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的动力,

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的动力,,第1张

1、第一次战役(三国时期)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权在进行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收复台湾

2、第二次战役(隋朝时期)

公元609年,隋炀帝又派虎贲郎将陈棱大将军率部万余人开始对台湾东征。隋军从高丰(今广东潮州)出发,先到达一鲲身(今澎湖),再抵台湾西岸中部登陆。又受到土王欢斯率部阻挡,经数场激战,隋军大获全胜,土王欢斯被斩首。

3、第三次战役(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并且派数千将士常驻。次年派水军万余众征伐台湾本岛,在击退土人抵抗后在本岛驻军下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问题,实行屯垦制度,并委派朝官开牙建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驻军。

4、第四次战役(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战的汉军六千余人战舰三百余艘前往澎湖(今台湾省)招抚当时的土著高山族。元军抵达后遭到当地土人的抵抗,无奈元军人数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气低落,终于兵败将倒剩余的汉军只能逃回大陆。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为东征大将军,率汉军水师一万五千余众战船数百艘再次进兵台湾,经过数月的激战终于一举拿下台湾本岛。

5、第五次战役(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倭寇时时搔扰中国东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万历30年),有部分被明军击溃的倭寇逃至琉球(今台湾省)岛。在明朝抗倭将领沈有容大将军的指挥下,明军在台湾近海一举歼灭大部倭寇,台湾百姓热烈欢迎登陆的明军。这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6、第六次战役(明末清初)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接见了当时从台湾逃回来的何廷斌,此人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旧部,在台湾一直充当荷兰翻译。他的到来主要是说服郑成功东征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汉化了几个世纪了。从公元1622年荷兰国就一直派战舰到台湾进行侦察和武装骚扰,1642年荷兰大举进攻台湾,荷兰人的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并打走了西班牙人。

7、第七次战役(清朝时期)

即康熙帝收复台湾。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复台湾(2049-2099),这必将成为历史。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施琅率军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施琅,何许人也?《清史稿·施琅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诸县。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十三年,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击败成功於福州,授同安副将。十六年,成功据台湾,就擢琅同安总兵。”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我用十六个字概括一下,实际上就是施琅“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一些批评者认为,施琅反复无常,不值得歌颂,甚至认为施琅收复台湾,有为父亲、儿子、侄子报仇之嫌,因此,不应该拔高施琅。 我们不禁要问,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它推动还是阻碍历史前进的步伐,而不应该归结于历史人物的个人品质等细节问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影响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评价。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大将施琅出兵台湾,一举收复,使大陆与台湾重归统一。这一历史事件,史学界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历史决策,是康熙帝反复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做出的。台湾郑氏集团拥兵自重、挟海自立,已经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多次提出“称臣纳供”、“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可以看出,郑氏集团此时已经不是要恢复汉族在中国的统治,而是要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这与当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初衷完全不同,已经不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而是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经不是施琅报不报仇的私人问题,而是国家领土面临分裂的大是大非问题。战争的决策权已不在施琅,而在清政府的统治者康熙帝。这和施琅的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施琅在防止台湾郑氏集团分裂祖国的图谋中,是有功之臣,这一点,毋庸质疑。 至于施琅在收复台湾以后,康熙帝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言论,这是与康熙帝的历史局限分不开的。在清政府收复台湾的二百年以后,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中,逐步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于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任命刘铭传为台湾第一任巡抚。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台湾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那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必须抛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4724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