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是先感觉到痛,还是腿先收回来?为什么

人做膝跳反射的实验,是先感觉到痛,还是腿先收回来?为什么,第1张

腿会直接收回来 不会感觉到痛

膝跳反射(如图所示)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刺激膝盖处大腿肌肉的感受器,在感觉神经元中引发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上行到脊髓,脊髓中感觉神经元直接与运动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如果信号足够强,就可以在运动神经元中引发动作电位,当这个动作电位穿递到大腿肌肉,即可引起膝跳反射。然而大多数反射要比膝跳反射复杂的多,在脊髓中包括有一个或多个中间神经元,将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连接起来。

膝跳反射是指在膝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此反射属于腱反射。其感受器是能感受机械牵拉刺激的肌梭。肌梭为一般的肌纤维并行排列,形如梭,两端附着在肌腱上(或梭外肌纤维上)、外有结缔组织囊。囊内含2~12根特化的肌纤维,其中部充满细胞核,无横纹,能感受牵拉刺激。两端有横纹,有收缩力。当叩击膝关节下肌腱时,由于快速牵拉肌肉,梭内肌纤维收缩时,使肌梭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放神经冲动,由位于股神经内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向脊髓(腰部2~4节)。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传入神经纤维直接与传出神经元的胞体联系。冲动由位于股神经内的传出纤维传递至效应器股四头肌的运动终板,从而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此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影响,其反应的强弱、迟速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临床上用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1)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如图,实验时用小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大腿股四头肌的肌腱和肌肉内的感受器才能接受刺激而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引起大腿上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表现为小腿突然跳起,即膝跳反射.完成反射的过程: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位于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所以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为简单反射.

(2)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完成膝跳反射的过程: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位于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4)神经冲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顺序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具有完整性.如果图中的A处受损后,再进行该实验会出现能感觉到疼,但不会缩手反射.

故答案为:(1)韧带;简单;

(2)反射弧;

(3)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的运动神经末梢;

(4)会感觉到疼,但不会缩手反射.

方法不正确

膝跳反射是指在膝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此反射属于腱反射。其感受器是能感受机械牵拉刺激的肌梭。肌梭为一般的肌纤维并行排列,形如梭,两端附着在肌腱上(或梭外肌纤维上)、外有结缔组织囊。囊内含2~12根特化的肌纤维,其中部充满细胞核,无横纹,能感受牵拉刺激。两端有横纹,有收缩力。当叩击膝关节下肌腱时,由于快速牵拉肌肉,梭内肌纤维收缩时,使肌梭感受部分受到刺激而发放神经冲动,由位于股神经内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向脊髓(腰部2~4节)。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传入神经纤维直接与传出神经元的胞体联系。冲动由位于股神经内的传出纤维传递至效应器股四头肌的运动终板,从而引起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此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影响,其反应的强弱、迟速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临床上用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第十章 运动和意志行为

 (填空)(名词解释)肌梭是一种特殊的本体感受器,即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

 (填空)脊髓运动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二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①什么是单突触反射?②中枢是什么?③意义是什么?答:(名词解释)①反射弧结构中,只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形成单个突触的反射,就是单突触反射;②这种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脊髓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和脊髓大运动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就是该反射的中枢。股四头肌的单突触反射存在着来自拮抗肌(股二头肌)反射中枢的抑制效应。③单突触反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是人体功能肌张力产生的最基本机制,也是姿势和步行等运动功能得以实现的生理基础。叩诊锤敲膝部引出的膝跳反射是典型的单突触反射;用力将肢掌上推引出的跟腱反射是二突触反射。

 (名词解释)除感觉和运动神经之个,还有大量中间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称为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代表:屈反射。

 (名词解释)在分析脊髓运动反射的基础上,谢灵顿认为,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各种传出效应的最后共同公路,它不但接受各种感觉神经传入的神经冲动,还接受脊髓中间神经元以及脑高位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脊髓运动神经元发挥最后共同公路的功能。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脊髓动物标本有哪些症状?说明什么问题,证明了什么?

 脊髓标本:脊髓和延脑中间切断,前面叫脊髓标标,后面叫孤立头标本。脑干标本(去大脑标本):上丘脑和下丘脑中间切断,前面叫脑干标本(或去大脑标本),后面叫孤立大脑标本)。内囊标本:两侧内囊标本,叫间脑标本(也叫大脑皮层标本)。

 (1)脊髓标本从哪切断,异常现象?脊髓动物标本的横断手术后(延脑和脊髓之间横断切开),首先看到的是脊髓休克现象,各种脊髓反射完全消失,肌张力降低呈现软性瘫痪状态。数小时或数日之后,脊髓的运动反射才逐渐恢复,这时可以观察到脱离脑控制的脊髓运动功能特点。首先,单突触和二突触反射活动十分亢进,如果轻敲膝盖或足部向上轻推时,都可看到小腿或足部出现阵挛性节律性运动,分别称膝阵挛和踝阵挛反射。

 这些异常亢进的脊髓反射往往造成全身肌张力增强,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硬性瘫痪状态,四肢伸肌与屈肌同时收缩,肢体发硬。如果医生用力强行弯曲其肢体时可观察到铡力样强直症状。如果这种病人能得到很好照料,他们即使长期卧床,肌肉也并不萎缩,许多植物性神经功能还保持得很好。这些事实说明,正常情况下,脑对脊髓运动功能具有控制调节作用,脱离脑的控制就会出现脊髓运动功能的亢进状态。

 (2)脑干标本对运的异常现象?(或什么是去大脑强直现象、颈紧张反射、迷路反射?脑干标本会出现哪种特异现象?)在中脑水平上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脑干动物标本又称去大脑动物,横断以上部分称孤立大脑标本。研究运动功能应用去大脑动物标本,观察脱离大脑以后脑干对脊髓运动功能的作用。

 此时,可观察到3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去大脑以后可见动物四肢伸直、头颈向后挺直、眼球上翻,这就是去大脑强直现象。向一侧扭转头部造成另一侧颈肌紧张时,可以发现颈肌紧张侧上下肢屈曲,而对侧(头面转向侧)上、下肢仍处于强直状态。这种现象就是颈紧张反射。

 出现颈紧张反射的同时,还常见到两眼与头面扭转的反方向转动,称为迷路反射。这3种反射现象表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3)两侧内囊切断出现的现象:将两侧内囊切断使大脑皮层与间脑和基底神经节之间的联系中断,这种标本称为去大脑皮层动物或间脑动物。这种动物基底神经节、间脑和中脑都保存着,正常的翻正反射、步行运动功能仍不受影响;但在两侧白质或内囊受损的病人由于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出现了去大脑皮层性强直的姿势,表现为两上肢屈曲而两下肢强直。

 除上面讨论的3种动物标本和相应病例的临床体征外,还有许多事实表明,各高一级脑组织对低一级脑结构运动功能的控制作用大多是抑制性的;但红核、桥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对脊髓运动功能却实现着兴奋作用。这些结构脱离它们各自的高一级脑结构的控制,就会引出亢进的脊髓反射活动。

 (填空)(选择)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大脑皮层主要定位于中央前回的初级运动区(4区)、前运动区(6区)、额叶眼区(8区)。

 (名词解释)初级运动皮层区内存在着与躯体运动功能的空间对应关系。初级运动皮层区内存在着与皮层表面垂直的运动功能柱,从表层灰质到深层白质,全部运动神经元都有共同的“运动效应野”。

 (问答题)锥体系的组成、功能,有什么症状?受损伤后出现哪些反应?答:锥体系的组成:锥体系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初级运动皮层的大锥体细胞,也有些纤维来自额叶与顶枕颞的联络区皮层。

 锥体系由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组成。功能:(名词解释)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系的运动功能主要是发动随意运动,其次是调节和控制各级脑结构的运动功能。无论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损伤、内囊的损伤,还是脑干以下锥体束的损伤,都会影响随意运动的正常进行。此外,锥体系受伤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症状,是锥体系调节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障碍,统称之为锥体系症状。它包括肌肉强直性痉挛所引起的硬瘫、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进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阵挛反射。

 与这些亢进的阳性症状相伴随的是皮肤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最常见的是肤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这些锥体系症状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论断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又称上运动神经元)及锥体束受损的根据。与此相对应的是脊髓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又称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表现为肌肉张力消失、肌肉萎缩、软瘫、浅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问答题)锥体外系及其运动功能、损伤症状?

 答:神经解剖学将锥体系以外的脑下行性纤维统称为锥体外系。这些纤维都不经过延脑腹侧的锥体,都不直接止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控制它的运动功能;而是通过中间神经元或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影响和调节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功能。锥体外系的组成复杂,其纤维来自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红核和脑干网状结构。此外,小脑系的神经纤维也可以看成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组成:锥体外系在维持适度肌张力、姿势和随意运动的准确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功能:锥体外系的运动功能是随意运动的前提条件和准确性的保证。症状:所以锥体外系功能紊乱时的主要运动障碍就是肌张力异常和运动障碍。

 肌张力异常表现为齿轮样强直。当医生用力拉动病人弯曲的肢体时就会感到似乎在拉动一个齿轮,时松时紧断断续续地逐渐把弯曲肢体拉直。四肢肌张力的这种齿轮样强直状态,使病人常常半握两拳弯腰曲腿曲臂,走起路来是慌张步态,前冲欲倒的样子,由于脸部肌张力的异常,使病人缺乏面部表情的变换,呈假面具脸。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表现为静止型震颤、手足徐动、扭转性痉挛等。在神经科临床工作中,常将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异常统称为锥体外系症状。

 小脑的运动功能

 (填空)(选择)对小脑的认识(过去和现在)?长期以来,都认为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同躯体各部分的共济运动,保持适度肌张力与躯体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功能与锥体外系大同小异,甚至可以认为小脑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近年研究发现,小脑是快速短潜伏期运动反应中枢,也是随意运动和习得性运动反应的最必须的基本中枢。

 (填空)(选择)小脑损伤的病人中,突出的症状是共济失调,表现为明显的意向性震颤。安静时并没有震颤的现象,只有当病人想说话或想做某一动作时,才表现出明显的震颤,小脑意向性震颤与锥体外系的静止性震颤成为明显的对照。

 (填空)(选择)各脑结构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与控制作用虽有不同,但它们构成统一的运动机能系统,对脊髓的运动功能发生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以下的各级脑结构与锥体外系是调节张力提供随意运动的前提,保证运动的准确性;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和锥体系执行随意运动的指令;大脑联络区皮层可能还有小脑,则对运动程序和指令的形成及执行运动程序的连续性、协调性发挥重要作用。

膝跳反射没有,主要是有三方面原因:

1、由于中枢系统出现了问题,常见的有脑出血、脑梗塞以及脊髓病变,就会导致中枢神经无法对髌腱进行支配,因此就没有膝跳反射。

2、由于神经根或者是股神经出现了损伤,就会导致周围神经无法对并且产生支配,而出现没有膝跳反射。

3、由于做膝跳反射的时候操作方法不对,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将一侧膝盖和小腿放在另一侧的膝盖上面,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用叩诊锤叩击膝盖髌腱的位置,出现小腿上抬,这才是髌腱反射,也叫膝跳反射。

扩展资料:

特性

1、 膝跳反射是牵张反射

快速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肌腱(或表述为叩击髌骨下韧带)引起膝跳反射。膝跳反射属于牵张反射,其感受器是股四头肌中的肌梭。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时使被牵拉的肌肉产生收缩的反射。

牵张反射可分为位相性牵张反射和紧张性牵张反射两种类型,也被称为腱反射和肌紧张。膝跳反射属于位相性牵张反射,即腱反射。引起膝跳反射的刺激就是对股四头肌肌腱的牵拉  。

2、膝跳发射是脊椎反射

膝跳反射是脊髓反射,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但仍受到高位中枢脑的调控。在动物的脊髓反射实验中,通常都是使用去大脑的动物,牵张反射在去大脑动物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其实,正常人的膝跳反射是可以受大脑的意识控制的,也就是说当快速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肌腱时,被扣击者可通过意识不使膝跳反射发生。

膝跳反射、屈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等脊髓反射的中枢都在脊髓,但它们又都受到高位中枢的调控,即在没有高位中枢的影响时这些反射均可完成,但高位中枢又可调控这些反射。因此,膝跳反射时不是因为意识到叩击才产生的肌肉收缩。

我是这么想的,对不对我不能特别肯定。

首先膝反射只涉及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方射弧。也就是说膝反射只经过两个神经元就可使股四头肌收缩,屈肌则是股二头肌。其次膝反射属于单突触型反射,即在中枢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也就是说你上图中的5,6都不属于膝反射的突触。因为膝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效应器则是股四头肌(伸肌),它并不包含屈肌也就是说不涉及5,6 ,所以4算一个突触,然后另一个是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也有一个,就是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相连的那个,这样总共两个

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例如,屈腿动作和伸腿动作的产生.股四头肌松弛,股二头肌收缩,使小腿弯曲;股四头肌收缩,股二头肌松弛,小腿伸直. 故选:C

腱反射是肌腱的脊髓神经反射,属于最基本的神经反射,当然也有高级神经的参与调节。常见的如膝跳反射,将一腿架于另一腿上,自然放松,叩击髌骨下方的韧带,会引起小腿弹性前伸。腱反射亢进多为高级神经中枢有损害,比如大脑内某个部位或反射平面以上的神经传导通路损伤。

一、判断膝跳反射是否亢进,应该注意什么呢

深反射亢进是指由于用力牵拉肌腱而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通常伴有肌阵挛。脊髓束和下行传导束控制反射弧,损伤在反射弧上方时可导致反射亢进,反射弧末端神经肌肉传导异常可导致反射亢进。例如,钙和镁缺乏会导致反射亢进,因为这些电解质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虽然这种体征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但无诊断特异性。肌腱反射是肌腱的脊神经反射,属于最基本的神经反射。当然,也有更高级的神经参与调节。常见的如膝跳反射,将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自然放松,轻拍髌骨下的韧带,会使小腿向前弹性伸展。肌腱反射亢进多由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引起,如大脑某一部位或反射面以上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

二、什么是深反射

深反射是肌肉受突然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反射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联系而成。一般用叩击肌腱亦可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缩反应在被牵引的肌肉最明显,但不限于肌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的任何部位的中断可产生深反射或减弱或消失。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麻醉、昏迷、熟睡、脑脊髓的断联休克期、大量镇静药物也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可使反射受到抑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

三、  什么是腱反射

腱反射,其实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其实是肌牵张反射的一种(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的传入纤维直径较粗(12至20微米),传导速度较快(90m/s以上)。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反射的潜伏期很短(约07ms)。例如膝反射,叩击膝关节下的股四头肌肌腱,股四头肌即发生一次收缩。腱反射是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腱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前角,效应器主要是肌肉收缩较快的快肌纤维。若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提示反射弧受损,而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临床上常通过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773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