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整理笔记

足阳明胃经整理笔记,第1张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厉兑经穴终(左右九十穴)。

取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三里,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起于眼下的承泣穴,下环口再到额角附近的头维穴,经过头、胸、腹至大腿的前面到足的第二趾外侧的厉兑穴为止,和足太阴脾经相表里、相结合。

主治:腹胀、腹痛、下肢痛、血液病、虚寒等。

《内经》里面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为黄肠。

脾胃是**,所以胃又叫黄肠;大肠属金色白称之为白肠,小肠属火色红则为红肠。

甜味的东西都可入脾胃,像麦芽糖,蔗糖是甜的,是天然的糖,会入脾胃。现在市面上的糖是人工糖,身体排不掉,多吃反而增加身体的负担。

胃的本身是**的,叫黄土。所有的食物,吃进去以后,像大地的泥土,吸收营养的东西就会肥沃。

胃经,是多血多气的。早上七点到九点,是胃经在管。所以在早上五点到七点大肠经旺的时候排大便,接下去正好胃经旺,而这是就是早餐的开始。

头维穴

大肠经循行完了以后交接给胃经,气血就进入头维,阳明胃经的第一个大穴。 正好在发际转角的地方,有一个凹洞,这个穴道,跟本神在同一条线。 头维,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从神庭旁上开四寸半。头维穴是足阳明跟足少阳之会。 

下关穴

张开就有个洞,闭起来就没有了。当下巴脱臼了,扎下关。主要治症包括,中耳炎 ,牙科。 可治牙科、下巴脱臼 、耳流脓 。下脸针的时候,先下合谷,再针下关。

颊车(鬼床、曲牙)

主治: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牙痛、腮腺炎。

针法:本穴直对口角,下针亦向口角(地仓)沿皮刺一至一寸半。

下巴咬牙时,肌肉会起来。肌肉会跳动的地方就是颊车穴。颊车穴可治疗中风 、口歪眼斜。用地仓透颊车。地仓透颊车,面部中风用的,病人口歪眼斜。治口张不开,口噤不语、失音,面部中风、口歪眼斜,都可以。

鳝鱼血治面瘫,把新鲜的鳝鱼血一涂上去,血一干,拉的力量很强,就把脸拉回来,歪左边,就涂右边。

承泣

承泣是足阳明、阳蹻、任脉会穴,禁针。这穴道用来诊断。这眼珠子,下眼袋拉开一看,如果眼翳从下往上升,就知道是足阳明胃经的问题,所以用在辨证很有帮助。

四白

斗鸡眼是因为婴儿时期,父母不懂,在睡觉的时候,开着灯,小baby脖子很软没有力气,但眼珠子会找光,对这世界很好奇。然后眼睛就对着光,看久了眼睛就偏一边。

巨髎是手阳明、足阳明、阳蹻脉的会穴。巨髎是在颧骨下方,这里有动脉,可以下针,但不要太深。

有人拔牙完很痛,在这下针,止痛效果会很好。用最多的是治牙痛 ,还有这边局部的肌肉麻痹。

地仓

地仓是手阳明、足阳明、阳蹻脉的会穴。地仓在嘴角旁边,脸上有天仓跟地仓,眉毛边,叫天仓。 有人天仓凹下去,完全没有天仓,也有人完全没有地仓。天仓没有的话,一种是没有祖业,或身体很差的时候,天仓也是会凹下来的。没有地仓表示是小偷或身体的胃气不够。

胃经在脸上走,所以脸都是胃经,所以很多年轻男女有青春痘,青春痘都在胃经上面。胃很热,又吃很凶,吃了半天,痘痘就会比较多,又再通宵熬夜,痘子就长出来,都在胃经上面。

大迎,地仓颊车中间是大迎。大迎再下来是人迎,这些穴道你知道就好了,很少用,人迎有人迎脉,这条大筋最上方就是人迎、中间就是水突,再下来就是气舍。

这几个穴道在用的时候,水突比较常用,治疗瘰疬 ,治甲状腺肿大 ,下针的时候把大筋捉住,不要碰到血管,顺着指甲进去,扎五分进去,在治甲状腺肿很好用。这人迎很少下针,但用来摸脉,人迎脉有的话,胃气就有,病人就不会死。脉有三部九候,三部即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

缺盆穴

缺盆穴在琵琶骨、锁骨正中间。这穴道不会下针。

由缺盆穴再下来是气户,气户跟缺盆隔了一个骨头,跳一个骨头下来就是气户,再来就是库房。与任脉相距四寸的距离,到了乳根后面是两寸。

乳中,从乳中一路往上看,到缺盆的地方是足阳明经过的地方。“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庭乳根”。这几个穴道,都每隔一个肋骨一个穴。 近取穴一定是乳房的问题,下针的时候不是直下,要斜剌。

膺窗,屋翳、乳根,是治乳房硬块 的地方。

乳房是足阳明胃经所经过,乳头的地方是肝经经过。

初次喂母乳,奶水很胀,但奶水出不来。先用葱白把乳头涂一下,葱白辛辣发散,然后把葱反过来,用葱背后的毛一扎一下,奶水就出来了,效果很好。

再来是乳根,一般来说,膺窗,乳中、乳根,乳中不下针,膺窗、乳根都可以下。如果说下针在膺窗跟乳根,可以帮女人丰胸,到时还有丰隆穴,也可以丰胸。

乳癌之针灸治疗

乳癌 ,这是现代的医学理念。过去用岩,硬的意思,硬的像岩石一样。中医的观念,奶水就是月经。

从两点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女在生完小孩哺乳期间,有人花了十个月、一年,在喂母乳的期间,几乎没有月经。偶尔有,还是有人有,因为奶水比较多,所以同时会有母乳,又同时有月经。大多数的人是的没有月经的。可是在喂乳的时间,虽没月经但照样很多人在怀孕。所以说,为什么妇女没有月经,却还会怀孕?因为卵就是卵,月经就是月经,这是两件事情。

中医认为奶水就是月经,而这个是心脏在管。心脏是神明所在,是意志、心情之所主。如果说妇女们每天心平气和,开心、不动怒,那月经来时胸部会胀,胀满以后等月经来了,奶水就会顺着足阳明胃经、冲脉入子宫卵巢。一路月经开始排,排的时候,胸部慢慢会消,排完了,胸部的胀满也没有了,这是第一个证据。刚才讲的,没月经照样会怀孕,这个证明中医是对的。第二个证明是妇女结扎后就不会怀孕,但结扎的妇女月经还是有月经。

奶水就是月经,所有的癌症都是因过多的营养没有去消导,癌在西医定义不是病毒、细菌,而是细胞的增生。细胞为什么会增生,因为吃太多。

喂母乳的时候,奶水没有排出来,淤积在管腺、乳腺里面,这些乳水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排出来。有几种方式,第一种吸出来,小孩子吸出来,但有些小孩子力量不够,但你也不能用拔火罐,因为力量控制不住。用人为的去吸,不管是先生或太太自己去。在喂完小孩后,决定不喂了,有两个星期的时间,乳头会胀满得很厉害,会发炎,不能碰,因为很痛。给西医看就是打退乳针,西医不知奶水就是月经,也不知道心脏在管这些问题。西医研发了退奶针,无形的去替代了心脏工作,也就伤了心脏。打了退奶针也就等于是身体告诉心脏,“去睡觉,我来帮你做”一样。

也就好像糖尿病,当血糖很高时,西医给你吃降血糖的药或打胰岛素,这样的动作等于叫胰脏去睡觉,你的事我来做。那这一辈子,你就要依赖胰岛素或降血糖的药物。到有一天,还是控制不住时,胰岛素没有用了,降血糖的药也没有用了,而你血糖还是很高,那你怎么办,这是一条不归路!

所以,身体一定要自己做,不能找代用品。初期是乳房有硬块,是因为奶水堵在里面,没有排出来而己,只要把它吸出来就好了。但奶水吸不出来怎么办,用按摩的方式,放松深呼吸,慢慢推。每天慢慢推,就软掉了。还有如果很硬怎么处理,千万不要去做切片。过去有个针叫刀针,与九针里面的刀针很类似。

刀针跟切片是一样的,会把管腺,淋巴伤到,会产生很多结缔组织及淤块。我们已经知道它是淤了,若再切片,过程中间又会有很多瘀血,造成更多的伤害在里面。所以说,做了半天,一点用也没有。如果有用,就没那么多妇女死在乳癌上面。

产生硬块后,直接放生姜上去,用艾绒去烧。用灸的方式非常好,下针也非常好,下针要按经络来走,叫循经取穴。如硬块在胃经上面,就在胃经的子穴、母穴或郄穴,依照虚实来下针。

现在的女人,听到乳癌就变色。因心脏在管奶水。你是情志有忧,抗生素又吃很多,心脏受到伤害。所以我们人需要维他命C。但要以吃食物来获得,而不是吃维他命的药片。所以,营养片虽吃了很多,但都是在伤害心脏。等你摸到硬块时,更慌,更紧张,又更伤心脏,又更排不出来,造成恶性循环。

西医找女性荷尔蒙等代用品。因为西医不晓得这也是心脏在管。一般心脏自己会调整,把奶水排到大肠去。但西医一介入,又吃女性荷尔蒙。一吃女性荷尔蒙后,很灵哦!情绪变很好,潮热都没了,让你觉得这药真好!其实你错了,女性荷尔蒙又取代了心脏的工作。但这是心脏的工作啊! 现在研究出来,吃荷尔蒙会造成心脏损伤、心脏瓣膜闭锁不全。

我们有很多经络都经过乳房,按这些经络来取舍,在有硬块的地方去灸,在最初期,100%会好,连药都不需要。然后要告诉妇女,要保持心情愉快,让自己开心,很多事不要去想它。

膺窗跟乳根用在美容,可让胸部大一点。

不容

从巨阙外开两寸是不容。不容就是食物不容纳!吃东西很胀,不能容纳,就在不容上治疗,这是所谓的近取穴。不分虚实寒热,只有在手脚上面,才有子母补泻。

比如说有一个人说心口很痛,喝水就吐。心口痛 ,就是心脏巨阙,喝水会吐 就是不容!所以,中医针灸穴道有它的名称和意义。

承满就是上脘旁开,承满的意思是你吃一点就饱了,胃口不开,吃不多,一下就饱了,这是近取穴。

关门穴,顾名思义,就是不想吃东西,吃东西就想吐,跟不容一样,知道就好了。以任脉的穴位为准,这些穴道为辅,比如胃痛扎中脘,如果扎完还有痛,可以在旁开两寸的穴道再扎。

隔盐灸神阙,灸完后,肠鸣腹泻 还有就可以配合天枢穴。太乙和滑肉门都可以用在长高 ,下针,灸都可以。小孩想长高,可以帮他灸。

增高三个穴道:身柱、太乙、滑肉门。灸完胃口大开,再灸身柱,小孩子就会长得人高马大。

天枢穴

主治:妇女病(如月经不调、白带多、痛经),肠疾病(如肠鸣、腹胀腹泻、痢疾、消化不良及尿路感染)

天枢这个穴道,正在神阙外开两寸。是大肠的募穴。

大肠的募穴还有一个意思,当病人便秘时,要确定便秘是堵在大肠、小肠或十二指肠里面,还是在胃里面。就看大肠的募穴天枢,手放肚脐旁,一按天枢,病人大叫惨叫一声,这是燥矢,就是病人有干的宿便。

这种燥矢若不出来,会让人发精神病,横膈膜在心肺的下面,小肠属火,食物跟水的残渣在大肠,小肠火在下面烧,水会因此气化上来,气化上来以后,有大肠的燥气,很脏的气在里面,这横膈膜会把浊气隔掉,让气不会往上走。只让清气上升。当燥矢太强时,横膈膜挡不住了,人就会发狂奔走。神经病患者,十个病人九个便秘。

宿便有两种,一种是寒,一种是热。寒的定义是大肠没有蠕动了,没有蠕动了就累积很多,但病人不会感到难过。一种是热,肠子有蠕动,但大便排不出来,肚子会痛,小朋友半夜肚子痛,就是热。有东西在里面,不管寒热,就叫实。

便秘时肚子痛就叫热实。还有一种是寒,叫寒实,寒就是没有动。热实的病人,小便是黄褐色的,寒实是清白的。

腹四针(中脘关元天枢)

中脘脐上四寸(胃的募穴),脐下三寸是关元(小肠的募)。脐左右两寸是天枢(大肠的募),这四个穴道治一切消化道疾病。

外陵穴至气冲穴

阴交穴外开两寸叫外陵,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一路下来二寸全是阳明经。

石门穴外开两寸,是大巨,关元穴外开两寸是水道,这都是近取穴,肠鸣 、腹泻 都可以治。

腹水治疗:神阙上一寸叫水分,水分和水道常合并在使用。可通利水消肿,用于腹部的水肿比较好,有一种灸法叫“悬针灸”,就是专门治疗腹水。下肢水肿是“下三皇”(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中极外开两寸,叫归来。看这两个字,睾丸不见啦,睾丸上缩到腹部,下针归来就好了。因为男人的睾丸缩到里面去了。还有一种症很特殊,睾丸会一直转,西医会把睾丸拿掉,不然一转,血管会转在一起,血液会坏死。以后介绍到肝经会更多,肝经直接络到阴器的地方。

从曲骨外开二寸是气冲,孕妇禁针。

气冲这个穴道平时可以用灸的。这些穴道,中极、气冲、关元都围绕在妇人子宫、卵巢这边,所以可以助孕。

髀关穴至梁丘穴

找伏兔,这个穴道过去跪着时,肌肉隆起就像兔子一样,所以叫伏兔穴。但跪着找穴道,从膝盖头往上六寸,叫伏兔穴。贺普仁用它治疗下肢麻木。

从伏兔穴再往上六寸,就是髀关穴,伏兔有时用到,髀关几乎没有用到,这些穴道多半是治抽筋、脚没有力。 伏兔穴管的像脚膝冷 。

阴市、梁丘与犊鼻穴。从膝盖头上二寸,往外开一寸,这个穴道,叫阴市,这个穴道叫梁丘。在膝盖头外侧有个直角的骨头,这个直角骨头上一寸,有个奇穴叫解穴。

倪师医案:

阴市是近取穴,平常是治膝盖冰冷 ,好像有水在里面一样,近取穴。古代可能就有夜市,为什么呢?我有一个病人脚痛,脾经、胃经痛,下完针就不痛了!但回去后,晚上又痛,这就奇怪了?老是发在晚上,问它做什么工作,回说“夜市里卖东西!”。好吧!就下阴市,下一针,马上就好,也从此就好了。因为晚上在交易嘛!很好玩的!

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在炎症时用来消炎用的。举例:有人膝盖受伤,偏偏伤在膝盖头,膝盖头每天在那弯来弯去,最不好收口。我们曾经有个护士,膝盖摔破了,但膝盖也没办法不动,变得通通是脓。西医就把盖子拿掉,把脓清出来,但再长一次又化脓。药都还没用,梁丘一下去,病人就觉得好痒,二十分钟针起来,整个膝盖伤口就结在一起,效果很好。梁丘是消炎穴,而青春痘老是生在足阳明胃经上面,这都是下梁丘很好的时候。针梁丘穴,摸两个肌肉中间,针下去。无所谓补泻,主要是消炎,像红肿都可以用。

解穴有几种功能,第一种,下完针以后,比如说下太渊、经渠时,不小心扎到动脉,胀起来了。这个时候,肿在这边,下对面的解穴,解穴就是当下针后的针感、很痛、很难过,包括下针肿起来,一下解穴,病人会感到有个东西跑,就那么快,压力马上就去掉了。

过去武功高强的点穴,点穴后解不掉,解穴一点就解掉了。有两个,一个在脚上的梁丘,一个在手上是少府穴。

犊鼻,这个犊鼻穴在那里,膝盖的盖子跟胫骨中间有个韧带,中间这个叫做犊鼻。下针如果下得很深,会伤到膝盖的油囊。旁边有两个凹洞,称膝眼,膝眼属经外奇穴。

五穴四针(治疗关节炎 )

治疗风湿关节炎、膝盖伤痛的时候,有五穴四针。第一个穴在膝盖的头叫鹤顶,再加上两个膝眼。在双膝眼上下针时,要注意针下去的角度,要呈八字形。从上面看是直角,从前面看是八字。扎膝盖的地方,针是直进直出,不要捻针,因为有油囊在里面,如果是捻针的话,一旦把油带出来,膝盖会受伤。再来是阳陵泉和阴陵泉,胆经的阳陵泉透脾经的阴陵泉用三寸针,五穴但用四支针,可治所有膝盖的问题,效果都很好。

足三里穴:胃经合穴

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举足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止矣。足阳明胃脉所入为合土。

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秦承祖云:『诸病皆治。』

华佗云:『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

《千金翼》云:『主腹中寒胀满,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肠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肿痛不可回顾。口噼,乳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支满,不能久立,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凄凄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喜哕,脚气。』

《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

东垣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入于坤土阴火之中;皆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又曰:『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又曰:『气逆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又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噎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又曰:『六*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于胃之合(三里穴),大危。』又曰:『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节次约五七十壮,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痛愈恶暖处及烟火,皆灸之过也。』

主治:消化不良、胃痉挛、视力减退、高血压、失眠、腹痛腹泻、便秘、呕吐、头痛、胀气、胸胁痛、口腔溃疡、腰痛瘫痪、贫血、下肢前侧痛、泌尿生殖系统。

最准确的定位手法:手指头顺着这个胫骨,从下往上推过来,推到高骨挡手处,外开一个指头,就叫足三里。

足三里是非常常用的大穴,所有胃病都可以治(但吐血除外)。有个穴道叫冲阳脉,找到足三里,按住足三里,冲阳脉就没了,这代表你找到穴道了。

中医的观念是男人年过三十,多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阳经的合穴,五俞穴是金水木火土。胃经本来就是土经,胃经的本穴就是足三里,属性相同。

引火下行:脚不能走远,脚没有力扎足三里。灸和针都可以用,宜多灸。另外它可以把燥热的气导下来,比如灸中脘、关元,灸得太过了。再灸足三里,它会把热往下导。后面还会介绍到灸膏肓穴。灸的时候,感觉很燥热,就灸足三里,把火气往下导。

这个足三里是胃经本身的合穴,也是属土为本穴,虚症、实症都可以在这治疗。如果乳癌硬块正好在乳中的下方,足三里就很好用。

在治疗病人有血压上升的时候。中医说是阳亢,脸充血,西医说是血压很高,可在足三里下五分,斜刺到足三里穴,阳明热就慢慢泻下来了。

常常灸足三里,可让人健康长寿。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上有很多看法。在治病的时候,不管是肝癌、肺癌,或感冒。处方下去,病人如果胃口恢复,就代表救回来了。胃口没有回复,所谓胃口没有恢复就是,病人不感到饿,不会想要吃,代表胃气还没有回来,就是没有胃气。如果胃气回来,代表病人就救回来了。

奇穴—阑尾穴

在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

所有的穴道,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也帮助知道病好了没有!现在这个病人来了,如果有盲肠炎患者,在这个穴道上一般可以按压到疼痛 。

上巨虚、条口与下巨虚

足三里下三寸,叫上巨虚。再下三寸,叫下巨虚。下巨虚上一寸叫条口穴。

上巨虚穴顾名思义,对乳房的硬块很好,把上面巨大的东西虚掉了。

下巨虚,肚脐以下硬块 ,比如女人子宫卵巢有肿瘤,可以在下巨虚治疗。当我们发现实症,实就是有东西。虚就是没有东西。遇到实症是用泻的手法,泻时逆向行针,补泻做完再往前扎一点,就是泻。

条口透承山穴(糖尿病诊治)

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一个杯子灌满水,另一个杯子灌半杯的水。现在各丢一块方糖下去,糖是一样的剂量,那么少水的那个杯子的水会比较甜。这就是糖尿病粗浅机理。

现代医学检验,只看到血,没看到还有水,所以没有验水报告。可是身体上有百分之七十是水。糖尿病患者一般表现为“三多一少”,说明身体是处于缺水的状态,而如果单单用胰岛素治疗,让血糖下降,这不是只在那半杯水做文章而已,最重要的是要把缺失的那半杯水补起来。凭空让东西变不见,那是魔术。以物质不灭定律来说,当用胰岛素把糖消失,糖不会凭空不见,而是糖会沉积在下面。日积月累以后,血糖慢慢会积在脚底下,脚就慢慢硬化。只要脚破一点伤口就不能收口,这就是糖尿病足。

所以在治糖尿病时第一个要务是把水补足,中药里有很多生津的药。第二个要务就是把陈旧的糖导引回身上。所以,在糖尿病初期的时候,中医开始治疗时,会有一段时间血糖变得比较高,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是老糖从脚底回到血中,本来糖就不会积在脚底,吃了西医降血糖的药,打了胰岛素才会沉淀下去的。这时,我们把下面积的糖去掉,同时把水补满。

条口透承山:承山在膀胱经,两个大肌肉中间。条口穴一针,可以透到承山穴。专治五十肩,比如说病人肩抬不起来,从对侧条口穴下去,拿三寸针,一路透到承山穴,透针时叫病人抬手。

下巨虚。下巨虚治女子乳房硬块,腹部硬块都可以。那以上巨虚治肚脐以上最好。肚脐以下找下巨虚。这硬块局限在足阳明胃经上面。

丰隆穴与导痰针灸法

主治:痰多、下肢神经痉挛麻痹、眩晕、头痛、哮喘、胸腹痛。

顾名思义,可以此穴可以丰胸。针灸美容时要做疗程隔天扎针。

丰隆穴最有名是用在去痰。丰隆穴是很有名的导痰穴,导痰的方式很特殊。针扎到丰隆穴以后,左右转捻针,病人感到酸时就是气到了。气到了后,针慢慢起针,但针不要出来,只要提到皮层。再把它倒过来,斜针45度,往身体的上方下针。然后再捻针,病人感到酸麻后,再慢慢把针提出来,又到皮层,再往下45度下去,下去以后,针就留在那边20分钟。就是导痰术。

古时说丰隆穴治“见鬼好笑”,什么叫见鬼好笑,意思是没有什么事自己在傻笑。这种其实是痰湿蒙蔽心神。

解溪穴与冲阳穴

解溪是胃经的母穴,属性是火,母穴的意义是虚症治此。

所谓的虚症,像头痛在胃经,已痛好几年了,就扎对侧的解溪。顺着这经络下针,虚症在这治疗。

冲阳,摸到动脉,动脉下就是冲阳,大约在解溪穴下二寸,冲阳穴是胃经的原穴。有冲阳脉代表胃气还在。

《素问》说,冲阳是禁针,因为过去针很粗,像火柴棒那么粗。冲阳穴里面有个动脉,一下针就会扎到动脉。但现在针很细,摸到冲阳脉时,先把脉拨开来,针就下去了。这是下针的手法。因为它是原穴,原穴补泻都可以做,实症、虚症通通可以治。

陷谷、内庭与厉兑穴

陷谷, 从内庭上二寸是陷谷。是足阳明胃经的俞穴所在,俞穴治“时间病”,就是按照时辰发病,胃经气血流注的时间是上午七点到九点。假设有个病人每天早上七点开始到九点就不痛了,这样不用管他在那个经络,只要是按时间发的病,都可以下这个胃经的俞穴。

每天早上脸肿。起床脸肿最主要的原因是晚上喝水太多,水气排不掉。胃经走在脸上面,所以会在脸肿 ,在陷谷穴下针。

内庭,是胃经的荣穴主水。厉兑穴是井穴,属金。厉兑是子穴,但子穴正好是井穴时。

有个法则,叫做“补井当补合,泻井当泻荣”。遇到要在井穴做补泻的时候,如遇到井穴是子穴,就改用荣穴。如果井穴刚好是母穴时,就补用合穴。

牙痛治疗:下牙痛下阳明经,上牙痛扎大肠经。所以牙痛合谷出现的时候,一定是上牙。采对侧治疗,门牙痛两边一起下。若里面化脓发炎就下梁丘。下牙痛扎内庭,全部都痛,内庭合谷两个都扎。近取穴扎颊车、下关等。

厉兑是胃经的井穴, “井主心下满”,心下是指心脏的下方,像心口的闷痛,因为胃经经过胸口这样下来。病人有心口痛,胃经的下方直接络到肝经,中间经过肾经。我们治疗心脏动脉血管阻塞 ,最常用的穴道就是厉兑,这针一下去,病人会感到好像有扫把在洗刷心脏,这是非常好用的穴道。

尸厥放血

《针灸大成》所有井穴都在治尸厥,尸厥就是昏迷 。一开始介绍到十宣放血,所有的井穴本来就是用在急救上面。可是急救时,少商、商阳等等的井穴直接把手一抓。指头尖一次放完。因为指头放速度比较快,十宣放血的理论就是井穴在旁边之故。

心下满时会胀满闷到,血一放出来,胀满马上就没了,病人就会醒过来。井穴本身就是它的子穴、经穴。所以厉兑治心脏病效果很好。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二、经穴分布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手少阴心经一、经脉循行“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 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足太阳膀胱经一、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奈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的脉: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 手少阳三焦经一、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二、经穴分布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篌,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足厥阴肝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腿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胃经、胆经在腿外侧,膀胱经在后侧。 简单来说就是三阳在腿的外侧,三阴在腿的内侧。

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3、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4、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5、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明之间。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6、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参考资料: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8537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