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第1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译文如下: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去哪里呢?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好友离去。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正体。另有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双调四十五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等。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骆宾王诗好用数名,人称为‘卜算子’,词取以为名。”清万树《词律》据北宋黄庭坚“似扶着,卖卜算”词句,认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子:“曲子”的省称。即小曲的意思。因此,调名本意即为歌咏占卜测算的小曲。

此调之始词是北宋初年张先之作;作者甚众,但以苏轼此体为通用之体。陆游咏梅之作为名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戏剧中,男女主角(通常为恋人关系)是走在剧情发展的主线人物。

正面的男主角通常具有许多美德,如英勇果敢、坚定不移、敢于牺牲等,是榜样式的正面英雄形象。也有反面的版本。

男主角的死亡意味着一部作品的结束,但反观其他角色,如其他配角的牺牲,并不会使故事结束。一般上正派主角会是与反派人物对抗到底,甚至是能够打败最终头目,而获得胜利的角色。别的例子则是男主角拥有坚持到底的信念,而成功获得可歌可泣的爱情或伟大的事业。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当代启示[摘 要]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特别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说是其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就今日而言,“浩然之气”说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孟子;浩然之气;当代启示孟子思想源远流长,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他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系统地阐述了专制帝王的治国政策。行民本、施仁政、成王道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陆续为秦朝之后的专制帝王所尊崇,其维护专制统治之功用也得到体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理想主义的一派,他虽然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却又有其不同之处。孟子所处的时代乃是战国,战国时期比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更动荡、战争更频繁、人民处境更悲惨。因此,孟子的文章有一种气势磅礴的特点,而孟子本人也特别好辨,有位叫公都子的人曾问他;“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1]由于孟子身处战国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使其更加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内在的修为,孔子以“仁”阐释“礼”,将外在社会规范化为内在自觉意识这一主题,且由孟子发扬而推至极端。[2]48一、浩然之气的内容据《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载,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曾经问他:“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65从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孟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知言,另一个是养气。这两个长处正是孟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外善于听其言而观其行,且能够洞察外物。对内善于自我修养,通过艰苦的人格锻炼,实现人格精神的自我完善。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对于浩然之气的解释,后世说法不一。东汉学者赵歧解释为“浩然之大气”,[3]认为其大就是浩然之大_。而理学家朱熹则认为“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4]49其实就是对它的状况进行的形容。对于浩然之气,孟子有自己的解释。他的一位学生问他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妥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妥矣。”[1]65也就说,孟子认为气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容的。而气在数量上和品质上要至大至刚,要同义和道相配合。义是一种主观精神上的道义精神。道则是一种自然规律以及治国之道。所以这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构成这样一种气。这就把浩然之气提升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对于浩然之气中“气”的解释,历代也有各种说法。“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的重要范畴,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似于西方讲到万事万物起源时的精神内核。同样地,中国的“气”在当时也被作为万事万物起源的一种本源,其实可以说它是物质之气或自然之气。而孟子此处讲到的这种浩然之气则更偏向于主观精神之气,是人的一种自我人格修养的形象性的表达。换句话说,孟子所讲的“气”是由人的勇气或士气而来,只不过浩然之气的在“浩然”要比武士的勇气更广泛、更超乎世俗。[5]因此这样的一种主观精神之气所具有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要融为一体的一种崇高的内心状态。或者说它是在强烈的道德感支配之下,所呈现的一种至大至刚、豪迈无比的精神状态,亦是一种一往无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所以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所具有的主体内容主要是体现了其道德情感,但又不完全是道德情感,还应该包括了孟子所张扬的一个伟大人格,也就是“大丈夫”所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全部内容。孟子的在其“大丈夫”论中明确说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1]149大丈夫的担当,大丈夫的使命感,由此得到充分的验证。所以通常认为,孟子所谓“大丈夫”实际上是他自己人格的写照,中国历史上习惯称其称为夫子自道。孟子认为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表现自己的平台,然后才是“行天下之大道”来推行他正义的仁政主张。至于得志怎样,不得志又如何,那就是得坚持一种持久的意志品质。总的来说,孟子用“大丈夫”论来侧面解释他的浩然之气,就是需要内心修养和内心的坚持。二、浩然之气的特征孟子对于所提出的浩然之气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不动心。孟子对于“不动心”有非常高的要求。在他看来不动心是被视作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朱熹曾对“动心”二字做了如下解释——“有所恐惧,疑虑而动其心”,这就是动心。这与现代生活当中我们常用的解释略有不同,孟子的动心在此处尤指恐惧、疑虑,而不动心则是不疑不惧,意志坚定。换句话说,一个成大事业的人、一个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应该要做到不动心,在意志品质上要表现出不疑不惧。“大丈夫”论其实也是不动心的真实写照。面对各种诱惑,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如果能做到不动心,能做到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追求的理想而努力,而不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所左右和影响,其实也正是孟子所说的不动心。至于有没有严格自律的精神,这是不动心的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条件。第二,至大至刚。至大至刚是对浩然之气的表现形态做出的形容和描述。至大是说它的数量很大,是形容浩然之气作为其精神力量,它的宽广和深厚的程度不一般。至刚则是强调浩然之气在品质上的坚毅刚劲、不屈不饶,具有的这样一种崇高的特点。第三,配义与道。关于“义”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说的朋友之间的义气,实际上,学理上讲“义”应该是思想和行为上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而“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和法则,也是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当中内在的规律和法则。那么在孟子所认为浩然之气的最核心的内涵就是义与道的协调和融合,是寻求主观的道德追求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结合。有人曾去问孟子作为一个“士”应该做些什么?孟子回答“尚志”。又问:“何谓尚志?”孟子曰“仁义而已矣。”[1]348杀一个无罪的人就是不仁,自己没有却去巧取豪夺叫不义。所以一个士人就应该随时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走一条道义之路,这样办任何事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就是说,义是主观的道德追求,道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协调和融合也就构成了所谓“配义与道”。孟子一再强调浩然之气的构成要“配义与道”,并且断定“无是,馁也。”可以见得浩然之气并不是完全主观而封闭臆想的产物,而是需要经过一番实践后才能得以实现。[6]总的来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无所畏惧的勇气,也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光明磊落的豪气。这种浩然之气体现的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来源:黑龙江史志

  摘 要:浩然作为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其中他个人最喜欢《金光大道》。但由于《金光大道》创作年代的特殊性,它的“真实性”一直颇有争议。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金光大道》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等,而不能仅仅以政治标准来判定它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真实性;审美标准;政治标准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以《喜鹊登枝》步入文坛,以《艳阳天》扬名。在期间,他凭借着《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和《百花川》成为“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一个作家。在新时期他又凭借《苍生》再一次蜚声文坛。在二十世纪末,他以“我是一个奇迹”再招文坛热议。浩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是是非非,毁誉参半,都证明了他的确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而且独特的作家

 《金光大道》作为浩然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主要是讲述了上个世纪农村合作化运动过程的人和事。浩然在创作这部小说时酝酿了很长的时间,而且雄心勃勃:“想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村写一部‘史’,想给农村立一部‘传’;想通过它告诉后人,几千年来如同散沙一般个体单干的中国农民,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间就‘组织起来’,变成集体劳动者的;我要如实记述这场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要歌颂这个奇迹的创造者!”①但是由于这部小说创作年代的特殊性,它所受到的争议也是颇多的,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文学的真实性”上。有人说《金光大道》中都是一些概念化的描写,有很多的假大空和佯装的幸福感,都是特有的东西,不然《金光大道》也不可能在那个年代一枝独秀,成为经典。更有人表示浩然受到了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金光大道》是对时代的赞美。很多人用历史的观点来质疑《金光大道》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存在很多的假象,比如像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这些都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内容,那理所当然《金光大道》也自然是虚假的。但是我认为文学的真实性要跟文学作品本身说话。

 首先我个人认为《金光大道》是真实的,浩然描写的确实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现象。我们现在说那些是错误的虚假的,可是这些错误和不真实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并不是虚假的。在1994年京华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金光大道》时,浩然踌躇满志的说:“严格地说,只有我一个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下中国农业社会改造的过程,这就是四部《金光大道》。我敢断言,世界上在没有第二个我了。后人一定有人写这段历史,但是他们不是亲身经历,写法、角度、观点都不会是那个时期的‘局内人’。他们的作品跟《金光大道》一定反差极大,甚至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这部书绝非个人,而属于整个文学事业。因此我想出版。”②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和政策的得失并不能作为我们评价《金光大道》的标准,人们有时习惯于用现代的价值观念来评判过去,《金光大道》并不是让人们研究合作化运动的政治资料,它也只是浩然笔下的小说,仅此而已。

 浩然作为一个为“为农民,写农民”的作家,他对农民农村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执拗的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书写农村,甚至外界对他的小说真实性有诸多质疑,对他的“不忏悔”口诛笔伐,但是他个人仍然坚持他的作品是真实的。那么什么是文学的真实性?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学思潮也都有不同的认知。不致来说,文学的真实性,我们更强调的是“本质真实”,但严格的说来,就像没有完全客观的真实,完全本质的真实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创作者的主观性,任何作品都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此外,“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绝对不同于客观记录,除了事实本身的展示,它必须是渗透了作家深刻思想的,包含了作家对生命、对人性、对生活事实的深沉思考——这一思考就凝结着对本质真实的深沉认识。所以,评价一部作品的真实性,不能只看它与外在现实表象是否完全一致,更应该看作家对深沉生活的渗透力、思考力和洞察力,看他透过生活表层揭示生活本质的能力——只有作者的这一思想渗透力是强大而深刻的,,揭示出了生活背后隐藏的、为一般人所忽略或难以理解的深层潜流的时候,它才具有真正的思想震撼力,才具备高度的真实性。”③对照上面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金光大道》在表面上看是跟当时的社会情况十分一致的,虽然《金光大道》中没有透着当时的情景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他的思考深度不够,但是显然浩然的作品很明显也是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那就是以情动人。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追求,足以使他的文本产生独特的魅力。浩然在没有写作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对农村未来有着美好的希望。人们都说“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金光大道》其实表达是浩然心目中的“乌托邦”,文学的本质就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也许《金光大道》没能以绝对的艺术感取胜,也没有无法企及的思想渗透力,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真诚的努力的表达的情感而写的作品。

 我认为《金光大道》真实性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同时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期间,《金光大道》作为一部经典小说颇有影响,但是在新时期,对《金光大道》的否定是居多的。在八十年代初期对于浩然及其作品的评价已经基本定型。洪子诚、张钟等人主编的《当代文学概观》中写道:“在中,浩然在创作上明显的接受了‘四人帮’鼓吹的创作理论。他的《金光大道》既有三突出的模印,又有从‘路线出发’的烙痕……如今浩然正总结教训,重上征途。”④很明显,这一时期评价《金光大道》的主要标准是政治标准。

 人们对于文学史的评价问题似乎一直都在走一个波浪式的道路,这部作品现在是经典,可过了几十年之后人们又对它有了很多的批评和否定,再过几十年人们又为这部作品平反,觉着经典还是经典。而在今天,我们应该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评价《金光大道》,我们也必须承认浩然及其《金光大道》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2008年2月28日,时期唯一的作家浩然在北京病逝,他的辞世标志着那个时代的结束,面对起起落落,他一直未改农民本色。

 注 释:

 ①浩然:《有关金光大道的几句话》,《泥土巢写作散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②浩然:《我的人生:浩然口述自传》〔M〕,华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③何仲明:《真实的尺度——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J〕文学评论,2003(4)

 ④张钟、洪子诚等主编:《当代文学概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创作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出自: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者:王观

朝代:宋

翻译: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留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寄托情感于流水和大山,流水就如同人如水的眼波,山就如人美丽的额眉。

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情感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朋友要去何处,是去那山水交汇处。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表达了,一种对春光,时光的眷恋和不舍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情感。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创作背景:

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的好友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45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