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丞相是谁

雍正的丞相是谁,第1张

马齐、隆可多、张廷玉、鄂尔泰等。

清朝不设宰相,雍正时期军机处领班大臣相当于宰相,马齐在康熙时为上书房大臣,参与机枢,出身满州富察氏,康熙五十六年推举胤禩为新太子,受到驳斥,在雍正朝一直处于中枢核心

隆可多,雍正常呼为舅舅,在雍正继位中有拥立之功,封一等公太子太保,位列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首,又兼吏、理藩院尚书、九门提督,但是盛极而衰,雍正五年以四十六款大罪下狱圈禁,次年死于狱所

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雍正时保和殿大学士,兼管户、吏部,是雍正的得力秘书,他有一项惊人技能,全国所有州县官的姓名履历他都记在脑中,凡皇帝口述支言片语,他都能瞬间下笔成文,变成合格的政府公文,雍正一日也离不开他,后为汉臣唯一配亨太庙者

鄂尔泰,满州镶蓝旗,为官后仕途一直不顺,雍正时期在云贵施行“改土归流”,卓有成效,得到提拔进入中枢。

雍正的宰相是谁

清朝是没有宰相这个职位的,在雍正初年,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是内阁大学士,后来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在雍正朝担任军机大臣的有胤祥,张廷玉,马钰,鄂尔泰。这其中张廷玉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资格最老的,其次是马玉。

雍正的宰相是谁

1、马齐:满洲镶黄旗,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一代名臣,乾隆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亲大爷“九子夺嫡”期间乃至康熙朝晚期,真正的朝廷大佬。雍正元年,马齐晋“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但其从未进入过“军机处”,所以,不能被称为“宰相”。

2、张廷玉:康熙年间,张廷玉官至“吏部侍郎”,虽然也是位居高位,但距离权力中枢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因张廷玉“有学识、有才干”,又是恩师张英之子,便对其屡屡予以简拔。雍正六年,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领吏部尚书”,排在同为“保和殿大学士”的马齐之后。

雍正七年,张廷玉协助雍正皇帝创设“军机处”,并同怡亲王胤祥、大学士蒋廷锡组成了第一届“军机处领导班子”。自此,张廷玉便拥有了“宰相”之名。

3、鄂尔泰:“雍正帝三大宠臣”之一,和张廷玉、田文镜、李卫这些雍正帝的心腹重臣一样,都是在康熙朝半死不活,雍正朝突然飞黄腾达的代表性人物。康熙年间,鄂尔泰仅官至“员外郎”雍正三年,他便以“云南巡抚”的身份监管云南、广西、贵州三省,成为实际上的“云贵总督”。

雍正十年,于新政推行中功成名就的鄂尔泰被调回京城,出任“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和张廷玉、马齐同一级别的“内阁大佬”。同年,鄂尔泰进入“军机处”,排名在张廷玉、蒋廷锡之后,也拥有了“宰相”之名。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爱新觉罗·玄烨如果不当皇帝的话,他一定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钓鱼高手。

康熙四十七年,爱新觉罗·玄烨在满朝文武面前,针对盘根错节的“八爷党”进行了一次手法高超的“钓鱼执法”。 

康熙四十六年,国库亏空、黄河决堤,四阿哥胤禛为了国家大事劳心劳力,身为太子的胤礽却整日纸醉金迷,沉浸在花天酒地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身为帝王的康熙爷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四阿哥在追缴国库欠款时,竟然发现太子欠了户部整整40万两银子!

康熙爷一怒之下,命令太子在限期内还清欠款。

太子为了还钱,竟然干起了买官卖官的勾当,最后被无孔不入的八爷党抓住了把柄不说,居然连自己的心腹肖国兴也被八爷党策反,在刑部写下对太子不利的证据。

太子的愚蠢让康熙爷非常失望,更给心怀不轨的八爷党提供了篡夺太子之位的可乘之机。

热河狩猎时,无法无天的太子居然与庶母郑贵妃偷情,老八和老十四趁此机会伪造太子手御,制造出假兵变,导致了被废。  废了太子之后,康熙突然想通了一件事情。

论城府,太子不如四阿哥。论心机,太子不如八阿哥。论胆量,太子不如大阿哥。 太子资质愚笨,胆小如鼠,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谋反弑君啊!一定是有人在暗中处心积虑的陷太子于死地。 

康熙左思右想……

是老四?不可能。

四阿哥是太子党的人,太子倒台对四阿哥有百害而无一利。 是老八?有可能。八阿哥一直觊觎太子之位,他的嫌疑最大。

康熙皇帝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先用了一招“欲擒故纵”,大封老大、老三、老四、老八,四位皇子为亲王,稳住了动荡不安的局势。

然后,康熙皇帝又用了一招“引蛇出洞”,让文武百官推选出一位贤者作为新太子。

最后,康熙皇帝在正大光明殿“钓鱼执法”,让八爷党彻底显出了原型。八爷党的势力使康熙皇帝感到一丝威胁,因为满朝文武几乎都是八阿哥的人。只有四阿哥、隆科多和张廷玉力保太子。 

四阿哥除了支持太子之外别无选择,保太子,就是保自己。隆科多是佟国维手中的必杀技,支持太子是佟国维的主意。张廷玉则是康熙皇帝事先便安排好的“演员”。

八爷党在康熙皇帝的套路下显出了原型,引蛇出洞的计划已经成功了,此时必须有一个局外人来说出康熙皇帝想说而不能说的话,这个人就是张廷玉。

康熙有什么话不能说,非要张廷玉来说?

康熙皇帝根本不想立八阿哥为太子,因为满朝文武都是八阿哥的人,倘若八阿哥当了太子,自己岂不是要提前退休?

但是推选太子的提议又是康熙自己提出来的,俗话说“君无戏言”,如果不立八阿哥为太子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所以康熙皇帝一早便安排好了张廷玉在正大光明和自己演双簧。张廷玉支持太子,是康熙打击八爷党计划中的一部分,一切都是康熙事先计划好的一场戏。

《雍正王朝》里塑造了这样几位当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高官,一是佟国维,二是隆科多,三是张廷玉,四是马齐。这里面佟国维早早就下台了,马齐基本是个打酱油的,隆科多和张廷玉是笔墨最多的,但二者却对比非常明显。

按理说,隆科多是除了十三阿哥,对雍正登基帮助最大的功臣,因为他受康熙遗命,宣读了传位遗诏,直接促成了雍正的登基。但其人十分圆滑,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圆滑到无底线。最早出场,是因没活干,求自己的叔叔佟国维给自己安排一个差事,佟国维看似敷衍,其实对他非常重视。给他的第一个差事是理藩院守监,官职虽小却和当时被囚禁的十三阿哥搭上了关系,也就是和“四爷党”搭上了腔,这是为自己家族铺后路,第二次更是向康熙举荐他,任命他当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而不是推荐自己的儿子。但是隆科多看出了佟国维推举八阿哥可能会失败,就出卖了对自己有恩的叔叔,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第二次,也就是剧的末尾,八爷党来拉拢他,想借他的势力向雍正逼宫,他权衡了一下觉得八爷党势力较大,就转舵投靠八爷,背叛了雍正。要说雍正对他是不错的,一是登基以后就给了他高官厚禄,虽然他后来寸功未立,二是在他推荐诺敏结果非常失败的时候也没有迁怒于他。所以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

对比张廷玉,其实张廷玉也是圆滑的,很会猜皇帝心思,尤其在第一次推举新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就他看出康熙有意将废太子复位,就没有随大流推举八阿哥,而是给康熙上了密折。佟国维指责他,既然他觉得太子不该废,那在康熙废太子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说话,后面却上密折,不是光明磊落之举,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一直揣摩康熙的心思并顺着他走。

后面还有三件事,一是在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张廷玉也没有说话,后来解释说怕动摇雍正整顿吏治的决心,其实也是怕得罪皇帝。二是在他的弟弟张廷璐犯罪时,他也是保持沉默,还是他扶持过的孙嘉淦(应该读gan,四声)深夜去找他,帮他写好了奏折,才有了后面的大义灭亲。三是在雍正决心废除满洲亲贵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时,他也没有说话,雍正特意把他留了下来,百般暗示,软硬皆施,连激将法都用上了,他才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帮助雍正成功推行新政。

看到这里,张廷玉给人的印象并不怎么样。一方面圆滑世故,处处揣摩皇帝心思,一方面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好像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是,在剧的后半部分,张廷玉却有两次很果决地说了话,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完全颠覆了这个形象。

第一次,是孙嘉淦被年羹尧处死,年羹尧因此犯了众怒,加上本来就目中无人,猖狂至极,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参他,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雍正很纠结,一方面年羹尧是跟了自己几十年的奴才,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还结了姻亲,怎么也是有点感情的,一方面年羹尧立了大功,如果处死他,世人会觉得他兔死狗烹,还有一方面他也觉得众大臣是利用年羹尧向自己示威,本质上是反对新政。雍正这时候问张廷玉的意见,张廷玉非常坚决地说,年羹尧的罪过无论哪一条都是死有余辜。这句话雍正听了一惊,茶水都碰翻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老臣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今天态度却如此坚定,他也猝不及防。然后,雍正听取了他的意见,终于下旨处死了年羹尧。

 历史上兴盛的王朝不在少数,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三代不衰的"康乾盛世"。而其中起到关键衔接作用的正是人才辈出的"雍正王朝"。只有短短14载的雍正王朝,却在历史上留下不少的名人名事。这其中有一位"三代老臣"张廷玉,他作为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可以说在清朝的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最高荣耀—"配享太庙"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于康熙三十九年入进士,在康熙年间他就受到了重用,入值权力中枢"南书房"。康熙死后雍正继位,在雍正执政的数十载,张廷玉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代。雍正在位时,张廷玉步步高升,位居从一品礼部尚书,到后来高居军机大臣,每日参见皇帝,参议政事。

  到了乾隆时期,他依旧十分器重张廷玉,这是因为雍正在去世时,在留给乾隆的遗旨中说:"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巨甚。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雍正在强调张廷玉的忠义之心,也是向乾隆推举他,告诉乾隆此人可以委以重用,并下旨让张廷玉死后作为功臣入太庙供奉。太庙作为明清祭奠祖先的家庙,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才可配享太庙,可见张廷玉深得雍正信任。

  可是尤其是人才云聚的"雍正王朝",张廷玉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才可以让雍正如此重视,在历史上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首先,要从他的才学说起。

  真才实学铸就三朝元老

  张廷玉很小就饱读经书,才华横溢。在康熙年间,有一次张廷玉在面见康熙皇帝的时候,就即兴出口七言绝句,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当时就看中他的才华任命入值南书房。实际上,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的次子,他完全可以子承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可他没有。他也没有借助父亲的地位,而是通过自己真才实学,进入了权力中心。

  由此可见,张廷玉是有实实在在的真才实学,他青出于蓝胜于蓝,得到了康熙的青眼。后来雍正登位,作为一代明君,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这样的勤君上位,必定找勤臣相辅,于是雍正看中了张廷玉勤勉不息的品格。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雍正十分欣赏张廷玉的真才实学。而张廷玉也不负他的期望,为清朝的繁荣立下了不少功劳。

  雍正年间大兴改革,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政事上,皇帝亲力亲为任务艰巨,他将题本和奏本统一为奏本,简明扼要写清奏折呈上批示;朝廷上,雍正根基不稳官员懈怠, 张廷玉大力整治;军事上张廷玉攻克准葛尔,为此设立了军机处,打倒头目,使得吏治严明。以上种种措施,让张廷玉出众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敢问这样一位次次直击命门的左膀右臂,有谁不想得到雍正在继位之时主张"以才为先",作为皇帝他重才也欣赏才人。张廷玉重在才干突出,在雍正最需要有才能之人助他巩固江山时,张廷玉凭借真才实学,得到了雍正的肯定。人无才,则不立。不管什么朝代,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创造价值,才会得到重用。

  此外,忠臣也同样深受皇帝器重,而张廷玉此人,则是两者兼备。

  皇帝只相信"绝对的忠诚"

  张廷玉出生于几代贤臣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教诲,恪守中庸之道,他深知首先要得到皇帝的信任,那就意味要绝对的忠心。

  他的父亲张英为官清廉、人品端正、是著名的贤臣良相,也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雍正就从师于张英,他深知张英的品行端正。所以来自三代忠臣之家的张廷玉,大大获得了雍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张延玉也继承了家族清正廉洁、忠心不二的风气。

  雍正年间,出现了一位大将军年羹尧,但是这人嚣张跋扈,居功自傲。年羹尧在第一次见张廷玉时备了几样礼物,分别是蜜桔、绸缎、折扇和一包天麻。

  年羹尧怎会不知道张廷玉的细微谨慎,送的这些东西看似普通,其实其中大有学。年羹尧表示天麻和绸缎是赠给家母以表心意,而蜜桔是普通的四川特产。而折扇只不过是读书之人惺惺相惜互赠的雅物而已,让张廷玉务必收下。

  张廷玉如此聪明怎么不知道这场无声地拉拢已经开始,这个年羹尧又想刺探情报,又想拉拢自己入伍。于是他唯独收下了天麻,作为治病良药送给母亲。没有驳了年羹尧的面子,却又表明了忠心。

  自古皇帝谨慎多疑,他们手握重权,而无数谋权者虎视眈眈,皇帝最忌心怀二心的人。张廷玉身在政治中枢,一言一行都如履薄冰。所以他谨慎细微才是根本,不欺下罔上,不狂妄自大。张廷玉的忠诚给了皇帝足够的安全感,同时也拥有自己在官场作为的保护伞。

  张廷玉牢牢地抓住了忠诚两个字,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也凭借他的处世智慧,在为官上高调严厉,而在做人上低调谨慎。这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帝王身边大展宏图,再加上他的谨言慎行,铸就了他三代老臣的地位。

  皇家大忌—"夺嫡夺子"

  雍正王朝的建立有一段众所周知的传奇历史,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才坐到了今天的皇位,所以雍正被立为帝的原因在民间说法不一。而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赢家。他才最深刻知道其中的权谋、心机、手段。

  作为上书房中三位大臣之一的张延玉从来没有向康熙提过任何关于太子的言论。在太子胤礽被举报犯罪之时,作为监审的张廷玉烧毁了这其中的罪证。顾忌了康熙保全皇家名声的想法,没有参与任何皇子的站位斗争。

  张廷玉此举,贯彻了他曾说过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而此后半生,他也一直将此当作行事准则。他虽心有城府但是绝不多言,深谙审时度势之道,时常揣摩君心。

  凭借对帝王之心的精准拿捏,张延玉读懂了康熙按兵不动,暗诲雍正的野心勃勃。他洞察人心,又运筹帷幄。他知道九子夺嫡多为两败俱伤,所以他始终中立少言。但他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不可能在九子夺嫡中完全独善其身,但他每次都可以全身而退,这才是他最高明之处。

  毫不夸张来说,张延玉可以称为现代职场的顶级教科书,一面可以和上司势均力敌,配合默契。一方面在下属面前威严耸立,最巧妙的是面对敌人,可以明哲保身又可以不失信任。他明白最不能参与的就是太子之争,这也是他保持皇帝器重的最重要的一点。

  张廷玉的"不争",看似无为实有为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争。争强、争胜、争名、争利这一点往往是人之常情。身居高位的张廷玉,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疑心。

  所以张廷玉的最大优势,正在于他"不争",这个不争不是无为,而是无懈可击。不争名与利或者财与色,张廷玉就是不去争这些。不去争,自然就没有缺点。他不是不争,他是不会去做超过他野心的区域,始终给自己画一个安全的圆圈。就是这样简单的不争,古往今来身居高位能做到的人却没有几个。

  雍正王朝人才辈出,张延玉的成功多半来自他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他没有异于常人的本领,但是他却有不可替代之处。要想立于不败的地方,就要做无懈可击的人。大人物往往都有大智慧,这些共通之处,实在值得我们琢磨学习。

《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废除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选新太子,上书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支持八爷,为何张廷玉支持废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争位的想法,却也要推举废太子胤礽呢?

(此文只说剧,不说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实际上只分为两派:太子党和八王党,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党,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党,而当时朝中呼声最高的是八爷一党。

而上书房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联合百官,上书保举老八,而只有张廷玉一人猜准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上了一封密折,他保举废太子胤礽。康熙此时虽然对胤礽失去了信任,但废太子胤礽暂时还不能倒下,康熙此时要求大臣们推选太子,其实就是试探一下朝臣风向,所谓公选新太子,只是抛出的一个诱饵,试探各方势力的态度,并没有真打算废掉太子。

而读懂康熙这一心态的除了张廷玉以外,还有一个帝王心术高手,那就是邬思道。所以他提前写好了推荐胤礽复位太子的奏折,让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写了一份,让他们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

邬思道此招可谓一箭三雕,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爷子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爷子,年龄大了要把家产分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分,儿子众多,谁都想要,老爷子左右为难,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家产最终却落到了一个从未争夺家产,只是默默做事的儿子手中。他这个“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用意非常明显。而老四明显也听懂了他这个愿意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二者形成鼎立之势,而此时太子一旦被废了,那太子党的势力必然就会被瓦解,那就再没有谁能制衡八爷党了,这种结果对朝局不利,同时也对四爷不利,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此时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和老十三从小都受太子照顾,而且一开始站队也是很明确的,此时推举废太子既能表明他们的忠心,又能施恩于太子,同时还能给康熙留下一个顾及兄弟情分的美名,而且太子与妃子私通是重罪,根本不可能再被重用。

第三:此时的老四势力远不及老八和太子,与其贸然去争,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局面对太子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必定会讨得康熙的欢心,留下一个忠君为国的好印象,毕竟最后立谁为太子还是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合适的继承人,那么这个“不争”未必就争不到。

事实证明,邬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胤禛和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对此一连说出了三个“好”字,并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见邬思道果然老道。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胤礽当了38年的太子,背后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所以从大局出发,康熙与老四在此观点上是一致的,而张廷玉也正是猜中了康熙的这一心思,所以他才上奏推荐胤礽。

当第二次胤礽被废时,站出来说话的却只有他的师父王掞,而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这就说明朝臣们第一次推胤礽复位就是演戏。

老四表面上是推荐胤礽复位,而实际上他推荐的是他自己。他的手法隐,不收党羽、不结交大臣,对自己母亲家亲戚冷淡,与兄弟间关系稀松,这一切假象都让康熙对这个才华出众,而又不争不抢、默默做事的儿子另眼相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599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