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山歌的歌曲代表

弥渡山歌的歌曲代表,第1张

歌曲代表与原唱

弥渡山歌得以向全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工作,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云南经典民歌,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

黄虹,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原名黄琼芝,出生于昆明一个酷爱民间歌舞的家庭,从小受到云南花灯、民歌小调、抗日歌曲、滇剧音乐的熏陶,早年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黄虹一直是云南省歌舞团的独唱演员,1953年她参加了云南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由她整理、编词、编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如《小河淌水》、《放马山歌》、《我望槐花几时开》、《猜调》、《赶马调》、《绣荷包》、《弥渡山歌》 等,这些歌中有些被选入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中,有的被改编为器乐曲。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中国著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李谷一老师生于云南,于1984年发布专辑凤阳花鼓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收录弥渡山歌绣荷包小河淌水山对山来崖对崖等代表歌曲,让弥渡山歌走向全国。《放羊调》从正月放羊唱到腊月放羊,《采茶调》唱的是正月采茶到腊月,《大采花》唱出了正月到腊月媳妇回娘家采花戴头上的情形,《鲁班调》从一月唱到十二月,唱的是一间房子如何盖了起来。许多山歌小调,唱“一”必然唱到“十”,有“一送”就有“十送”;从“一更”起唱,就要唱到“五更”。

“抬头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弥渡“望月思情,以月寄情”的山歌小调比比皆是。“一更里,月出头,情郎不来妹焦愁,不脱花鞋连着睡,小手弯弯做枕头……”这首《贪花闹更》从月亮出山唱到月儿落西,唱出了“露水夫妻不长久”的黑色幽默;“月亮出来照山崖,照着小妹绣花鞋……。”《山对山来崖对崖》与前一支歌嘲笑的情调完全不同,歌声中,皎洁的月光里蕴涵着的是心心相印的纯朴之情。

陕北信天游代表歌曲:《猜调》、《婚誓》、《弥渡山歌》、《十大姐》、《大理三月好风光》。

1、《猜调》

《猜调》是陕北汉族民歌,是一首活泼、诙谐、欢快的儿歌。最早由歌唱家李谷一在1979年演唱,因而闻名于世。

2、《婚誓》

《婚誓》是一首对唱情歌,用芭蕉的不同部位,以及蜜蜂与蜂蜜的关系,朴实无华的展现出一对相爱中恋人,那种甜蜜、真挚的感情。

3、《弥渡山歌》

《弥渡山歌》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爱憎。

4、《十大姐》

出自陕北,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5、《大理三月好风光》

是长春**制片厂1959年出品的爱情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讲述了一对在陕北大理蝴蝶泉边对歌定情的白族青年的爱情故事。

弥渡从遥远的古代中走来,经历了古驿站带来的喧嚣、兵家长期征战以及明代以后的屯兵、开疆移民活动。在深隧的历史隧道中滞留了人民的丰富情感,也沉淀着弥渡数不清的山歌小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文化部门和很多民间文化音乐人士曾经进行很多次的收集记录,现存的印刷集册中,人们能看到的就有284首山歌、400多首花灯小调。然而,当这些记录、收集者再次深入民间的时候,又会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山歌小调。一位干部三年前在他80岁高龄的父亲辞世后为其整理遗物时,发现一本民国三十年记录下的《山歌十四首》白棉纸手稿,抗战时期的山歌小调就是由此发现的。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阿妹歌声意切切,阿哥听来情真真。这首中国民歌——《小河淌水》,出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堪称“东方小夜曲”。或唱或听,优美的旋律使人陶醉,熟悉云南的人,还会想起“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民谚。

《弥渡山歌》。

1、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咿哪梁山伯为祝英台,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

2、《弥渡山歌》是云南省弥渡县的一首民歌,歌曲旋律轻快,动感十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743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