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红楼梦(业余水平),推荐哪种较好

想买红楼梦(业余水平),推荐哪种较好,第1张

我的感想:

通行本校得不错,以庚辰本为底稿,参看其他版本校的,至少故事完整,我第一次读红楼就是读的通行本。一开始就读脂批红楼有点枯燥

脂批最全的要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学会整理的,综合了好几个版本的脂批,大的书店、或专卖文学的书店应该有。百度上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能找的着网上看的

庚辰本也不错,我用得庚辰本是邓遂夫校订的(四册),但不少在甲戌本中有的脂批,庚辰本中没有。

戚序本我看的是电子版的,不过没看完就放下了。

刘心武有一本《揭秘古本〈红楼梦〉》,可以跟周汝昌先生校订得红楼梦对照着看,其中有刘心武对《红》80会后的探佚,且此书中多次提到周汝昌先生校订得红楼梦,激励吹捧,到可以买来读读。

曾见过一本冯其庸批的红楼梦,白色的皮,16开本,上下两册,当时没那么多钱买,后来就再也没见过。

甲戌本不全,收藏、当作资料到可,读来未免不爽。

附:红楼梦版本简介

这是从红楼梦文学社区[抚琴居] 看到的,在这里发一下,希望对所有喜爱红楼梦的蛋粉们有所帮助。

(一)、甲戌本

甲戌本是《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的简称。因第一回第八页楔子正文中“出则既名,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句上,比他本多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5字,指明所据底本年代。胡适名之为甲戌本,开用干支命名红楼梦抄本的先河。据红学家们考证,甲戌,即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此本因曾由大兴刘铨福收藏过,有些研究者又称之为“脂铨本”。

甲戌本于各册首回首页首行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十六回: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共十六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无目录。四回一册,共四册。乾隆竹纸抄成。纸黄脆,已经一次装裱。每半页十二行,行十八字。残阙严重。书口下部每页都有脂砚斋的署名。

书中有刘铨福在同治2年(1863)、同治7年(1868)所作的跋,极有见地。另有刘铨福的友人绵州孙桐生(署“左绵痴道人”)批语30余条。又有其友濮文暹、濮文昶(青土、椿馀)兄弟跋。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在其上亦有批跋。《凡例》中有胡适补写的“极多”、“红楼”、“鉴是”六字及钤印。衬纸与原书接缝处,钤有“刘铨福子重印”章。

胡适认为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本子,红学家们普遍认为甲戌本所据的底本,是最早的,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此本是过录本,祖本可能是脂砚斋的编辑本。理由是每页版心下部都有脂砚斋的署名,有些地方虚以待补,如若干回的回前诗,仅有“诗曰”空悬。林黛玉眉目描写尚未成文,其下半句以朱笔空围。底本无拼凑现象,正文很少修改,有部份批语系从另本移录。

此本第一回有畸笏叟丁亥春的行侧朱批,墨抄总评也有作于丁亥者,说明抄录时间在乾隆23年丁亥(1769)之后。

第一回第1页第1行顶格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2行“凡例”二字,第3行起凡例五则,末题诗一首。陈毓罴认为这一段是脂批,正文当从“列位看官”起。其中第一至四则及题诗,共414字,为此本独有。第五则“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后来本子仅存此段作为引言,与正文混同,遂成了正文开始。凡例之末诗前横书“诗曰”二字,脂系钞本题诗多这种格式,下七律一首:“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尾联“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脍炙人口,为论红著作所常引用。

第一回第4页下第1行“丰神迥异”句下至第5页上末行“大展幻术,将”句之间,较他本多出一段文字,恰好两页,400余字。又第5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警幻之妹兼美成亲的一段情节,与各本也不同。

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无署名及日期。其中朱墨抄录双行批是此本一大特色。有九回无批。此本独出的批语都在第6、第8回。所存各回脂批远多于其他脂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如第1回“满纸荒唐言”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这条批语是持曹雪芹卒于壬午年(1763)论者的首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本从影印本看来,好像不避康熙帝的“玄”字讳。但经冯其庸考察甲戌本原件,发现这个本子上不避讳的“玄”字的一点是后人加的,墨色和笔法都与原迹不一致。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部的专家钟银兰先生仔细鉴定后,也认为这“玄”字原抄是没有一点的,现在的一点是后人加的,在高倍的放大镜下,这后加的一点情况更为明显。所以原来说的甲戌本“玄”字不避讳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是受影印本的影响。准确地说,甲戌本“玄”字是避讳的,是与己卯、庚辰等乾隆抄本的避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现存十三种乾嘉抄本《红楼梦》或《石头记》是无一例外地避“玄”字讳的,其中包括着新近发现的十回残本,也包括着木活字本程甲本。

甲戌本原为清朝大兴刘位坦得于京中打鼓担中,传其子刘铨福。后归孙桐生所有。之后流传不详,1927年夏,此本出现于上海,为刚刚归国的胡适先生重价购得,是为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胡适根据上述第一回中文字称此本为“甲戌本”, 开以干支年份定名红楼梦各钞本之先河,并且认为甲戌本“为世间最古又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所以适之先生视此本为平生秘本,向不轻易示人。1948年12月16日胡适南下,临行匆忙,一生藏书俱皆抛下(由北大图书馆收得),只随身带走了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他另藏的一部程乙本。1962年胡适去世后,将此本寄藏于美国康乃尔(Cornell)大学图书馆,现已被上海博物馆购藏。

甲戌本的影印情况:

1、1961年5月,胡适将此本交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该影印版为朱墨两色套印,附胡适的“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缘起”及跋,印数500部。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62年6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台北商务版朱墨套印翻印出版,线装两种:甲、线装一函两册,保留胡适的序和跋;乙、依原大四册(27×18开本),删掉了胡适的序和跋以及钤印,《凡例》中胡适补写的“极多”、“红楼”、“鉴是”六字及钤印被去掉,用书中原笔记的字挖改贴补,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该书附有俞平伯先生的后记及红楼梦年表,内部发行,印1500部。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73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据62年版重印,删去后记,线装四册,275×18开本,内部发行;1975年5月出平装一册,印3万部。

4、《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985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平装版,据台湾商务版,有胡适笔记和钤印,印1万2千册。2004年04上海古籍出版社双色影印线装四册,31×192开本,印1500部。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华书局1991年10月出版,单色影印,大32开,精装一册,收入“古本小说丛刊”第40辑。印数550套。

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单色,32开,精装一册。收入《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7、《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金坛古籍印刷厂于2003年印制完成,印数500部。1函5册。没有书号,没有版权页,俗称“金坛版”。 此书实际有两种装帧,“古典”装帧300部,“礼品”装帧200部。此后,书版赠送给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金坛版首次恢复了胡适先生的题署和印章,还恢复了台湾影印本中所删去的五条跋文,即:胡适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胡适一九四九年五月八日在纽约、胡适一九五零年一月二十三日、俞平伯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九日和周汝昌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书法家林正义先生书写总目,冯其庸先生亲笔书写题记。另外多加了一册,在第五册中,内容有冯其庸先生提供的刘铨福的父亲刘宽夫题《汉议郎残碑》精拓本的题跋、刘铨福为《唐开元银简》拓本所作的长篇题跋、刘铨福致孙桐生的七封亲笔书信和社科院所藏胡星垣向胡适出让《甲戌本》的亲笔信及信封,第一次全部影印面世。

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2004年10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用金坛古籍印刷厂版,影印本线装四册,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特印“扬州国际红学会版”240部和“黄叶村版”1000部。非卖品。由于有协议,“扬州国际红学会版”和“黄叶村版”没有第五册。“黄叶村版”,有“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和“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建馆二十周年纪念”印二方,书前有冯其庸“言”,书后有纪念馆馆长的《跋》。

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梦梅馆特印240部,线装一函四册。卷首梅节“弁言”,卷后杜春耕“甲戌八十年(代跋)”。另附有胡星垣致胡适的信,胡适影印甲戌本删去的五条批语,刘铨福后人所藏《雪芹》章及竹翁小记,庄少甫为刘铨福绘的“竹楼藏书图”及胡适为该图所作的“跋”。此外还附有海内外同道钤印一百五十余方,此次所集的印章,涵盖了全世界著名红学界专家于一堂,钤印之多、之精、之全,前所未有,可谓集中了“当代篆艺之大观,文人印鉴之萃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玩石山人语)本集另一特色是两位大师在“弁言”和“跋”中阐述和讨论了有关曹雪芹卒年及版本源流和成书过程,必然会引起红学界的关注,这是其它《甲戌本》所不具备的。

10、《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年影印,软精装一册。

11、《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宏业书局民国七十年(1981年)六月影印,大十六开套红精装二册,封面题字用胡适原题,书前有胡适的《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和《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石头记的缘起》,定价八百元台币。

12,《乾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湾胡适纪念馆民国五十年五月出版,16开精装一册,套红印刷,印1500部。后于民国五十一年再版,加入毛子水的一篇序言,印1000部。民国六十四年三版,又加入毛子水的一片跋。该书印制清晰,书前影印有胡适的序言,有胡适先生撰写的《缘起》,书后有胡适的长跋。

此书另有友联出版社(香港)影印本。

另外,1948年 8月,周汝昌、周沽昌曾借胡适原本用朱墨笔过录了一部。遗憾的是,由于抄写过于匆忙,有些字未按原书异体字的写法抄写。

甲戌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简体横排

(二)、己卯本

已卯本(有些学者又称脂怡本,脂馆本,但不很通行)。题“石头记”,见于封面。每回卷端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之”字样。第二册封面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书名下复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红学家们认为是乾隆廿四年(一七五九年)。

己卯本所用乾隆竹纸,薄而稍粗,有罗纹,土**,颜色深暗。周边褐色,多磨损。夹条比书纸黄暗。朱笔校补文字新旧之分明显,红者时深,紫者时浅。夹条批语朱色颇鲜。

己卯本残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回,三十一至四十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其中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原缺,由清嘉道时人抄补)。十回一册,共四册,面十行,行二十七至三十字左右。其中第一回开始缺三页半,约1800字,十回末尾缺一页半,约900字,七十回末缺一又四分之一页,约700字。 由于它们均在每十回的尾页,故知系在流传过程中残缺。

此本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原与此本分离,五十年代初由历史博物馆购藏。1975年经吴恩裕和冯其庸研究,发现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三回又两个半回(五十五回下半回至五十九回上半回)的《石头记》残抄本是今己卯本的散失部分,因为里面同样避“祥”字讳。故今己卯本共存四十一回零两个半回。

此本三十四回末题“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终”,为脂本石头记第一个出现“红楼梦”标名的本子,说明曹雪芹生前一度使用“红楼梦”为书名。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用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第六十四及六十七回原缺,与庚辰本同。

此本正文始自“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陶洙抄补了前三页半。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系据另一种钞本钞配(见第六十七回末注云“石头记第六十七回终,按乾隆年间抄本,武裕庵补抄”)。 此本曾由陶洙于丁亥年(1947)、己丑年(1949)据甲戌本和庚辰本份别用朱蓝二笔校过,有校记二则。

此本无复杂的眉批夹批,前十一回是一个白文本(后抄录它本批语十五条)。回前总评单占一页,有双行批注,没有眉批和旁批。批语绝大多数在正文内双行书写,计七百一十七条,与庚辰本全同(除多一条单字批外)。只有十二处写在正文右侧。这些侧批为别本所无,见于第六回和第十回。此本讹夺字很少,文字有多于庚辰本的地方,语意较庚辰本确切。底本可能早于庚辰本,为庚辰本祖本。

此本中夹有六张笺条,补此书批注不足。第一张为第一回正文“昌明隆盛之邦”,批注“伏长安大都”;第二张为第四回“护官符小注”;第三张为第五回题诗一首;第四张为第六回题诗一首;第五张为第2回前指示将总批低两格抄;第六张为第19回一条批注,连所属正文,另纸记在回前。

己卯本正文避国讳“玄”和“禛”, 此本中的“祥”、“晓”等字缺笔,明显是避讳。经吴恩裕、冯其庸先生考证,此乃怡亲王府抄本或其过录本。因为老怡亲王叫允祥,小怡亲王名弘晓。与《怡府书目》相对照,同样避“祥”、“晓”之讳。此本避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的家讳,故论者以为是从怡亲王府抄本所过录。怡府是有清一代名闻海内的藏书大家,世代相传百余年。宋元精刻,迭床盈架,且多完帙孤品。弘晓之父怡亲王胤祥为康熙第13子,曹家与之关系非浅,故所据底本可能就出自曹家。

此本约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为名藏书家武进董康所得,董在抗战中当了汉奸,抗战胜利后死于狱中。约在一九三六年,此本归其友陶洙(亦武进人)。一九四九年后,藏于北京图书馆。现藏国家图书馆。所残存之三回又两个半回于一九五九年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出现,中国历史博物馆购藏。

此钞本的影印情况是: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影印,线装本,一函5册,61x1372开本,首印2000部,定价每套58元。影印时,对于陶洙校改笔迹进行了清理和删削。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冬月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影印出版,精装一册,定价765元。

3,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影印出版,平装上、下2册,定价675元。精装本在影印时还小有差错,但平装本已改正。

4,《古本小说集成·石头记己卯本》,1986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精装二册。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2月影印,16开本,精装4册,全彩原样影印,定价3950元一套。该版本对原书中的批语没有删销,是唯一一种保存了陶洙全部批语的影印本。

6,《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影印,线装本,一函5册,31x19开本,首印1500部,定价每套780元。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5年影印,软精装2册。

此书另有台湾有里仁(台北)翻印本。

(三)、庚辰本

庚辰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于第五至第八这四个分册的书名下,各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字样。故《红楼梦》版本研究者一般称它为庚辰本。庚辰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 其时曹雪芹尚在。这个本子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早期钞本中,这是一个最为完整的本子。

庚辰本系用乾隆竹纸抄成,纸色黄,周边褐色。批语朱色与燕大图书馆章色几同。已经“金镶玉”法精心装裱。存八十回,内缺第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实存七十八回。全书分装八册,每册十回(第七册存八回),每半叶10行,行30字。第六十八回脱去约600余字,估计失去一页。

现存庚辰本是一个过录本,抄手不止一人,水平参差不齐。全书讹文脱字,触目皆是。最后一册质量尤差,几难卒读。过录时间至早也应在丁亥夏以后方始整理过录,回目、正文和批语保留着作者与整理评注者自存本的痕迹。如十七、十八回尚未分开,十九回无回目,二十二回末惜春谜后缺文,并记曰:“此后破失,俟再补。”另页写明“暂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两袖烟……”“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等文字。第七十五回前单页记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曹雪芹。”此本每册册首抄写款式同己卯本:左上方题《石头记》,下为双行小字“第×回至第×回”“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中右方为该册回目,其中第二、七册仅存八个回目,第十七与十八回尚未分开,共享一个回目,第十九回无回目,无第八十回回目。不同的是:在第五、六、七、八册左下方题有“庚辰秋月定本”。 此本回目双行并列,唯此本与郑藏本如此,诸本皆是单行直书。

在后世流传中,正文曾经读者旁改过,多属于臆改。例如后人续补了宝玉及宝钗两首谜诗,就将宝钗谜错改属了黛玉。第75回缺中秋诗,回前单页记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第十九回“小书房名”下空五字,“想那里自然”下空大半行。这些残缺可用以鉴定他本后人补缀之处。后人加批的,署名有 “鉴堂”、“绮园”、“玉蓝坡”。

此本第11回之前,除偶将回前总评与正文抄在一处外,都无批语,为白文本。朱笔批语全集中在第12回到第28回。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夹批及回前回后批多种。批语之多为各本之最,总计2000余条,包括了己卯本双行夹批的全部(除一条单字批外)。署年月名号者也远比其他本为多。其中有一批非常重要的批语,如第20回朱笔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且批语存原来面目的,如现已发现的脂本,有的残缺过甚,有的年代较晚,文字未必全出作者。现存庚辰本过录时间虽在曹雪芹去世后,但其祖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最完整的定本;但抄录款式基本忠于庚辰原本面貌;在抄成之后也没有遭后人涂改,亦未散佚拼配,仍然保持着乾隆中叶抄本的本来面目。

庚辰本原出北城旗人家中,徐星署(祯祥)1933年初于北京东城隆福寺地摊以八银币购得,格外珍视。1949年5月5日,经郑振铎先生介绍,燕京大学图书馆折价黄金二两购自徐氏后人之手,与原藏之明弘治岳氏奇妙全像西厢记(此书最古刻本)及百回钞本绿野仙踪(刻本皆八十回)并称燕大馆藏“三宝”。1952年北大燕大合流之后,始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影印情况: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11月缩印,精装2册,朱墨套色,所缺二回移用己卯本。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缩印线装本,一函8册, 132x262开本。印500套,编号发行。定价1564元。可惜此影印本有十余处印刷差错。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2月按原尺寸影印,朱墨套色,185x292开本,线装一函8册,内部发行,定价88元。所缺的部分,改用蒙古王府本。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10月重印,29x185开本,线装一函8册,印数500部,无定价。所缺的部分,用己卯本补配。(1993年首次重印的,底款从“脂”到“记”间隔62cm,1995年1月重印的间隔72cm)。1993年线装版,有部分页面印刷与75平装版不同,例如:470页,第二行夹批“三字如闻”,75版是红字,而93版线装是红黑双色;472页,夹批“此二字内”,情况同;468页,正文倒数第三行中间,75版“奇”字有红字修改,93线装版无。另,这批书中还有部分书有其它印刷错误,估计是重印的部分。例如:39页,上端无“故”字,373页漏印四条朱色旁批,376页和453页各漏印一条眉批,等等。

5,《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10月缩印,平装4册,朱墨套色,内部发行,定价72元。

6,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单色印刷,32开精装四册,收入《古本小说集成》第二辑。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影印,缩印本,127x208开本,一函8册。定价238元一套。

8,《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6年影印,大32开软精装4册。本书是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平装本翻印的。

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影印出版,大32开精装四册,定价280元。此版有部分页有印刷错误,例如:39页,上端无“故”字,373页漏印四条朱色旁批,376页和453页各漏印一条眉批。这些错误,与93人文版线装的重印错误一致。但也有与75平装和93线装都不同的部分,例如:469页眉批,新版是“午午孟夏”,而75版和93线装,在第一个“午”字旁都有一黑字“壬”。

10,《庚辰抄本石头记》,台湾广文书局《红楼梦丛书》系列之一,25开精装四册,1976年发行。书前附有《红楼梦图咏》。不套红。

需要说明的一个版本: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旧抄本两函十六册。该抄本由棉纸抄成,每半页十行,每行三十字左右。该书有重新过录的脂砚斋等人批语,墨迹分红、黑两种颜色。四十回回目后都有“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的字样。全书六十四、六十七回缺,十七、十八回不分,十九回无回目。北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杨健介绍,该书1957年由琉璃厂书店购入,时价人民币两百四十元。1961年收入北师大图书馆编《中文古籍书目》。后经红学界鉴定,认为是近人陶洙的校抄整理的庚辰本。该本与原先的庚辰本很多不同,可能过录时是参考了另外的版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影印出版了这部抄本,题《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线装本两函16册,定价2980元。

另外,庚辰本影印本,还有文渊出版社(台北)翻印本、联亚出版社(台北)翻印本、广文书局(台北)翻印本、中华书局(香港)翻印本、宏业书局(台北)翻印本。

又,十年浩窃期间,冯其庸先生曾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用朱墨笔过录了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庚辰本校注本,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简体横排,平装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辽宁出版社出版的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也是以庚辰本为底本。

(四)、列藏本

列藏本,题石头记,见于各回回前所题,无书前题页。因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

列藏本为竹纸抄写,纸薄而稍粗,浅**,有包角,经后人重新修补装订,残留装订线洞眼,且有装错顺序处,反折清高宗(乾隆)御制诗第四、五集作为页间衬纸。全书由四种不同笔迹抄成,存七十七回,即第一回至第七十九回(与第八十回未分开),中缺第五、第六回。第五十回未完,止于黛玉谜,缺半页。第七十五回末至“要知端的”下脱半页。共三十五册。每半叶8行,行16、20、24字不等。此本另有一些回(第十回的回首,第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二回末)题作红楼梦,可能是据别本超配。

第十七与十八回共享一个回目,但两回文字已经分开,中有“再听下回分解”一句。第二十二回缺文,止于惜春谜。第七十九回和八十回未分开,浑然为一整回,只称作“石头记卷七十九回,只有一个回目。 此本有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其中六十四回回目之后,正文之前有一首五言题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是早期钞本的形像;又推究题诗的内容,此回应是曹雪芹手笔。六十七回文字与程本迥异,近甲辰、戚本一系。

此本共计批语300余条。其中有三条为列藏本所特有,其余则跟庚辰本的批语相同。有眉批111条,侧批83条,与其它脂本完全不同。疑多为后人所批。在前四回集中了3/5。另有双行夹批88条,几乎全部与庚辰本相同,其中第十九回占了42条。 此本另有一种特殊批语是接着正文写的,字体也相同,在起讫处加方括号,并于开头右侧空行小字写有“注”字。出现于第十六、六十三、七十五回。当是过录时误将批语抄作正文,后校对时发现,加以标明。

列藏本为道光12年(1832)由随第11届旧俄传教使团来华的大学生Л·库尔梁德采夫所得,传入俄京,书首有其墨水签名及两个笔画拙劣的汉字“洪”字,当是他的中文姓氏。原存外交部图书馆。1962年苏联汉学家Ъ·Л·里弗京(汉名李福清)于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中重新发现此本,1964年撰文介绍,始为人所知。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东方学)图书馆。

此钞本的影印出版情况是:

1,《苏联列宁格勒藏钞本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4月影印出版,平装本,一套6册。定价34元。后曾重印3次,书名只题《石头记》,售价也改为260元及2004年第4次印刷的430元。

2,《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9月影印出版,线装本,16开本,二函20册。影印330部,定价340元一套。

3,《列宁格勒原藏钞本石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wēi)。采稆(lǚ)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木讷而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动乱,董遇和他哥哥季中去投靠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采摘野稻子担负去买,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董遇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不改,依旧坚持读书。董遇善于研究《老子》,替它作了注释;又善于研究《春秋左氏传》,又写成《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他,就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求学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随时有余。” 故事:

  汉献帝时,为躲避关中的动乱,董遇和哥哥一起去投靠一位大将军。

  一路上他和哥哥捡拾野生的稻穗去卖,来养活自己。董遇勤奋好学,一有空就把随身携带的书籍拿出来读。哥哥经常嘲笑他说:“肚子都吃不饱,读书有何用?傻瓜!”但董遇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有人问他:“您是怎样利用时间来读书的?”他回答说:“一年当中,冬天是读书的最好时间;一天当中,夜晚可以用来读书;下雨的日子,闲暇无事,可以用来读书。”也就是说,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时间努力读书,谁都可以取得成功。

论巴渝饮食,尝谓得麻辣者得天下,失麻辣者失天下。任尔何方高厨,一入巴界,必谙此道,否则概难有所作为。而麻辣之经典,乃鼎鼎大名之重庆火锅。非仅强悍之巴人津津乐道,甚而轰动中华,声蜚四海。或曰,到重庆不吃火锅等于未到重庆,诚哉斯言也。兹为火锅赋云。

平生快事,把盏高歌;天下倾心,对锅一赋。扬巴味而动五湖,挟火锅而啸旷古。锥斗汤沸,团 热暖之家;铜爨火炽。慷慨昂扬之府。效庖丁之薄刃,承伊尹之奇术;出字水之灵犀,运巴山之巨斧。大圜向风,总称毛肚;正宗巴味,舍我其孰!譬乐尊大吕黄钟,民仰猛夫翘楚。料重仙山,菜超瑶圃。鲜鸭肠、脆鱼肚;红腰花、金凤脯。海陆空一齐入锅,麻辣烫尽俘降虏。巴渝福莫大焉!无论飞禽走兽,江湖水族;海味山珍,龙凤比目,皆是锅中宠物;盐咸糖甜,椒麻酱醋,香脆嫩鲜,醇厚甘卤,悉为火上佳菇。汤中无食不鲜,无肴不膴;无味不精,无品不补。汇世上之佳肴,集古今之樽俎。锅翻四海潮,红透两江浦。万里争传,千秋同煮。

陋巷长街,遍竖大纛;旺火鼎食,以招宾主。一个火字惊乾坤,八万华筵结广铺。三餐不离辣辛,三天必问火炉。了无贵贱,不分贫富;知味停车,闻香入伍。铁汉娇娘,耄耋顽竖;大饱中囊,何须吩咐。倘遇假日周末,更是风雨无阻;宝马香车,直奔乐土。潇潇桌上风云,急急胆边鼙鼓。十八罗汉皆升堂,三十六计归一处。一将有令,百丁争赴。道旁喧喧,大厅许许。涮煮蘸,是火锅绝招;浓烫鲜,乃盆景始祖。大嚼先尝,恰似怒斩华雄;长矛共举,或如武松打虎。一腔热望,开怀狼顾。猛吃海喝,肠撑腹鼓。拳酒相交,杯盘错互;朵颐大快,怕者莫睹。鏖战金山之波,鲸吞银汉之浒。且尽个中豪情,管他身后抱土。江州壮士扬眉,天下英雄合股。笑傲硝烟,不辞寒暑;欣然同嗜,众口一谱。招之则水陆驰逐;观之则神摇意笃;闻之则烦恼净漱;食之则拍案叹服!足蹈手挥,眉开眼笑;雁唱莺啼,鸾翔凤翥。猛男多成许褚,巾帼不让行武。口中句句不输,手上拳拳自负。身外荣辱皆抛,心中得失自抚。丰俭由人,三箸凭君能入魔;浅深随客,一杯知己可达曙。赚神祇之相思,任饕餮而跋扈。谁知晨昏,何论宵午,祛病延年,排忧解毒。抵御严冬之霜,忘却六月之苦。成就多少姻缘,做成多少业务;了断多少是非,平息多少怨讟。

于乎!胜筵常新,火魂如故。倾三巴之义胆,闻五岳以同声;起万古之雄风,纵九垓而独步。睥睨乎屈膝之不肖, 浩然乎拔天之一怒。酣畅淋漓,阳刚大鼓。虚意不兴,真言敢吐。巴国强悍之气聚两江,渝州千古之勇会一釜。扶酩酊以蹒跚,持朦胧而踯躅。携生风之龙泉,效逐日之夸父。食玉炊桂,无非谦谦君君,吐火吞烟,造就堂堂熊虎。非一己之虚词,率万千之肺腑,玉盏当当,金釜汨汨,淡雅斯文空好音,正宗麻辣炼铮骨。颂曰:

重庆火锅,美食魁主,妙趣无穷,盛名彰着。一经品尝,大彻大悟,极尽飞扬,似得神助。老少同欢,痴心永驻,恍兮惚兮,万事长足,伟哉烈哉,天厚巴族!有此万味之味,实乃万福之福也。

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317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