。是啊,吃什么好呢?猪肉中注水,蔬菜中残留农药,制造火腿喷洒敌敌畏,生产泡菜使用工业盐,喂奶粉吃出大头娃娃,喝黄酒丢了性命。一种种假冒伪劣食品不断被揭露,被曝光;一起起触目惊心的制假售劣案件被查处,被打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残害,被扼杀,一颗颗善良的心灵被愚弄、被震撼。广大群众不禁要问:“究竟,我们还能吃什么?”同样的问题,在阜阳奶粉事件调查期间,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问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曾筱萸,曾局长回答说:“我也是一名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我吃的东西也不是很放心。”作为主管全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最高行政长官对自己吃的东西不放心,这多少有点讽刺味道,难怪网民评论:“连局长都不放心,我们老百姓怎么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已到亟需下大决心,用大措施,凭铁手段,到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长、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怎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广大群众不断在问“我们要吃安全的食品”广大群众不断在要求,群众的呼声,催动我们去思考,去行动。

“食品企业、良心事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合格、优质食品的生产者,是功臣,也是劣质有害食品制造者,又可能成为罪人,因此说,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决定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管理和设备,关键在人关键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死猪肉生产肉制品,使用工业石腊制造火锅底料,使用氢氧化钠泡发水发产品,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害吗?非也,让我们听听生产蛋白质含量仅为2%奶粉的生产企业主在听到长期喂食奶粉导致大头娃娃死亡时是怎么说的,“啊呀,这种奶粉是不能一直吃的,反正我们从来不吃,我们都到超市买几十元一听的进口奶粉吃”。“哀莫大于心死”,这些人是何等的冷漠,何等的麻木不仁,何等的丧尽天良,这些人怎么能生产出合格的食品,怎么能做出负责任的事。在投次主体逐渐多样,生产方式日益灵活,食品贸易不断繁荣,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通过教育扶持、打击、监管等多种手段,倡导营造诚信、公平、负责任的食品安全生产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品质量的根本好转,有赖于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虽然,很多部门在食品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但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从田头到餐桌,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分别见于《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很多部法律法规,监管职能分属于农业、环保、林牧渔业、卫生、技监、经贸、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很多部门,造成既有监督越位和监督重复,又有监管缺位和监管空白,形成“九龙管水,不如大禹一人治水”的尴尬局面。在政府加大协调监管力度,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严格监管的同时,亟待出台更加权威,更加统一,更加严格的类似《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调整、整合现有的部门职责,组建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监管严明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队伍,提高整治效果。

“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广大群众是食品的最终消费者,是优质食品的受益者,也是劣质食品的受害者。人人都是消费者,个个不是局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身体健康也要靠我们自己。君不见,窈窕女子,在满是塑料袋,剩饭菜的垃圾上吃烧烤;三五大汉,裸背街头,狂吃大排档;西装革履轿车下来,背街小巷,寻吃牛肉汤猪头肉等特色美味。此时他们都全然不顾肮脏的环境、脏污的碗筷,反复使用过的洗碗水、裸放的,长时期间存放的菜肴,和摊主滴到锅里的汗,闲时抠脚丫的手,消费者已成为不法经营者的利益共同体和同盟,还谈何食品安全,何谈自我保护。我们要摒弃贪便宜、图方便、随大流等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培养进名店、购名品、看日期、查包装的科学消费习惯;要留意识别优劣食品的知识,不断提高鉴别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要放弃老好人思想,增强维权意识,积极为有关部门提供线索,并主动协助监管部门的工作。形成人人远离不洁食品,个个打击伪劣食品的良好食品消费环境。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孩子的笑声,为了更加阳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食品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共同努力,打造安全、卫生、有质量的生活

  饺子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饺子最早源于古代的“混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著的《广雅》里就有关于“混沌”的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被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就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经相当流行了。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一般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饺子发展到唐代,其形状和吃饭已经和现在的饺子饮食习俗一模一样,也就是把其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人已经开始称饺子为“角儿”,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恐怕就是源于此;这种叫法和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的文献中都可见到。元代人称饺子为“扁食”,这种叫法一直影响到明朝。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有了不同的称谓,同时说明了饺子饮食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而民间在春节期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就已经相当盛行了。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一部分吃年夜饭时吃,一部分待到半夜子时吃。而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便有了“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也包含着有“喜庆和谐”、“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饺子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在民间还流传吃饺子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所以,北方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应该就是源于这个传说。

  过年吃饺子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直到现在,人们在包饺子时,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就意味着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饺子这一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新年欢乐和祝福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春节里不可缺少的必备食品。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种植稻谷,并用稻谷制作食品,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很可能“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明、清时,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

  春节吃年糕,也是南北同风不同味;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塞北农家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另据安徽人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此后,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39165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