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定义

黑斑息肉综合征的定义,第1张

黑斑息肉综合征(波伊茨一耶格综合征,Peutz 一Jeghers syndrome )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 %患者有明显家族史。主要表现为面部、口唇周围和颊钻膜的色素沉着,以及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上为错构瘤。本病于1895 年首次发现,1921 年荷兰学者Peutz 报道1 个家族三代中有7 例多发性肠息肉伴唇颊猫膜及指、趾黑斑。1949 年Jeghers 进一步对本综合征作了详细介绍,并确定本病是由基因显性遗传。1 954 年开始使用“Peutz 一Jeghers 综合征”这一名称。1 995 年william 首先报道TI 例此综合征患者的息肉有恶变。波伊茨一耶格综合征在我国不太多见。

临床上息肉分为以下三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病。

1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2非肿瘤性息肉

与癌发生关系较少。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3肠息肉病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时,称为肠息肉病。常见的有:①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特点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着。以小肠息肉为主,约30%的病人有结、直肠息肉。息肉的性质为错构瘤性息肉。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可满布所有结、直肠黏膜,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此病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综合征: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加德纳综合征)。b、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特科特综合征)。

脸上的斑怎么分辨是什么斑

 脸上的斑怎么分辨是什么斑,脸如果长斑的话,就会影响到审美了,大多数女性都会害怕长斑。一旦长斑了,就会很难恢复正常的状态了。导致长斑的原因也有很多,脸上的斑怎么分辨是什么斑

脸上的斑怎么分辨是什么斑1

  根据不同斑的情况分别判断,比如:

 1、黄褐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病因不明,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日晒、遗传等因素有关。

 2、日晒斑:形状呈现椭圆形,颜色一深棕色或淡褐色为主。容易出现的位置有前臀外侧、手背、小腿前侧及脸部,出现日晒斑初期会感觉疼痛、发痒、脱皮、最后形成色斑。辨别脸部日晒斑主要看是否出现在鼻梁和面颊外侧,以颗粒点状棕褐色为主的斑点。

 3、雀斑:一般在5岁左右就会出现,女性居多,青春期的女性雀斑最为严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减淡。主要集中在脸颊、鼻梁、手背、颈与肩部等部位,颜色为淡褐色,色斑为针尖致米粒大。辨别脸部雀斑主要看斑点为1-2MM大小的褐色或黑色斑点,斑点的数量密集,脸颊部份比其它地方较为集中。

  如何有效祛斑

 1、出门就要涂防晒:出门前一定要涂好防晒霜,准备一把遮阳伞,或者是戴上遮阳帽,尽可能阻挡阳光对脸部的照射。

 2、香蕉面膜:将香蕉去皮捣烂成糊状后敷面,15-20分钟后洗去,长期坚持可使脸部皮肤细嫩、清爽,特别适用于干性或敏感性皮肤的面部美容。

 3、多吃美容食物:许多食物对于美容肌肤是很有益的,比如番茄中含有能够抑制黑色素的甘肽,胡萝卜中富含抗氧化的胡萝卜素。还有维生素C、E,黑色素形成的一系列反应多为氧化反应,但当加入维生素c时,则可阻断黑色素的形成。维生素E在人体内是一种抗氧化剂,同时维生素E还具有抗衰老作用。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首先分析自己的皮肤,明确斑纹类别,再寻找方法治疗。假如自己实在不能判断脸上斑的种类或者心有疑虑的话,最好去医院看一下,这样也可以听一下医生提出的意见,在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二者双管齐下,往往会很有效果。

脸上的斑怎么分辨是什么斑2

 脸上最常见的斑有雀斑、黄褐斑、咖啡斑、老年斑等,所长斑的类型通常可通过斑的颜色、大小、形态以及好发年龄等方面进行辨别。

  1、雀斑:

 发生主要以儿童为主,与家族遗传有关,生长部位主要在脸上,形态主要为棕色斑点,可在日光照射或怀孕时加重;

  2、黄褐斑:

 也被称为肝斑、蝴蝶斑,常出现在脸颊两侧,大多以不规则的片状或蝴蝶状呈对称分布。黄褐斑形成一般与怀孕、长期口服避孕药物、月经紊乱等因素有关;

  3、咖啡斑:

 主要以椭圆形或不规则地图形、颜色均匀的咖啡色斑点为主,刚出生的婴儿或儿童多发;

  4、老年斑:

 又称为老年疣,属于一种皮肤疾病,中老年人多发,主要由于皮肤活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易形成色素沉积或皮肤失于保养,可导致皮肤出现老年斑。斑点形成初期可呈淡褐色,且表面平滑,随年龄增长颜色可逐渐加重,并且逐渐突出于皮肤表面。

 要想祛除脸上的斑点,需面诊医生后明确判断,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淡斑产品或采取医美方式进行祛除,常以激光治疗为主。治疗时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需加强防晒,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脸上的斑怎么分辨是什么斑3

 脸部常见的斑分为这几种:

  1、雀斑

 雀斑也叫遗传性雀斑、基因斑、雀子斑、黑雀子、蒙面纱、蝇子屎等等!

 雀斑生长年龄:一般3-12岁开始长;形状:点状、椭圆形、圆形、不规则图形;颜色:深浅咖啡色;边界线:雀斑没有清晰边界线,就像滴在宣纸上的咖啡色墨汁一样。

  2、黑斑

 长期太阳下面皮肤暴露作业容易长,会造成黑色素沉淀,但是上年纪的人由于新陈代谢慢了,就会沉积起来。

  3、老年斑

 年纪大的人由于新陈代谢减慢,很多脂肪色素颗粒在面部不能及时代谢,,所以日积月累造成了斑痕聚集,形成了老年斑。

  4、黄褐斑

 黄褐斑也叫蝴蝶斑,也有很多人叫肝斑、脾斑、肾斑、妊娠斑、孕斑等等!

 黄褐斑是女性卵巢机能下降造成的,具体是流产、避孕药、生育、妇科病等等原因,是属于客人私生活形成的!

  5、黑斑

 黑斑又称“色斑”,常见出现在女性的脸部,以阳光紫外线照射和化妆品过敏等原因导致。辨别黑斑主要看脸部是否出现大块黑色或者蓝黑色的块状斑点,它们通常会分布整个脸部,斑点位置凌乱但扩散有序。

  一般是建议选择安全的方式去去除黄褐斑的。

 祛斑护肤品主要是去减少还原肌肤已生成的黑色素和黑色素活跃的情况,比如黄褐斑,妊娠斑,晒斑,雀斑,老年斑等这类斑可以选购含有曲酸,传明酸,维生素C,VC酸磷镁酯,烟酰胺,光果甘草精华等成分的产品

 在选择化妆品的使用上,应该慎重选择,可以使用带有国妆特证的化妆品,效果和质量都可以有保障的

  脸上的斑用什么能去掉?

  1、珍珠粉+蛋清

 珍珠粉少许、蛋清一小碗。用什么可以去掉脸上的斑?将珍珠粉蛋清混合一起进行搅拌,调成糊状后,涂抹在脸上有斑点的脸部肌肤上,大概15分钟再洗净即可。一周使用两次可以快速有效去除斑点。

  2、维生素C

 维生素C祛斑点的方法,将适量的维生素C进行碾碎后,放入小碗中,接着倒入适量的纯净水,搅拌之后再敷在脸上。用什么可以去掉脸上的斑?在每天睡觉前来涂抹,这样又能当作是睡眠面膜,还能让美白元素渗入到肌肤内,达到祛斑的效果。

黑斑息肉综合征相对发病率比较低,但是比较典,这种病以前叫做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口唇、颊粘膜以及面部有色素沉着,同时胃肠道内有多发的息肉,是一种错构瘤性息肉,可能会出现腹泻、贫血,甚至严重的时候可以出现肠套叠、肠梗阻等等,这些息肉非常容易发生癌变。一旦确诊有黑斑息肉综合征,需要定期的进行内镜检查。

由于该病息肉的癌变危险性很高,而且胃肠道息肉也会导致肠套叠或引起肠梗阻,所以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干预。目前内镜下治疗黑斑息肉综合征胃肠道息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内镜下切除息肉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反复多次治疗等优点。根据息肉大小及形态可采用用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灼烧术、电凝电切等方法切除。对于息肉的高发部位,小肠一直是检查和治疗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小肠镜技术的发明应用,如今已实现在小肠镜下对小肠息肉进行摘除,避免了多次外科手术带来的痛苦,降低患者开腹手术的几率。

基本上应诊断为该病,最好先做结肠镜检查,平时注意少吃含植物纤维太多的食物,若有腹痛,及时就医。只要能进行肠切除手术的医院均可进行该手术治疗。

(苏州第一人民医院陈少骥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肠息肉--黑斑息肉

黑斑息肉综合征包括三部分:

1。胃肠道黑斑息肉;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

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皮肤黏膜黑斑息肉综合征。男女发病率相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特点是唇和口腔黏膜有过多黑色素沉着,有时手指、足趾皮肤也有黑色素沉着。息肉最多见于小肠,特别是空肠,其次是胃和大肠。大多数人的息肉为多发性,但少数亦可有1个息肉。息肉直径从数毫米到5cm,小者无蒂,大者有蒂,外形如大肠腺瘤。经过探索和研究,黑斑息肉可经过超声进行诊断。优于其它影像学诊断。东营市人民医院超声科牛卫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别名 4 疾病代码 5 疾病分类 6 疾病概述 7 疾病描述 8 症状体征 9 疾病病因 10 病理生理 11 诊断检查 12 诊断 13 实验室检查 14 其他辅助检查 15 鉴别诊断 16 治疗方案 17 并发症 18 预后及预防 19 预后 20 预防 21 流行病学 22 特别提示 附: 1 治疗肠息肉的穴位 1 拼音

cháng xī ròu

2 英文参考

intestinal polyp

3 疾病别名

肠道息肉病,polyposis intestinalis

4 疾病代码

ICD:K514

5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6 疾病概述

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多数大肠腺瘤 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 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7 疾病描述

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 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 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而非肿瘤 肉与癌 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 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8 症状体征

多数大肠腺瘤 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 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9 疾病病因

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

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 肉则统称为息肉。演变为腺瘤。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10 病理生理

腺瘤的组织发生,尚不十分清楚。最初研究表明深部隐窝细胞随着向表面的迁移、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正常隐窝深部的上皮以硫酸黏液表达为主,而腺瘤性上皮硫酸黏液比唾液酸黏液为多。最近研究表明血型Ley抗原在许多腺瘤均弥散着色,而在正常黏膜仅见于深部隐窝有阳性反应。这些腺瘤上皮与隐窝深部上皮组化反应的一致性有力支持腺瘤起源于隐窝深部的可能。腺瘤起源的另一个假说是嗜酸性上皮,常位于腺瘤上皮附近,并见两者有移行现象。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序贯学说的基础上,存在正常大肠黏膜→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大肠癌序贯现象,认为腺瘤的发生最初多为管状腺瘤,以后逐步向管状绒毛腺瘤和绒毛腺瘤转化,最后演变为大肠癌。同时在管状腺瘤和管状绒毛腺瘤阶段也会发生癌变。无论腺瘤的发生是位于隐窝的什么部位,腺瘤组织增生主要是朝向管腔面形成突出向外的肿块。尽管所有腺瘤一开始均是呈广基型生长,但随着腺瘤的变大,一些腺瘤变为有蒂或亚蒂。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因肠蠕动较强、粪便成形,此处比肠道其他部位更易形成带蒂息肉。

1大肠腺瘤 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也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可见有丰富的黏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绒毛成分的多少与腺瘤的恶性正相关,因此正确评价腺瘤中所含绒毛量对判断其恶变潜能有一定帮助。应了解同一腺瘤在不同部位,其绒毛成分的分布不一,在不同部位活检所取的组织其病理学诊断可以不同。组织学上管状腺瘤早期仅见隐窝部由高柱状细胞密集排列,核染色深,杯状细胞减少、消失。病变进展可见腺管明显增生、延长、分支、扩张,腺腔大小不一,上皮细胞增生。向腔内突出,有 形成倾向;核浓染,有少数核分裂,但均位于基底,间质有少量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与管状腺瘤不同,绒毛状腺瘤通常由大肠黏膜表面上皮发生,向肠腔生长,形成 状突起肿块。组织学呈典型的纤细绒毛状结构,绒毛常直接连接黏膜面,表面有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大小不等、排列规则,核浓染位于基底,核分裂象多见,绒毛的索芯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不等量小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混合性腺瘤在组织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

2大肠腺瘤癌变 腺瘤癌变表现为细胞核异型,极性消失,核浆比例增加及出现多量核分裂象等。根据其浸润深度可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两者以黏膜肌层为界。原位癌之所以不转移是因为肠黏膜固有层内无淋巴管存在,因此,临床上所说的腺瘤癌变往往是针对浸润癌而言。绝大多数的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癌变,影响腺瘤癌变的因素主要为不典型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生程度,腺瘤增大和绒毛成分增多均可加重细胞的不典型增生程度。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很少发生癌变。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而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约为管状腺瘤的5倍以上。

3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内镜下特点是大量的小型腺瘤,大多数仅几毫米大小,少数超过1cm以上。形态上为无蒂半环形,结节状隆起,表面光滑或分叶状,色红质软,有蒂或无蒂,密集型者呈现地毯样结构。组织学上与腺瘤基本相同,罕有增生 肉,但癌发生率高。在5~20年内癌变终将发生,癌变平均发生年龄为39岁,以多中心发生多见。

4Turcot综合征 本症表现为大肠多发性腺瘤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家族性腺瘤病不同。该征腺瘤也呈全大肠分布,只是数目较少、散在。10岁以内很少多于100枚,10岁以上可多于100枚。癌变发生年龄早,一般在20岁以下,女性多见。

5Gardner综合征 4种病变组成:

(1)大肠多发性腺瘤。

(2)骨瘤(好发于颚骨、头盖骨和长管骨)。

(3)硬纤维瘤(好发于手术后肠系膜)。

(4)皮肤瘤变(包括皮脂囊肿和上皮样囊肿,多发于头背、颜面和四肢,有的可见牙齿畸形)。

有的将上述病变全部出现称完全型,如后3种病变出现两种为不完全型,只出现1种为单纯型。一般认为其遗传性、发病年龄、大肠腺瘤数目、类型、分布、癌变机会等均与一般家族性腺瘤患者相同。在临床上,与家族性腺瘤比较,大肠腺瘤发病年龄较迟,可出现在消化道外症状之后,腺瘤数较少。

6PeutzJephers综合征 也称为错构瘤 肉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临床上有家族史者仅占半数。其特征为:胃肠道多发 肉;遗传性;特定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出现黑色素斑点,黑斑好发于口唇周围皮肤和颊部黏膜,边缘清楚,直径约1~2mm,组织学表现为真皮基底内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加以及黑色素沉着。息肉多数超过100个,以小肠内多见(64%~96%),大肠内为30%~50%。本病也可发生癌变。

11 诊断检查

12 诊断

1临床表现。

2X 线检查。

3内镜检查。

息肉的检出有3种途径。最常见者是患者因肠道功能不良(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或直肠出血来就诊而偶然发现;第2种是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中发现;第3种是息肉较大,患者因便血或息肉本身的症状来就诊而检出息肉。由于息肉多无临床征象,因此通过第3种途径发现息肉十分有限。

13 实验室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14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X线钡剂 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巨大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由于该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多在结肠癌普查或对有胃肠不适患者进一步检查时偶尔发现。如果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息肉,通常需进行活检,然后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处理;如果是直径大于1cm的息肉,则无需活检,直接在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如果息肉是在乙状结肠镜下发现,且活检证实为腺瘤,则需结肠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近端结肠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腺瘤或赘生性病变。

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的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他处腺瘤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

15 鉴别诊断

腺瘤是大肠黏膜上皮组织向肠腔的突出物,外观略呈红色,借此可与呈灰白色的增生 肉鉴别,但即使是有经验的内镜医生确诊亦不超过70%。对于直径在05cm以下的腺瘤或>05cm的增生 肉,极易发生误诊。

1管状腺瘤 多数腺瘤为管状腺瘤,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有蒂多见,占85%。大小由数毫米至10cm 不等,以1~2cm直径大小的腺瘤多见。腺瘤形态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明显充血、发红,部分有点状出血斑,形成虎斑样结构。有继发感染时,表面附有黏液脓性分泌物。5%~10%的管状腺瘤在蒂部周围邻近黏膜,甚至在腺瘤顶对侧肠黏膜可出现白斑,白斑呈圆点状,成簇小片分布,组织学上主要是炎症变化。

2绒毛状腺瘤 好发于50岁以上成人,较少见。多见于左半结肠,其中直肠约占82%,乙状结肠约占13%,右半结肠极少见。质地较脆,常伴糜烂出血,一般直径大于2cm,较管状腺瘤大,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细绒毛状突起,往往附有大量黏液;大部分为无蒂和亚蒂,有蒂仅占17%,形态不规则,无蒂者呈花坛状或菜花样,亚蒂呈绒球,有蒂者类似于成串葡萄。

3混合性腺瘤 类似于管状腺瘤,以有蒂、亚蒂多见,可见表面不光滑,可有纵深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绒毛状突起。

4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 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和黏液,癌变者常发生肠梗阻,也有无症状者。家族性腺瘤病的突出特征为大肠的多发性腺瘤,数目以超过100枚为标准。腺瘤分布以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在X线下呈现为全大肠内广泛分布近乎一致的圆形充盈损,直径03~05cm,轮廓光滑。在息肉密集的部位,气钡双重造影极似玉米样排列,但用传统的钡剂 则容易被钡剂淹没而漏诊。

16 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治疗方案的选择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非手术治疗主要是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或激光或微波切除术。术前行肠道清洁准备,在凝血机制无障碍的情况下进行切除,术后进食少许流汁或禁食1~3 天,限制活动量,静脉给予止血(如酚磺乙胺30g/d)、抗炎(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保护肠黏膜(双八面体蒙脱石等)治疗,密切观察大便颜色、肠鸣音等,密切注意有无出血、穿孔发生。

(1)高频电凝切除术: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②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④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

(2)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3)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4)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用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2手术治疗 息肉病患者可采取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这样既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外科手术指征常为:10个以上多发性、体积较大,且局限于某一肠段的腺瘤;较大息肉堵塞大半肠腔,蒂部显示不清或广基腺瘤,基底直径>2cm。大肠腺瘤切除后复发率高,有多发性腺瘤可能,应根据患者组织学类型制定细致的临床随访计划,及早发现病变并给予及时治疗。恶性大肠息肉是指含有侵入性癌细胞的腺瘤,并有癌细胞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相比,恶性腺瘤的癌细胞并不局限于黏膜内,所以,有转移的可能性。对结肠镜下切除的恶 肉应根据息肉切除基底部位是否残留癌细胞或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确定手术治疗指征。结肠镜下当一个息肉被怀疑为恶性时,内窥医师应首先估计是否可在内镜下切除,有蒂或小的无蒂息肉可被完全切除,而大的无蒂息肉应先进行活检。息肉被切除后,所有组织应送病理检查(即全瘤病检),息肉所在的部位也应详细描述,因为如果息肉被发现是恶性时,则必须手术治疗。也可将印度墨水注入息肉切除部位的肠壁,为今后可能的手术部位留下永久性定位标志。

3定期随访 由于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 肉已被学者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或状态,所以,对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漏息肉。为保持肠道无息肉状态,防止大肠癌的发生,制定一个经济有效的随访计划是必要的。

17 并发症

消瘦、贫血是其主要并发症。

18 预后及预防 19 预后

在波士顿召开的第叁次国际大肠癌会议中大肠腺瘤组讨论建议的方案较为详细。他们指出腺瘤患者在腺瘤切除后再发新腺瘤及局部腺瘤再复发的危险不一,故应区别对待。

(1)低危组: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低危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2)高危组: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个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个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其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

20 预防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长期口服舒林酸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预防息肉再发的作用,但需注意药物的其他副作用。同时,这一预防治疗的效果还有待观察大宗病例。

21 流行病学

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除家族性和幼年 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

22 特别提示

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

治疗肠息肉的穴位 长颊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长顪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长频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口禾髎

麻痹,面神经痉挛,口,鼻炎,鼻塞不通,鼻衄,鼻息肉,尸厥等。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

和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61710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