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名人名言大全摘抄,第1张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程颐名人名言大全:

想要为自己谋得私利,必定伤害别人的利益,所以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做官容易失去人的理想和抱负。

即使是天下的公事,如果用私心去办理,就是私事了。

人有欲望就会失去刚强,如果刚强就不会屈服于欲望。

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通达人情世故。

人有意识地为公,其实就是私心。

因情绪激动去赴死很容易,无所畏惧地为正义而牺牲就比较难。

世间的事情虽然很多,但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天下的事情,不是前进就是后退,没有固定的规律。

人静之后可以见到万物自然都有生机勃勃的春意。

用说话谨慎来修养他的德行,用饮食有节来修养他的身体。

易,是变化的意思,随时随地变化来顺从大道的要求。

凡是解读经典与别人有所不同,没什么害处。但是关键的地方不能不一样。

圣人的话,如果说远就像是在天上,如果说近就像是在地上。

做学问的人要先学会怀疑。

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道理。

学问来源于思考。

学者求学一定要务求实际,不要过早靠近名利才对。

滋润养育自身一定要用诚敬,求学的目的就在于获得知识和学问。

了解了它就一定喜欢它,喜欢它就要追求它,追求它就一定要得到它。

圣人的道理,平坦得就像大路一样,学者苦于不能得其人门的要领。

如果不明事理,那么动就不知道往哪里去;如果不动,那么即使明白事理也没有用处。

凡是事物都有本和末,本末是一体的,不可以把本末分开为两段。

一个中字最难理解,必须是默默的理解,靠心来领悟。

良知良能,都不是从哪里学来的;是出自于天性和本能,不是依赖人力所能达到的。

本性就是天理。天下的理,推究其根源,没有不是善的。

评价圣人的本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评价他们有为的事业功绩就会有差别。

天和人是一体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分别。

心志使气发动的情况十之有九,气使心志动摇的十之有一。

心有主见,就能不被外物所牵动。

孟子的行善和养气的学说,都是前世的圣人们所没有阐发过的。

君子教育学生是有次序的,先从小的、近的事情和道理教导他们,然后再从大的、远的事情和道理教导他们。

圣人不敢有忘记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

凡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得人情世事,就是获得了人生最高真谛。

从经典中探求其理的目的在于实践和应用。

君子为人处世,如果事情对义没有什么伤害,顺从低俗的做法是可以的;如果对义有害处,就不能顺从。

君子做事依据天理而行,所以常常心情舒畅、安泰;小人做事被物欲所奴役,所以会有很多的忧愁、悲伤。

不偏不倚叫做中,守中不变叫做庸。

君子求学问为了自己增长知识,小人求学为了迎合别人的爱好。

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长处,如果能避开短处而选择人的长处,都可以任用。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程颢(h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今河南洛阳),出生于湖北黄陂。嘉祐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颢名人名言: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

戏谑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学者先务,固在心志。

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弘而不毅则无规矩,毅而不弘则隘陋。

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

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

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著意,才著意,便是有个私心。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做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凡人才学便须知著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根本须是先培壅,然后可立趋向也。趋向既正,所造浅深则由勉与不勉也。

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朋友讲习,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只要义理栽培。如求经义,皆栽培之意。

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

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也。

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

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面进。

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已也。

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学习本来是修习德业,有了德业之后才会立言。

因为富贵而傲慢自大,固然不好;因为有学问而傲慢自大,害处也是不小。

想要担当大任,必须是忠诚老实的人。

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凡是人刚学习的时候要知道从哪里下手,已经学习很久了要知道从哪里收获。

一个人如果学习不进步,只是不够勇敢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会很快衰老。

懈怠心志一辈子,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和一个应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

道的外面没有万物,万物的外面也没有道,所以天地间无处不充满了道。

清代教育家李惺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李惺(17851863),子伯子,号西沤,四川省垫江县(现重庆市垫江县,1997年重庆成直辖市垫江县随之划归为重庆)城南郊冯家湾人。有《西沤外籍》10卷、《可邡诗稿》传世。

李惺名人名言:

使人俱不若使人爱,使人爱不若使人敬。

与朋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人以言媚人者,但欲人之悦已,而不知人之轻己;人以言自夸者,但欲人之羡已,而不知人之笑己;轻而且笑,辱莫甚焉。

公生明,明生廉;廉生威,威兴业。

千金在手,一尘不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恶友,惟善自持者两得之。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

阳称其善以悦彼之心,阴养彼之恶以快已之意,此友道之大戳也。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昔日勤王上玉京,桃花马上请长缨。万里征战扫侵贼,震地威名白杆兵。金印又传三世将,旌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与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著名教育家李毓秀名人名言大全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李毓秀名人名言大全: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固邦国自宁。

这一段,是孔子对咸卦九四卦辞“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解释和引申。除了“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是说“思虑不能专一,因而有往来不定,憧憧万端,存有各种思虑,他的朋党也相率地、互相地遵从他的思想”,比较难懂之外,其它文字皆明白如话。其中孔子从宇宙法则论屈伸之道,颇具人生智慧,尤其令人感慨。

孔子首先提到天下何思何虑?无论天下人有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忧虑,最终的归宿或目标都是相同的。而“殊途同归”,“一致百虑”,今天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源于此,与千年之前并无二致,不能不让人感慨文字的力量。

然后孔子又从日月往来的交替,因而有光明的出现。寒暑往来的交替,遂有春夏秋冬四时递相推移的岁序,讲述宇宙自然的运行,循环不息,这些都是天体自然现象。从这些自然现象的来往互推,古人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大道至简,真理适用于方方面面。来来往往,上上下下,屈屈伸伸,已经产生交感作用。而在这上下之间,成败之中,收放之时,就看个人的智慧,能否把握这个趋势,或者顺应这个趋势,“而利生焉”。

宇宙天地的大法则,也可以是人生的大道理,因为真理是相通的。所以孔子继续往下引申,“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是说尺蠖把身子屈缩起来,是等待时机来临时,更好地伸展前行。龙蛇之类,严冬酷寒的时候在土洞里冬眠蛰伏,其实是养精蓄锐,保全它们的躯体和生命。

动物们都深谙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道理,纵观人类历史,更是登峰造极,忍辱负重,终成大业者比比皆是:卧薪尝胆的勾践以三千越甲复国雪耻,装疯卖傻的孙膑马陵之战一战成圣,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挥师百万国士无双,身受宫刑的司马迁终成《史记》伟业……这些古人前辈,在面对生命的低谷和逆境时,忍常人所不能忍,在苦难和磨练中成长,终于做出一番作为,激励着无数后人。

乾卦的六爻就像一条龙的六个不同阶段,初爻处在最底层,也就是龙最微弱的时候,所以乾卦的初九爻辞,也是“潜龙勿用”。一个“潜”字,说明了当龙在时机和条件都不利时,也是要忍耐,示弱,退让,隐藏,韬光养晦,默默积蓄能量。待时机成熟后,才能“见龙在田”,若初阳升起,一飞冲天。

作为平凡普通人的我们,就更要懂得能屈能伸审时度势的道理,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懂得退让和忍受,耐得寂寞,才能守得云开。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若是事事锋芒毕露,宁折不弯,不懂隐忍,在这个强中更有强中手的世界上,只怕羽翼未丰已被人剪除,何谈什么大业,自身生存都恐难保证。生而为人,尚不如尺蠖蜇虫,岂不悲哉!

最后孔子又讲最高的德行,仍然在阐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道理。精义入神,是为了运用,运用了道理安居其身,就可以提高道德境界。最终能够专研宇宙无穷的奥妙,了解万事万物变化的原理,能够穷尽事理的神妙并通晓变化的法则,知道如何适应环境,知道怎么变化,能够应对一切的未知,就算是最高的德行了。

日月运行,寒往暑来,宇宙运转循环往复,又是一年立春。此时三阳开泰,气温回升,春回大地。但是隆冬的脚步毕竟尚未远离,天地之间依然弥漫着冷硬肃杀之气,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依旧清冷孤傲地蛰伏着。

立春之日,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细细密密的交织着,将世间万物,远山近水,和逐渐复苏的大地全部笼罩其中。雨水连接着天空和大地,阴气下降,阳气上升,阴阳交泰而万物得以生生不息,顿时焕发出生命的勃勃生机。

沐浴着立春之日的雨水,远方黛青色的山峦,也少了几分冷硬的气质,多了一些邻家大哥哥的柔和;一路奔腾高歌的河水,歌声中平添了三分春雨的滋润,蓦然婉约柔美起来;而所有的树木也顿时柔软了腰身,叶芽拔节的声音在春雨中清晰可闻;曾经浓墨重彩的花儿们在雨中窃窃私语,相约着要用积蓄了一冬能量,渲染出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细细嫩嫩的草尖,闭口不言,已经顶开了因春雨而松软的泥土,淡淡的绿色似有若无,瞬间绿遍了天涯,绿遍了天涯路。

细碎的雨声,仿佛神秘的号角,反刍的耕牛,将平和的目光一遍遍投向田野之间。而温顺的山羊,也注视着绵绵不绝的春雨,“咩咩”地叫着,开始渴望初生的嫩草。马儿则不停的在原地踏步、左右甩着尾巴,飞驰原野的本能让它的心灵已经在春雨中开始了翱翔。一对喜鹊,互相抖落对方身上的雨水,并肩立在巢穴边,幸福地畅想着不久之后嗷嗷待哺的孩子。雨幕中上下翻飞的,依然是勤劳的燕子,快快乐乐地飞进飞出,啄取新泥,垒窝安家。甚至,蛰伏在地下深处的大大小小的动物们,都已从甜蜜的沉梦中醒来,一边倾听着春雨滋润大地的声音,一边收拾着行囊,准备踏上春天的路。

一滴春雨,万物复苏;一缕东风,春回大地。我也沐浴在这立春之日的雨中,感受着寒暑相推的宇宙法则,感受着否极泰来的勃勃生机和人生智慧。寒冬里的蛰伏,是为了春天的温暖灿烂;经历了黑暗中的坚守,才明白光明的美好与可贵。

我随春雨走过千山万水;我伴春风拂过花草树木;我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在白天肆意生长,在夜里悄然安眠;我是每一个黎明,也是每一个黄昏;我是每一座山峦,也是每一粒微尘。我是我,我又不是我。是与不是又如何?都在一滴春雨中转化融合……

太和篇第一 (北宋 张载)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汤、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緼,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涂。语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其蔽于诐而陷于*矣。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观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气之聚散于太虚,猶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声闻具达,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者,太虚妙应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神易无方体,“一阴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画夜之道”也。 画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画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魂交成梦,百感纷纭,对寤而言,一身之昼夜也;气交为春,万物糅错,对秋而言,天之画夜也。 气本之虚则湛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毫发之间,其神矣夫!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万物形色,神之糟粕,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二端而已焉。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一万物之妙者与! 气与志,天与人,有交胜之理。圣人在上而下民咨,气壹之动志也;凤凰仪,志壹之动气也。

与人交往时,间接常比直接好,少言常比多言妙。似柔非柔,以屈求伸才是交际箴言。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藏锋收尾才能笔落惊鸿,写出上乘的作品。做人亦如此,不必锋芒太露,这或许符合中国人含蓄、谦虚的思想。

有时曾国藩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朝廷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认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又处于不得施展的位置,想尽孝就无以报皇恩,想尽忠又无以谢父母之恩。

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此一试探性的口吻,但心中仍旧坚持不给其实权的想法。正好此时江西的军务已有好转,就顺水推舟,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变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

此外,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形象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

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犹望终制,’盖其心态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直言不讳让曾国藩备感尴尬。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失眠了。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人处事也不再锋芒毕露,而是日益变得圆融。

智有所用,不在小谋。急于求成的人最难以克服的弱点就是不注意时间和场合地表现自我、自高自大,不懂得龙蛇屈伸之道。

曾国藩的处世,深谙龙蛇屈伸之道,这也是经过教训,总结经验后的获得。

之后,曾国藩认为与人交往,切忌自以为是,不能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以一现和施展的机会,否则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一起合作共事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古语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思想修养好的人,语言简洁,不乱发议论;而性情浮躁的人,滔滔不绝,却言之无物。

曾国藩以自身的体会来检点表现太强的毛病。他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话不多;与亲人相处的时候,话也很少。但与朋友在一起时,话就很多,如果恰好异性朋友也在一起时,话就更多了,表现欲一下被激发,说到得意的地方更是手舞足蹈。夸夸其谈的人,本来是想表现自己的长处,可是他在表现自己的长处时却暴露了自己的短处,只知道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乐趣里,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曾国藩不仅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属于表现欲太强,还提醒自己的僚友朋友共同注意。

可见,与人交往时,间接常比直接好,少言常比多言妙。似柔非柔,以屈求伸才是交际箴言。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 ”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2、重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而获得一种乐趣。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只是把思想与观念表达出来就达到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当然这里的践履并非人类的生产实践,而是偏重于个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点。

3、重道德。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哲学。无论是儒家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通过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种重视道德践履的传统,是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发达的原因,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的原因。

4、重和谐。重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贯传统。《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就是至高无上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而张载提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和差别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和动态的和谐,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和谐。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一致,中国传统哲学也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的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从而达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觉。中国古代哲学不重视形式上的精密论证,也没有形式上的条理系统。而只注重生活的实证,或主体的直觉体验,体验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种种疑惑豁然开朗,日常的经验得到贯通,这样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记录就是现在还可以看到的哲学著作。由于是所得所悟的记录,因此中国哲学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学著作那样的严密论证和逻辑结构,而多是一些文章断片。这些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们所得所悟的思维以及直觉体验的结晶,无论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道”,还是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魏晋玄学家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种并不能由语言概念来确指、来表现,而只能靠主体依其价值取向在经验范围内体悟的思想。

至于中国禅宗更是把中国哲学重直觉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所谓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觉与顿悟。中国古代哲学重直觉而忽视了逻辑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知识论贫乏和道德哲学发达的根本原因

《周易正义》 系辞下诗解 1 八卦有情简易贞正

题文诗: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系辞命之,动在其中

吉凶悔吝,生乎动者刚柔立本,变通趣时,

吉凶贞胜,情正自胜天地之道,贞正以观;

日月之道,贞诚以明,天下之动,贞一心一,

至正真情,情生天地乾坤有情,乾刚坤柔,

夫乾确然,示人和易;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爻效象像,爻象动内,吉凶见外,功德事业,

见乎变化,圣人之情,见乎系辞天地大德,

自生不息,圣人大宝,位高权重,何以守位,

曰用仁政,何以聚人,曰善用财理财正辞,

禁民为非,曰行道义古包牺氏,仰观天象,

俯观地法,观鸟兽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始作八卦,通神明德,类万物情

结绳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

神农氏 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

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民,

聚天下货,交易而退,易者适宜,各得其所,

互通有无,以物为媒,传情递谊,取诸噬溘,

原文 (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 辞 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1)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2)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3)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双然示人简矣。(4)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5)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6)

  [疏]正义曰:“八卦成列”至“非曰义”,此第一章。覆释上系第二章象爻刚柔吉凶悔吝之事,更具而详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备天下之象也。  [疏]正义曰:言八卦各成列位,万物之象,在其八卦之中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夫八卦备天下之理,而未极其变,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动用,拟诸形容以明治乱之宜,观其所应以著适时之功,则爻卦之义,所存各异,故爻在其中矣。  [疏]“因而”至“中矣”。正义曰:谓因此八卦之象,而更重之,万物之爻,在其所重之中矣。然象亦有爻,爻亦有象,所以象独在卦,爻独在重者,卦则爻少而象多,重则爻多而象少,故在卦举象,在重论爻也。注“夫八卦”至“其中矣”。正义曰:“夫八卦备天下理”者,前注云“备天下之象”,据其体;此云“备天下之理”,据其用也。言八卦大略有八,以备天下大象大理,大者既备,则小者亦备矣。直是不变之备,未是变之备也,故云“未极其变,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动用”也。云“则爻卦之义,所存各异”者,谓爻之所存,存乎巳变之义,“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是也。卦之所存,存於未变之义,“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疏]正义曰:则上《系》第二章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变化之道,在刚柔相推之中。刚柔即阴阳也。论其气即谓之阴阳,语其体即谓之刚柔也。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况八卦相荡,或否或泰,系辞焉而断其吉凶,况之六爻,动以适时者也。立卦之义,则见於《彖》、《象》,适时之功,见存之爻辞。王氏之例详矣。  [疏]“系辞”至“中矣”。正义曰:谓系辞於爻卦之下,而呼命其卦爻得失吉凶,则适时变动好恶,故在其系辞之中矣。注“立卦”至“详矣”。正义曰:云“立卦之义,则见於《彖》、《象》”者,《彖》、《象》,谓卦下之辞,说其卦之义也。“适时之功,则存於爻辞”者,卦者时也,六爻在一卦之中,各以适当时之所宜以立功也。欲知适时之功用,观於爻辞也。云“王氏之例详矣”者,案《略例·论彖》云:“《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论卦体皆以一为主,是卦之大略也。”又《论爻》云:“爻者何也?言乎其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原违。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爱恶相攻,屈伸相推。见情者获,直往则违。此是爻之大略也。”其义既广,不能备载,是王氏之例详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有变动而后有吉凶。  [疏]正义曰:上既云动在系辞之中,动则有吉凶悔吝,所以悔吝生在乎无所动之中也。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立本况卦,趣时况爻。  [疏]正义曰:“刚柔者,立本者也”,言刚柔之象,立在其卦之根本者也。言卦之根本,皆由刚柔阴阳往来。“变通者,趣时者也”,其刚柔之气,所以改变会通,趣向於时也。若乾之初九,趣向勿用之时,乾之上九,趣向亢极之时。是诸爻之变,皆臻趣於时也。其刚柔立本者,若刚定体为乾,若柔定体为坤,阳卦两阴而一阳,阴卦两阳而一阴,是立其卦本而不易也。则上“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卦既与爻为本,又是总主其时,故《略例》云“卦者,时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则上“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卦既总主一时,爻则就一时之中,各趣其所宜之时,故《略例》云“爻者,趣时者也”。

吉凶者,贞胜者也 。贞者,正也,一也。夫有动则未免乎累,殉吉则未离乎凶。尽会通之变,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贞者乎?《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  [疏]“吉凶”至“者也”。正义曰:贞,正也。言吉之与凶,皆由所动不能守一而生吉凶,唯守一贞正,而能克胜此吉凶。谓但能贞正,则免此吉凶之累也。注“贞者”至“御也”。正义曰:“贞者,正也,一也”者,言贞之为训,训正训一,正者体倾邪,一者情无差二,寂然无虑,任运而行者也。凡吉凶者,由动而来,若守贞静寂,何吉何凶之有?是贞正能胜其吉凶也。云“夫有动则未能免乎累”者,寂然不动,则无所可累。若动有营求,则耻累将来,故云动则未免於累也。云“殉吉则未离乎凶”者,殉,求也。若不求其吉,无虑无思,凶祸何因而至?由其求吉,有所贪欲,则凶亦将来,故云殉吉未离乎凶也。云“尽会通之变,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贞者乎”,言若能穷尽万物会通改变之理,而不系累於吉凶之事者,唯贞一者乃能然也。犹若少必有老,老必有死,能知此理,是尽会通之变。既知老必将死,是运之自然,何须忧累於死,是不累乎吉凶。唯守贞一,任其自然,故云“其唯贞者乎”。云“《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者,王侯若不得一,二三其德,则不能治正天下。若得纯粹无二无邪,则能为天下贞也。谓可以贞正天下也。云“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者,犹若寒变为暑,暑变为寒,少变为壮,壮变为老,老变为死,祸变为福,盛变为衰,变改不同,是万变殊也。其变虽异,皆自然而有,若能知其自然,不造不为,无喜无戚,而乘御於此,是可以执一御也。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明夫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  [疏]正义曰:谓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确,刚貌也。隤,柔貌也。乾坤皆恒一其德,物由以成,故简易也。  [疏]正义曰:“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若天覆地载,不以贞正而有二心,则天不能普覆,地不能兼载,则不可以观。由贞乃得观见也。日月照临,若不以贞正,有二之心,则照不普及,不为明也,故以贞而为明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万事之动,皆正乎纯一也。若得於纯一,则所动遂其性;若失於纯一,则所动乖其理。是天下之动,得正在一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者,此明天之得一之道,刚质确然,示人以和易,由其得一无为,物由以生,是示人易也。“夫坤,隤然示人简矣”者,此明地之得一,以其得一,故坤隤然而柔,自然无为,以成万物,是示人简矣。若乾不得一,或有隤然,则不能示人易矣。若坤不隤然,或有确然,则不能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 兆数见於卦也。  [疏]正义曰:“爻也者,效此者也”,此释爻之名也。言爻者,效此物之变动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言象此物之形状也。“爻象动乎内”者,言爻之与象,发动於卦之内也。 吉凶见乎外, 失得验於事也。  [疏]正义曰:其爻象吉凶见於卦外,在事物之上也。 功业见乎变, 功业由变以兴,故见乎变也。  [疏]正义曰:言功劳事业,由变乃兴,故功业见於变也。 圣人之情见乎辞。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  [疏]正义曰:辞则言其圣人所用之情,故观其辞而知其情也。是圣人之情,见乎爻象之辞也。若《乾》之初九,其辞云:“潜龙勿用。”则圣人勿用之情见於初九爻辞也。他皆放此。 天地之大德曰生, 施生而不为,故能常生,故曰大德也。  [疏]正义曰:自此己下,欲明圣人同天地之德,广生万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无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 圣人之大宝曰位。 夫无用则无所宝,有用则有所宝也。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故曰“圣人之大宝曰位”。  [疏]正义曰:言圣人大可宝爱者在於位耳,位是有用之地,宝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广用无疆,故称大宝也。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所以资物生也。  [疏]正义曰:“何以守位曰仁”者,言圣人何以保守其位,必信仁爱,故言“曰仁”也。“何以聚人曰财”者,言何以聚集人众,必须财物,故言“曰财”也。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  [疏]正义曰: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正定号令之辞,出之以理,禁约其民为非僻之事,勿使行恶,是谓之义。义,宜也。言以此行之,而得其宜也。  [疏]正义曰:“古者包牺”至“取诸夬”,此第二章。明圣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易》以制器而利天下。此一章其义既广,今各随文释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则取象天地,细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  [疏]正义曰:“自此”至“取诸离”。此一节明包牺法天地造作八卦,法离卦而为罔罟也。云“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者,言取象大也。“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者,言取象细也。大之与细,则无所不包也。“地之宜”者,若《周礼》五土,动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离,丽也。罔罟之用,必审物之所丽也。鱼丽于水,兽丽于山也。  [疏]正义曰:“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者,言万事云为,皆是神明之德。若不作八卦,此神明之德,闭塞幽隐。既作八卦,则而象之,是通达神明之德也。“以类万物之情”者,若不作《易》,物情难知。今作八卦以类象万物之情,皆可见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者,用此罟罔,或陆畋以罗鸟兽,或水泽以罔鱼鳖也。“盖取诸离”者,离,丽也。丽谓附著也。言罔罟之用,必审知鸟兽鱼无所附著之处。故称离卦之名,为罔罟也。案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今韩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案上《系》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则取象不取名也。韩氏乃取名不取象,於义未善矣。今既遵韩氏之学,且依此释之也。

《 周易正义 》 系辞 下 传 诗解 3 精义入神穷神知化

题文诗:

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彖者材义,六爻者效,

天下之动,故吉凶生,而悔吝著阳卦多阴,

阴卦多阳,阳卦奇主,阴卦耦主其德行何

一君二民,阳道君子;二君一民,阴道小人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正道无悔,心一自至

孔子释曰:何思何虑殊涂同归,百虑一致

不虑而知,不思而至情生日月,寒暑有情

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日月相推,明自生焉

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岁自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伸,屈伸相感,而利自生

尺蠖之屈,以求信伸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其用情真义深,感而遂通,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石,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不见妻凶 孔子释曰:困非所困,

其名必辱,据非所据, 其身必危,既辱且危,

死期将至,妻可得见 易经有曰:公用射隼,

于高墉上,获无不利 孔子释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射者人也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动而不括,出而有获,成器而动,动无不利

王弼注,孔颖达疏

原文(三)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①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 著 也。②

(四)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①阳卦奇,阴卦耦。②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③

 [疏]正义曰:“是故易者”至“德之盛也”,此第三章。明阴阳二卦之体,及日月相推而成岁,圣人用之,安身崇德,德之盛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 材,才德也。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也。  [疏]正义曰:“是故易者象也”者,但前章皆取象以制器,以是之故,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者,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於天也。“彖者,材也”者,谓卦下彖辞者,论此卦之材德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众之所归。阳卦二阴,故奇为之君;阴卦二阳,故耦为之主。  [疏]正义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谓每卦六爻,皆仿效天下之物而发动也。“吉凶生而悔吝著”者,动有得失,故吉凶生也。动有细小疵病,故悔吝著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者,此夫子将释阴阳二卦不同之意,故先发其问,云“其故何也”。“阳卦多”阴,谓震、坎、艮一阳而二阴也;“阴卦多阳”,谓巽、离、兑一阴而二阳也。“阳卦奇,阴卦耦”者,阳卦则以奇为君,故一阳而二阴,阳为君,阴为臣也。阴卦则以耦为君,故二阳而一阴,阴为君,阳为臣也。故《注》云“阳卦二阴,故奇为之君;阴卦二阳,故耦为之主”。 其德行何也? 辨阴阳二卦之德行也。  [疏]正义曰:前释阴阳之体,未知阴阳德行之故。故夫子将释德行,先自问之,故云“其德行何也”。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阳,君道也。阴,臣道也。君以无为统众,无为则一也。臣以有事代终,有事则二也。故阳爻画奇,以明君道必一;阴爻画两,以明臣体必二,斯则阴阳之数,君臣之辨也。以一为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阳卦曰“君子之道”,阴卦曰“小人之道”也。  [疏]“阳一”至“道也”。○正义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者,夫君以无为统众,无为者,为每事因循,委任臣下,不司其事,故称一也。臣则有事代终,各司其职,有职则有对,故称二也。今阳爻以一为君,以二为民,得其尊卑相正之道,故为君子之道者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者,阴卦则以二为君,是失其正,以一为臣,乖反於理,上下失序,故称小人之道也。○注“阳君”至“道也”。○正义曰:“阳,君道”者,阳是虚无为体,纯一不二,君德亦然,故云“阳,君道也”。“阴,臣道”者,阴是形器,各有质分,不能纯一,臣职亦然,故云“阴,臣道也”。案《经》云“民”而《注》云“臣”者,臣则民也。《经》中对君,故称民,《注》意解阴,故称臣也。

原文((五)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②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③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④《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⑤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⑥《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⑦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⑧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天下之动,必归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  [疏]正义曰:此明不能无心感物,使物来应,乃憧憧然役用思虑,或来或往,然后朋从尔之所思。若能虚寂,以纯一感物,则不须憧憧往来,朋自归也。此一之为道,得为可尚,结成前文阳爻以一为君,是君子之道也。《注》云“天下之动,必归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矣。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夫少则得,多则感。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疏]正义曰:“子曰:天下何思何虑”者,言得一之道,心既寂静,何假思虑也。“天下同归而殊涂”者,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於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一致而百虑”者,所致虽一,虑必有百。言虑虽百种,必归於一致也;涂虽殊异,亦同归於至真也。言多则不如少,动则不如寂,则天下之事,何须思也?何须虑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疏]正义曰:“日往则月来”至“相推而岁成”者,此言不须忧虑,任运往来,自然明生,自然岁成也。“往者屈也,来者信也”者,此覆明上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自然相感而生利之事也。往是去藏,故为屈也;来是施用,故为信也。一屈一信,递相感动而利生,则上云“明生”、“岁成”是“利生”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  [疏]正义曰:“尺蠖之屈,以求信”者,覆明上往来相感,屈信相须。尺蠖之虫,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后之信也。言信必须屈,屈以求信,是相须也。“龙蛇之蛰,以存身”者,言静以求动也。蛟蛇初蛰,是静也;以此存身,是后动也。言动必因静也。静而得动,亦动静相须也。“精义入神,以致用”者,亦言先静而后动。此言人事之用,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於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精义入神”,是先静也;“以致用”,是后动也。是动因静而来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利用之道,由安其身而后动也。精义由於入神,以致其用;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其德。理必由乎其宗,事各本乎其根。归根则宁,天下之理得也。若役其思虑,以求动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则伪弥多而理愈失,名弥美而累愈彰矣。  [疏]“利用”至“德也”。○正义曰:此亦言人事也。言欲利已之用,先须安静其身,不须役其思虑,可以增崇其德。言“利用安身”,是静也;言“崇德”,是动也。此亦先静而后动,动亦由静而来也。○注“利用之道”至“崇其德”。○正义曰:云“利用之道,皆安其身而后动”者,言欲利益所用,先须自安其身。身既得安,然后举动,德乃尊崇。若不先安身,身有患害,何能利益所用以崇德也。云“精义由於入神,以致其用”者,言精粹微妙之义由入神寂然不动,乃能致其用。云“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德”者,言欲利益所用,先须自安其身,乃可以增崇其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  [疏]正义曰:“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者,言精义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此二者皆人理之极。过此二者以往,则微妙不可知,故云“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者,此言过此二者以往之事。若能过此以往,则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  [疏]正义曰:《易》曰:“困于石”至“勿恒凶”,此第四章,凡有九节。以上章先利用安身,可以崇德,若身自危辱,何崇德之有?故此章第一节引困之六三危辱之事以证之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疏]正义曰:《困》之六三,履非其地,欲上于於四,四自应初,不纳於已,是困於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刚阳,非已所乘,是下向据於九二之蒺藜也。六三又无应,是入其宫,不见其妻,死期将至,所以凶也。“子曰:非所困而困焉”者,夫子既引《易》文,又释其义,故云“不曰”。“非所困”,谓九四。若六三不往犯之,非六三之所困,而六三彊往干之而取困焉。“名必辱”者,以向上而进取,故以声名言之,云“名必辱”也。“非所据而据焉”者,谓九二也。若六三能卑下九二,则九三不为其害,是非所据也。今六三彊往陵之,是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者,下向安身之处,故以身言之,云“身必危”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括,结也。君子待时而动,则无结阂之患也。  [疏]“《易》曰”至“动者也”。○正义曰:以前章先须安身可以崇德,故此第二节论明先藏器於身,待时而动,而有利也。故引《解》之上六以证之。三不应上,又以阴居阳,此上六处解之极,欲除其悖乱,而去其三也。故公用射此六三之隼於下体高墉之上,云自上攻下,合於顺道,故获之无不利也。“子曰:隼者,禽也”者,既引《易》文於上,下以解之,故言“子曰”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者,犹若射人持弓矢於身,此君子若包藏其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似此射隼之人也。“动而不括”者,言射隼之人,既持弓矢,待隼可射之动而射之,则不括结而有碍也。犹若君子藏善道於身,待可动之时而兴动,亦不滞碍而括结也。“语成器而后动”者,谓易之所说此者,语论有见成之器,而后兴动也。

篇一高中关于水的议论文800字

小时候我想,自来水龙头里的水不是一直能流个不停吗而爸爸妈妈却常常给我讲哪些地方最近又闹干旱啦,程度又是怎么样的严重啊,不要说种庄稼,就是人喝的水都难以保证啦……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虽然地球表面70%都是水,可其中9755%都是又苦又涩的海水,而淡水又大多分布在南北两极,真正能被我们利用的,还不到1%。因此,我想,爸爸、妈妈经常唠叨的并不是没有道理啊!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壮大,用水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就如何节约用水的问题,已提到了相当迫切的程度。

 其实,节水也并非难事,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与浪费水有关的习惯很多,比如: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为了接一杯凉水,而白白放掉许多水;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水既然这么珍贵,我们就必须得节约用水。我想提几点建议:第一,提倡“无水洗车”。这种洗车方法过程简单:先用吹风机除去车上灰尘,再用一种特殊的液体均匀在车身表面,用海绵擦尽,最后用干毛巾抛光,脏车马上洁净如新,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第二,引进海水。海滨城市,应当学会利用海洋资源。海水中的盐分有分解脏物的作用,用其来冲洗厕所,不仅节约了净水资源,还能让厕所更加洁净,岂不是一举两得;第三,提倡“一水多用”。顾名思义,就是把用过的水再利用,如洗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洗米水中的养分是花草极好的肥料,这样真可谓一箭双雕。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这句话说得没错,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干裂;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就可能渴死;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

篇二高中关于水的议论文800字

生活是一杯水,一杯宁静的水。

 不需要别人陪伴,只身一人,带着陈旧而称心的鱼杆,在风光秀丽,人迹罕至的小河边上垂钓,坐看风起云落时;一缕灯光,一杯绿茶,一本经典的散文集,还有一颗渴望宁静的心,衬着灰黑的穹苍……

 生活正是需要水的宁静啊!窗外的车水马龙令人厌烦,一天的工作使人疲倦。而水呢气定神闲地呆在一口小杯中,杯外的世界永远无法扰乱它宁静的心。

 如水缓流

 生活是一条小溪,一条轻轻缓流的小溪。

 生活是一个慢拍子,一切都如小溪的调子一样不紧不慢。两位好友久别重逢,满腹心事,一件一件慢慢倾诉;孩子犯错,母亲没急着严厉斥责,而是轻挽小手,来到大榕树前的革命碑下,语重心长,细语呢喃……

 生活不正需要水的轻缓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条斯理,有条不紊,就如小溪不会轻易跑调一样,事情怎会轻易办糟

 如水匆匆

 生活是一条小河,一条匆匆流淌的小河。

 小河从不停歇,也不爱慢哼缓吟,而是一个急性子,噼噼啪啪地勇往直前,从不回头。生活也是一个快拍子啊!长江之水汹涌而至,前线的官兵哪敢轻言劳累两包沙包肩上一抬,两腿直奔前方;又一个“非典”病人被送进医院,医生,护士们二话不说,坚毅地穿上了刚脱下的白袍……

 生活正需要水的匆匆节奏啊!大事情在前方等待着要办,数不清的责任扛在肩上。只有把握分分秒秒,方能马到功成!

 如水奔腾

 生活是奔腾的大海,是热情洋溢的大海。

 生活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歌。陌生人相见的一个礼貌的点头;幸福的人对身陷困境的人的奋勇相助;节日清晨,亲戚朋友间的热情祝福……

 生活怎能少了水的奔腾奔腾的友爱,奔腾的关怀,奔腾的热情,冲破人与人间的隔膜,摧毁了人与人间的矛盾,生活之花岂不是因此盛开得更美吗

 生活有画的美丽,也有诗的浪漫,但生活还有风的粗暴,更有雷电的残酷。不过,只要我们用心去投入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生活就会如一湾清水,温柔地缠绕着你的心田……

篇三高中关于水的议论文800字

老子曾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就是水的精神———以柔克刚。

 水的精神所有的门道,都在一个“柔”字上。水形随境变,贵在灵活。金属刚强,却因其延展性而遭切割轧压,而水则连绵不绝,抽刀不断。用掌去劈,它只会激荡着水花从你手边流过,依旧高歌前行。柔者存,刚者灭,这个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一时的迂回,既不是软弱无能,也不是卑躬屈膝。绕开刀剑,以柔碰硬,是为了顽强地坚守生命,而这正是生活的根本。

 水本身既柔且韧,既纯而坚。钢铁砂石造就的楼房巍然耸立,却经不起水天长日久的冲击。何也?因为钢铁砂石的坚硬只是其外,而水能与其中的元素发生反应,使其渐渐土崩瓦解。水那坚韧灵巧的力量始终喷薄奔涌,带着亘古不变的活力。须知强大的水压甚至能切割工件,其威力不逊于任何材质。

 水的刚中潜伏着柔的智慧,这柔便是刚的能量来源。为人处世之道亦如此,即甘处下风,藏愚守拙,进而厚积薄发,攻坚克险。刘邦就是这种智慧的典范。面对气势汹汹的项羽,刘邦思及自己实力不足,亲自登门道歉,用一时的退让换得了安全发展的时机。刘邦深谙“屈伸”之道,凭着高情商与项羽周旋到底,终取天下。而项羽则“过刚易折”,他只知生当作人杰,却不懂大丈夫也应能屈能伸,最终只能血洒乌江。由此可见,老子所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谬。须知一味地压缩,水就会获得更大的反作用力,而这正是刚柔转换的关键所在!

 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是,有时韬光养晦要好过锋芒毕露。汉初匈奴不断犯边,为了安定民生,积蓄力量,汉初皇帝只得咽下不平之气,答应与匈奴和亲。一次次的忍让换来六十多年的休养,“文景之治”使得汉朝经济繁荣,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匈奴作战。于是汉武帝毅然出击,以雷霆万钧之力将匈奴赶出西域。没有先前的“柔”,何来后来的“刚”?大国外交应有水的精神,这样才能为国家缔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综合实力提高了,说话自然就硬气了。

 水,以柔之手段攻刚之强敌,以柔之方式达刚之目的,和光同尘,养精蓄锐,骨子里却铮铮不屈,胜过铁打。学习水的精神,对修身与治国都大有裨益。

 上善若水,柔者至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5442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