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及心理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及心理,第1张

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献身国家,要为国立功边疆(但他不是真的要到边疆去打仗立功,指他的一种雄心。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

亲射虎,看孙郎: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江城子密州出猎》出自北宋诗人苏轼

原文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白话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

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千古绝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这一愿望的集中体现。

感悟:

读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首词,感觉到了苏轼他自己真真切切的感情,感觉到了他对自己家人,对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的感想,的确到了中秋节,真的是很让人思乡的。

何况对于苏轼这样的一个大文学家来说,很用心地观察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会很用心的去记录着生活中的一点一点的事情,将自己的感情用文字来表达出来,这样的一个文学形式,不仅仅让我们后世可以感觉到这样的一个很美的故事,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去切身地体会到那样的一个感情。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轼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传统文论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 评之,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驳杂,虽他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苏词的婉约词风前人虽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通对具体事物的歌咏,来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托物言情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随着词的发展,咏物也渐渐的被一些文人墨客溶入到词的写作之中。苏轼以前咏物词特点是所咏之物和创作主体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咏物仅仅只是咏物,没有将作者的情感、精神融入所咏之物,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苏轼婉约词中的咏物的作品虽然并不多,却达到了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的咏物词的极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39069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