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书谢御史文言文

节选书谢御史文言文,第1张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这句话在清朝乾隆年间,还要加上五个字:“汉不与满斗”。所谓《官场斗》(又名《满汉斗》)只是评书或单口相声而已,借给刘墉几个胆子,也不敢跟和珅斗,他见了和珅就得下跪磕头,那倒是真的。

在和珅眼里,他需要忌惮的公爵以下满汉文武大臣只有三个,这其中当然不包括刘墉和纪晓岚。事实上按照正史记载,和珅根本就不在刘墉和纪晓岚,甚至还有点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在乾隆朝,刘墉最大的官职是工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直到嘉靖二年,在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没当过军机大臣,按照雍正以后“大学士不入军机不为真宰相”的惯例,刘墉就是驼背称呼啦圈,也没资格被称为“宰相刘罗锅”。

纪晓岚名气虽然大,但是很遗憾,他连假宰相都不是,因为他一辈子也没当过正牌大学士,直到嘉靖十年,纪晓岚才在临终前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称号,一天“中堂”都没当过。

清朝大学士被称为“中堂”,那是有典故的:清朝实行皇帝直管下的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一部有一满一汉两位尚书。满尚书地位高能力差,汉尚书地位低本事强,此消彼长就成了平起平坐。两个尚书经常闹别扭甚至在部里吵架打架,弄得手下一帮郎中、员外郎无所适从。

为了给各部满汉尚书拉架,皇帝让大学士每人监管一个部,召开部务会议的时候,大学士居中而坐,满汉尚书一左一右,隔着大学士就掐不起来了。大学士因为居中而坐,所以被称为“中堂”。

清朝的大学士,同一时间最多只有六个(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中和殿大学士而新增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了三殿三阁制),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给满汉尚书拉架的工作,由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承担,比如胤禛胤祥都曾管过某一部。

和珅不但是一人监管数部的文华殿大学士(从乾隆五十一年到嘉庆四年),而且在乾隆四十八年受封一等男爵,五十三年晋升三等忠襄伯,嘉庆三年,和珅晋封一等忠襄公。

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和珅在朝堂上也有惹不起的人物,比如和硕和亲王弘昼、固山贝子福康安。

弘昼和福康安跟乾隆都是实在亲戚,弘昼是乾隆最疼爱的弟弟,福康安是乾隆最亲近的小辈(疑似比侄子还亲),和珅还没上班,弘昼就没了(乾隆三十五年薨,三十七年和珅入宫当侍卫),不管和珅是几等公爵,见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要下跪磕头的。

清朝的皇室之外有九级爵位,分别是超一品公、侯、伯,正一品子、正二品男、三品轻车都尉、四品骑都尉、五品云骑尉、七品恩骑尉,和珅一上班就是三品官(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虽然很受乾隆器重,但是却连个男爵都不是,刘墉自然也就没有恩荫世袭的爵位,也就是一个白丁,唯一能享受的待遇,就是不用参加乡试,可直接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

刘墉尚且如此,纪晓岚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前辈连个当道台的都没有,所以虽然考试成绩跟刘墉差不多(刘墉二甲第二,纪晓岚二甲第四),但是升迁却比刘墉慢得多。

在乾隆执政期间,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敢跟和珅发生正面冲突,一个是地位相差悬殊,再一个就是乾隆跟谁关系好,满朝文武都知道,聪明甚至有些圆滑的刘墉纪晓岚才不会没事找事儿去触霉头。

和珅也很聪明,他早早受封超品伯爵,最后还得到了异姓大臣的最高爵位(不算福康安,因为福康安算不算异姓大臣只有乾隆等少数人知道),但是他绝不与真正的八旗贵胄叫板,所谓和珅训斥王子贝勒,那都是小说家言,和珅奉承还来不及呢。

和珅一门两公爵(和琳也被追赠一等公),按理说对公爵以下的人,应该全都不放在眼里才对,但是我们看《清史稿》,就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很不给和珅面子,而和珅也不敢跟他们公开翻脸:

“阿桂以勋臣为首辅,(与和珅)素不相能;王杰持正,恒与忤;朱珪为仁宗(颙琰)傅,和珅忌其进用。”

这三个人,和珅当面惹不起,只好背后下绊子,但是谁都没绊倒,因为这三个人的来头都不小。

阿桂是世代将门高官之后,跟乾隆是亲戚,而且还大一辈(阿桂的女儿嫁给了允禄之子弘融),和珅直到嘉庆三年才晋封一等忠襄公,而阿桂在乾隆四十一年就受封一等诚谋英勇公,按照清朝规矩,四字封号的公爵,地位是远高于两字封号公爵的。

和珅忌惮阿桂,两个人斗了半辈子,谁也没斗倒谁,但是在气势上,阿桂一直压着和珅,和珅主动示好,阿桂也不给面子:

“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半步为一武)。和珅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

和珅惹不起阿桂,也不想让朱珪得势,这很好理解,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珪是颙琰的老师,未来和可能成为朝臣之首。

但是他还十分忌惮王杰:

“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我们看王杰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有两方面的优势,可以跟和珅叫板:第一,王杰是乾隆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属于清朝黄埔系,深得乾隆器重;第二,王杰清廉正直。

我们要是细看清史中对刘墉纪晓岚的记载,就会发现这二位虽然不如和珅贪婪,但也绝不干净,两人都有贪污或跟贪官合谋的记载,也有因此受过处分,刘墉因为下属贪污(说刘墉没份儿,估计没人相信)而被免去知府职务(事见《清史稿·列传八十九》),而且是按律当斩(没参与怎么会当斩?),是乾隆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才没有大开杀戒;纪晓岚也不是身边只有一个杜小月,而是三妻四妾一日五次不可或缺,他跟卢见曾那点猫腻,乾隆十分清楚,这才把他充军发配。

如果清朝真的撒下大网抓贪官,和珅当然第一个落网,恐怕刘墉和纪晓岚也未必逃得掉。

王杰与刘墉纪晓岚不同:

“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知道和珅为什么忌惮王杰而不怕刘墉纪晓岚了:自古邪不压正,王杰是乾嘉两朝少有的正人君子,他身上的浩然之气,令和珅望而却步。

因为从和珅那个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说实话,想要通过简单的货币进行兑换的话,是非常难以衡量的,我们可以通过物价水平来判断一下,和珅的财富放到现在到底算是一个什么水平。接下来我将会通过几个对比,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和珅的家产到底有多少?

第一,清朝的实力。

虽然现在这句话没有办法得到官方的考究,但是在当时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那就是和珅在被抄家的时候,他的财产基本上是可以清朝当时15年到税收相提并论的,也就意味着在当时,和珅一个人的财产就相当于一个国家15年的财政收入。而且在当时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换算成物价水准的话,也是最高的,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合成的财力到底在哪个地步。

第二,跟现在的世界首富进行对比。

从目前的财富对比来看的话,目前排名第一的是贝索斯,他的个人财产已经达到了2000亿美金左右,但是他的个人财产放到美国来算的话,其实跟美国的gdp根本就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甚至连1%都达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去对比和珅,当时的财富占比就能够明白。当时和身处拥有的财富,基本上已经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了。

第三,跟当时皇族的对比。

有种皇帝在位的时候,他给自己的国库里边儿留下了5000万两白银,但是当他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国库里面的白银也只不过区区700万两。能够留下5000万两就可以被称为是一个明君,而且这还是雍正作为一国皇帝,用一辈子攒下来的钱。而和珅留下来的钱,比他还要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当时,和珅的财产最起码已经可以跟皇族相提并论,但是在武力值方面就差距很大。

说起明朝的首富沈万三,如同当代世界首富一样。他一生有许多致富传奇故事,也如富商喜欢做慈善事业一样,在明朝初期捐款修城墙、捐军饷、捐军粮等善举与一系列影响,都是家喻户晓与无人不知。在这里只说说沈万三的资产在今天是什么水平?

据史料记载,沈万三资产是20亿两银子。根据很多资料,明朝在万历年间才有比较准确的税收数据:

2217万两农业税收。340万两商业税收,明朝农业税收十五税一,也就是占比约7%。商业税收三十税一,也就是占比约34%。

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断明朝一年的GDP接近四亿两白银。沈万山的20亿两白银,相当于整个明朝平均GDP的5倍,也就是国家五年的GDP总和,那可真是太富有了!根据2016年GDP(70万亿人民币)!那就是350万亿人民币!是比尔·盖茨的700倍!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期历史节目,是专门介绍沈万三的财富,沈万三再加上所有田代、房子、商业,以及其他古玩字画等,实际资产比20亿还要多。要知道举世闻名的大贪官和珅大人,贪污才贪了11亿白银,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很多人考证沈万三是不可能拥有20亿两银子,原因在于:第一,在古代银子是贵金属,由于一直铜本位,金银只是属于贵族与商人用来保值的东西。明朝白银一部分是从日本流入的“石间银”。明朝为了弥补金银的缺乏,也发行了“宝钞”纸币在市场上流通。再加上元朝蒙古对汉人的大量掠夺,把为数不多的金银都带到了大草原,所以,由于银子的缺乏,使沈万三不可能掌握20亿两银子。

第二,明朝的商品经济不如宋朝,是没办法诞生身价20亿的富豪。如果沈万三真的有20亿两银子,朱元璋在抄他的家之后,肯定用这些银子发给官员工资,这些官员工资不会是麻木胡椒一类的“折色”,更加不会一直缺少银子等硬通货。

第三,明朝中后期,由于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等殖民者在东南亚一带入侵,把秘鲁等美洲的白银运到马尼拉,然后又从中国收购丝绸茶叶与瓷器,返回到欧洲去赚欧洲人的钱。这样,白银才通过中国的海外商人流进国内,这也是清初满清军队在江南一带屠城时候,动不动可以在大户人家发现几十万两白银的原因所在。

再弄一个对比,和珅在被吵架时候,身价11亿两,是清朝第一贪!乾隆时候闭关锁国,广州还是与西洋通商的,经济存量与国内银子存量都比元朝高,和珅几十年11亿两白银,大多数是固定资产。

可以看到,沈万三在明朝初年,不可能资产20亿两白银的。

乾隆与和珅的初遇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和绅是在乾隆中后叶、“适百里路而半九十”、精力不逮、政治倦怠的情况下粉墨登场的。关于他们之间的缘分,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话说乾隆还是皇子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见一位他父亲的妃子。此妃面容姣艳,正对镜梳妆,生性风流的乾隆(那时还叫弘历)便和她开了一个玩笑,从后面用双手蒙住她双眼。妃子以为是皇上,便用梳子在他的额头上敲了一下。不幸的是这一幕恰被皇后看见,误以为妃子戏弄皇子,便赐死了这位美貌的妃子。乾隆心中有愧,便染朱于指,印于已死妃子颈上,约于二十年后相见。

二十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乾隆遇见了和绅,瞬间就产生贾宝玉初遇林黛玉时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发现其颈间指痕宛然,很重感情的乾隆便对他“一见钟情”,从此信任有加。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其辞,但总归事出有因,也足见和绅的不平凡。

还有,在这之前,大小金川之战不断,这很令乾隆帝头疼。而一遇见和绅,嘿,怪了,居然捷报频传,清水教徒等很快便剿尽了。于是迷信思想挺重的乾隆帝便认定和绅为其命中的一颗福星。

如何“征服”乾隆

然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另一个还要愿挨呢!和绅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再说乾隆帝还没有糊涂到仅凭一个面善就对他无所顾忌了吧!关键还得靠和绅自己。和绅虽然面目清朗,但还不足以“以色悦龙颜”,虽然有一些才情,但皇帝身边像刘墉、纪昀、阿贵那样的能人俯拾即是,他那点小儿科还不足以“以才邀眷顾”。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那么,和绅又是怎样从一个小小的侍卫青云直上到一个位尊权重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的呢那么他“征服”皇帝的杀手锏又是什么呢可以概括为三点:无良知,无德信,无忠贞。如果说善于揣度圣心的深重心机是其得皇恩的根由,精通蒙汉满的才情是他步入内阁的敲门砖,那么敢于给圣人暗献美姬的*巧则是其博得信赖的直接手段。就这样,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很快便粘在一起了,炸弹都轰不开。

我们都知道,说到和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贪!他在一步步得宠后,那丑恶的真面目便暴露出来了,而他的贪欲也随着官职的升迁和被信赖的加深而日益膨胀。乾隆四十五年,和绅创建议罪银制度,借事罚银,少则千两,多则数十万不等,而这些银两很多都饱入他的私囊了。和绅最后到底贪了多少财产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答案。有人做了保守估计,他的家财折合成银两不下八亿,相当于清政府二十年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如果用来赔甲午庚子中的两次赔款还有余矣。

乾隆帝毕竟不是一个昏君,他对自己廷下的种种贪污现象难道没有耳闻吗不,他比谁都洞彻。他开始的时候,在惩贪方面的确下了一番工夫,他上任时即说:“若视朕之宽而一任属官欺蒙,百蔽丛生,激朕将有来不得不严之势,恐非汝大员及天下臣民之福,汝等可明知朕意。”足见其惩贪之决心。在随后的“南河亏空案”、“两淮盐引案”、“甘肃捐监冒赈案”、“闽省亏空案”等一系列贪污案件中,他可谓大刀阔斧,而且气势磅礴:“此等劣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国家设官分职,均宜洁公奉己,廉隅自励,恣饱欲壑,置民疾不问,此等不力,何以肃吏治而儆百官”可是憾一叶难以震大树,戒贪却屡禁不止,连他本人都喟叹道:“各省督抚中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察吏非不得,而贪墨未息;锄恶非不力,而纵逸尚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首先是执行的问题。很多时候,他并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例如他有一个宠臣李侍尧,收受贿银三万余两,乾隆却亲自为他开脱,说其“历任封疆,在总督中最为出色,是以简用大学士,数十年来受朕倚用深思”。当然他对和绅的“特殊恩典”也不例外。弹劾和绅的大臣不是没有,但大多是落了个自讨没趣。乾隆四十五年,御史曹锡宝奏了和绅一本,结果乾隆帝本人不仅积极地为和绅宠护,还断曹诬告。这便更增加了和绅的嚣张气焰,使其贪婪的魔爪不仅有恃无恐,还明目张胆起来,甚至对进献给皇上的贡品也不放过。再说乾隆帝本人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凡百官被籍没收缴的家产,一律归内务府所有。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试想,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老板,自己尚不能以身作则,谈何教育员工呢乾隆在中后期的统治中,可能是对各种贪案已经麻木了吧,“不为己甚”,再也没有昔日的激情了,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实不愿兴大狱”。因为贪官太多了,野火烧不尽,连他都束手无策了,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就这样,上面的不作为,似乎让和绅的行贪“师出有名”,而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又为他的行贪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

另外,晚年以后的乾隆,早以不是先前那个踌躇满志、誓要带子民们共创一片美好江山的好皇帝了。他本人就是一个虚伪的家伙,和和绅在一起,只会让他身上仅有的一点君子气也消失殆尽。他一方面劝谕百官:“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为奢靡之是戒。”另一方面又穷奢极欲,逢年节、寿诞、南巡、东巡等,讲极了排场。这时的清政府GTP已大不如前了,乾隆又死要面子,没钱,咋办这不打紧,有权就是有钱嘛。他也开始更加无节制地挥霍公款了,甚至明文摊派。

成为皇亲国戚

羊毛出在羊身上,到头来受伤最深的还是老百姓。在这方面,和绅又是一个难得的敛钱能才,凭着他能言善变的口才和马首是瞻的奉献精神,不仅把圣上服侍得服服帖帖,龙颜大悦,而且还绝不肯亏待自己,来个一石二鸟。而这时的战事又风起云涌,西北有白莲,东南有舰盗,皇帝本来就够日理万机了,不仅要忙着对付外忧,还要忙着去全国巡游,忙着和他的和爱卿寻花问柳于大街小巷,至于贪污受贿这些已经无足轻重的家务事,他已无暇顾及了,且由着他去吧!只是可怜天下苍生,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仅得的一点微薄收获,也不足以填补百官及圣上那欲望的无底洞啊!

还有,如果我们认为和绅仅具有以上那些伎俩,那可太冤枉他这只老狐狸了。他在用冷水慢慢煮乾隆这只青蛙时,也不忘给自己织一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人际关系网。他让自己的儿子丰申殷德娶了乾隆帝最疼爱的女儿和孝公主,并将其女嫁给康熙帝的曾孙贝勒永均,将其侄女嫁给了乾隆的孙子质郡王绵庆。这样,和绅已不仅是乾隆的得力秘书,最亲密的搭档,而且还皇亲国戚了。这一张王牌实在打的妙,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我和绅即使犯了欺君之罪了,你皇帝老儿能把我怎样你去灭我九族吧,sorry,拿你连你自己都一起灭了不得吧! “于是,弘历跟和绅这两个满州肥佬,密切合作,倾所有的力量把清王朝的根基凿空,把大黑暗召回。”(柏杨语)

企图拉新皇帝下水

可是,树大招风,和绅毕竟引起公愤了呀,这一点皇帝能不知道吗他知道,他们现在已经是血脉相连了,他没办法,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也只好装糊涂。对于这个很棘手的问题,他还是颇有远见的,应验了两百年后邓小平那句话:“这个问题(指台湾问题)我们这辈解决不了,我们可以留给我们的后代、后后代来解决嘛!”就这样,他便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嘉庆。要说明一点的是,乾隆在把大印正式交给嘉庆前,做了四年大清历史上仅有的太上皇。

暧昧君臣:揭秘乾隆与和珅是怎样相互“玩弄”的

在这四年里,和绅也太不识抬举了,他丝毫不知道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个大道理,还以他那老手段企图拉新皇帝下水。可嘉庆根本不吃他这套,他与和绅势不两立,并且已经对和绅恨入骨髓了恨不得立马将其碎尸万段。可惜他的翅膀还没有丰满,他要忍。他在这期间暗暗收集证据,拔掉他的一些爪牙。于是等他一旦实权在握,也不顾老子还尸骨未寒,立马宣布了和绅的二十条罪状,并用了“丧尽天良”、“蠹国病民”、“贪黩放荡”、“丧心病狂”、“无父无君”等极其经典的形容词。

至于抄他的家,“和绅一倒,嘉庆吃饱”这是后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的够燎原了。可怜的和绅,他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同前辈梁师成、蔡京、魏忠贤等一样,生前飞扬跋扈,最后竟沦为权位更迭中政治上的牺牲品。悲矣!哀矣!后半生已没有什么作为的乾隆帝,死后没有给他的继承人留下什么,权且把和绅作为最大的一场馈赠吧,这样,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历史上,真正烧和珅华车的是御史谢振定,而我们之前说道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和《乾隆王朝》这两部电视剧里,烧华车的海升和李矩璨,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些什么人呢? 这俩人我查了查,海升,《清史稿》中还真有这人,不过这个人,他还真跟和珅发生过交往,还真有这回事。海升这个人,当时当的官是什么呢?是军机章京,军机处的,章京是工作人员,军机处的工作人员不叫笔帖式,不叫秘书。 但实际上,军机章京就相当于军机处的秘书,后来还有一个人,也当过军机章京,这个梁启超他们,谭嗣同就当过军机章京,就是军机处的普通工作人员。海升这个人,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呢? 他没有过「 ”火烧和珅华车”的壮举,历史上留给他的是一个杀妻案件。海升素来与他的妻子不和,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吵架,一怒之下就把他的妻子给打死了。打死以后,他妻子死了,他小舅子不干,他小舅子叫贵宁,他的妻子的弟弟,贵宁不干。 贵宁就跑到军机大臣面前,海升是谁的部下,海升是军机章京,当然是军机大臣的部下,军机大臣是谁啊?军机大臣是阿桂,找阿桂那,你得给我报仇,你得给我把他判死刑。人家阿桂,就看中海升的学问挺好,至于家里事,老婆死了就死了,那算什么呀。 于是乎,没有替贵宁主持正义,贵宁不服气,不行,我这口气我憋着,我不干,我得找一个人给我伸冤。他就看中谁了呢?看中和珅了。和珅当时刚刚调到军机处,与阿桂一块儿工作,他与阿桂正闹别扭呢。 他那时候还没想把自己的弟弟派到人家手下,所以当时他想好事,借这个机会,我可以收拾收拾阿桂。其实他呢,当然我们以前也介绍过他们夫妻很好,他觉得你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把妻子打死,有这点。 但是更多的是什么?他认为这个案子,我可以借机陷害大学士阿桂,我把他踢下去。所以他就告诉贵宁,你啊!告,往上告,你就告两条:第一条:海升殴杀妻子;第二条:阿桂贪赃枉法。 你告,使劲告,我一定给你做主,结果他就告状,就写上了。那转眼你想,军机处挨着皇上很近,军机处就在紫禁城里,就在咱们故宫里,离皇上很近,所以他就往上告,结果很快,肯定上面就知道了,就要派人查案。 在派人查案的时候,和珅就问贵宁,你有什么证据没有?他说我有证据,军机处还有一个人,叫曹文植。他可以证明,阿桂偏向海升,不主持正义,你找曹文植就知道了。和珅就替贵宁找到曹文植。 曹文植一看,这边和珅这人,将来很有本事。这边阿桂老头子了,国家栋梁谁都惹不起。我,哪边是正义?我管谁是正义的干嘛?爱谁是正义谁是正义,跟我没关系,你们俩人我谁都得罪不起。 我得罪你们谁,我都没个好,算了。第二天,给皇上写了一封书信,不辞而别了。我啊!我妈老了,我回家伺候我妈去了,这辈子我不当官了行了吧,曹文植就走了。这案子没有证人啊!不了了之啊! 海升杀死自己的妻子,死就死了。别说,海升还是受到了一些惩罚,但是没有死罪。这阿桂被罚去一年的俸禄,罚去一年的基本工资。 那《乾隆王朝》里,那个湖北中丞李矩璨是什么人呢?我这个人孤陋寡闻,看了很多书,二十四史咱不能都翻遍了,咱翻《清史稿》就行了,他是清朝人,《清史稿》我翻遍了,没找到这人,这个人是谁呢?我不知道。他这个编剧,打哪儿找一个李矩璨呢?可能他们另有依据吧!我这儿是没有找到有这么一个人。 既然海升与和珅没有什么关系?李矩璨又查无此人,真正烧了和珅华车的谢振定,被和珅打击得丢了乌纱帽,和珅着实达到了杀鸡给猴看的效果。在和珅的党羽密布整个乾隆朝的这些年月里,还能有什么人敢碰和珅一下吗?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太和殿早朝。君臣议论平大小和卓战事,乾隆大喜历数自己的文治武功,群臣献媚吹捧。和珅俗捧,肉麻之极;纪晓岚断章取义,借和珅之口道出甘肃难民一事,乾隆命顺天府调查此事。

退朝后,和珅在路上遇见戏班宣传,见一女子的外表酷似杜小月,并命刘全打探虚实,刘全称戏班无人姓杜,和珅松了一口气。纪晓岚回府,嫌冯妈做饭太咸,进而想起杜小月,这使纪晓岚十分伤感。冯妈说要帮老纪找一个新老妈子,老纪说的条件和杜小月一模一样。

晓岚在戏院又见到酷似杜小月的戏子,纪晓岚被台上的表演所吸引,不由自主的走上台,对戏子问寒问暖,台下的人把纪晓岚轰出戏院,这都被在暗处的和珅看在眼中,和珅打探消息得知这个酷似杜小月的戏子名叫柯云。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纪晓岚

演员 张国立

为人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素有风流才子,幽默大师之称。

2、和珅

演员 王刚

为人油腔滑调,随机善变,终日在乾隆面前拍马屁,甚得乾隆欢心。

3、乾隆

演员 张铁林

是一个颇有作为,雷厉风行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深谙中庸的政治家。

4、太后

演员 严敏求

深明大义,和蔼可亲,教子有方,是乾隆最顾忌,最尊敬的人。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肆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502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