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种大脑训练方法帮你提高注意力

30种大脑训练方法帮你提高注意力,第1张

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大脑反应速度慢如何改善下文我给大家整理了30中提高大脑反应速度提高注意力的方法,跟我一起来试一下吧!

提高注意力训练大脑反应速度的方法技巧

1、血清素扮演着安定大脑的角色,随着日出而活跃。观看朝阳,沐浴晨光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稳定带状回,使B型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也可以使得甲肾上腺素神经系统、多巴胺神经系统等活跃起来,对于A型也是较重要的训练大脑的方法。

2、认真站立,端正姿势,行走的训练大脑方法。

行走很重要——减缓压力,纾解情绪。

3、晨浴训练大脑方法——利用对皮肤的刺激来唤醒肾上腺神经系统,同时利用其反作用来激发血清素神经系统。

缓慢而细致地对面部进行刺激——不像朝阳那样可以马上见效,但是可以刺激身体使进入唤醒状态。

被窝里的屈伸运动——激活大脑。先将脚趾屈起、脚弓弯曲,再将脚趾张开、伸展;仰面朝天,手指屈伸、脚趾屈 、脚趾屈伸,手脚同时屈伸。

4、焦躁不安时,做做拍打操来训练大脑的方法——手掌平放在大腿上,然后轻轻拍打,要有节奏。抖腿也是脑的本能要求——有节律的活动能使人镇定,达到注意力集中的效 果,但要慢下来。

5、提高注意力及大脑反应速度可以快速眼动疗法盯着显示屏的中心点,保持头部不动,只眼球转动,按照顺时针方向看屏幕的四个角,一共转两圈;然后逆时针转动。不仅可以提高注意力,还能够消除心理障碍。

6、训练大脑反应速度可以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人的身体会随着自我暗示而产生变化,自我暗示具有治愈病痛的强大力量。也是条件反射的方式之一。听到某信号进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7、训练自己一心二用的方法。

①双重数字记忆方法。

一面记数字一面判断图形位置的叙述的对错。

②语言的双重记忆训练大脑方法

记词组,同时根据叙述排列另外一组词语的位置关系,然后将词组按照正序和倒叙写出来。

③额叶的多重处理机能会随着老龄 化而衰退;多重处理能力低下时,对处理人际关系倍感棘手;因上了年纪而衰退的脑机能可以通过锻炼重振雄风。

康治本伤寒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葛根四两

以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7太阳病,发口,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8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自身,温服一升。

9服桂枝汤,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口,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白术三两,茯苓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0服桂枝汤,不汗出候,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人蓡汤主之。

1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四逆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干姜三两

上二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上二位,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12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3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4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尖皮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1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7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18发汗,若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服,再服。

19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主之。

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20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茯口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1发汗,若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2发汗,若下之后,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23发汗,若下之后,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24大黄四两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25发汗,若下之后,虚烦不得眠。若实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棉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香豉四合棉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26太阳病发汗,汗出后,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脉沉紧者,真武汤主之。

27伤寒中风,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鞭,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去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8伤寒,身热恶寒,颈项强,肋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2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于建中汤。不愈者,小柴胡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尽,温服一升。

29伤寒,心中悸而烦者,建中汤主之。

30太阳病,烦二三下之,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1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但少腹急结者,与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二合,桂枝二两去皮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服五合。

32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陷胸汤主之。

大黄六两酒洗,芒硝一升,甘遂一两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温服一升。

33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舌上燥,渴,日晡所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鞭满痛,不可近者,陷胸汤主之。

34伤寒,发汗而复下之后,胸肋满 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栝蒌根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在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5太阳病,发汗而复下之后,心下满鞭痛者,为结胸。但满而不痛者,为痞,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半升洗,黄连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6太阳中风,夏利呕逆,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肋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大枣十枚擘,芫花熬末,甘遂末,大戟末

上四味,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取一升,去滓,内诸药末,等分一两,温服之。

3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切,黄连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8伤寒中风,烦二三下之后,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黄连三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9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40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 洗,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41伤寒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42伤寒下后,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但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

43伤寒无大热,口烦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生汤主之。

44阳明之为病,胃实也。45阳明病,发热汗出,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内大黄,更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46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渴,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个擘,大黄二两酒洗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蒿,减二升,内栀子、大黄,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47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遗尿,发汗谵语,下之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汗自出者,白虎汤主之。

48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9太阴只为病,腹满而吐,自利也。

50太阳病,腹满而吐,是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酒洗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5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52少阴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53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三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5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55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膏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成汤成,去滓,内赤石脂末,温服七合,日三服

56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人生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57少阴病,咽痛者,甘草汤主之

甘草二两

上一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58少阴病,下利者,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59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白术三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60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厥,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1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一两,泽泻一两,茯苓一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62少阴病,脉沉者,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痛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64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65伤寒,脉滑,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钱(切) 大枣四枚(劈)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口父) 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你说的藏族舞蹈的膝盖的动律,就是藏族舞蹈里面最关键要掌握的屈伸,藏族舞蹈的动律习惯跟这个民族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你要对这个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藏族人民常年生活在高原高寒地带,气候恶劣缺氧,决定藏族人民的体态不是昂扬向上的,在跳藏族舞的时候,首先就要注意体态问题,才会跳的像藏族舞蹈。其次,藏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区别于农耕文化,一定要区别于江南小民族舞蹈的柔弱娇俏,想要跳的好看,要注意舞蹈时的热情奔放。在完成屈伸动律时,掌握起来并不难。你的脑海可以想像一下青藏高原连绵起伏的雪山,和无边无际的视野,这就延伸到你最需要注意的膝盖动律,切记膝盖没有完全直、也没有完全蹲死的时候,而是灵活的、平稳的、连绵不断的颤动律,切记做的有棱有角。注意了这些,相信你的藏族舞蹈会有很大的进步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梁丘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梁丘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182 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梁丘 1 拼音

liáng qiū

2 英文参考

Liángqīu ST34 [中国针灸学词典]

liángqi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梁丘 汉语拼音 Liangqiu 罗马拼音 Liangchiu 美国英译名 Beam Mound 各

号 中国 ST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E34 富耶氏 德国 M34 英国 S34 美国 St34

梁丘为经穴名(Liángqīu ST34)[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1]。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1]。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

4 梁丘的别名

跨骨(《中华针灸学》),鹤顶[2]。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梁丘,足阳明郄,在膝上二寸。

6 特异性

梁丘是足阳明经胃经的郄穴。

7 穴名解

梁指堰堤,丘即土丘,此将髀骨喻为堰堤,膝上隆起肌肉比作土丘,穴在这堰堤上边的小丘之中,故名梁丘[1]。

梁,有屋梁、车梁之义。丘,丘陵,陵起为丘。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阴市下1寸许,两筋间,屈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髌上,因名“梁丘”。[2]

8 所属部位

大腿[3]

9 梁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屈膝,梁丘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足阳明胃经的郄穴[4][5]。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梁丘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2寸处[6]。

另说梁丘在膝上三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盖骨上尽处陷中(《循经考穴编》广注)[6]。

梁丘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

梁丘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梁丘穴的位置(肌肉)

梁丘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10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外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上取穴。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处取穴;或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下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坐位,下肢用力蹬直,髌骨外上缘上方凹陷正中处即是[8]。

11 穴位解剖

梁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外侧肌。血管、神经分布同阴市(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前皮支双重分布。(参看阴市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的外侧[1]。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

同伏兔穴[5]。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通过[6]。

12 梁丘穴的功效与作用

梁丘有调胃降逆、祛风化湿的作用[1]。

梁丘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是本经气血深聚的部位,有疏肝和胃、通经活络作用,善治急性胃痛[7][2]。

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本穴可治膝痛和下肢不遂[7]。

乳痈多由胃经积热,郁于 所致,阳明经脉经过 ,郄穴又为经脉气血深聚之部位,故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并能降胃火、散结滞,而善治乳痈[7]。

梁丘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2]。

梁丘与足三里都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梁丘穴擅长治疗胃酸过多,足三里长于治疗胃酸缺乏[7]。

“阴经郄穴多治血,阳经郄穴多治痛”,所以临床多用梁丘穴治疗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疼痛性疾病[7]。

13 主治病症

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5]。

梁丘主治脾胃、股膝等疾患:如胃脘疼痛、肠鸣泄泻、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乳痈等[1]。

现又多用梁丘治疗急性胃炎、乳腺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梁丘主治膝胫痹痛,鹤膝风,胃痛,乳痈等[6]。

梁丘穴主治急性胃痛,腹泻;乳痈,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7]。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腹泄;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痛经;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1~15寸[5][7],局部有酸胀感[7],扩散至膝关节[7]。

一般直刺08~12寸[1]。

直刺05~1寸[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扩散至膝关节。

注意:不能 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

142 灸法

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 配伍

梁丘配曲泉、膝阳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筋挛,膝关节不得屈伸。

梁丘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急性胃痛[7]。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阴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痛。

梁丘配犊鼻、阳陵泉、膝阳关,治膝关节痛[7]。

梁丘配中脘、内关、公孙,治胃溃疡[7]。

16 特效

梁丘治疗急性病效果好。如急性胃炎、肠胃炎引发的突然 痛,或者突然膝盖痛时,赶紧揉一下梁丘,就会马上缓解。[8]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大惊,乳痛,梁丘主之。胫苕苕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梁丘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大惊,乳肿痛。

《太平圣惠方》:冷痹膝痛。

18 研究进展 181 治疗急性胃痛

有报道以梁丘为主穴,病邪犯胃加内关、公孙,肝气郁结加太冲,胃热盛加内庭,治疗急性胃痛。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针刺梁丘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梁丘配胃俞、针刺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5分钟,留针期间间隔捻转,经治73例,镇痛起效时间快,平均7~分钟,疼痛减轻或消失约12~15分钟。

182 治疗急性腹泻

取左侧梁丘,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腧穴上,每壮灸至患者感觉发热时拿掉,每次7~9壮,每日1次,可治疗急性腹泻。

183 对胃电波有调整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526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