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子对长辈行的礼

古代嫡子对长辈行的礼,第1张

拱手或者作揖。

拱手 也称“拱”、“作揖”。汉放等的交际礼节。见面时,双手合抱举前,向对方致意。上古时已有此俗。最初大概是模仿带手枷的奴隶,意为原作对方奴仆,供其使唤。今有些老年人也行此礼。武术比赛、街头献艺时,或演员上场亮相时也行此礼。

九宾 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脱帽礼 这个礼节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时至今日,行脱帽礼已经在美国很罕见了,部分的原因是社交礼仪已不那么严格,另有部分原因即人们也不怎么戴帽子了。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对女人脱帽行礼还是司空见惯的,不论在室内还是搭电梯,男人们都要脱帽。(在1949年,已知最早的电梯礼仪准则里这么说:不计其数的女人抱怨男人们在人群中行礼时总打到她们的头,因此男人们不要脱帽了。)但是在18世纪,人们认为室内戴帽是不礼貌的。男人给女士们打招呼时应该脱帽,接着应该再戴回去。这么做的原因太简单了。首先,在大多数的历史中,帽子是所在阶层的标记,也是社会地位的可见标志。戴帽的传统可溯源至古罗马时期。那时,头上的盖饰是社会或政治优越感的标志。其次,要是把帽子抓在手上,拔剑就不方便了。

  正如头上改上什么标志着某种优越感,则不加盖饰就标志着某种服从了。从中世纪早期以来,脱帽——不论这帽子是布做的还是金属的——都表示服从。这种风俗的原始意义在以下的一些表达中就有所反映,如with hat in hand,意为“对……膜拜,言听计从,尽极承欢”;I take my hat off to him 意为“我对他表达仰慕之意”。

脱履袜 古代起居礼俗之一。六朝以前,器具不备,人们皆坐于地上,而铺以席,故入室前必脱履于户外,以保持室内清洁。礼仪规定,臣子见君也须跣足,掾吏见丞相,则须去履,表示恭敬。至于朝会及祭祀大礼,例皆跣袜。魏晋时人喜坐床榻,坐时也多不着袜。唯君主优待重臣,如汉初特命萧何可“剑履上殿”。降及六朝,加九锡之权臣,赐爵上公,位在群臣之上,即将改朝换代,皇帝亦多特许“剑履上殿,赞拜不名”,以为优渥。至唐代,寻常入朝,已皆着履或靴,唯祭祀尚有脱袜赤足以为至敬者。《后汉书列女传》:“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蔡)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衰,众皆为改容操感其言,乃追原祀(董祀,文姬夫)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徒行,即赤足而行。清赵翼《陔余丛考脱袜登席》:“古人以跣足为至敬也。”又《着靴》:“古以脱袜为敬,其后不脱袜而但脱履,又其后则不脱履,最后则靴为朝服,而履反为亵服。设有着履入朝会及见长官者,反为大不敬,更无论乎跣而见也。”亵服,便服。

跪拜礼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打千 原是满族礼仪风俗,后是清代男子向人请安时所通告的礼节。流行于全国各地。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于作揖、下跪之间的礼节。

  “打千”是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行的礼节。打千礼自古一直传到今天。平时,晚辈见长辈行此礼,儿女久别父母后见到父母时要行此礼。此外,老人之间也行此礼,所不同的是,在一方向另一方打千时,对方也同时“打千”,即“答千”,而年轻人向长辈“打千”时,长辈只是吭一声就算应礼了。锡伯人的“打千”礼只限于本民族内使用,妇女间亦不行此礼,但男性长辈向同辈妇女行此礼时,对方也须作出“打千”的样式应礼。

  跪礼和磕头为大礼,除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重大场合外,其他场合不行此礼。一般见面时,平辈之间握手,对长辈仍行打千礼。

  锡伯族最注意讲究说话音调,其谚语说:“好话坏在音调上。”应答要和气,否则会处处受到指责和议论。

  在锡伯族的传统美德中,尊敬老人,爱护幼小是最高的风尚之一。

  锡伯族是个崇尚整洁的民族,“笑破不笑补”。同时,他们非常注意保护水源。

  “尊客、好客”是锡伯族礼节中最重要的一项。客人到来,主人必须出门迎接;客人走时,要送到院门。接待客人要周到,否则人们会说这家主人不懂礼节或不尊重客人。

蹲踞 蹲,即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踞,有蹲或坐之义。踞与居通,即蹲之义,《说文》云:“居,蹲也。”同书足部又云:“蹲,居也。”此为蹲踞同义。《史记·高祖本纪》云:“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此“踞”为坐之意。所谓“踞坐”是也。即坐时两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蹲踞皆为耸膝不敬之坐。《论语·宪问》云:“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夷”作“夷踞”。观《后汉书·郭林宗传》述茅容与同辈避雨树下云:“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可以知之,夷俟,即蹲踞而不出迎之谓。所以,孔子责其不恭,欲“以杖叩其胫”。然君见臣,亦可用之,不能责之以礼。《吕氏春秋》卷十五《下贤》云:“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返,见翟黄,踞于堂而与之言。翟黄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

跪安 跪安是皇室礼节,普通旗人家庭不使用。譬如皇帝召见大臣时,大臣必须行跪安礼,做法是先迈左腿,右腿跪在地上,收左腿,直力上身,然后起右腿站起来。跪下时并不叩头。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蟹)泽(蟹)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四拜古时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时行四拜礼,近别时行揖礼。

  民间又有人三鬼四之说,即为上司、长辈行叩拜之礼时要磕三个头;而为死去的亲人行叩拜之礼时要磕四个头

敬坐毛皮垫鄂温克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客人到家中,在主人摆好的毛皮垫上坐。毛皮垫放在哪里,客人传人地在哪里,不能挪动,否则便视为失礼。

守节旧时指不改变节操,特指妇女受封建宗法的强制或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在丈夫死后不再结婚或未婚夫死后终身不结婚。

  夫死后,立志不嫁,坚守贞操,抚育子女,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儒家礼教对妇女“从一而终”的要求,不但丈夫生前贞节,死后还要守节。表彰贞妇始于汉宣帝,但真正成为习俗是理学提倡和官方表彰的结果。理学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改嫁就是失节。元、明两朝特别鼓励殉烈,清代更重视寡妇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表彰节妇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表彰守节给家族带来荣誉,却给妇女带来痛苦,《清史稿列女传》载一90岁寡妇,自述七十年每天劳作不息,为的是液能成眠;一次液醒寂苦难耐,就用锥子扎自己的手掌,留下疤痕。

小殓旧时汉族丧礼仪式之一。指为死者穿着尸衣(殓服)。在古代,小敛在室内,设帷。为死者着衣址九套。敛毕移尸于堂。旧时孔府死人,三日小敛时为死者穿常服;五日敛时为死者换官服;如为女子,则凤冠霞帔,口含珍珠,身上撒香料。然后用绸子将死者从头到脚裹起。 女用绿绸,男用红绸,连裹三层,最外用一层白绸,装敛完毕,即厅入殓。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引《萧山问俗记丧礼》:“敛,人初死,停于床,丧属跪而号哭祭后,乃面西停于堂。至液,僧或道踵于门,各事其事,或由丧家自雇,或为亲戚所赠,铙钹钟鼓交作,至晨乃已,意盖散抑郁之气也。如是或一液、三液、五液,以至于七液,视家之贫富,时之寒温而定,大约何日大敛,则何日已耳。又命门眷合日时以敛。其敛也,或布或绸,皆须全套,不能丝毫混乱。将敛,亲属一二人,为之沐浴著内衣。亲属各人,各为梳发三次,然后加外服,次第为之著就,以衾围之,至吉时,然后敛(大敛)。”

  殓。殓通敛,为死者穿衣换铺盖叫小殓,人棺叫大殓。小殓之前为死者沐浴,也叫“抹尸”,有干干净净离开人世走向来世之意,从卫生的角度讲这一程序也是有必要的,故今天人们仍固守着,而且做的比过去更完善,比如过去人们用酒,今天人们使用酒精等。小殓之后,人们往往还在死者手里、口里放上一些东西,还要用布条扎住死者的两臂和小腿。手里拿东西意为不能空手上路,口里衔东西意为不能空腹上路。捆扎手腿是怕死者“惊尸”,“惊尸”挺可怕的,其实就是尸体痉摩,尸体痉挛是一种尸体现象。尸体还有一种自溶现象,往往从口、鼻、耳、肛门等排出污物、浊气,所以,现代丧事中,人们用药棉堵塞。小殓之后就是大殓,大殓就是入棺。人棺不等于盖棺定论,棺盖一定要错开放。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对死者还抱有一线生还的希望。在提倡火葬的今天,小殓之后就要送入医院的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停尸间冷藏起来。

饯行亦称“饯别”,宴饮礼仪。亲朋好友欲远行,置办酒席,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别。

祝酒宴饮礼仪,指宴席上宾主互相敬酒,以示祝福、庆贺。通常先由主人向来宾敬酒并致敬祝辞,主人与来宾一一碰杯,一起欢饮,然后由来宾或来宾代表向主人祝酒,双方饮酒。祝酒是宴席上最为普遍流行的礼仪。祝酒时,主宾都要说些有关祝福、吉利、感谢等话语。如祝寿宴席上应祝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婚礼宴席上应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参考资料:

http://wwwofficebacom/zcrs/lycs/2006-5-27/k6210htm

靴履的读音是:xuēlǚ。

靴履的拼音是:xuēlǚ。结构是:靴(左右结构)履(半包围结构)。注音是:ㄒㄩㄝㄌㄩˇ。

靴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亦作"_履"。2靴子。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_履”。靴子。引《周书·王罴传》:“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_不暇捶扑,乃手自取_履,持以击之。”唐张_《游仙窟》:“洛川_雪,只堪使叠衣裳:巫峡仙云,未敢为擎_履。”清吴嘉宾《得一斋记》:“然而瞽得章绣,聋得钧球,秃得簪笄,兀得_履虽奇巧丽饰,值以千亿,曾不如工之有缺斤,农之有曲耒也。”

三、网络解释

靴履靴履,出处《周书·王罴传》,靴子

关于靴履的成语

冠履倒易隔靴爬痒隔靴抓痒毡袜裹脚靴冠上履下冠袍带履隔靴挠痒面似靴皮隔靴搔痒靴刀誓死

关于靴履的词语

面似靴皮隔靴挠痒隔靴爬痒隔靴抓痒靴刀誓死脱靴磨墨穿靴戴帽隔靴搔痒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靴履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713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