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送官员到保送大学生,宋朝科举制度"乡举里选"的变迁

从保送官员到保送大学生,宋朝科举制度"乡举里选"的变迁,第1张

随着高考的到来,古代科举制度也成了热门话题之一。 在文风炽盛的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往往都打着复古的"乡举里选"旗号, 于是在朝野大臣们面红耳赤的论争中,“ 乡举里选”这一古代“高考”制度也就变成了士人集团与皇权争夺权利的场所。 一起跟白羽来了解一下吧。

"乡举里选" 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选举制度, 指的是在基层乡村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这项听上去很美的选举范围包括了所有的国人、庶人和野人。 而这种儒家理想中的选官办法,是完全符合周朝贵族子弟任官的实际情况。

汉代沿用了这一选官制度,并规定地方官员有责任定期向朝廷荐举人才的义务。 这些人才如果是“贤良方正”和“孝廉秀才”在经过皇帝策问后即可择优录用、有时候不问就立即任用 如果是“博士子弟”要进入太学继续深造。 其实只要被"举荐"过,基本上就是"保送官员",即使无法立刻当官,经过深造和"集中培训"后,也能当官。

这项制度从一开始还相对比较合理和公正。 但到东汉以后,地方上豪强势力发展迅速,官员们的节操也是一掉再掉,人才的“品评臧否”直接由土著豪强垄断和把持。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政治的全面腐败,这一制度完全成了府、胥、吏、徒等基层当权者敛财和谋取私利的手段。 曹操在东汉末年就曾被举为孝廉,也不知道老曹为了儿子有没有走过门路。

魏晋时期,地方豪强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人才选拔受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控制。 皇帝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得不向豪强世族让步,承认了士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 于是 "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巧的是,实行这个制度的正是曹操的儿子,曹丕。这项制度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截然相反, 九品中正制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世家大族,而这种埋没人才的“黑暗制度”到了隋朝终于被废除。 于是隋唐开始了科举取士的"高考时代"。

宋代人在儒学大兴的人文思潮下,当朝的官员们遇到点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越是老的就越是好的,特别喜欢拿上了年纪的东西说事。 于是,古老的"乡举里选"这根老黄瓜被刷上绿漆,重新摆在了当政者面前。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作为最重视科举政策的宋朝最高统治者要是不把科举整出点新花样来,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皇帝。 为了彰显自己对文教领域的重视,宋仁宗下令对科举政策进行革新。 为了让大臣们能够充分"体察圣意",不要把"经"给念歪了。仁宗在开宝五年专门下旨: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显, 圣旨里提到的"乡举里选"只是借用了这个噱头而已, 其真正目的在于纠正广大举人集中在开封进行科举考试的弊病。 这就跟现代高考前,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为孩子买一个"北京户口"是一个道理。 皇帝打着"乡举里选"的旗号,不过是为了让举人们还返回各自的省份考试而已,谈不上科举制度的改革。

既然皇帝都能拿"乡举里选"作为唬人的借口,粘上毛比猴还精的大臣哪还有学不会的道理。

庆历三年,赵祯要求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提出政治改革方案。范仲淹等人马上就呈上了一份《答手诏条陈十事》的答卷。 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部分指出, "乡举里选"的本意在于先考察士人的履历,再考察艺业,但宋代的科举制度将考察履历这一环节取消并采用封弥等手段, 录取对象的姓名都无从知晓,更不论考察士人的品行了, 完全不符合"乡举里选"的本意。

因此他们提出"乡举里选"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上。 其实在科举考试中先考策论然后再考诗词歌赋、取消封弥等科举改革方案。 他们的改革侧重点放在优选人才,集中保送到高级学府去当"大学生", 目的是为国储才,而不是直接当官 。这样的设计,具有相当高的智慧水平和政治眼光。

范仲淹、欧阳修这些杰出的政治家敏锐的察觉到,"乡举里选"是以贵族政治为前提条件的, 宋代实行的是"异地为官"制度,根本无法在本地做到举贤任能,与科举制度根本无法并存。 因此"乡举里选"这种老旧的选拔制度在宋代已不可恢复, 最多也就是“借壳上市”而已

到庆历四年二月, 崇政殿说书赵师民认为,范仲淹等人的方案"先策论后诗赋"仍是通过文章取士,并不符合"乡举里选"的原则, 不能革除科举弊端,要求"还乡举里选,复序升默,以教育而察纠之也"。

同年三月,赵祯要求进一步讨论科举改革方案。于是翰林学士宋祁等人上奏,认为"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饰矣", 于是提出了"立学舍,保明举送之法"的科举方案,也就是说要把学校教育与取士制度结合起来, 主要内容包括: 兴学校;实行入学保荐制度,以考察入学者的行止;学校教育与解额关联制度。

就在激烈讨论的当天,一向拖沓的大宋朝廷居然难得的达成了上下一致。 大家根据会议讨论内容下了一份关于改革贡举制度的诏书,要求"本学校以教之,然后可求其行实"。 也就是说,这是一套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所谓"乡举里选"方案。 只有到了省级大学里面学习,才有资格参与"国家公务员考试"。 自此"乡举里选”这项由先秦直接“保送官员”的制度,彻底变成"保送大学生"。 而这项教育制度随着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不了了之。

到了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年代,科举改革也成了熙宁新法的重头戏,这时期的科举改革也披着"乡举里选"外衣,却产生了新的含义。 王安石等人实行“太学三舍法”的学校取土制度,裁定的"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其改革的目标集中在统一思想、培养"治国"人才上面。

针对神宗的科举改革意图,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二月呈《乞改科条制札子》,明确要求兴学校以统一士人的思想: "伏以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宋廷随之实行太学三舍法以实践这种所谓的"古法"。

就这样, 庆历年间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乡举里选",到熙宁年间已经发展为"学校取士"。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 大观元年(1107)年宋廷又根据蔡京的建议,实行所谓的"八行科"取士 ,即按照孝、梯、睦、姻、任、恤、忠、和等八种美德推举人才,保荐入太学,再通过三舍法取士,以此进一步恢复理想中的"乡举里选"。 于是,"乡举里选"再次成了"道德选举"的重要手段。

只要考试涉及到了道德层面,那么作为朝廷官员这种满口仁义道德的政治动物,就别想用道德去作为衡量标准了。 《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层出不穷的"请托"和"舞弊"现象,这项"王安石变法"中的真经, 被蔡京这歪嘴和尚直接念成了别的曲调,高考的"福利"变成了"腐利", 直接让这项制度趋于崩坏的边缘。

宋朝前期和中期的大臣智商集体在线,后期的大臣们基本就不在线。 南宋的朱熹从故纸堆里扒拉出程颐当年的取士方案,如获至宝。朱熹上奏疏说:

这个建议能不能革除流弊咱不知道,但是皇帝绝对看出来这厮是在吹牛弊。 因为谁都知道学校是教育机构,不是官僚机构。

程颐这一派的主张是按照古老的"乡举里选"的原则改革科举, 代表人物是司马光、吕大临、程颐、程璟, 改革的核心内容正是限制皇权。 这个方案的拥趸们认为,赋予官员自由保举士人的权力,其实是从皇帝手中分得了一部分取士的权力。 陆九渊甚至提出了完全舍弃科举,采用乡举里选法的方案, 从根子上说其实是要摆脱皇权的束缚。

而削弱专制权,是任何一个当权者都无法容忍的事情, 不过这个方案本身就不完善,连咣咣砸缸的司马光也承认"然举荐之法即行,则干求属请诚所不能无也"。 所以这个取士方案从来没有受到皇帝的喜爱。

皇帝真正喜欢的还是苏轼这一派,苏轼敏锐地洞察到宋代科举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为国家选拔人才是为了更好的为皇权服务,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 认识到了这一点, 苏轼就认为恢复“乡举里选”不过是脱离实际的复古之论。 "统一思想,扩张皇权"完全符合皇帝的利益,这也是宋神宗最欣赏的苏轼奏议的地方, 说明科举改革的目的只能是加强皇帝的选士权力。

白羽点评: 儒家理想中的"乡举里选"是以选官权力落实到地方 社会 为前提的,与科举加强集权是背道而驰的。 宋代的科举改革虽然打着"乡举里选"的旗号, 但是只有智者才没把这种老掉牙的东西当回事。 所以论争的结果要么是庆历新政中对"乡举里选"的肆意曲解,要么是王安石变法中因自相矛盾而注定失败的科举政策。 究其原因不过是加强皇权与限制皇权两种对立因素的对撞罢了,也是国家与 社会 力量之间的博弈而已。

官制度未能完全摆脱汉代时期的选官制度,尤其是选官时依旧有沿用汉时的察举、辟署、征召、任子等选官制度。察举就是经过地方官员考察选取人才,辟署是指皇帝直接下召或公卿以能招才的一种选官制度,征召顾名思义就是征兵入伍,任子就是以父亲功绩得保官职的选官制度,魏晋时期就是这些选官制度结合九品中正制来进行选官。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人在文化教育观念宣传上刻意的压抑武思想提倡文思想,读书学习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宋人不好战,在战火烧到眼前时表现出来的是慌乱和懦弱

但在文化上却达到了一个巅峰,在诗词、歌赋、散文、宋代理学、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3、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历史沿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扩展资料

选举意义重大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举发展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577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