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花儿 剧目简介

傣族舞花儿 剧目简介,第1张

傣族花儿剧目简介如下:

花儿剧主要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和银川市地区,也称“花儿歌剧”、“花儿歌舞剧”,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

主要剧目:

《花海雪冤》所迈出的步于是沉稳而坚实的。它揭开了自治州民族戏剧崭新的一页,为自治州戏剧的发展,开拓了一条灿烂的道路。

继《花海雪冤》之后,又创作上演了《牡丹月里来》、《雪原情》、《雾茫茫》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大型花儿剧。2003年又创作出了一部取材于东乡族美丽的民间传说的大型花儿剧《月光宝镜》,将于2004年立于舞台。

扩展资料:

艺术特点:

花儿剧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

花儿以即兴山歌为主,河湟花儿的曲调有快调和慢调之分:快调里的衬句教少,拖腔也相应减少,较为简洁紧凑。

慢调曲柔缓悠远,曲首、曲中和曲尾亦大多使用衬句来拖腔,声调音域范围广,多有起伏,其高音阶区域用假声演唱。

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曲令为基调格式,并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对仗等我国古典诗词的修辞方式。

花儿的唱词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齐头齐尾式”,一般是按四句一组,分为两段。

另一种称为“折断腰式”:也是四句一组,但在齐头齐尾式的第一和第二句之间或第三和第四句之间,各有一个半截句,从而形成由五句或六句组成的长短相间的句式。

舞蹈是花儿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以回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东乡族、维吾尔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

-傣族舞花儿

傣族雨林是舞蹈剧目。舞蹈展现了一名傣家少女,被雨林中鸟儿美妙的歌声吸引,跟随着它渐渐步入雨林之中,推开了雨林的神秘面纱。少女与百花共舞、与鸟儿溪流共唱,欢快的歌声与舞蹈洒满竹林,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

傣族舞蹈剧目有《傣乡即景》《孔雀东南飞》《孔雀》等,详细舞种如下:

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的舞蹈。”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912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