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的地位和待遇

举人的地位和待遇,第1张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科举制度中,举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等级,代表着良好的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 举人在历史上有着高贵的地位和待遇,以下是有关举人的介绍:

首先,举人是具有高贵地位的人。在古代,科举制度不仅是选配能人,更是涉及到国家政治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问题。被举为举人,意味着被认为具备了才华和学问,具有向官场发展的潜力。因此,举人是受到社会和政治重视的知识精英,无论在官场上还是在社会中,都拥有高贵地位和尊重。

其次,举人在古代社会拥有优渥的待遇。举人作为学官,既有管理文化教育,开展学术研究和推动教育事业的职责,同时也有着优渥的待遇。例如,在唐代,被金榜题名的举人可以享受“千户”的待遇,这意味着他可以拥有高达一千多亩的田地,以及相应数量的人口和奴仆。

最后,举人在中国历史上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当时文化和教育的推动者和创新者,而且还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和政治家都是以举人的身份登上政治高峰,他们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举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在当时不仅享有高贵地位和优渥待遇,而且还在推动文化和政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我们,了解举人的历史和地位,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更可以从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1、除了前途的差距,即便举人跟进士处于相同等级的官职上,进士地位也比举人高。因为过去官场受科举千年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考中科举的时间、级别等方式作为区分。如果考中状元,就比探花地位高。道理是一样的。

2、科举经过千年发展,到明、清时,才较为完善。在当时,那些能在省里熬出头的,被称为举人。能够通过京城、皇帝考核的,则被称为进士。从举人到进士,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上。

3、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生不得志。对于朝廷来说,就可能是个隐患。中国历史上,因为科举不中,转身造反的,并不在少数。如果是一般的秀才,倒还不怕。反正他们大多能力一般。

4、可是举人不同。他们能在省里脱颖而出,本身能力不会太差。没有考中科举,也许是运气差,或者本身无法适应科举。这些人要是长期得不到任用,时间长了,就会堵塞淤积,出现问题。

5、另一方面,广阔的国土疆域,需要足够数量的地方官员,帮助朝廷治理。也可以更好推动官员的更新换代。所以,在清朝乾隆时期,曾专门推出一个叫“大挑”的制度。

其实很简单,弄明白古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举人,那么就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了。

很多人认为举人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说不定哪天他就平步青云了。所以知县为了将来考虑,对举人要客气三分。这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知县对举人客气,更主要的是因为古代的风土人情造成的。

因为成为一个举人,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办到的事情。

能参加科举考试最低级乡试的人员,在明清时期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想成为一个秀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每年各省的府、县会组织本地修学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童生。童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轮考试——院试,院试考试成绩达标者才能被收入府、县学院,成为一个秀才,秀才的下一级才是举人。

用我们现代人比较好理解的比方,童生就相当于高中生,而秀才就是高中的火箭班学生,举人就是大学生。但是在古代时,有资格去考大学(举人)的,只有火箭班(府、县学院)的学员。

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穷文富武,表面看意思很简单,因为练武需要的器械昂贵、饮食又必须良好,所以培养一个武功高手比养一个秀才耗费的钱财要高得多。但是,古代想要学文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学文也必须有很大的财力支持。笔墨纸砚各种书籍的费用,再加上一个男子整天读书不干活带来的经济压力,这花费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因此古代的所谓寒门,那至少也是一个富农、小地主家庭了,也只有这样的家庭条件,才有能力养得起一个专心读书的人。

而且古代想要读书还需家里有关系才行,因为学子需要获得老师的推荐才能参加童生考试,只有在县府登记的私塾、村塾和书院的老师才有推荐资格,而在古代只有有秀才功名的人才可以当老师,因此老师的数量是很稀少的,这就决定了每年能招收的学员数量很有限。

私塾、村塾相当于今天的公立学校,进入里面读书的每一个学童都会获得建立书塾家族的资助,学费很低廉甚至于免费。而书院就是今天的私立贵族学校,每年学生家长捐给书院的束脩 (xiū)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然而这私塾、村塾、书院可不是想读书就能进去的,乡村里的私塾、村塾,那都是当地大家族自设的,原则上只收他们家族子弟读书,外姓基本上进不去,所以古代农村的文化教育基本上被当地的大家族所垄断,一般村民根本就没读书的资格;书院虽然不像私塾那么排他,但是想要进去,书院审核的第一道程序就是看报名者的爹或者祖上是谁。其后还会进行面试,考察报名者的智力和品性,因此想进书院可并不是光有钱就行啊。

由于古代这一套制度所造成的限制,对于一般人来说,别说考童生了,光是读上书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而且在古代考上举人,那也是光耀门楣的一件事,往往都会成为家族的顶梁柱,整个家族都会在他背后鼎力支持。而且一般成为举人就会获得朝廷税收方面的优待,当地的大家豪族会把自己名下的田产转移到举人名下以此来避税,从而在当地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所以举人无不是当地的地头蛇,在当地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古代的官员任命制度,使得县官对举人这个地头蛇不得不礼让三分。当时的规定是县官这一级开始不得在本省任职,所以县官虽然看着八面威风,但在当地终究只是一个外省人,在当地想要施政就得获取当地大族的支持。而且县官招募县衙的办公人员中,高级幕僚一般就是由当地举人充任,而其他中低级职位也都是通过举人招募来的。因此在县衙众人眼里,有些举人甚至比县令还有威望。

所以面对在地方上势力根深蒂固的举人,县官老爷那是不得不客气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623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