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天天都拿着一个很喜欢的毛绒玩具玩,我觉得很幼稚,说了她几句,我俩为这事吵架了

女儿天天都拿着一个很喜欢的毛绒玩具玩,我觉得很幼稚,说了她几句,我俩为这事吵架了,第1张

所有的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结合自身当年的思想及心理,往往不难揣测今天的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古话,今天的社会里未必行得通。那就需要将自身的经历和孩子异曲同工的结合起来,将自身的故事和其遇到的事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引导其心智的发展。以下为个人建议:

首先,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停止责骂式的教育,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已有了自己的“面子”。尝试着走近他/她,和孩子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多聊,多沟通,多品味他/她内心世界的真实动态。

其次,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主动的给其一个正确爱好的施展和发挥平台,鼓励其走合适的路,爱好的路。着重于培养孩子的兴趣。

第三,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其人格,尊重其思想,不同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要有一个倾听者的心态去和孩子沟通,动怒是不理智的表现。

最后,尝试着和孩子一起规划这个时期所要完成的“事业”,将孩子成功引向正轨,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感染着、影响着孩子。

小孩抢玩具抢吃的打架是正常的,这就要看家长是怎样处理了,不能说小的年纪小就要大的要让,这样对大的成长不健康。其实不管是1岁半还是4岁半的孩子都还是一张白纸,他以后长成什么样就年父母是怎样给他染的。这各事也很好处理,这个玩具是谁的或者是谁先拿到的,那么另外一个想玩就得商量,先拿的同意才玩,不同意你就不能玩,这是规则,长大了进入社会也一样,别人的东西凭什么要让给你,是我的我愿意给才行。

我觉得要进行干涉,但是家长应该阻止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抢东西,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谦虚的习惯。

家长不应该干预,家长应当让孩子自身去解决这件事,在解决完这件事之后,家长也需要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要告知孩子不必一直去和其他好朋友争夺玩具,在碰到问题的情况下家长应当激励孩子去自身处理,那样算是一个聪明的家长。

可是要提示的诸位父母的是,如果是一些对孩子有独特作用的玩具,孩子不肯分享,父母也应当重视孩子的意向。当家里有别的孩子来串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矛盾,父母可以先跟孩子沟通交流好,问清晰哪些玩具是他不愿意和他人分享的,提早把他们收下去。那样做既能让孩子觉得到自身的建议是被父母重视的,又可以让孩子和其它小孩子分享剩余的玩具。

在矛盾发生时,家长们不必不由自主保护自己家的孩子。无论家长那时候是不是到场,都需要与孩子追忆一下那时候事儿发生的通过,尽量复原那时候事儿发生的实情。自然不必让孩子自身描述,家长尽量用提出问题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出事儿的实情。最能防止此类情况发生的作法是将家中的玩具确立分成公共玩具和个人玩具,公共玩具务必相互之间分享,个人玩具可无须分享,确立告知全部孩子这一标准,假如有些人触犯了标准就需要遭受处罚。

在追忆事儿发生的与此同时,家长要协助孩子寻找矛盾发生的缘故。例如“孩子并没通过另一方的允许,就取走了他的玩具。”

这时大家一样可以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柔和地问道孩子:“并没有取得他人的允许,就取走了他的玩具,那样的作法对不对?”在提出问题时最好不要用孩子做主角,客观性地问道这类作法是不是恰当,维护孩子的自尊。

周末上午,张静带着两岁的女儿婷婷,去闺蜜家串门。

一进门,闺蜜家三岁的儿子龙龙,就拉着婷婷一起去客厅的玩具角落,玩积木和小鼓。看着孩子们玩得挺好,张静和闺蜜也就暂时没去理会他们,开始看电视、聊天,嗑瓜子。

这样和谐地画面,被婷婷突如起来的尖叫声打断了,接着就是哭声。张静一看,婷婷坐在了地上,正揉着眼睛,眼泪顺着眼角流下来,非常委屈。于是跑过去,安抚婷婷。

闺蜜见状,赶快询问龙龙怎么回事。

“妈妈,妹妹手里的小鼓,不给她玩。”

原来,婷婷拿了龙龙最喜欢的小鼓把玩,龙龙不愿意,就把她推倒在地,把小鼓夺了回去。然后,就出现了张静和闺蜜看到的画面。

生活中,父母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小孩子们明明很喜欢在一起玩,却总是因为玩具动手,家长碍于面子,也不好插手。龙龙的行为呢,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工具性攻击”

1什么是工具性攻击?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教授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提到:

简单来说,工具性攻击,是把攻击行为当成一个工具,通过攻击对方,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举个例子,就像刚刚提到的龙龙和婷婷。龙龙把推到婷婷这一行为,当成拿回小鼓的工具。

2小朋友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带有敌意的吗?

当自己的孩子,因为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时,多数家长认为,那个欺负自己孩子的小朋友,敌意太强烈了,太不友好了。家长们很难理解,孩子们明明喜欢在一起玩,刚刚还友好,怎么能为了一个玩具产生敌意。

事实上,多数工具性攻击行为,并不带有敌意,只是单纯想通过攻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01为什么这么说?

拿小孩子抢玩具为例,工具性攻击的最终目的,是抢回玩具。

02有没有带有敌意性的攻击行为呢?

有。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攻击行为有两种,除了我们刚刚说的工具性攻击,还有一种叫作 敌意性攻击 。心理学家谢弗是这样定义的:

这很好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帮大家更好地区分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淑贤有一对儿女,儿子1岁,女儿3岁。

淑贤给小儿子买了一个带灯的,一闪一闪的气球,很漂亮。因为觉得女儿比较大了,就没有给女儿买。

我们用下面三种情境来区分一下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姐姐不开心,觉得妈妈很偏心,于是很有情绪,狠狠推了弟弟一把,弟弟哭了,她心里舒服了,还嘲笑了弟弟。

工具性工具: 姐姐并没有觉得不开心,但是很想要那只气球。于是推了弟弟一把,抢过了弟弟手里的玩具。

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混合体: 姐姐觉得妈妈很偏心,同时自己也很想要那个玩具,于是推倒了弟弟,并且狠狠地嘲笑了他,还拿走了那只气球。

通过上面的举例,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如果只是单纯地工具性攻击,孩子其实是没有敌意的。

3孩子的工具性攻击行为,是从多大开始的?

根据美国心里学家谢弗所写:孩子在一周岁时,就已经在心中萌发了,工具性攻击的种子。

举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这样的情况,两个一岁左右的小孩子,其中有一个,一手抓住了另一个小孩子的玩具。

而另一个小孩子,会试图抓住抓他玩具的,小孩子的手,想要把自己的玩具拿回来。即便妈妈试图给他其他的玩具,他也不松手,不想要。

这也就是刚刚所说的,孩子在一周岁时,其实就已经开始表现出工具性攻击行为了。

为什么孩子会从一岁起就萌发出工具性攻击的种子?

原因有两点。

01孩子太小,还不会说话,无法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02孩子太小,还不懂得通过分享,一起玩或者协商轮流玩的方式,去玩玩具。

4工具性攻击行为,是呈怎样的趋势发展的?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

心理学家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提到过一个经典研究: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并不会随着年龄地增长而增长。

孩子会在1-3岁时,通过攻击去拿到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到了3-5岁时,这样的行为会逐渐减少。

但《发展心理学》中有讲到,有的小孩子,即便到了3-5岁,攻击性还是很强烈,无论是敌意攻击还是工具性攻击。甚至到了更大的年纪,攻击性会越来越强。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小孩通常出生和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里。

如心理学家谢弗所说:

《发展心理学》中将这种家庭称为 强制性家庭环境。

强制性家庭环境:“成员之间经常相互激惹,并且把攻击或其他反 社会 策略,作为应对不良体验方式的家庭环境方式。”

也就是说,年龄较大的孩子的攻击性不减反增,和总是发生矛盾的家庭氛围有关。

小孩子们会经常聚在一起玩,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小孩子为了玩具或者零食等物品,发生工具性攻击行为呢?

心理学家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给了很多建议, 我从对于较小年龄的孩子(1-3岁)和稍大年龄的孩子(3岁以上),关于避免和处理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3个策略。

1给孩子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

(关于较小年龄的孩子,尽量避免工具性攻击的办法)

1-3岁,是孩子们发生工具性攻击的高峰期。因为他们还不会分享和轮流玩这种方式。

什么是给孩子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也就是说,不给孩子提供创造工具性攻击的客观条件。

举个例子:

两岁半的亮亮和腾腾,两个小男孩在一起玩,他们的妈妈拿走了玩具枪、玩具小刀这类危险的物品,然后给孩子准备了充足的玩具,避免他们为了同一个玩具发生冲突。

因为对孩子比较了解,所以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不是特别贵的,还特意准备了两份。

对于食品也是,准备得很充足,避免他们会为了同一个食品,发生冲突。

这样做,孩子们就很难去发生冲突,因为没有必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是可以通过做一些观察和准备,把孩子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减少,甚至是避免。

2培养孩子的”共情力”,从而唤醒孩子的“利他主义”精神

(关于较大年龄的孩子,尽量避免工具性攻击的办法)

大部分孩子在3-5岁,以及更大时,工具性攻击会慢慢减少,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而且,由于个体发展存在自己的节奏,他们在分享或者轮流玩时,也还是难免会发生工具性攻击。

除了给孩子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我们还可以在平时,培养孩子的共情力,唤醒孩子内心的利他主意精神。

什么是共情力和利他主义?

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讲到:

这些都很好理解,都是字面上的意思。

当一个小孩子能够以分享合作或者帮助的方式,去对待其他小朋友时,那么工具性攻击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而共情力又是践行利他的前提,因为人只有能够感知其他人的情绪,才能够去为对方着想。

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刻意去培养孩子的共情力。比如爸爸下班回家,可以告诉他:

“爸爸现在一定很累呢。”

比如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哭泣,可以告诉他:

“那个小朋友很难过呢。”

当家长慢慢去培养的时候,虽然孩子小,但也可以慢慢去理解。当他们拥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时,也就会慢慢得变得谦让友好起来。

3运用”不匹配反应技术“,不给孩子的工具性攻击做反馈

(不论是小孩子还是大孩子,当发生了工具性攻击时,我们的处理方法)

什么是不给孩子的工具性攻击做反馈?就是说,面对孩子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家长不要反应过激,要温柔而又坚定。

有一次去表姐家串门,发现她的大女儿打了她的小儿子,又抢走了小儿子的积木。小儿子哭得很伤心,表姐并没有对女儿一顿臭骂,也没有立刻抱起小儿子。

她蹲下来,慢慢地对女儿说:

“如果你想要这个积木,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去试着帮你和弟弟要。但是你不可以打弟弟,弟弟会疼。如果弟弟打了你,你是不是也会感到疼?”

大女儿和妈妈拉了拉手,又摸了摸弟弟的头,和弟弟说对不起。

面对孩子的工具性攻击,家长采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更有好处。心理学上管这种做法叫作 不匹配反应技术。

若家长反应过激,其实是给了发起攻击行为的孩子,一种”奖赏“,就会强化孩子发起工具性攻击,甚至是敌意性攻击的念头。

心理学家谢弗说:

当我们的孩子出现工具性攻击时,不要主观上认为是我们的孩子充满敌意,而是去理解孩子,为孩子提供非攻击性环境,培养孩子的共情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10382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