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种好燕麦

怎样种好燕麦,第1张

  (1)温度

  燕麦喜凉爽但不耐寒。温带的北部最适宜于燕麦的种植,种子在3-4℃就能发芽,幼苗能忍受-3--4℃的低温,在麦类作物中是最不耐寒的一种。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只能在春季播种,较南地区可以秋播,但须在夏季高温来临之前成熟。

  (2)水分

  燕麦对水分的要求比大麦、小麦高。种子发芽时约需相当于自身重65%的水分。燕麦的蒸腾系数比大麦和小麦高,消耗水分也比较多,生长期间如水分不足,常使子粒不充实而产量降低。

  (3)土壤

  在优良的栽培条件下,各种质地的土壤上均能获得好收成,但以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最佳。燕麦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比其他麦类作物强,但不适宜于盐碱土栽培。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播种期因地区而异。中国华北、西北、东北为春播区,生育期80~115天;西南为冬播区,生育期230~245天。燕麦需水较多,而中国主产区又属于旱作农区,因此,通过早秋耕、耙、耱、镇压等办法蓄水保墒极为重要。 宜选用苜蓿、草木犀、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为前作。土壤瘠薄的地块,可连续采取轮歇压青休闲的轮作制。灌溉地要选用抗倒伏、耐水肥、抗病的良种。 种子处理与播种:燕麦喜湿喜肥但耐贫瘠,春播秋收,生长期较长,适生范围广。要精细整地,并施足基肥,保持墒情。要做好种子拌种处理。下种前要选择优质品种,用800倍的新高脂膜溶液浸泡种子,搭捞后再药剂处理即可精量播种。 春播燕麦区为避免干热风危害,土温稳定在5℃时即可播种。旱地燕麦要注意调节播种期,使需水盛期与当地雨季相吻合。秋翻前宜施用腐熟、半腐熟的有机肥料作基肥,播种时可用种肥。旱地播种密度每亩基本苗20~22万,灌溉地每亩25~35万。 分蘖初期或中期追肥、浇水,后期要控制徒长。积水易致倒伏。燕麦出苗后要保持足够墒情和肥力,并喷施新高脂膜保温保墒增肥效,增加有效分蘖率。要适时施足起身肥灌浆肥,要消灭杂草,强壮植体,防止倒伏。在抽穗期要喷施一次壮穗灵,提高授粉能力和灌浆质量,增多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燕麦的主要病害是坚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红叶病;局部地区有秆锈病、冠锈病和叶斑病等。多使用抗病良种及采取播前种子消毒、早播、轮作、排除积水等措施防治。主要害虫有粘虫、地老虎、麦二叉蚜和金针虫等,可通过深翻地、灭草和喷施药剂等防治。野燕麦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可通过与中耕作物轮作,剔除种子中的野燕麦种子,或在燕麦地播种前先浅耕使野燕麦发芽,然后整地灭草,再行播种等方法防治,也可采用化学除莠剂

燕麦草刚出苗,暂时不需要施叶面肥。

燕麦繁殖和栽培技术

燕麦繁殖方法 

选地:燕麦喜凉、喜湿、喜阳光、不耐高温,光照不足会造成发育不良,适宜在山区冷凉旱地的川地、坪地、梁地、缓坡地种植。生产基地要远离工矿企业及城镇“三废”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轮作倒茬:燕麦忌连作,轮作周期3至4年,燕麦不适合连作,连作容易引发大面积黑穗病,前茬以豆类、马铃薯或绿肥作物最好。

整地:大秋作物收获后机械深耕,深度30至40厘米,耕后及时耙耱。春季根据墒情适度耕整地,如土壤干旱要适当深耕,深度20厘米左右,土壤墒情较好要适当浅耕,深度15厘米左右,耕后耙地保墒。如雨水多,地温低,要采取耕翻放墒,以提高地温。

施肥:燕麦根系比较发达,吸收能力较强,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春耕施足基肥,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根据地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高肥力地块,计划每亩产量200千克,需施有机肥2000千克、氮8千克、磷5千克。中肥力地块,计划每亩产量为150千克,需施有机肥1500千克左右、氮6千克、磷35千克。低肥力块,计划每亩产量100千克,需施有机肥1000千克、氮4千克、磷2千克。基肥应选用腐熟的农家肥,撒施要均匀,以利于生长。

选种:选择增产潜力大、品质好、抗倒伏的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目前常用的品种有牧王(适宜晋北地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牧乐思(适宜晋北地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坝莜18(适宜晋北地区,适应收燕麦粒及加工燕麦片)。

种子处理:精选种子,除去杂质、秕子及瘦粒。播前晒种3天左右,摊晒厚度3厘米左右,保证种子质量,苗齐苗壮。播种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拌种,是防治黑穗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种子总量的02%至03%投药,然后均匀搅拌,有效率通常达95至100%。

播种期:种子发芽温度一般为2至3℃,发芽较缓慢,15℃是出苗到拔节期的最佳温度,因此当地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静乐最佳播期为5月下旬,播后4天左右即发芽,两周内出土。

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条件等确定合理播量,播种过稠或过稀都不利于高产。一般瘦地少,地块小的可用8至9行的小型播种机,地块比较大的可用20行的中型播种机,行距20至25厘米,播幅2至3厘米,保苗25至30万株/亩,播后要镇压或耙耱一次,出苗前遇雨应轻耱破板结。

燕麦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苗期管理重在保证全苗,培育壮苗。燕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漏种和缺苗断垄时要及时补种。出苗数较多,应及早间苗定苗。浅锄1至2次,浅锄不仅能锄草,而且能提高地温,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达到防旱保墒之目的。

中期管理:在出苗后约20天时是3叶末分蘖到5叶的拔节抽穗。拔节期到孕穗期这段时间的温度以20℃为最适温度。燕麦不耐严寒,温度过高也会影响其生长。拔节到抽穗是生长和发育最旺盛时期,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攻壮株促大穗。

中耕除草:拔节期进行深中耕,深度7至8厘米,孕穗期浅耕,5厘米左右为宜。结合中耕进行高培土,增加须根,增强吸收水肥能力,防止后期倒伏,便于排灌。如杂草较大,可采取化学除草,20%二甲四氯水剂用250毫升/亩,或72%2,4至天丁酯乳油用药60至80毫升/亩,加水喷雾防治。施药时要避开大风、低温、干旱、寒潮等恶劣天气。

追肥:结合中耕进行追肥。若底肥不足,出现缺肥症状时,根据苗情在下雨前撒15千克左右尿素追肥。拔节后到抽穗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1000倍后进行喷施,喷施应在晴天的下午或阴天进行。追施氮肥能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光合作用功效,促进小穗分化,可提高30%左右收成。可结合追肥进行中耕。

后期管理:从开花到籽粒成熟大约40天,这段时期可以进行叶面追肥,可用025千克磷酸二氢钾兑水100千克或过磷酸钙5千克兑水200千克,分几次进行叶面喷洒,可对增加产量起到很大作用。分蘖到抽穗期燕麦耗水量可达到全生育期总量的70%。子粒灌浆期对水量的要求分外严格,雨水不足会导致产量和品质的降低。若遇干旱气候,为防止干热风及蚜虫危害,需进行及时灌溉。

燕麦在世界各地都有栽种,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吉林、山西、河北等地方,其中内蒙的种植面积比较大。燕麦的营养价值很高,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食用到燕麦,这些都是加工好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燕麦如何种植。

1、 选地、整地。燕麦喜欢在温暖、潮湿、凉爽的环境中生长,但是不耐高温,如果光照不足的话会让燕麦的生长发育不利。所以种植燕麦的话适合选择山区凉爽的缓坡地、梁地,一定要远离有工业污染的地方。在秋天作物收割以后,要进行深耕、耙平。要结合天气看是浅耕还是深耕。如果遇到雨水比较多的时候,地面温度比较低,所以要通过耕翻放墒来提高地面温度。

2、 施肥要点。燕麦的根系很发达,吸收能力非常强,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选择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的撒施,这样有利于燕麦的生长。

3、 选种以及种子处理。要想燕麦获得高产,要选择潜力大、品质比较好、抗倒伏的燕麦品种。各地要结合实际境况选择合适的燕麦品种,因地制宜。精选出种子以后,要剔除掉瘦长的种子、去除掉杂质,提前晒种三天时间,然后摊晒三厘米的厚度,保障种子的质量,等到苗长齐、长壮。在燕麦播种之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搅拌均匀,这样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4、 播种时间和播种方法。燕麦种子的发芽温度比较低,十五摄氏度的时候是出苗的最佳温度,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地力条件确定合理播种量。播种太稀或者太稠都不利于高产。

以上就是关于燕麦如何种植问题的介绍,燕麦是很多减脂人士的理想食材,因为它的纤维能够吸收很多水分,给人以饱腹感,同时还可以改善便秘,促进肠道蠕动。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1、选土整地

燕麦适应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在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就可生长。但燕麦忌连作,否则病虫害较严重,不利于种植。选好土后,要深翻土壤,以起到保墒的作用,从而提高播种成活率。2、选种和处理

选择适应力强、抗病性高、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然后选择其中颗粒饱满、大的种子播种,剔除小粒、虫粒的。播种前先将种子放在太阳下暴晒2-3天,可灭杀一些病菌,提高发芽率。

3、播种

(1)播种时间:最佳播种时间在3-4月,清明节左右,这时的温度和雨水皆有利于种子的发芽。

(2)播种方法:播种时要注意播种密度,播种密度较大,会导致苗多而出现挣养分的现象,不利于生长发育,造成减产。播种时可用人工或机械开沟进行条播,播种要均匀,播种后及时耙地。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在幼苗长至8-10cm,进行一次中耕除草,增加土壤通透性,肥水促进根系生长。第二在生长到第一节时,这在除草一次,疏松土壤。

(2)水肥适宜:根据燕麦的生长情况适时浇水、追肥,每次浇水要浇透,施肥要按标准来,不宜过多过浓,以免对植株造成伤害。

燕麦片直接浇花不可以。燕麦片直接浇在花上,会发霉招虫子,土壤变酸,不利于花生长。燕麦片要经过沤肥,才可以浇花,有利于花的生长。但是可以经后期制作成花肥。

制作方法和步骤:

1将燕麦片和水放在水瓶中。

2拧紧盖子,放在太阳能照射的地方。

3经过一夏天,里面的水由清变混,再由混变清,就是沤肥成功了。

4浇花时,要把沤好的肥稀释10—50倍,才能浇花。也就是视肥的浓度,取1份的肥,加10—50倍的水,宁愿稀些,不会烧死花,千万不能浓度高,把花烧死了。

燕麦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一种低糖、高蛋白质、高能量食品,有益脾养心、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此外它耐旱力强,对土壤适应力强,能自播繁衍。下面是我通过搜集资料和查阅书籍整理的一些方法,希望对种植燕麦的友友们有所帮助。

1选种以及种子处理

要选择潜力大、品质比较好、抗倒伏的燕麦品种。精选出种子以后,要剔除掉瘦长的种子、去除掉杂质,留下优质的种子。在燕麦播种之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搅拌均匀,这样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2温度

燕麦的生长对温度有较大要求,燕麦适宜生长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但是温度却不能太低。因为燕麦不耐寒,温度太低将会导致燕麦出现冻害现象。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最适宜燕麦生长的,种子发芽的温度最低不可低于3度,幼苗的生长温度最低也不能低于零下1度,否则种子的发芽率与幼苗的成活率都会严重下降。南方地区种植的话必须要在秋冬春三季完成播种采收,否则夏季温度过高会导致燕麦大面积死亡。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只能在春季播种。

3施肥要点

燕麦的根系很发达,吸收能力非常强,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选择腐熟的农家肥,均匀地撒施,这样有利于燕麦的生长。

4选择适宜的土壤

燕麦对土壤的要求其实不是很大,只要周围环境适宜,并且有一定的种植技术,燕麦在任何土壤上都可以正常生长。但是想要种植出高产高质的燕麦,还是要尽量选择腐殖质充足的土壤,让燕麦种子有充足营养吸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保证幼苗的健壮生长。

5保证充足的水分

燕麦种子发芽需要大量的水分,其水分至少要保证有种子总重的1/2。并且燕麦的蒸发能力比其它的粮食作物都要强,所以水分的消耗量极大。如果在燕麦的生长过程中水分不足的话,会导致燕麦出现空粒、麦粒瘦小等现象。使燕麦产量严重下降。所以在种植中一定要保证燕麦有充足的水分,促进燕麦的生长。

种燕麦草,尿素当然能做低肥。

尿素,又称脲、碳酰胺,是由碳、氮、氧、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白色晶体。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之一,是哺乳动物和某些鱼类体内蛋白质代谢分解的主要含氮终产物。

作为一种中性肥料,尿素适用于各种土壤和植物。它易保存,使用方便,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小,是使用量较大的一种化学氮肥,也是含氮量最高的氮肥。工业上用氨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

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氮肥,属中性速效肥料,也可用于生产多种复合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畜牧业可用作反刍动物的饲料。 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的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至8天施用。

尿素适用于作基肥和追肥,有时也用作种肥。尿素在转化前是分子态的,不能被土壤吸附,应防止随水流失;转化后形成的氨也易挥发,所以尿素也要深施覆土。(土壤转化施入土壤中一小部分以分子态溶于土壤溶液中,通过氢键作用被土壤吸附,其他大部分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铵,进而生成碳酸和氢氧化铵。然后铵根离子能被植物吸收和土壤胶体吸附,碳酸氢根离子也能被植物吸收,因此尿素施入土壤后不残留任何有害成分。另外尿素中含有的缩二脲也能在脲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和碳酸,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受土壤PH值、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在土壤呈中性反应,水分适当时土壤温度越高,转化越快;当土壤温度10℃时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需7至10天,当20℃需4至5天,当30℃需2至3天即可。尿素水解后生成铵态氮,表施会引起氨的挥发,尤其是碱性或碱性土壤上更为严重,因此在施用尿素时应深施覆土,水田要深施到还原层。)

尿素适用于一切作物和所有土壤,可用作基肥和追肥,旱水田均能施用。由于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可积累大量的铵离子,会导致pH升高2至3个单位,再加上尿素本身含有一定数量的缩二脲,其浓度在500ppm时,便会对作物幼根和幼芽起抑制作用,因此尿素不宜用作种肥。

尿素(氮肥)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55770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3
下一篇2023-09-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