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调歌词

紫竹调歌词,第1张

歌词:

1、民歌小调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

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2、同一首歌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也吾郎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 口儿对着箫, 箫中吹出鲜花调。

问郎君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问郎君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小小鲤鱼粉红鳃, 上江游到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 头摇尾巴摆,

我手执钓杆钓将起来 我个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里来

我个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里来。

3、彭柯版

踏遍山间我采槟榔 愿闻一路扑鼻香

亲手摘一串 阿妹尝一尝 就像妹妹你来为我洗衣裳

阿妹妹呀哥哥有话对你讲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真真花香浮脸庞

一路清脆鸟儿唱 谁为我做饭为我洗衣裳 也让哥哥我来为你采槟榔

小妹妹呀哥哥有话对你讲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远千丈 阳光明媚喜洋洋

阿哥阿妹齐欢唱 我来采槟榔你来洗衣裳 恩恩爱爱神仙也向往

阿妹妹呀哥哥有话对你讲 阿妹妹呀妹心我愿来牵肠

4、童丽版

小调曲谱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

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

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

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词其曲,皆有浓厚的吴风。

乐曲一般以六个乐句为一乐段,调式有规律地进行转换,旋律柔美流利。乐曲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小儿女两情相悦的情景,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民乐中不仅有二胡、古筝、笛子版的《紫竹调》,还有民乐合奏曲《紫竹调》。抒情、悠扬、委婉的民间小调,极富江南乡土气息。

扩展资料:

《紫竹调》的曲调健康向上,形式灵活多变,内容生动大气,极具上海特色、申城风格。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紫竹调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晶莹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

歌词多因情而发,没有固定的版本,这也是能代表上海最原生状态民歌的特点。因为它传唱广,影响大,而且旋律明朗优美、欢快流畅,富有浓郁的上海特色,堪称为是能代表上海形象的作品。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喜欢“紫竹调”。

1959年,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沪召开。会议期间的一次联欢会上,周总理就点唱了“紫竹调”,在场的两位沪剧名家丁是娥、筱爱琴便演唱了《罗汉钱·燕燕做媒》 。周总理闻声起舞,很是高兴。

19世纪80年代《紫竹调》就在美国灌成了唱片,与《二泉映月》和《春江花月夜》等一起,成为最早流行美国的中国乐曲。

前些年,苏格兰的交响乐团曾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奏过《紫竹调》;2006年春节茅善玉在维也纳在金色大厅唱响《紫竹调》,上海沪剧院的茅善玉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紫竹调”,这样的交流很有意思。

民族的音乐一旦与普遍的审美标准相融合,就会成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需求。“申博”成功后,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纷纷谋求将《紫竹调》确立为上海的音乐形象,如果这一行动获得成功,《紫竹调》的传唱一定会更广泛。

《紫竹调》轻松活泼,婉转流畅,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歌唱性强,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

从街头巷闾传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的情歌,到东方歌舞团演员朱明瑛唱红大江南北的沪剧《罗汉钱》里著名的《紫竹调》,该曲一直在上海这个城市的上空飘荡。

一、号子民歌:

1、《川江船夫号子》:

《川江船夫号子》是汉族民歌。《川江船夫号子》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拚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八首不同的号子联缀而成的一个既统一、又有变化对比的大型号子联套。

2、《黄河船夫曲》: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敏自作 。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3、《打夯歌》:

《打夯歌》是民间的劳动号子,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呼应。它产生于劳动之中,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流行于陕西关中各地。

二、山歌:

1、《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青海民歌,这是一首青海“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

2、《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槐花几时开》歌词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

3、《蓝花花叙事曲》:

蓝花花叙事曲是一首流行于陕西和青海、甘肃、山西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兰花花,据民间传说实有其人,是陕西固临县临镇某村的一位女子,长得美丽,渴望幸福,但却被迫嫁给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

兰花花不甘于封建势力的压迫,自找“情哥哥”,并敢于信誓旦旦地宣布:“咱们俩死活长在一搭”。民歌不仅鞭挞了封建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赞扬了兰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三、小调民歌:

1、《花灯调》:

《花灯调》源于清末民初广东新兴县河头镇花灯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歌谣,曲调简单,意境悲凉。

2、《鲜花调》:

《鲜花调》,又名双叠翠、叠断桥。凤阳花鼓传统曲目,清代流传全国。《鲜花调》在南京六合传唱有百年历史,也是扬州市歌《茉莉花》的前身。

3、《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

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小调

简介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小调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在一定地区。一般曲调比较流畅,结构比较规整。唱词因由艺人传授和唱本传播而比较稳定,格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也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曲式结构以二句和四句的单段结构为多,仍因歌词格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并用衬字、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多段结构也颇多,用于具有叙事成分的小调中,如江苏省《大九连环》。也有原为单段结构,由于多段词反复时曲调的节奏和速度有了变化而成为长大结构的,如东北的《瞧情郎》。题材广泛,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至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生活有广泛的反映,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等。近代以来,亦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如《五卅运动》、《十送红军》等。但在旧社会,由于受到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也存在反映落后社会意识的作品,如一些低级色情的歌曲。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大多有器乐伴奏。

历史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播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至隋、唐之际,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后,伴随著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称的小曲。这部分小曲汇入小调,使其更加丰富多采。明、清时期,在一部分文人学士中兴起了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据统计,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见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大多数属於小调体裁。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其中,又以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苏等地在数量和品类上更具有代表性。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於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例如《孟姜女》与《梳妆台》、《十杯酒》、《哭七七》;《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剪靛花》与《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著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

内容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等对於民间风俗生活场景也都一一涉猎。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中存在著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无聊文人,纨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靡之音。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

曲目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它们之中,有的仍保留原曲名,有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曲名已改变,如《剪靛花》调,使用它的曲目很多,如《放风筝》、《丢戒指》、《十二月观灯》、《四季歌》、《大踏青》、《摘棉花》、《小香戏》、《绣五更》、《叹五更》等不下数十种。这类小调流传较广,有的遍传全国。地方性小调。指各地群众随口编唱,并逐渐稳定、流传开来的一部分小调。它们具有单纯、朴实、情意真切、不尚装饰的特点,流传面不广,多限於一定的地域,曲调的地方特色较突出。如流行於各地的《长工歌》及《妇女诉苦歌》、一部分《对花》以及《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指各地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一部分小调歌曲,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的灯调、茶歌等。

音乐特征

在各类民歌中,小调是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性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其音乐特徵是:①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它的旋律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波状旋律缐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同时,在歌唱艺人的长期实践和加工之下,旋律的装饰性犟,乐汇、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善於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五哥放羊》、《画扇面》、《妓女悲秋》、《五更鸟》等)。多数小调在演唱时都有器乐伴奏,并加上前奏、过门、尾声等,使之更加完整。②小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根据旋律进行本身的内在要求,追求词曲协调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现手段的灵活性。因此,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犟烈。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犟的动力感。③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基本上分成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非对偶性的3、5句单曲体结构也较常见。一些地区还有由若干单曲构成的“套曲”(民间称“大调”)。无论篇幅长短,小调的曲体结构内部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末句常具有总结性分量,稳定感较犟。④小调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犟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地位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徵的民歌类别。

正确的歌词是:“一树红花照碧海”,歌词出自歌剧《红珊瑚》。

歌名:《珊瑚颂》

作词: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等

作曲:胡士平、王锡仁

原唱:赵云卿

歌词: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哎!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哎!一盏红灯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红灯高照云天外,火焰熊熊把路开。哎!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迎接救星上岛来。哎!滚滚火焰冲天起,火树金花遍地开,霹雷一声震四海,浪走云飞大军来。一盏红灯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红灯高照云天外,火焰熊熊把路开。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迎接救星上岛来!

扩展资料:

《珊瑚颂》创作于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2019年6月,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珊瑚颂》出自歌剧《红珊瑚》,创作于歌剧《红珊瑚》剧本完成之后,集中体现了珊妹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歌剧《红珊瑚》讲述的是第三次国内战争的胜利阶段中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一起解放沿海岛屿的一段故事。歌剧着重描写了珊瑚岛上一家渔民父女,在解放前期和当地渔民一起反抗封建渔霸和蒋介石匪帮的迫害,他们受尽了折磨,忍受着深重的苦难。后来由于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参谋来岛上侦查,及时组织群众向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他们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进军,胜利完成解放沿海岛屿的任务。歌剧揭示了渔民民不聊生的生活,同时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盼望解放的心情,也深刻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是具有高度革命自觉性的军队,他们对人民解放事业怀有无限的忠诚,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紫竹调》歌谱

来源:中国曲谱网

《紫竹调》歌词

 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也吾郎做管箫。

 箫儿对着口, 口儿对着箫, 箫中吹出鲜花调。

 问郎君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问郎君呀,这管箫儿好不好

 小小鲤鱼粉红鳃, 上江游到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 头摇尾巴摆,

 我手执钓杆钓将起来 我个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里来

 我个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里来。

《紫竹调》的乐曲起源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小曲、爱情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调。紫竹调最初在沪剧“同场戏” 《双脱花》 中为磨豆腐劳动时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员在演唱时,双手摇曳做滤豆浆的动作。这过滤豆浆的布兜时用两根斑纹竹杆支撑,演员演唱时就是握着这两根斑纹竹杆摇曳,这种斑纹竹杆叫做“紫竹”,自此这首民歌被叫作“紫竹调”了。它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鱼米盛产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它的旋律起伏爽朗,情绪乐观亲切,一句一顿的曲调,活泼明快的节奏,富有江南地区劳动人民朴素勤劳的性格。

《紫竹调》的演唱技巧

 轻柔婉转的“紫竹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内敛、含蓄,不仅悦耳动听,并且歌唱性很强,民间流传广泛,上海的地方戏沪剧和滑稽也都将“紫竹调”作为基本调。

 紫竹调也是由起承转合四句组成。但在第三句(转的部位)前有两个五字“垛句”,这就是所谓“转前加垛”,第四句是一个重复句,这是许多民歌小调中加强结束感所常有的。

 紫竹调通常用于叙事、抒情、交流思想等场合,可用独唱、对唱的形式,女声独唱犹为适宜,唱正调(C或D),男声唱反调(F或G),但较少运用。

民间小调的意思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2011年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点

民间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518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