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原文加翻译

报任安书 原文加翻译,第1张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 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最悲惨的是因为无钱赎罪,只能忍受酷刑,最痛心的是尽心的辅佐皇上却被污蔑,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对君王尽忠和报效信诚,而获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备数于军队之中,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每日积累功劳,谋得高官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世的君子们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说什么呢?尚且说什么呢?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 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如果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更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像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再拜。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

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法家拂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鹤鸣九皋: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进贤兴功:指荐举贤士功臣。

鸣凤朝阳: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纳士招贤: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求贤如渴: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求贤若渴: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求贤下士: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使者屣履:使者:指汉朝的暴胜之,为直接使者;屣履:趿着鞋。趿着鞋迎客。形容对贤士的恭敬。

素丝良马:以之为礼遇贤士之辞。

推毂荐士:毂: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推毂如同推举人才,引荐贤士。

推贤进善:推荐贤士,引进好人。

推贤举善:推荐贤士,引进好人。

推贤任人:推荐贤士,作用其人。

燕金募秀: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接待天下贤士。后以之为招纳贤士之典。

燕骏千金:后以之为招纳贤士之典。

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筑台募士: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

筑岩钓渭:筑岩:商朝大臣傅说在傅岩从事版筑;钓渭:吕尚在渭水边垂钓。指贤士隐居待时。

1 文言文阅读(16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

小题1:(1)了解 明白 (2)如果 (3)这样

小题1: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意思对语言精练即可)

小题1:略

小题1:试题分析:①“喻”,一词多义,了解,明白。②“则”一词多义,如果。③“然”,一词多义,这样。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练,只有经历艰难困苦,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客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到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会导致灭亡,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其相近的格言警句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

点评:理解文章内涵要联系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积累各种格言警句,以形成自己的写作素材。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所以”(用这些办法)、“动心忍性”(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的性格坚毅起来)、“增益”(增加)、“不能”(不具备的能力)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2 文言文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于”字的意思是“从”,A项“向”;B项“在”;C项“比”;D是“从”。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灭亡”,后一个“没有”;B项两个都是“所以”;C项前一个“这”,后一个“是”;D前一个“国家”,后一个“国都”。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9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

小题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小题1:(1)被起用 (2) 常常 (3) 征验表现小题1:(1)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之中被起用。

(2)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韧,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小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试题分析:此句是文中一组句式工整句子中的两句,注意不要将两短句写颠倒,“体肤”不要错写成“肌肤”,“乏”虽然笔画简单,但容易遗忘,“身”不要写成“生”。

点评:对于古文中此类骈句(多个句式相同的连贯排列工整的句子),要注意记忆,加强诵读,熟读记忆。解答此类题,可凭借熟读的印象用前后连贯法疏通句子,帮助自己搜寻记忆来解答。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不难,是课内古诗阅读,考的是常用词。特别注意(1)答案中“被”字不能少,这是被动句,“被重用”也对,但被“被器重”“被推举”为错,关键在“用”,“器重”也可以是态度上的重视,“推举”有“推荐”的意思,不一定是“用”。

(2)的答案“常常”“经常”都为对,但“时时”为错,“时时”局限于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短,“常常”指事件的发生的次数多,频率高。古文字词讲究字义微小的差别。

(3)答案中“征验表现”,只写“征验”也为对,但只写“表现”为错,因为“表现”没有具体表达出“征验”的意思。写“征兆”更是错的,意思差别很大。

点评:古文名篇中字词的解释与句子的翻译,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常见词的用法,尤其是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所要提醒的是,古文中有的字词在单独解释和翻译句子里意思略有差别,翻译句子要求句子通顺连贯,而字词解释则要求解释本义。小题1:试题分析:此两小题的翻译有点难度,难在句式和词类的活用上,要倍加注意。

(1)句翻译一要注意将“于……之间”译成“从……中”的短语结构,二要注意“被动”句式,三要解释准确“版筑”的意思,“版筑”本义是用夹板灌泥筑墙,这里借指替代干这种活的“工匠”,属于动词名用。(2)句翻译较难,“动心忍性”是使动用法,要译成“使……”,忍,通“韧”,曾,通“增”。

“所以”意为“用……来”。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为此,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段举例中的六个人,都是地位低下处境艰难而最终被发现才干被重用的,第二段是说理,艰难困苦锻炼人才,举例说理与论点“生于忧患”方向性是一致的。所以文章开始是正面论证逆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而第三段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辅政和御外患两个角度在与文意“人才重要”反方向“国家缺乏人才必然灭亡”上论说的。

点评:此题不难,是课内阅读,学习时教师有确实的讲授。做此类古文阅读题,首先要理解好文意和结构上层次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概括出论点,对一些概念比如“正反论证”有清楚的了解。

4 文言文阅读(13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小题1:(1)劳:使………劳累 (2)所以:用来(通过。。。。。。来)

(3)若:你 (4)孰:通“熟”仔细地

(4分,每个1分,通假字指出所通的字、解释各05分)

小题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1分)

小题1:D(2分)

小题1:(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辅弼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15分)(2)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15分)

小题1:能,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韩信少年时出身贫贱,寄人篱下,受尽屈辱,特别是受到一少年的羞辱从其胯下钻过,但他懂得知恩图报,能屈能伸所以将来能担当大任。

(判断1分,结合甲文1分,概括乙文内容1分共3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D中二者都是“代词,代人”。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有明确的观点,能结合选文内容,说法合理即可。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B2(1)译文: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译文: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3(1)答题示例:①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

②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离退后独守荒山20多年,离世前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 (2)死于安乐4答题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或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

小题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小题2:⑴违背 ⑵通“弼”,辅佐 ⑶奋起,有所作为 ⑷通“横”,梗塞,不顺。

小题3:⑴(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⑵(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小题4:⑴改、作、喻 ⑵成才(人才、造就人才) 治国(国家、国家治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大致翻译一下句子,根据句意分析句子的结构,然后划分节奏。可以先将句子一分为二(在“也”字后划分),再对后半句继续划分节奏,注意“四字句”的特点。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熟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好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

小题2:

试题分析:按平时所学所记课文注释解释即可,注意通假字要写出相通字和词义。

点评:本题不难,基本是所学课文注释中字词,都是教师强调要记忆的字词。本题不难,学生对文本熟悉。理解古文字词,要在古汉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字生义,词性及用法的变化尤其要注意。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征:表现;色:脸色;发:发出;声:叹息声;然后;喻:了解。第二句,入:朝内;则:如果;法家:坚持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边境;无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战患;国:国家;恒:常常;亡:灭亡。

点评:本文虽然是所学课文,但这两句不太好翻译,要直译意译结合。翻译古文句子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小到大”,直接解释句中字语的意思,连成句,二是“由大到小”,把句子“回位”到原文中去,联系前后语言环境,先将大致的意思顺出来,然后再捉摸其中的字词含义。

小题4:

试题分析:“改”,即通过改正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成为人才;“作”,即有所作为;“喻”,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而得到重用发挥自己的才干。“成才”与“治国”是有关系的,人才培养的目是为了“治国”。

点评: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难以找到文章的信息点得以提示。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段,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727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