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买回的中药里的蝎子肚子鼓鼓的,掰开看全是红泥。蝎子也造假?

昨天买回的中药里的蝎子肚子鼓鼓的,掰开看全是红泥。蝎子也造假?,第1张

这是卖蝎子增重的一个伎俩。先让蝎子晒太阳,不给水喝,然后再放入泥土中,因为蝎子的呼吸孔在腹部,所以怕水,只能食取湿润的泥土来解渴,因此导致肚子里泥土增多,增加了蝎子的重量。而蝎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在蝎尾,所以并不影响药用。

中医关节病研究资料(Water版)3

中医翁-Water

博闻深思,孤独求败

来自专栏中医专病研究资料

《邓占元医萃》

63页,痹症

{18}

王XX,男,40岁,工人。

  患者十天前雨中赶路,全身被湿,回家后即感不适,身痛紧如裹,未引起注意,照常工作,一日前突感腰腿酸痛难忍,牵连右臂部及右腋下,动则疼痛加剧。今晨来诊,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此属寒湿痹证,治以祛寒止痛、活血通络,用程氏蠲痹汤加减:独活12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元胡12克、制乳香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0克、青风藤12克、松节15克、甘草6克,四剂。

  二诊:服药后腰背酸痛大减,但右膝关节仍感痛楚,右下肢不能伸直,伴酸麻无力。药已中病,击鼓再进:秦艽10克、桂枝6克、麻黄4克、杏仁10克、制乳香10克、赤芍10克、松节12克、川牛膝10克、青风藤12克、元胡10克、甘草6克,四剂。

  三诊:腿已能伸直,可行走一段路,尚有酸困无力之感,此为寒湿之邪未净。湿邪缠绵难愈,以祛湿之麻杏薏甘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12克、薏仁25克、白术10克、防己10克、川牛膝10克、蚕砂10克、木瓜10克、甘草5克,二剂。

  四诊:已能步行就诊,有时小腿酸,此乃邪未退净,正气已伤,气血有滞。拟扶正与祛邪、补气与活血并治。处方: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川芎6克、黄芪30克、红花10克、灵仙12克、川牛膝10克、防己10克、青风藤12克、松节12克、甘草5克,八剂。

  续后再以舒筋通络、调和气血药酌情加减运用。共服药三十余剂,恢复健康。

  〔按语〕冒雨急走,疲乏劳累,寒湿入侵,闭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济生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故肢体、关节酸痛难忍,动则加剧,肢麻沉重,难以步行,舌苔白腻。

  治寒湿痹证,选祛寒止痛、活血通络之程氏蠲痹汤最宜。麻桂温经散寒、通达四肢,芍药、元胡缓急而止痛,秦艽、独活祛风湿,苡仁、杏仁渗湿,牛膝、松节强壮下肢,青风藤专治筋骨拘急疼痛、不易屈伸,后期合用扶正之品,而取显效。

Water按:

《医学心悟》“蠲痹汤”:

羌活、独活各一钱, 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二钱。水煎服。

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风气胜者,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萆、苡仁。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肉桂,加黄柏三分。

67页,流痰(胸椎结核)

{19}

李XX,女,34岁,干部,已婚。

  1968年发现胸椎结核,在东北X医院经石膏床治疗八个月,稍有好转;一年后因怀孕又加重,再次诊断为胸椎结核,当地治疗无效,于1971年8月12日转入呼市医院外科治疗,仍诊断为胸椎结核,右腋下脓肿形成。保守治疗月余,疗效不显,邀余会诊。

  初诊:1971年4月15日。

  面色暗淡无华,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自述潮热盗汗、食欲不振、腰背疼痛。右侧腋下破溃,米泔样腥味脓汁渗出。舌质淡瘦,苔白滑,脉沉细而弱。此系久病气血皆虚,阴寒凝滞。阴血虚衰则潮热盗汗;气虚则乏力脉弱、少气懒言;阴寒凝滞则发为流痰阴疽。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熟地15克、砂仁5克、鹿角胶10克(烊化)、麻黄3克、白芥子12克、姜炭2克、肉桂3克、枳壳10克、甘草3克、秦艽3克、地龙9克,十四剂。

  4月29日复诊。服上方十四剂后、右腋下破溃处脓汁渗出大减,有疼痛感觉,此为由阴转阳之佳兆。改用补气培土、健脾助阳之补中益气汤加味:炙芪30克、党参12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炒白芍13克、升麻3克、柴胡5克、鸡内金10克、桂枝4克、枳壳7克、白术10克,六剂。

  5月9日三诊。进上方六剂后,症状减轻不明显,遂于上方中加入炒香附15克、元胡12克,再服六剂。

  5月22日四诊。恰逢月经来潮,用调和气血、健脾和营之逍遥散加减:当归10克、炒白芍12克、云苓12克、柴胡6克、焦术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芥穗5克、党参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十剂。

  6月5日五诊。腰背时疼时止,右腋下溃破痊愈,无脓汁渗出,食欲增加,精神佳,舌脉转正常。停服汤剂,以十全大补丸及人参归脾丸,早晚分服各一丸。

  6月25日六诊。恰逢月经刚过,尚正常,患处皮肤色红嫩,新生肉芽长出,无疼痛感。X光片显示:胸椎骨质破坏部分已钙化,继服以上两种丸药调理。

  7月24日痊愈出院。

  〔按语〕“流痰”病亦称“骨痨”或“疮痨”。此病侵蚀骨质,难以治愈,现代医学多以手术治疗,但常因治疗不彻底前复发,部分患者不愿意手术治疗,求服中药。用阳和汤治疗此疾,颇多效验。此患流痰病日久,正气已衰,治当攻补兼施,用阳和汤、补中益气汤先后续服,待正进邪却后再调和气血,并理阴阳。阳和汤补而不滞,为增强疗效,可加减化裁。此患溃处流出脓水量多,故加白芥子量,痛甚则佐入元胡,加黄芪为敛疮,佐砂仁则补而不腻。正气大伤,不能急于求成,后期用丸剂缓补,使体力渐复,经百余日治疗,终于治愈。

Water按:

《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熟地一两,肉桂(去皮,研粉)一钱,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

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如治乳癖乳岩,加土贝五钱。

马曰: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

68页,流痰(腰椎结核)

{20}

李XX,女,18岁,学生。1975年4月8日初诊。

  腰痛两月余,以右侧为甚,夜间加重,活动不便,精神欠佳,伴骨蒸潮热,食欲不振,体弱无力,闭经。检查第四、五腰椎右侧明显压痛,局部漫肿不红,舌质淡红,苔白,脉弱小而数。证属肾虚频凝、风寒阻络。治宜和阳通滞、散寒化痰: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姜炭3克、麻黄3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6克(烊化)、公英18克、威灵仙9克、鸡血藤15克、秦艽10克、甘草3克,六剂。

  4月20日二诊。疼痛减轻,活动灵便,舌脉如前。上方中加白头翁30克,继续服十剂。

  4月28日三诊,腰痛消失,活动灵便,腰椎右侧仍有轻微压痛、舌苔薄白,脉弦细略弱。此正气不足、寒痰滞留,前法加补气扶正之品: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6克(烊化)、秦艽10克、黄芪60克、炒山药30克、甘草3克,六剂。

  5月11日四诊。腰椎右侧压痛已不明显,精神尚佳,饮食及睡眠均好,舌脉如常。上方改肉桂4克、黄芪30克继续服六剂。

  守上方服药十余剂后,请症状消失,体力恢复,病未复发。

  〔按语〕患者先天不足,肾虚骨寒,加之风寒侵袭,痰浊凝聚,风痰阻络,气滞血瘀,发为流痰,初治和阳通滞、温补开腠,用阳和汤标本兼顾。方中熟地、姜炭、肉桂、鹿角胶等温阳补虚,麻黄开泄腠理以祛邪,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灵仙散寒消结,秦艽祛风兼制药性之燥,公英、鸡血藤化瘀通滞。

  为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之效,二诊时加白头翁。服药十余剂后堵症状缓解,惟压痛如故,此一因正气素虚,二则多用发散之品攻邪,耗气难免,所以减麻黄、姜炭、灵仙诸品,而加入大剂量黄芪以助正敛疮。由于辨证处方切合病情,患者坚持服药,终使流痰重病在较短时间内获愈。

70页,流痰(右跟骨结核)

{21}

齐XX,女,24岁,演员,已婚。

  患者因右足跟疼痛半年,加重两周,行动不便而住X医院外科,确诊为右跟骨结核,外科建议手术治疗,本人愿服中药,邀余会诊。

  初诊:1962年秋末。

  右足跟皮色暗紫,触之冰凉,局部漫肿,似有皮与骨分离之感。夜间骨蒸盗汗,而黄消瘦,月经不调。右足跟疼痛时作,痛时热敷可稍绥解,或抱足搓摸也觉舒服,舌质红,苔白滑,脉细无力。此肾虚寒侵、气虚骨空、瘀血阻络之证。治宜温经散寒化痰、补肾益气壮骨:麻黄3克、熟地15克、丹皮10克、白芥子10克、姜半夏9克、姜炭3克、川断10克、补骨脂13克、黄芪30克、生甘草5克、鹿角胶6克(烊化),十剂。

  再诊:服上药之后病情变化不大,患处有波动感,舌脉如前。自思患者病程较长,寒邪深入,非温热重剂,难以从阴转阳,故于上方内加入制附子12克、生薏仁10克,继续服十剂。

  三诊:自觉大有好转,足跟已不疼痛,活动自如,唯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苔白,脉细数。此因流痰日久,寒蕴化热,灼伤肾阴而成阴虚火旺之证。故于上方中减燥热之品,加滋阴清热药以治:麻黄3克、生地12克、生甘草3克、白芥子10克、补骨脂13克、丹皮10克、黄芪15克、秦艽10克、银柴胡10克、盐黄柏6克、苡仁10克、鹿角粉6克(冲服),六剂。

  四诊:脉证同前,守方再进六剂。

  五诊:夜热心烦、神疲不寐减轻,唯觉足膝无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久病气血两虚,应阴阳并调、气血双补,每周服前方两剂,间服人参养荣丸早晚各一丸,淡盐汤送服。

  患者经两个多月治疗,连续服药50余剂,诸症消失,漫肿吸收,X光片复查:右跟骨骨质钙化,临床治愈。

  [按语]患者病久正气已伤,证属虚寒。初服温补开腠之阳和汤散寒化痰,热药量小,故收效甚微。次诊针对病本之阴寒虚,阳和汤中加入大量附子从阴转阳,配入苡仁化痰排脓、疗效较著。后因热灼肾阴,阴虚火旺,故佐滋阴清热之品,配以调补气血,益肾壮骨药物。坚持服药,终使冷脓肿自行吸收,骨质钙化,免除了手术之苦。

82页,(儿科)痹证

{22}

孙XX,女,13岁。1975年3月10日初诊。

  两个月来左膝疼痛,渐及两膝两踝,运动欠灵活,天寒尤甚。经中西药治疗,仍时轻时重,未能治愈。查两膝关节压痛明显,踝关节稍肿,运动受限。舌苔白薄而滑,脉缓。证属风湿阻络,用祛风湿、散寒邪之法:桑寄生12克、独活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2克、苍术10克、木瓜10克、桂枝8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苡仁10克、忍冬藤12克,十剂。

  3月21日二诊。关节肿痛稍减,两踝关节仍痛,持重行走时尤甚。舌质如常,苔薄黄,脉沉缓。再予活络利关节之剂:青风藤8克、红花6克、秦艽6克、海风藤8克、木瓜10克、乳香3克、川牛膝10克、没药3克、松节6克、生侧柏10克、木通6克、防风5克、羌活5克,十剂。

  3月31日三诊。下肢疼痛减轻,膝无不适,行走自如,步态正常,持重时踝部稍有酸胀感。继服活络利关节之剂:川牛膝8克、防己6克、防风6克、青风藤8克、秦艽6克、松节10克、杭芍10克、当归10克、桑枝12克、宣木瓜10克、丝瓜络10克,六剂。

  4月12日四诊。下肢已无不适,仅在过劳后踝关节稍有磨擦感,舌脉正常。上方六付,间日服一剂巩固疗效。

  〔按语〕风寒湿三邪是痹证的主要原因,儿童以热痹居多,因为风寒易于从阳化热。本例施以祛风活络利关节之法着重用侧柏、防风、青风藤、羌活散风活络,红花、乳香、没药、水瓜、秦艽活血止痛舒筋,松节、牛膝、木通逐湿利关节,收到良好效果。

《临证实践》(李凤林)

Water按:以下节选,皆出自儿科分类。

38页,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范围。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的两种。急性的多属于热痹,慢性的多属于风、寒、湿痹。

一、病因病理

  由于体虚阳气不足,不足则表虚,表虚则卫阳元气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素问·痹论》)。如风气偏盛,疼痛游走不定,或见恶风发热,自汗,称为风痹;风盛则动,风者善行数变,痹久可传为筋痹。寒气偏盛,疼痛剧烈,痛有定处,称为寒痹,寒盛至骨,寒则血凝泣,痹久可传为骨痹。湿气偏盛,痛虽不甚,但肢体沉重难移,活动不灵,甚则关节、胫(jìng,小腿)部湿肿,称为湿痹;湿邪性质粘腻,湿气蓄留,不易升散,痹久可传为肌痹。若湿邪留恋不已,与风邪结合,称为风湿,与寒邪结合,称为寒湿。若嗜酒辛辣,热蕴中州或因风寒客邪不解,久蕴化热,与湿邪结合,则称为湿热痹。

二、辨证治疗

1、风痹(行痹)

症状:全身或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便,或有恶风发热、自汗,甚则腰脊痠软。

检查:脉浮缓,舌苔薄白,听诊心肺正常,四肢运动时而异常、时而正常。

治法: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处方:五痹丸(见207页)、通络汤(见196页)。

2、寒痹(痛痹)

症状:全身或四肢关节疼痛较剧,痛而不移,关节屈伸不便,运动时关节吱响,喜厚衣絮,得热则减,得寒血凝则痛剧,运动时痹痛则减,沉静时痹痛则增。

检查:脉沉迟或弦紧,舌苔薄白,四肢关节有的不能高抬弯曲,皮色不变,走路跛行。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处方:三七血红散(汤,见207页)、五痹丸加桂皮附子。

3、湿痹(著痹)

症状:全身或四肢疼痛沉重,肌肉、皮肤麻木不仁,关节红肿热痛,有的关节积液,不得屈伸,行路困难。

检查:脉沉缓,舌苔白腻、关节浮肿,有压痕。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化湿。

处方:苍柏汤(见203页)、泻白胜湿汤(见211页)。

4、热痹

症状:全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不可触,痛处红肿灼热,关节肿胀,动则痛甚,并有发热恶风,或有骨蒸烦热。

检查:脉弦数或细数,舌质鲜红,舌苔黄燥,有的关节痛肿、畸形、不能行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风、消壅散肿。

处方:黄柏苍术汤加味:黄柏、苍术、南星、桂枝、防已、灵仙、桃仁、红花、胆草、羌活、白芷、川芎。神曲、乳香、没药。苍柏汤(见203页)。

典型病例:杜X,男,6岁。

{23}

病史:腿痛两个月,双膝关节痛,有时串痛,不红不肿,走路不便,无汗,服药无效。化验血沉一小时14毫米,抗链球菌试验800单位。

检查:脉浮缓,舌质正常,听诊心肺正常,走路玻行关节均正常。

治法:活血祛风、通经利窍。

处方:五痹汤四剂。

复诊疼痛已愈,走路右腿不方便。前方加附子服八剂,再诊请症痊愈,走路无妨。

复查血沉一小时9毫米,抗链球菌试验500单位以下。口服加味消瘀散、参苓白术散巩固之。

Water按:

以下方药,从其著作找出,附于下文。

五痹丸(验方)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痹症)。

〔处方〕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紫草根90克、乌梅肉60克、金银花60克、制乳香90克、制没药60克、羌活60克、桂枝90克、透骨草60克、红花60克、当归90克、甘草90克

〔制法〕共碾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8克。

〔用法〕成人每服一丸,日服二次,黄酒为引。

〔备注〕孕妇禁服。体壮邪实者,服药后微汗。生川乌、生草乌不宜超量。

通络汤(验方)

〔适应症〕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痉证、中风证等。

〔处方〕当归10克、红花6克、牛膝6克、全蝎10克、丝瓜6克、葛根10克、天麻6克、僵蚕10克、钩藤6克、鸡血藤10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两次。

〔用法〕1~7岁每服20~30毫升,8~15岁每服40~50毫升,成人服100毫升,日服2~3次。

〔备注〕此药剂量成人可加量服,孕妇禁服。

三七血红散(验方)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处方〕当归尾90克、制川乌90克、乳香珠90克、没药珠90克、血竭90克、西红花30克、汉三七90克、麝香15克、自然铜90克、骨碎补90克

〔制法〕先碾研粗料,再研入西红花、麝香、血竭。合匀后,每包3克,蜜封备用。

〔用法〕成人每服1~2包,黄酒或白酒送服,日两次。

〔备注〕孕妇禁服。忌食豆类食物。

苍柏汤(验方)

〔适应症〕关节炎。

〔处方〕苍术15克、黄柏15克、制川乌9克、红花9克、没药9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甘松9克、桂枝9克、防已9克、牛膝9克、细辛3克、益母草12克

〔制法〕水煎二次,每次煎100毫升。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日服两次。

泻白胜湿汤(改革方)

〔适应症〕白带症、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桑皮12克、地骨皮9克、粳米9克、羌活12克、独活9克、川芎9克、蔓荆子12克、藁本9克、防风9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2~8次。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小儿酌减,日服二次。

〔备注〕无粳米以大米代之。血瘀者加桃仁、红花。白带属寒象减骨皮加小茴香、川楝子。

《三十年临证探研录》(邹孟城)

历节风痛误药辨治

{24}

  岳父业于金融。七十年代初年方半百,奉命支援外地建设。由于环境简陋,寒湿易侵,渐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当地所用,尽祛风辛燥之剂。病益笃,来沪调治,始得好转,又急于因公返回。余特书“简述”一文,以供当地医家参考,惜全未采用,及至四肢关节肿胀强直,行动惟艰,始退休回沪,虽勉力调治,终觉良机已失,心长而力短矣。今将当日原文录下,以志其事。

  岳父年逾花甲,形体瘦瘠,早岁辛苦劳碌,调养失宜。是以羸弱之质,时患肢节疼痛,劳伤内损固有之,风寒外入亦有之,因病小而忽诸。久而不治,厥疾乃甚。浸至二年前春夏之交,一身肢节尽疼痛如虎咬,手指关节既肿且大。饮食起居,艰于自理,是为历节风痛也,西医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经中西医选治,汤丸并进,而又举凡针灸、导引、按摩、运动之法,靡不施行,终鲜效机。及至盛夏,病不少减,行动困惫,肌肉尽削。暑本湿热之气,常人受之,犹汗流不辍,而岳父滴汗不淌,浑身不适,难可名状。因思风邪闭于腠理,不开鬼门,病何以祛?遂投《金匮》乌头汤(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白蜜),汗仍不露。方中加入桂枝,助麻黄以迫汗,各用3g亦不知,渐次递加至麻黄12g、桂枝9g,始得通身津润,病势由是而顿挫。却见肌肤亢热,夜剧昼轻,脉弦而细,乃是阴伤血燥之征。频进养血祛风,虚热除而痹痛不瘥、节肿不消。旋因公返回外地,在彼所服近百剂,率皆独活防风灵仙秦艽之属,一派祛风辛燥之品。虽稍益参术,总是杯水车薪。嗣(Water按:嗣,随后)即膺胸大痛,俯仰维艰。石顽云:“上虚而痛者,心脾伤也。”得无为此说法乎?彼医以葡萄糖静脉滴注,持续旬余始趋安可。继而仍服益气祛风之剂痹痛稍减,但心悸怔忡、足跟疼痛不可着地之病生。羸瘦少气,纳谷不馨。越数月回沪,视脉弦大挺劲,察舌胖大淡嫩,苔薄腻而略干。窃思病逾年半有奇,今已伤及先天,纵观症情脉舌,显然肝肾亏损,此张景岳论之详矣。更参孙一奎《生生子医案》治法,拟方予服:

党参12g、熟地12g、枸杞子30g、炙龟板12g、鹿角胶9g、五加皮6g、苍耳子6g、黄柏45g、生苡仁12g、淮牛膝12g、杜红花3g

  以地杞龟鹿滋肾而扶本,党参益气而助之;加皮苍膝强筋骨而祛风;黄柏苡仁清消肢节之肿;红花—味通利血脉之痹。以此加减,药未兼旬,而病愈强半。复因公务紧要,返回办事,徒步跋涉数十里,足踵居然不痛。事竞返沪,照服前方,至今尽三十余剂,痹痛又减,除十指小关节晨起略有肿胀外,余处皆舒。胃纳也开,心悸亦宁。舌象虽未复常,而六脉逐现柔和。此先天之真元渐充,后天之胃气来复,是佳兆也明矣。倘能不违前方之意,不离前方之法,随症情而略加增损,则沉疴除去之日,可克期而待也。

  按:岳父之病,以彼医固执己见,用药始终不离羌独灵仙,而“沉疴除去之日”终未来到。服药愈多,病势愈甚。患难症而遇不学无术却又刚愎自用之辈,不亦悲夫!罗谦甫《卫生宝鉴》有句云:“活人之道将与相,一且在己权非轻。”古人又云“不为良相,宁为良医。”是以医虽小道,而重任独肩,尤其患者危急之际,医操生杀之权,故临证之时切切不可师心自用也。余不敏,时时识此以为鉴戒,不敢放任自流。

《疑难病治验》(李凤翔)

71页,腿痛验例(坐骨神经痛)

{25}

患者史XX,男,38岁,干部,住山东成武造纸厂。

主诉左腿痛一月余。

病史开始左臀部酸痛,逐渐向下蔓延,沿大腿外侧,痛甚时犹如触电般,直至足小趾尖部。严重影响行动和睡眠。在某医院确诊为坐骨神经痛。

治疗经过开始时注射维生素B12,痛甚给止痛片类以济急,后又注射强地松龙及内服强地松等,能起临时止痛作用,不能根除,至今一月多。

现在症状及治疗左腿疼痛,脉沉弦而紧,舌苔薄白。据脉理诊断为寒痹。给桂枝芍药知母汤三十剂。

  方药与方解,见下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郝某病案中。依方服至八剂后,逐渐减轻,至二十四剂,疼痛基本消失。依方又服六剂获愈。

分折《内经》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痛则游走不定;其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甚而固定不移;其湿气胜者为着痹,酸痛而重。此证的疼痛既放射似乎游走;又酸痛而固定不移,确无沉重感,脉沉为在里,脉弦主寒主痛,脉紧为外邪束闭。此证既有内寒,又有外寒,内寒为重,外寒较轻。寒中于里,寒借风而入;风中于表,风中亦有微寒。故采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尪wāng,①骨胳弯曲不正;②孱弱;瘦弱)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疼痛较甚,寒邪已经入里,本不可能短时治愈,正值夏季火令当旺之时,气温大热,对治疗有资一助,故三十剂获效,若时值寒冬,恐难成功。历节正证,是风寒与血相搏,其治法不外乎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兼补虚。此方之所以获效,是桂枝汤去枣,能调和营卫以通行经络,并能保心气以养血;加附子以破寒结而止痛;配干姜、白术温脾阳以通四末;得防风以行脾气;麻黄通阳以透表,使内寒从内而外解;知母以调其阴阳。内寒得温以散,从里达外,缓缓而出。又加天气相助,热则血管扩张,肌肉疏松,腠理毛窍开,邪散而疼止,营卫调和而自愈。观察一年多无复发。

73页,痹证验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26}

患者郝XX,男,19岁,学生,住包头市昆区反修路16街坊34栋1号,1979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周身关节肿痛三年多。

病史从76年元月开始,手指关节肿痛,后逐渐加重并发热。肿痛渐及肘膝和足趾关节,步履艰难,气侯变化明显。饮食减少,身体蠃瘦,至冷已有三年之久,经过中西医治,从未见效。

治疗经过曾经住包头市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曾用激素(强地松类),结合针灸。用中药计八十余剂,多为祛除风湿的灵仙、鸡血藤、海风藤、追地风、千车健、薏苡仁、乌蛇等及活血止痛的当归、红花、木瓜、牛膝、乳香没药等。

现在症状及治疗周身关节肿痛而不可触近,每天起卧穿脱衣服,全家长帮助,起坐困难。面憔体瘦,关节肿处触之发热,脚肿如脱,手指关节略有变形,饮食欠佳,二便尚可,脉沉紧,舌苔白腻。遂断为阳气不足、寒邪外闭、风湿内蕴所致。以温阳祛寒兼除风湿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羌活、薏苡仁、红花治之。

桂枝12克、白芍12、知母12克、白术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麻黄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羌活10克、红花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二次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十剂。

  7月25日复诊:诸肢节痛已大减,脚肿已消,行动灵活,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脉象涩滞,舌质有瘀斑而苔白。遂断为风寒湿三邪已去,瘀血停留。应以逐瘀为主,用身痛逐瘀汤加桑寄生、桂枝。

秦艽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没药10克、当归15克、灵脂10克、香附10克、牛膝10克、地龙12克、桑寄生15克、桂枝10克,水煎二次服,间日服一剂,连服十五剂。

  9月2日三诊:一切好,惟内踝肿,足无力,脉沉缓,苔薄白,饮食大增,小便多,身体轻硚(通跷,qiāo),能自骑足踏车行走。改用甘草附子汤加当归、黄芪、党参、防己十剂,隔两日一剂。

  12月2日四诊自诉停药四十五天,一切好,惟骨节按之痛,并发痒,时起小疙瘩,多在关节部。手足指尖发绀(gàn,红青,微带红的黑色)。此属血中有瘀,嘱其再服前方二十剂,隔两日一剂而愈。

  1980年6月信访,已全愈,身体健康,正在攻读,谁备参加高考。

分析此证属于痹证范畴,也叫“历节风”或“痛风”,还有“自虎历节”之称。乃因疼痛遍历关节,犹如虎啮之状。缠绵不已,日益增重,拖延三年之久,骨质稍有变形。虽有激素类药物维持,减量则增重,且肿痛较甚,遍历关节。故断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病,且以寒湿为主。脉象沉紧、舌苔白腻,亦是见证。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薏、羌、红花以辅助。此方配伍严谨,而有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的作用,疗效超过一般。用于坐骨神经痛、风湿热等,亦有较高的疗效。桂枝能和营通经,保心气以逐水,宜通阳气以化阴邪,故为君;配芍药能破血中之凝结以止痛;知母以治郁久化热之阻隔,除邪气以祛肢体浮肿之水,为此证之要药;湿阻于下非发散不能为功,故用生姜发散;麻黄、防风祛风除温于毛窍,使缓缓似汗而出;白术、桂枝以治水阻;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甘草和中以通肠胃之结,治中州以运四旁,使诸肢节瘀阻得通;又恐不及,故加红花以活络脉,羌活以通行上下,散肌表八风之邪;因系三气杂合于筋骨血脉之中,又恐久必蒸而化热,故重用薏苡仁以舒筋利骨,滋养阳明,配伍芍、甘、知母以和阳明之血,润宗筋而利机关,其证可平。三十剂后虽肿消痛大减,然而脉象涩滞,舌质瘀斑,知是三邪(风寒湿)去而瘀血留,故改用身痛逐瘀汤以打扫阵地。继则用甘草附子汤加参、芪、归、己补气养血重建家园,使元气恢复。老子云:“大乱之后,必有凶年。”我认为,“大病愈后,必有余殃。”故用身痛逐瘀以清残余,此即邪去正复之理。经追访两年多,虽历冬春亦未复发

理想的蝎窝应当满足3个条件:

1、一年四季能满足蝎对温、湿度的要求;

2、能避开天敌的侵害;

3、能安全度过盛夏、严冬、暴雨和干旱等恶劣气候。

野生蝎子在选择蝎窝时多选在植被稀疏的山坡上,石缝下有充足的土壤,表层的石头为深色片状,与日光近于垂直,厚度为2-4厘米,窝内有大小不等的石缝,适于大小不同的蝎子隐藏。

扩展资料:

蝎子喜欢恰好能容纳它身体的窄缝,被腹能与缝壁接触。繁殖期的母蝎要选择大约为自身大小的4倍的空隙。狭缝可免受大风、干旱和强光的侵袭,也能免于一些大型天敌的袭 击。但当土壤湿度过大,温度较高时,由于氧气的缺乏,蝎往往被迫离开狭缝,移向接近地面的较宽 阔的空间,蝎窝内还应有条通向地下的30厘米以上深度的通道,便于冬蛰。

蝎子对剧烈的振动和过大的声响非常的敏感。比如在吃食的蝎子听到声响后,有的会弃食逃走, 有的则钳着食物惊慌地跑进窝穴中;而正在交尾的蝎子多数会中止交尾;产仔的将产下的仔蝎扔下不 顾而逃之,也有的母蝎会将爬到背上的仔蝎甩掉,更有的会引起相互残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0369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