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和他的女人们

生平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和他的女人们,第1张

张学良,字汉卿,国民革命军 将领, 奉系军阀 首领 张作霖 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这是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他除了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功绩,和被蒋介石监禁了半生的命运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家事了。

这位“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美男子晚年,曾在其妻子于凤至墓前写下“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以概括自己的风流一生。不过真要说到爱女人,张学良虽然情场风流,但他终身却只有两个女人,而且他终身奉行“一夫一妻”的原则。

张学良的这两个女人,一个叫于凤至,一个叫赵一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对于与于凤至的这段感情,他一开始其实是不乐意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父亲为他订下的娃娃亲,结婚之前他们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对于这段感情,张学良在晚年时曾回忆说:“如果不是因为两阕词,这门亲事,我是说什么都不会老老实实答应的。”

于凤至,1897年5月出生于 奉天怀德 (今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富商之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其5岁入私塾,1913年便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1914年, 她与张学良订婚。彼时,于凤至17岁,张学良14岁。

其实,于凤至无论是家庭出身,还是教育背景,她都不是少年张学良想象中的村妮,更不是当时普遍的那种大字不识的“小脚”女子。且相比于张学良对于该婚姻的态度,于凤至表现得更为不满,当张学良带着厚重的聘礼奉命上门求亲时,她居然向父亲提出了退婚的请求,且还在聘礼上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古来秦晋事,门第头一桩,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 。

于凤至这一手清秀中透出刚劲,潇洒中蕴含着俊逸的毛笔小楷,让张学良颇为震惊。张学良从来都以一手好字自诩,如今看到于凤至的诗,张学良在自愧不如之余,更惊诧于于凤至的文采和她不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品。

也是为了向于凤至表现自己,张学良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古城相亲结奇缘,秋波一转消魂。千花百卉不是春,厌绝粉黛群,无意觅佳人。芳幽兰独一枝,见面方知是真。平生难得一知音,愿从今日始,与妹结秦晋 。”

对于张学良的这首词,于凤至又毫不犹豫地和了一首《临江仙》:“ 古城亲赴为联姻,难怪满腹惊魂。千枝百朵处处春,单元怎成群,目中无丽人。山盟海誓心轻许,谁知此言伪真?门第悬殊难知音。劝君休孟浪,三思订秦晋 。”

看到于凤至又对了一首词,这个在张学良心中,曾被他认作是村妮的女人一下子变成了女才子。更让张学良没想到的是,于凤至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连长相也非一般人可比。

关于于凤至的样貌,清宣统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曾这么形容:长得很美,如雨后清荷。如此,也可以看出于凤至的相貌清秀,让人一见之下难以忘怀。比如张学良第一次见到于凤至时,就真的挪不动步了,那时他心中的于凤至已经不仅是女才子,而是一位女神了。

后来,在张学良真正娶到了于凤至之后,他心中再也没有了当初对她的蔑视,两人恩爱美满,奉天街头经常能看到两人十指相扣、春风满面的样子。于凤至曾先后为张学良生了三子一女。对于夫妻之道,于凤至曾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夫如箭, 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射出去。 ”

虽说如此,但对于张学良来说,家中已有娇妻并不等于不能出去风流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无论在外面怎么“玩”,都没有影响到于凤至的地位,他对这位亦妻亦姊的女子不仅爱慕,而且信赖。

在于凤至心目中,张学良也是她的挚爱,自从她答应嫁给张少帅的那一刻起,她就认为自己应该与少帅相守终老。但是,他们遭逢乱世,又身处权力巅峰,命运注定他们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

1928年,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炸于沈阳皇姑屯。这一事件发生后,张学良第一次看到了于凤至果敢的那一面。

当时,于凤至与张作霖的众位夫人留在奉天大帅府。为了掩盖张作霖在爆炸中身亡的事实,骗过日本人,于凤至与当时掌家的五夫人张寿懿给日本领事夫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双簧,生生把张作霖的死讯隐瞒了半个月之久,直到张学良偷偷返回大帅府,顺利接掌东北军帅印。

至此,张学良和于凤至的感情依然极好,但是他们婚姻的前景,却坎坷艰难。这对俊男美女即将要面对的,竟然是永远的分离。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被蒋介石监禁。当时,于凤至正陪伴孩子们在欧洲求学,闻讯后,于凤至在转移子女后马上赶回了国内,陪着张学良共同度过被监禁的日子。

在监禁中,于凤至每天都面对着自由无望的张学良,看着一个本应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日日落寞地被关在小屋里。此时的于凤至,内心也受着痛苦的煎熬,终于她患上了乳腺癌。

1940年,于凤至在宋美龄的安排下,得以前往美国治疗。临行前,她依依不舍地跟丈夫道了别。但令她和张学良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在美国,于凤至经过与病魔的抗争后,她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此后,她为了生计和孩子们在美国读书,曾先后在纷繁复杂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弄潮,且凭着家传的生意头脑和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成功成为了一名金融女强人。

发迹后,于凤至曾先后在著名的好莱坞贝弗利山上购买了两套豪宅,一套自己居住,另一套则留待张学良获得自由赴美与她团聚时居住。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于凤至仍在为张学良的自由而奔走,她不断利用美国 社会 舆论及政府的力量,希望可以通过它们向当时的蒋介石政府施压,恢复张学良的人生自由。然而,终归是无用功。

于凤至的一生,只爱了一个男人,这是她最大的幸福。直至她93岁高龄即将辞世时,她仍然苦苦等待,甚至在自己的墓穴旁,特意为夫君保留了一个空墓穴,虚位以待。可到最后,于凤至也没有等到张学良的回归,她与张学良一生的情,最终也仅仅可待成追忆了。

紧接着,笔者再介绍一下赵四**——赵一荻。

张学良与赵四**的故事,也算是家喻户晓。一直以来,对于他们这段感情,坊间的态度基本分为两派:一派是“于凤至派”,他们对赵四**颇多指责,认为她破坏了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另一派则是“纯真爱情派”,一切是非皆不论,只论美好的爱情,甚至还给这段感情找了一个模板——王子与灰姑娘。

其实,感情这个事情本来就没有是非可论。若要说是追求纯美的爱情,就是追求纯美的爱情;若要说是伤风败俗、破坏他们家庭,无非就是换了一个说话的立场而已。不过在这段感情中,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张学良却始终遵守着一个准则——不纳妾。而这,也让张学良少了一个“薄情郎”的坏名声。

赵一荻, 1912年5月28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而被称 赵四**。

细看起来,赵一荻不算漂亮的那一类,顶多也就是中上等,但她身材好,爱打扮也特别会打扮,再加上她喜爱运动,嗜好读书,所以内外兼修,使她具有与一般人完全不同的高雅气质。正因为如此,她曾经成为了天津《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

1927年,赵一荻16岁了,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就是这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年华是最喜欢玩的,当时天津的社交场合对她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

出入社交场,赵一荻便听说了张学良,在知道“少帅”的传奇事迹之后,她特别想见识见识这是怎么一个风华绝代的美男子。这一好奇不打紧,竟拉开了一个为世人传说了半个多世纪的动人爱情故事的序幕。而赵一荻这一生的荣耀、艰辛、相随相守也就此奠定了。

第一次与张学良见面之时,正值豆蔻年华的赵一荻不施粉黛,与舞场中其他妖艳女子相比,她显得格外超凡脱俗,虽然偏坐在大厅一隅,却一下子抓住了张学良的眼球,而赵一荻也好似真的等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王子。两人匆匆一聚便已一见钟情。

此时,张学良正驻防天津,大帅张作霖也紧握着国家权柄,张家满门都荣耀至极。但未来却是谁也无法预料的,这种初尝禁果的快乐,也随着之后皇姑屯的一颗炸弹而葬送了。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返回奉天。赵一荻的父亲深知女儿与张学良的感情,为了不让女儿越陷越深,于是匆忙为女儿订了婚,让她断了嫁入张家的想法。本来,这段感情原本是可以就此画下句号了,毕竟此时的赵一荻心性还没有成熟,那种像火花一样一闪而过的 情感 未必能够在她心里留下深刻的灼痕。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返回奉天的张学良却突然病倒了。赵一荻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心中那团小火苗重新又燃烧了起来,为了那个心中的“王子”,赵一荻不惜放弃家里花团锦簇的生活,不惜放弃明媒正娶的尊贵,甚至连一个女孩子最该保留的那点儿矜持都不要了。就这样,赵一荻“私奔” 。而私奔的结果,就是赵家从此再也没有了这个女儿。

一个女孩子,抛家舍业地追随自己心爱的男人,这在于凤至眼里,既可怜又无奈。于是,于凤至收留了这个曾跪在她面前苦苦哀求的女人;而张学良对于赵一荻的突然到来,也始料未及。

张学良在思忖再三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他对赵一荻说:“如果你愿意跟着我,我不会赶你走,但也不会纳妾,即便是将来两人生子了,这种情况也不会改变。”赵一荻欣然同意。

而后,张学良为赵一荻专门辟出了一处独立而安静的住所,就位于大帅府左近。从此,张学良出入时,身边有了两位女子长随左右,一位是他的夫人于凤至,另一位走在稍后的,就是少帅新“请”的“私人秘书”赵一荻。

赵一荻被张府接纳后,她的生活又重归于平静,夫人于凤至是个识大体的女人,她从为难赵一荻。也是在这样的坏境下,赵一荻很快便为张学良诞下一子,取名为张闾琳。但这样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难得几年的平静后,日寇便侵入了中国。

之后,张学良与杨虎城在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囚禁。在张学良被囚禁的那段时间里,于凤至与赵一荻也成了蒋介石获准陪同张学良的唯二人选,但毕竟当时赵一荻所生的儿子张闾琳年幼,需要母亲照顾,所以在张学良最初被囚禁的三年中,赵一荻并没有陪同在张学良身边。她先带着儿子居住在上海的公馆,上海沦陷后,她又被迫转往香港定居。

我想,如果不是张学良重获自由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如果不是于凤至突发乳腺癌,后来可能也就不会有“赵四**与张学良”的故事了。但造化就是这样弄人,赵一荻像被上天择定的人选一样,成为了张学良的患难知己。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赵一荻取代了于凤至,始终伴随在张学良身边。

在被囚的生涯中,张学良早已失去了往日少帅的风采,只能与赵一荻相依为命。张学良把一切希望和欢乐都寄托在了赵一荻的身上,而赵一荻也尽全力给张学良以安慰和照料。当时见过赵一荻的国民党人都说 ,**经常身着蓝衣,脚蹬布鞋,几乎洗尽铅华,终日陪伴在张学良身边,令人感动。

对于赵一荻来说,她与张学良的这段艰难历程,确实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但到最后,无论是她与张学良终于得到于凤至大度的祝福结成连理,还是后来她与张学良终于获准恢复自由并在夏威夷定居,对于她赵一荻来说,都归于平淡了。唯一真切的,或许就是那份从始至终的真爱。

2000年,赵一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其去世前,她曾特意遗言后人,要在她的墓碑上刻上《圣经》中的诗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

这,或许就是赵一荻对自己荣辱坎坷一生的感悟和总结了。

相信很多人对电视剧《少帅》中年幼的张学良和表嫂的一段感情很有印象,虽然电视剧上很多有演绎成分,但是在真实的张学良情史上,他确实承认过年幼时期确实有和表嫂有过一段感情,晚年在他回忆往事并且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也具体谈到了对这位表嫂的看法。

在女人的问题上,张作霖对于年幼时期的张学良非常不放心,还经常给儿子的忠告是不能吃女人的亏,不过张学良每当听到父亲张作霖的教育的时候,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学良晚年曾经写过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张学良的一生情感经历真的很丰富,不过他天生并非是坏孩子,在他看来,他的坏是被表嫂给培训出来的。

张学良的这位表嫂是张学良表哥家里年轻貌美的姨太太,二十出头的样子,长得妖艳狐媚,只要她相中的男人,无一例外会成为她的感情俘虏,由于表哥在张作霖手下做事,常年不在家,这位表嫂自己居住。

这位表嫂家离张学良所居住的张府很近,张学良在十六岁的时候经常和一帮孩子到他们家里去玩,当时虽然外人都说这位表嫂是暗娼,可是小孩子不懂这些,张学良只觉得表嫂容貌俊秀,而且平易近人,经常去他们家里去玩,因此表嫂一来二去和他产生了感情,在张学良十六岁还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这位表嫂教会了他。

而正是因为年幼的张学良和表嫂的这段感情,给他以后的感情道路埋下了伏笔,他这是第一次被女人追求,被表嫂调戏,他也认为这个女人实在是一个坏女人,他变得越来越不重视和女人之间的感情,晚年他曾回忆和自己有过关系的红颜知己以及情人一共有十一位,而情妇十一位“启蒙”来自于表嫂。

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他有很多女朋友,还声称自己完全可以开课了,讲怎么管女人的事情,在当别人问起他和表嫂的往事的时候,张学良也直言不讳的给大家畅所欲言。

而令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张学良对这位表嫂的评价并不高,在张学良的介绍中,他说道:“他是我表哥的姨太太,我表哥给我父亲做部下,她并不是好人,是个暗娼,那时我才十六岁嘛,有一天见到家里没人她就调戏我,所以我坏蛋就是从她身上学来的”。

张学良对这位曾经和自己有过感情的表嫂的评价确实很直白,而且评价很差,在他看来,他因为年幼时期被表嫂迷惑,以至于青年以后处处留情,还自诩“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张学良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被表嫂带坏的,可见少年时期和表嫂产生的一段感情,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相关

参考资料:

《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传》等

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始末

  张学良、赵四**相识、相知、相爱已经30余年了,但并非

法律上的婚姻。宋美龄在1960年劝赵四**让张学良弃佛教信基

督教。弃佛之后,张学良主张一夫一妻,正值此时,于凤至也同

意离婚,成就了30年的苦恋。 宋美龄当年与蒋介石结婚时,有一个条件,即要蒋与元配发

妻毛福梅先行离婚,作为基督徒的宋美龄不能答应在她之外,蒋

介石还有一个女人。 这个问题在张学良与赵四**的传奇爱情中也同样碰到。那

还是1960年以后,宋美龄劝张学良弃佛教转信基督。张学良心诚

则灵,潜心研读《圣经》,收获见识大异从前。人世间的功名利

禄,他视若过眼烟云。人生在世,恍若梦境,来去匆匆,转瞬即

逝,人类真正的老家在天国。 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与教友宋美龄时常在教堂相见。在张

学良表示希望能为他举行受洗仪式时,宋美龄坚决反对。她觉得

张学良和于凤至有正式的婚姻关系,如今又与四**同居了几十

年,这就等于他同时有两位夫人,这种情况不合基督教的教规。 宋美龄提出如果真诚信奉基督,必须解除与于凤至的婚姻关

系。这实在是个两难抉择,于凤至对张学良是有大功的,离婚张

学良实在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他又笃信基督,与赵四**几十年

相濡以沫,苦甘备尝。思前想后,张学良左右为难。 身在美国的于凤至知道这一情况后,提笔致信四**: 女是妹慧鉴: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1940年我赴美医治乳癌,已经廿余年不

曾见面,真是隔海翘首,天各一方! 记得是1928年秋天,在天津《大公报》上看到你父亲赵燧山

因你和汉卿到奉天而发表的《启事》,声称与你断绝父女关系。

那时虽然我与你还不相认,但却有耳闻。你是位聪明果断,知书

达理的贤慧女子。你住进北陵后,潜心学业,在汉卿宣布东北易

帜时,你成了他有力的助手。为了家庭和睦,你深明大义,甚至

同意汉卿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不给你以夫人名义,对外以秘书称

谓。从那时开始,你在你父亲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表现出超人

的坚贞和顾全大局的心胸,这都成为我们日后真诚相处的基础与

纽带! 你我第一次见面,是1929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天沈阳大雪

纷飞,我是从汉卿的言语上偶尔流露中得知你已产下一子,这本

来是件喜事。但是我听说你为闾琳的降生而忧虑。因为你和汉卿

并无夫妻名分,由你本人抚养婴儿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你有

心把孩子送到天津的姥姥家里,可是你的父亲已经声明与你脱离

了关系,你处于困窘的境地。我在你临产以前,就为你备下了乳

粉与乳婴的衣物。那时我不想到北陵探望,令你难为情。我思来

想去,决定还是亲自到北陵看你。我冒着鹅毛大雪,带着蒋妈赶

到你的住处,见了面我才知道你不仅是位聪明贤慧的妹妹,还是

位美丽温柔的女子。你那时万没有想到我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来

“下奶”,当你听我说把孩子抱回大帅府,由我代你抚养时,你

感动得嘴唇哆嗦,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你叫一

声:“大姐!”就抱住我失声地哭了起来…… 汉卿后来被囚于奉化,你已经由上海转香港。我非常理解你

的处境,你和闾琳暂避香港完全是出于不得已!经我据理力争,

宋美龄和蒋介石被迫同意我去奉化陪狱。嗣后,我随汉卿转辗了

许多地方,江西萍乡、安徽黄山、湖南郴州,最后又到了凤凰山

。转眼就是三年,女是妹,我只陪了汉卿3年,可是你却在牢中陪

他20多年。你的意志是一般女人所不能相比的,在我决心到美国

治病时,汉卿提出由你来代替我的主张,说真的,当初我心乱如

麻。既想继续陪着他,又担心疾病转重,失去了医治的机会。按

说你当时不来相陪也是有理由的,闾琳尚幼,且在香港生活安逸

。我和你当时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要么放弃闾琳,要么放弃汉

卿,一个女人的心怎能经受得住如此痛苦的折磨? 后来,你为了汉卿终于放弃了孩子……女是妹,回首逝去的

岁月,汉卿对于我的敬重,对我的真情都是难以忘怀的。其实,

在旧中国依汉卿当时的地位,三妻四妾也不足为怪(依先帅为例

,他就是一妻五妾)。可是,汉卿到底是品格高尚的人,他为了

尊重我,始终不肯给你以应得的名义……闾瑛和鹏飞带回了汉卿

的信,他在信中谈及他在受洗时不能同时有两个妻子。我听后十

分理解,事实上20多年的患难生活,你早已成为了汉卿最真挚的

知己和伴侣了,我对你的忠贞表示敬佩!……现在我正式提出:

为了尊重你和汉卿多年的患难深情,我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

系,并且真诚地祝你们知己缔盟,偕老百年! 特此专复 顺祝 钧安 姊:于凤至 于旧金山多树城 1963年10月 张学良捧读此信,热泪盈眶。 于凤至的达观、大度玉成了张学良与赵四**的人间美事。 不久,张、赵二人手牵手进入教堂。 1964年7月4日,虽值盛夏,那天却是少有的清爽。64岁的张

学良身穿崭新的西服、系着浅灰色领带,与身着合体旗袍、佩带

水晶项链的52岁的赵四**携手走进了台湾北投温泉附近的一座

教堂里。 教堂内没有华丽的彩灯,而是点燃了无数支巨大的蜡烛。年

近半百的陈维屏牧师,神情严肃地走到张学良跟前,指着身旁的

赵四**,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愿意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吗

?”张学良深沉、清晰、肯定地回答:“愿意。” 陈牧师又转向赵四**,指着身旁的张学良,用同样的声调

问道:“你愿意让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此时的赵四**双

眼噙满泪水,双唇急速颤动,久久,久久才吐出三个字:“我愿

意。” 至此,相伴30多年,经历、情感难以用语言叙说的一对情人

,终于结成了夫妻。出席婚礼的国民党政界要员张群,艺术界名

人张大千和几位外籍朋友,无不为这迟到的婚礼落下了辛酸的眼

泪。 17天后,即7月21日,台北各报均刊出一则消息:张学良与赵

一荻在台北举行结婚典礼。40多年来,新闻媒体不知报道了多少

次有关张学良的消息,但哪一次也没有这次轰动。人们抢购,报

纸脱销。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联合报》第三版醒目的大标题是: 卅载冷暖岁月 当代冰霜爱情 少帅赵四   正式结婚 红粉知己   白首缔盟 标题下加有两句话: 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 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赵四**与张学良从相识、相爱后,30多年来一直以秘书身

份陪伴张学良,她与张学良已成为一个整体。 婚礼结束的钟声响了。张学良和赵一获在好友的携扶下,在

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走出教堂。晚霞映照,微风吹拂,有情人终

成眷属。 (摘自2000年9月6日《中华读书报》)

请采纳~

晚年张学良对其一生中最大的两件事——九一八、西安事变,在态度上是大相径庭的。

针对九一八,只要有勇气就可以一针见血地谈清楚;而西安事变则像一个历史的灰暗魔盒,张学良是没有勇气、也没有脸面从内心拿出那把锈迹斑斑的历史钥匙的。

九一八归根结底就一个问题,不抵抗的责任该谁来负?

在那段历史基本尘埃落定,蒋介石也故去后,张学良最终拿出些面对历史的勇气,他坦承下令不抵抗的,不是蒋介石,而是他自己。

算是帮蒋介石卸下了背负的历史黑锅,这符合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复杂感情,他一直认为蒋介石是看得起他的,对他不错的。

九一八之所以能谈,还有一个原因,错误的落脚点好找,一个战略错判虽不能说是透彻的实话,但也不能算是假话。

但到西安事变就不同了,真相太深,也太沉重,说出来不是给历史填坑,而是挖坑。一旦说多了,不是张学良本人再朝坑里跌一次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因此都会掉坑里去。

其实不光遇见杨虎城后人张学良是不发一言,就是他对西安事变发过的那些言,基本也都是不痛不痒的桌面话。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最有说头的就是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究竟说过些什么?

因此,在剖析他为何对杨虎城后人不发一言前,咱们最好先来看看针对西安事变,张学良说过什么。

张学良本事不咋样,但毕竟在庙堂高位上待过,避重就轻,只说其表不说其实的说话艺术还是有的——

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对西安事变的说法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这事他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

第二点,他送蒋介石回去是预备被枪毙的。

第三点,他跟蒋介石的冲突就两点,先攘外还是先安内。

第四点,蒋介石让他拿机枪打学生激怒了他。

品味这四点,很容易就能品出一些深意:强调自己没有私利则暗示着别人有私利;有赴死之心则暗示自己不是苟活之人,实为自己的惭愧内心找支点;攘外还是安内是唯一一块可以拿出来讲的盖棺棺材板,也是真相的挡箭牌;蒋介石激怒了他则是为自己被利用、冲动酿下大错找台阶。而牵扯到杨虎城,从头到尾张学良只既简单又含蓄地说过两句话,一句,为杨虎城被害感到一些惋惜;二句,西安事变受杨虎城的影响比较大。

其实有这两点,他见到杨虎城的孙子为什么一言不发就不言自明了。

1999年、2000年,杨虎城的孙子杨瀚两次赴美国夏威夷看望张学良,但张学良见到他时,除了“怔了一下”说声“你好”,便不再言语。

值得一提的是,杨瀚两次见张学良的地点都很有意思,第一次是在教堂,第二次是在海边。

教堂是个让人忏悔的地方,海边是个容易让人内心沧海桑田的地方,就冲这两个地方,张学良也只能一言不发。

再结合他说过的杨虎城两点,就更是如此了。感到惋惜则意味着他的内心有些惭愧,一起捅破了天,结果杨虎城一家家破人亡,而自己却活到了百岁;受杨虎城影响较大的背后就更是难言了,因为事后的忏悔,对杨虎城当初的怂恿,他的内心是有积怨的,而且忏悔越深,积怨可能越深。

如果用稍极端或者不那么严肃的方式说,在教堂,如果非让张学良开口,他最想说的恐怕是抱怨杨瀚的先人。

在海边,张学良如果要开口的话,他想说的恐怕只能是惭愧不已。

总之,这两个场景叠加在一起很有历史苍凉的味道——

有一种无言叫既有怨又有愧。

张学良与于凤至是有感情的,结婚初期恩爱;张学良外出公干喜欢上赵四后对于凤至还很眷恋;张学良被软禁后正因为于凤至的周旋才确保性命,张学良对她是一份家人的依赖情感;晚年于凤至与张学良分开多年,张学良对她保留一份尊重的情感坚持不提出离婚;于凤至申明大义主动提出离婚后,张学良对她是一份体谅自己的感激之情。

我们常常说,女大三抱金砖。然而张学良和于凤至的感情却是很可悲的。于凤至的父亲曾经救过张学良的父亲,为了报恩,他们结下了儿女亲家。可以说,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的,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

对于这样的婚姻,应该不是牢靠的。但是他们却有过幸福的几年,虽然张学良偶尔也会花开酒地,但是家还是会回的。这在于凤至眼里,原本也算满足了。于凤至为张学良生了一个女儿,三个儿子,照理说,这样的家庭也算幸福了。虽然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亲情总是有的。

可是,爱情就是这样奇妙,当张学良遇到赵四**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他的爱,再不肯给于凤至半分,他对于凤至和孩子所有的承诺与责任都变了样。他为了赵四**可以什么都不要,而赵四**为了她,可以跟自己的父母断绝关系。

于凤至靠着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在美国的华尔街,拼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病,一个人承担所有的痛苦,只为了能够死后可以张学良葬在一起。

哪怕生前不能同床,死后也只愿与他同穴。然而,张学良并没有满足他的这个愿望。张学良死后,虽然葬到了美国,但最后葬在他旁边的却是赵四**。于凤至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爱张学良,然而张学良在遇到赵四**之后,却只钟情于她一人。三个人的爱情注定有一个人受伤,而这个受伤最深的就是于凤至。

西安事变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

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9日,中国***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的要求。

扩展资料: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直到逝世。

-张学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3828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