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美术的新发展?

列举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美术的新发展?,第1张

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李松

中国春秋、战国工艺美术创作的时代特征,自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达于成熟。其审美表现是推崇精巧富丽的繁饰之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人的价值的提高,工艺美术突破礼制的局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泼、自由的创作倾向,各种工艺美术都出现一些杰出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成就表现在青铜、漆器、玉石、琉璃、陶瓷、金银、丝织刺绣等方面。春秋中叶以后手工业制造的中心由周王室转入各诸侯国家,有官府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礼器、兵器等重要器物的生产控制于官府工业之手。春秋晚期出现总结百工技艺的专著《考工记》,内容包括论述百工的社会地位与分工、工艺思想、城市、宫殿、器物制度、技艺经验等诸多方面。其所记述的当时主要手工业部门分工共有攻木、攻、攻皮、设色、刮摩、博埴 6部分30个工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工艺美术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色。各地区之间又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具有独立的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区域主要有:以周和三晋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区,以燕、赵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区,以齐、鲁为代表的山东文化区,以吴、越为代表的东南文化区,以徐楚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区,以秦为代表的关中文化区,以及西南方的巴、蜀、滇文化区。战国以后,楚文化和秦文化具有重大影响。

  青铜工艺 春秋早期,青铜工艺沿袭西周风格,春秋中期到战国中,出现重要变化,成为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 2个高峰时期。青铜器类和组合关系都发生新的变化,主要器类有①容器:炊食器有鼎、鬲、□、□、□、

豆、敦等。鼎依然是最尊贵的青铜礼器,与□配套使用,依使用者的不同社会地位而在数量上有所区别。鼎用单数,依9、7、5、3为次。□按复数相应配置。最高统治者用9鼎8□。但□越现象不时发生。酒器主要为壶、□、□、舟、鸟兽尊等,以往盛行于商、西周时期的爵、□、觚、觯、卣、尊、方□等均被新器类所取代。水器有鉴、盘、□、盆等。②乐器:主要有编钟、 编□、□于等。成组的编钟数量最多,保存完好的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有钮钟19枚,甬钟45枚,合共64枚。另有□1枚。依其大小和音高为序编为8组,悬挂于曲尺形的3层铜木结构的钟架之上。在钟架中下层终端与转角处,立有6个钟虚铜人。③兵器:主要有戈、矛、殳、戟、剑和弩机、镞等。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兵器种类、数量很多,一些贵族使用的兵器嵌金错银、装饰精美的纹饰和图案化的文字,或髹漆绘彩,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著名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剑身有经过特殊处理而产生的光焰状或菱形花纹,异常精工。④生活用具: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为铜镜与带钩。铜镜初发现于齐国文化遗址。战国晚期,铜镜制造大为兴盛,以楚国铜镜为数最多。铜镜的工艺美术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青铜器纹饰的独特纹饰,并在适合纹样的设计中表现出杰出的创造才能。河南洛阳金村所出的狩猎纹镜背面有错金银的骑马勇士挥剑与虎格斗和异兽图形。还有嵌玉、嵌琉璃的铜镜,均为战国铜镜的精品。带钩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南方的服饰用具,战国中期以后在贵族生活中普遍流行。有的铸为兽形,有的鎏金镶玉,非常精巧。此外还有车马器、工具等。

        春秋蔡侯爵铜鼎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贵族竞尚奢侈,青铜器数量大增,大型器物很多,异形器种类繁多。在制作目的上,实用功能已居于主要地位,制造技艺上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分体铸造,焊接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春

秋中晚期开始应用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偏早的楚墓中所出的铜禁、铜盏等,曾侯乙墓所出的尊盘,都是应用失蜡法铸造的。铜禁以表层纹饰与内部的多层铜梗组成细密的透空云纹,曾侯尊颈部附有兽形饰,腹、足部分各有4龙攀附,曾侯盘口沿上有4个抠手状方耳,下有4龙形蹄足。两器上的龙形附饰,周身由众多弯曲的小螭交相连接而成,螭尾向外伸展,使器物外形产生浮动、迷幻的感觉,尊的口沿与盘的抠手由

透空的多层细小蟠虺构成立体纹饰,互不接续,靠两层铜梗支承。

  流行于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为由两条或数条螭龙纠结而成的纹饰。此外还有羽状(波浪纹)、□纹、贝纹、垂叶纹等。铭文字体有时也被图案化而成为纹饰的组成部分。以前流行的饕

餮纹依然被保留,但狞厉色彩已经消褪而更富于装饰趣味。装饰手法的创新和新纹饰的产生与铸造技艺的发展同步。例如精细的蟠虺纹、羽纹的广泛应用就与印模法的推广有直接关系,在制范时,以此类纹饰的单元纹样

上下左右相联,打印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构成异常精细繁密的大面积装饰花纹。再如,错金银和嵌异色金属技艺的流行,不仅造成多色彩的装饰效果,而且促成狩猎纹等新纹饰的产生。自春秋晚期始,出现了与

以往完全不同的倾向于写实的人和动物纹饰。初期主要是狩猎纹,以后发展到表现贵族生活的宴乐、习射、采桑、弋射,以至水陆攻战等内容,并有简单的环境描写。主要有3种形式:一类是用锋利的刃器在槌制的薄壁铜器上刻画出的线刻图像;一类是嵌红铜或其他异色金属的类似剪影式的图像,在画面上,人物活动作平面的多层配置;还有一类是减底平刻的图像。

  战国中期以后,素面铜器逐渐流行,突出了质材和造型设计之美。有的素面铜器表面鎏金或施加彩绘。

  春秋战国青铜器中具有突出艺术价值的代表作品有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中期的立鹤方壶(见彩图立鹤方壶

春秋)河南新郑出土),河南辉县出土的春秋晚期吴王夫差鉴,山西浑源李峪出土的战国早期牺尊、鸟兽龙纹壶,故宫博物院藏战国龟鱼蟠螭纹方盘、螭梁□,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出土的龙凤方案、虎噬鹿器座,安徽寿

县所出战国中晚期错银卧牛,江苏涟水所出战国中晚期嵌绿松石卧鹿,陕西兴平所出战国中晚期错金银云纹犀尊等。具有雕塑意义的青铜人像主要有器物座和人形灯两类。其代表性作品有曾侯乙墓的钟□铜人,河南三门

峡所出战国中晚期漆绘人形灯,以及湖北包山大冢出土的铜灯等。

  漆器工艺 商代中期已达到较高水平。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原髹于木盒、盘等器物上的残漆片多以薄板为胎,涂朱髹漆后,再绘朱红纹饰。有的在木胎上雕出饕餮纹等纹饰,再涂朱髹漆,纹饰的眼部镶嵌绿松

石,还有的贴錾花金箔。纹饰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圆点、焦叶纹、人字纹等,漆面乌亮,表明当时在晒漆、兑色、髹漆等方面已掌握了较熟练的技艺。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原为豆、□等容器上的残漆片也有与青铜器相类的纹饰。在湖北蕲春毛家咀发现的西周早期彩色残漆杯,也是薄板胎。在黑、棕地色上绘以朱彩的云雷纹、目纹、圆涡纹。

          战国铜灯

  春秋战国以后,漆器工艺日益繁荣。春秋时期的漆器开始使用金属附件,并有镶嵌金贝和压花金箔的作品。战国时期,数量大增,发现地域广泛,最多的是河南、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漆器和四川青川等地战国晚期的秦国漆器,北方漆器遗存较少,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战国时期漆器应用范围极广,包括日常饮食,生活用具的耳杯、盘、盂、俎、案、箱、奁等,乐器的鼓、瑟、编钟架等,以及兵器、车马器等。明器中的俑和楚墓特有的镶有鹿角的镇墓兽、虎座凤鸟悬鼓、虎座飞鸟、透雕小座屏等,也是反映现实生活或富有神奇、幻想色彩的雕塑作品。器表多髹黑漆,作为底色,上面用漆或油彩绘出金、黄、红、赭、绿、白等色图案,常见的为各式云纹、几何纹、钩连纹、动植物纹,以及表现狩猎、舞乐、出行等活动的图像,色彩绚丽,纹饰生动。也有些漆器的纹饰为针刻,线条劲利流畅,表现出很高的绘画水平。漆器胎骨以木胎居多,也有夹□胎和竹篾胎。此外,髹漆、彩绘还有施加于铜、陶等物品的,漆器镶嵌也有很大发展。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器。

        战国彩绘漆奁

  大型漆绘的代表性作品为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棺,外棺以10根铜立柱嵌柱10块同大的木板构成,长32米,棺外以黑漆为底,用朱色和金**绘出旋涡纹、变异之纹、□纹。内壁髹朱漆。内棺长249米,内外壁均髹朱漆,外以金黄和黑色在棺档、侧面画窗格,两旁绘手持长兵器的有角及羽翼的守卫神人,其余部分则绘满纠结缠绕着的神怪、龙、凤、蛇等无数怪异形象。战国晚期的湖北纪南城包山大冢所出彩绘漆棺 5面绘有生动的18组龙凤纹,以黑、红、黄为主色,辅以绛、褐、灰、白等色和大量金粉,造成金碧辉煌的效果,整个画幅面积达4平方米以上。河南信阳长台关 1号墓所出彩绘锦瑟上的射猎、燕乐等图像,湖北包山大冢漆奁上的《出迎仪仗图》等,都是战国时期漆绘艺术的精品。

        战国漆木盖豆

  玉石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运用,改革了砣具等琢玉工具,使玉器的雕琢技艺空前提高。贵族男女盛行佩玉习俗,将玉的材质之美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联系,以不同造型的礼玉作为区分贵族等级身份的标

志之物,贵重玉器被广泛用于社会交际场合、礼仪活动和国际交往,珍贵玉器价值连城。春秋战国玉石雕刻艺术追求繁缛、精巧的雕琢,大量应用镂空的技艺,琢为阴阳双关的纹饰,玲珑剔透。流行的纹饰主要有蟠螭纹、龙凤纹、 蒲纹、 谷纹、乳钉纹和各种变形的云雷纹等。玉石雕刻还常与金银细工结合,制成立体雕刻、容器、带钩等物,以不同质材、色泽构成豪华、富丽的审美效果。制玉工匠属于百工之中的刮摩之工。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雕刻的代表性作品有河南洛阳金村东周墓出土的金链舞女玉佩饰,河南光山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的玉人头饰、人首蛇身饰等,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1号楚墓所出玉兽牌饰、虎形璜等,曾侯乙墓所

出多节玉佩、玉四节佩等,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中期魏王墓所出大玉璜等,河北平山县战国中期中山国墓葬所出三龙蟠环透雕玉佩、小玉人、各种浮雕、透雕的饰板等,安徽长丰杨公乡战国晚期墓所出镂空龙凤纹玉佩等。其中洛阳金村出土的金链舞女玉佩以玉舞女、冲牙、双璜、玉管等组合成一组玉佩饰,两舞女左右成对,长袖盛,衣纹稠叠流畅,造型优美。淅川楚墓所出玉兽面牌饰长71厘米,宽75厘米,通体雕刻隐起的兽面纹与云纹、龙的趾爪穿插而成的浮雕图案,结构严谨活泼,表现出的新颖设计构思能力和制作技艺,代表了玉器雕刻艺术到春秋中期以后新的发展趋向。曾侯乙墓所出的多节玉佩,全长485厘米,最宽85厘米。以5块玉料琢为有活环套接的16节玉片,有璧、环和方、长方、精圆等形式,其中有的两件同形成组。玉片上各有浅浮雕、镂空的龙(蛇)鸟等纹饰,各节之间的套环除8个是由玉材整体上琢成的之外,还有4个活环的金属榫插接而成,可以拆开、分解为5组。其制作之精工,为同时代玉器中所仅见。辉县固围村所出大玉璜长202厘米,以7块玉料和两个鎏金铜兽头构成,呈弧形,主体部分以5块玉材组成双首龙形,身上有隐起的云纹,正中上侧雕一小卧兽,也是大型礼玉中的精品。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中出现了很多造型异常生动活泼的龙、凤等形象,代表性作品为洛阳金村所出的雕龙谷纹玉璧、龙纹玉佩,长丰杨公乡墓所出的镂空龙凤纹玉佩等,或通体琢为龙、凤形,或以龙、凤等形象为器身上的附加装饰,形象活泼矫健,轮廓线流畅而富于曲折变化。肖形的圆雕一般也属于小型的饰玉,光山县黄君孟墓出土的玉人头饰、洛阳小屯村战国大墓所出两件裸体小儿骑兽玉佩、平山中山国墓所出玉人均高 3厘米左右,有穿,可佩系,形象处理倾向于写实。山东曲阜鲁故城所出青玉鸟,高56厘米,长48厘米,曾侯乙墓所出的牛、羊、猪、犬、鸭等微型玉雕,有的小如稻粒,各有真实、生动之致。

        战国蟠螭纹石板雕

  石雕数量较少。平山中山国 3号墓所出两件大型石板,长45厘米,宽402厘米,由许多小石板拼连而成。四周以涡纹为饰,内雕虎、兽面、蟠虺等纹饰,穿插变化巧妙,制作精美。圆雕作品有安徽寿县朱家集所出石卧牛,造型虽简略,而整体感较强。

  丝织工艺 中国丝织工艺开始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的良渚文化。商、西周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河北藁城台西遗址所出商代丝织物印痕中可见,已有平纹的纨、平纹绉丝的□、绞纱类的纱罗等。还发现有比较精细的麻布。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发现有西周中期的提花菱纹绮和朱红、石黄两色辫子股绣针法的刺绣印痕。

  战国时期丝织品和刺绣达到很高成就,发现于南方楚国地区的实物遗存最多。其中一次重要的发现,是在湖北江陵一座战国中晚期小型墓葬中发现的保存尚较完好的35件衣物,墓主人为中年女子。出土的纺织品有丝、麻两大类。丝织品包括绢、绨、 纱、罗、绮、锦、绦、组8类,以绢和锦类数量居多。锦有二色、三色两类。为追求色彩和图案的丰富变化,二色锦采用了分区配色和阶梯连续的手法。锦的纹样有塔形纹、凤鸟凫几何纹、各种菱形纹、条纹等。三色锦结构紧密,纹样构图大,其中舞人动物纹锦,以143个提花综织造,说明当时已有先进的提花机,并掌握了熟练的织造技艺。绦有纬线起花绦和针织绦两类。纬线起花绦有田猎纹、龙凤纹、六边形条纹。针织绦带结构复杂,并应用了提花技术,有动物纹、十字纹和星点纹。同墓所出还有刺绣作品21件,以绢或罗为地,花纹主题为龙、凤,有的间以花卉。图案变化极为丰富、生动,或作龙凤相蟠,或作舞凤逐龙,或作龙、凤、虎相搏斗,反映出当时的工匠对处理图案构成已有成熟的经验。绣线用色有棕、红棕、深红、朱红、桔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钴蓝等,都是先以淡墨或朱色描绘出图稿而后绣制的。

      战国绢地龙凤纹九彩绣衾

  其他工艺 金银器、陶瓷、琉璃等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新的发。金器在商代已有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1号祭祀坑发现有以纯金皮包卷而成、长142厘米的金杖,以金皮模压而成的面罩和以金箔模压成的虎形饰,

都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盛行以金银器随葬,如曾侯乙墓所出的 5件金器中的金碗,高107厘米,重2150克,为已知同时期最大、最重的金器。洛阳金村周墓、平山中山国墓也出土很多金银器,金村所出银俑、嵌玉金带钩都具有代表性。同时期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也盛行使用金银器,如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匈奴族古墓所出虎牛纹金冠饰、

鹰形金冠顶饰、四虎食牛纹金牌,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墓所出金牌饰,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匈奴墓所出金、银虎和金鹿形怪兽及银鹿等,其设计、制作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此外,包金青铜器和以金、银镶错的技艺也十分兴

盛,并有很多杰出的创造。

  陶瓷工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南方古越地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发,灰陶仿青铜器、漆器的倾向和陶礼器的盛行,磨光、暗花、朱绘、线刻等装饰手法的应用和器物造型装饰意匠的加强,建筑用陶的发展。铺地的

砖模压有各种几何形、鸟兽形纹饰。壁面砖装饰和作栏杆用的栏板砖也于战国时期出现了。各国的瓦当纹饰各具地方风格特色,成功的创造了多种适合纹样。燕下都的兽形排水管头是装饰与实用功能结合得很好的范例。

  琉璃制品初见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常见的珠、管之外,还有璧、环、璜等仿玉器作品,以及琉璃杯、剑饰、印章等。战国琉璃器有多种透明或不透明的色泽。琉璃珠上常有以蓝色圆点和白色圆圈组成的鱼目纹或多

彩套色俗称“蜻蜓眼”的美丽花纹。其材料为铅钡玻璃质,与古代埃及、罗马的钠钙玻璃不同。

  参考书目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如果是新玉那涉及的面就很广了,要了解各种矿物的外观特征之类的才可以判定。

  古礼玉的鉴定

  所谓礼玉,是据古文献《周礼》记载,用于祭把的六种玉器,或称六瑞玉,是:

  1壁圆形扁平,中有圆孔的玉器,“以苍壁礼天。”有三种类型:壁、环、援。按《尔雅》的解释:“肉(玉体部分)倍好(圆孔)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肉、好的倍、一是指肉、好的半径还是直径的长度,有争议,但以古玉壁的实物来看,肉、好并无精确的比例。我们一般称小孔者为壁,大孔者为环。其实玉壁也用作佩饰和陪葬,其大小、形状、花纹差别甚大。

  2淙是一种外方内圆长短不一的筒状玉器,用黄琼祭地。在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较长的玉琼出现,一般有花纹,而商周以后,反而扁矮,平素无花,汉代以后几乎绝迹,明清后又出现仿古玉琮。

  3圭长条形扁平,下端平,上端为等边三角。以青圭祭东方,也是各级诸侯朝觑时手中执玉。其色泽、大小、形状、等级,按《周礼》有严格的规定。但个存的所谓圭,一大部分带有锋刃和孔,其实是工具或兵器。

  4璋 形与圭相似,只是上端为一道斜边。以赤璋礼南方。近时出土大量的“漳”,多为工具和兵器。

  5磺半壁日磺,用祭北方,所谓半壁也只是大概的样子,其实一般所见的磺,只是“环”的1/3或1/4。或做成鱼形、蚕形等,般四角有小孔,所以又是佩饰之物。

  6琥 虎形或具有虎纹的玉器,古代均称作琥,以白唬祭西方,或作为发兵的信物称虎符。但现今称圆雕的虎形王器为玉虎,栽雕或透雕!

  古佩饰玉的鉴定

  古人佩戴的玉器饰物,种类颇多。1.头饰 有笄,或称管。一般是长针形,用以固定发髻或者或冠弁,形式有多种,有一端有乌兽头形,一端尖状,或一端扁平者,后世妇女有用扁平而二头尖者等。冠玉,汹上玉怖,冠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戴束发用具(不同于今之帽子)。玉导,是引发入冠的工具。玉拨,妇女抿发使发平整)玉具,平时也插在头上。2.项饰新石器时代即大量发现,用玉石、绿松石、玛琐等制成串珠,作项链。另用玉人、动物、玉牌、鸡心等为坠,俗称盗头。3,手上玉饰有惆、指环、扳指等。玉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贿发现,但略成筒形,今日王镯形式在汉魏以后才有。现今形式的玉指环,最早发现于隋墓。扳指,古文献中称韫,是戴在大拇指上帮助拉弓弦的用具,清代嗜古成风,男士们戴它作装饰品。4、组饰东周诸侯、大夫、夫人们按等级地位所佩玉饰,包括环、壁、璜、珑等玉件组成。另有心形佩,或以为即壁羡,是带椭圆形的的壁,玫,是带缺口的玉环;佩物不有玉印、刚卯形亥瞩今之图章,四面刻吉祥语、佩之辟邪,”是汉代物有还有。还有一些工具性的佩饰,玉带钩,是系皮腰带用的。形如螳螂;还有佩,形如多爪的玉器,古人用于解结。但后来从头至尾到花或透雕,已不能解结,纯属佩饰了。

  古葬玉的鉴定

  葬王,指专为殓尸或保存尸体所用的玉器,而不是指墓中陪葬的玉器。这些玉器有:1.玉衣 用小玉片按等级以金)银、铜丝联缀,依死者体型制成玉衣,包裹尸体。这种葬制始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多用于君王、贵族。后妃。至魏文帝时明令禁止,其后就绝迹了。至今发现最典型、最完整的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每具用两千多片小王片以金丝联编而成。这种玉衣旧时也有出土,因不知是玉衣,一些小玉片也在文物市场出现,呈长方形或梯形,四周带有小孔,大的长约十余厘米,因不知为何种玉器,遂乱定名为圭或生产工具,这是不对的,要注意。2。含玉 指含于死者口中的玉件。此风商代即有,直至近代还偶有发现。汉魏时常用的含玉是玉蝉,在此前后或用碎玉或其他玉件。以玉蝉而言,往往制作粗糙,玉片略具蝉形,翅体粗粗数刀而已。3握玉 古墓中死者手恃之王器。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双手各持玉玻。东汉以后,一般以双手握玉豚人殓,这种玉豚握玉,至魏晋南北朝不绝。清代学者吴大微,把玉豚误认为玉虎,是因玉豚制作粗糙,刻线简单,猪虎难辨,这是要注意的。4。塞玉 古人俣信以玉件塞死者孔窍能不腐朽。最完整的是“九窍塞”,小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当然并非每墓能如此。眼、耳、鼻、口。肛门等塞玉的形状各有不同,我们遇见时要能识别。总之,葬玉不同于一般的陪葬玉器,是专为死者特制的,形制、加工似为粗糙,一望即知非是艺术品。

  古玉工具与玉兵器的鉴定

  在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之间,有一段金石并用时代。在我国,一些学者称之为玉器文化时代。具体说,是从新石器则“代晚期至商周。出现大量的玉删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及许多反映精神文明的玉器,为我国古文化的特有现象。今先述玉工具与兵器,远古时代二者很难严格区分,大致分三类:1.尖端状带刃器如戈、矛、链、剑等都有玉制,有些刻有精致花纹,可能作仪仗用。殷墟妇好墓出士的所谓玉圭,实际上应是玉戈。2.平头或弧状、带刃器如斧七铸、凿)铲等。吴大微《古玉图考》中所录的“琰圭”、“琬圭”正是斧、凿一类的工具。特大的弧刃工斧称玉铖,有刻花,也作仪仗用。还有一种被称为漩巩,是环形有规则的缺刻,有人说是齿轮,其实多带有刃面,是一种武器,可”称之壁戚。3.刀状器商代的玉刀形状与青铜器相同,也有刻成鱼形、鸟形的刀。另有一种半月形、长方形带边刃的玉刀,在新石器遗址和殷商遗址中均有出土。《古上图考》中列出的“边璋”、“筋”等器,其实都是这种刀形生产工具。4剑饰古代剑上的玉饰,剑柄顶端成圆形,有玉称剑首、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玉饰叫格,剑鞘上有玉件使之系于腰带上,这种带扣俗称。昭文带”,称为彘,吴大微称璲、再谈一下玉器皿和用具。考古学家对传世的和文献记录的三代玉尊、敦\觯、爵等器皿表示怀疑,认为先秦时代的工匠未必能造出玉容器,1977年殷墟妇好墓出土青、白玉痉各一件,素玉盘一件,说明至少在殷代就能制造玉容器了。汉墓中玉器皿、用具很少发现,只广州、贵港等地出土过玉杯,河北出土过玉枕。隋唐队后,特别是明清时玉器皿、用具不单为王室、贵族专用,也进入寻常的中上层家。如杯、盘、碗、盏、盂、壶等大量出现。更有玉文具也被普遍使用,如笔管、笔架、砚、水中丞、载刀、尺。洗、镇纸、搁臂等。有一种玉山,是利用玉块的天然形状,刻出山水人物等,起初为小件用作笔架、镇纸,后来出现用上吨的大块玉石,雕成巨大玉山,如清代的““香由九老”、“大禹治水”等巨型玉山。

  古玉质的鉴定

  玉质坚硬,玉性稳定,不易变化。但入土千百年后,在土壤中微酸或微碱、潮湿的作用,也会缓慢地起着变化,玉器会失去原有光泽、色彩,会出现斑纹、钙化、石化,这种变化的现象,叫做“沁”或“浸”,或叫“古”。名目繁多,众说不一,大致说、玉上带红色斑点的叫“瑞斑”。黑色斑点叫“黑漆古”;王质表面钙化,如涂一层薄薄的黄土,称为“土古”;或起一层灰白色的云雾叫做“鸡骨白”,玉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也有专称,如与水银接角而变黑 、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 ,或根本不像是玉,必须经过“盘功”这一关,才恢复玉性、或使玉器变为具有更古雅的色泽、斑纹,名为“脱胎”,意思是玉器经千百年后脱胎:换骨成为另一种面貌、旧时所谓盘工,常带有神秘的色彩,一般的方法是把古玉器贴身佩挂数年,团长期经受汗脂浸润,衣服摩擦 ,逐渐恢复玉性 ,又变得晶莹透亮,这种方法称为“文功”。还有一种快速的方法,是用布中把古玉器不停摩擦,轮番替换、使生微热,据说能把浸汁溢出,留有“土门”然后上蜡再擦,使之能在短期内恢复玉性,叫做“武功”。经过盘功的方玉器更显得古雅,价值更高。我们鉴定古玉器,必须从玉质的变化中,判别其新旧和真伪。

  古玉器的加工工艺与制作年代的鉴定

  古玉器的制作、加工工艺,是鉴定古玉粉时代的重要依据,因为我国制作玉器历史悠久,各时代的琢玉工艺水平是不一样的,从原始粗糙加工到近世精密细致的制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同时,制作玉器的工具也不同,产品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所以,看一件古玉器的加工工艺、是识别玉器时代新;日的重要手段。现将各时代的制玉工艺分述如下: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制作也同石器一样,是磨制。环壁类的圆度可能不很正规,其平面、厚薄可能出现不均,可能有磨制的痕:迹,没有抛光。壁、环、琼的穿孔,是用木棍砂钻,是西面分别钻孔的,所以,可能出现交叉、上下不一致的情况。2.商代殷商玉器花纹直道多,弯道少;粗线条多,细线道少,阴纹多,阳纹少1钻孔是外大里小,常称“马蹄眼”。商玉花纹的最大进,出现加工修整和抛光。4。春秋战国此时已用“解玉砂”,这是硬度较大的砂,用水与砂进行开片,做花,工艺有较严格的流程,技法比商周进步。5.汉代大件玉、葬工器琢工粗,刀法简洁有力,琢玉史上称为“汉八刀”,意为粗扩简略。6.唐宋以后唐代琢玉工艺超越前代,其与前代最大不同之点是器皿的纹饰不光是浅刻花纹,而开始有圆雕出现,花纹图案常以缠枝、花卉、葵花等为主,或有人物飞天。圆雕花饰,人物多大头,粗而圆浑。唐代刻玉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刻玉图案,造型以方型为主,刻工细致,能起五六层花。明清以后,刻玉更为精致,随着经济发达,全国出现扬州、苏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琢玉工艺流程细,楼刻精。琢玉工具用铭钻、旋车。先后出现一些刻玉大师,时做、仿古品类繁多,风格各异,就难缕述。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的鉴定

  古玉器的器形和花纹,是判别古玉器制作时代的重要根据.现将各时代制作玉器的造型和花纹情况简介如下:1。原始社会末期玉工具和兵器如斧、刀、戈、铖,礼玉和装饰玉也有出现,琮、璧;璜、块、钏铡、环等。一般说,原始社会的玉器平素无花,只有琮,有节刻和兽面文,这是例外,器型也是长筒形多;扁矮的少。2.商周时代工具和兵器如刀、斧、戈、铖等,制作精巧,多有刻花,而且有大型玉兵器如铖、戚,刻花精美,可能作仪仗用。有较大的玉容器如簋、盘等。礼器中壁、踪、圭、漳俱全,而琼反而扁矮无刻花。无论是兵器、器皿,其造型和花纹均与青铜器相类似。玉器花纹也是饕餮、变龙、蟋螭、云雷、窃曲、蕉叶等。另外还有一种漩现。3,春秋战国时代这时的玉器以礼器为多,其尤以环壁类居多,而琼、圭减少,说明礼玉逐步向佩饰玉转化。所以佩饰类玉的数量增多。从造型看,佩饰玉中的环壁、珑,形式都在变,壁,有实心透雕的形式出现,咙、冲牙等形式也为过去所未见。同时出现玉带钩、玉印、玉玺等。并有玛璃、绿松石,水晶的串珠。总之此时玉器器形和青铜器一样,由笨重型转向细巧型。花纹也由粗旷而变为纤细,粗厚的饕餮餐纹不见了,多为细致的蟠螭嫡纹、云雷纹、蕉叶纹。而玉壁的花纹为谷纹、蚕纹、蒲纹。4.汉代西汉初的琢玉继承了战国传统的风格,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后来,无论在彬形、花纹上都出现自身的特色。以玉器的品种而言,礼玉之中只保存了玉壁,而在形状、花纹、用途上都起了变化。以“组佩”而言,磺、冲牙、块等佩饰玉器大量减少。而心形佩(叉称鸡心佩)、龙形佩、玉人、动物、刚卯等新型玉佩则大量增加。同时,葬玉加玉衣、王含、王塞、握玉等数量为前所未有。也有一些日常用玉器出现,如枕、杯等。王器的装饰花纹,由战国时代的神秘、抽象的图案转向现实风格,花纹以几何纹如乳钉、涡纹、卷云纹等为主,玉壁也是以几何纹的谷纹,蒲纹为主。即如龙,从战国时期抽象的图案纹而变为写实型,使人一望而即可辨识。5.唐代从东汉未到初唐初,经历了四百年,玉器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汉代的葬玉、礼玉,“组佩”没有了,日常用玉器具增多,出现许多新的玉饰物,如代表官位品级的玉带等。以花纹而言,汉代玉器上的乳钉纹、、蟋嫡纹、勾云、“雷纹不见了,玉壁上的谷纹,蒲纹也随着玉壁的消亡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装饰花纹是缠枝、连理花卉、葵花等连续图案,也有动物、飞天等花纹。6。宋代以后宋代玉器继承了唐代写实的作风,日用玉器和装饰玉器占绝大多数,如杯、盘、碗、洗等,纹饰在唐代刻花基础上更为丰富绮丽,常用龙凤呈祥图案。同时出现仿古玉器,有仿青铜器的鼎、彝、熏炉等,也有仿古玉佩。宋以后至明清,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使用的范围和收藏、爱好者更为广泛,玉器器形纹饰更为绚丽多姿、百花齐放。无论是时做玉器、仿古玉器,都能据不同阶层的爱好,做出各自需要的玉器。明清是我国制玉最繁荣复杂的时代,时代标准是很难把握。

  仿古玉器类型的鉴定

  由于古玉器有根高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又很稀少。于是,玉工们竞相制造仿古王器,以取得厚利。制造仿古玉器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完全仿制,以玉古器作标本,如从上古商周到秦汉唐宋都造,不但从器形、大小、花纹都一样,而且还做人工的伤残,染色作沁,做到与古玉器一样,使人难于辨别。一类是器形仿古,是依托某些古玉器的形状,重新创作。如鼎、彝;壶;炉等,自器形、装饰物(耳、盖边等)、花纹均重新设计,制成一种仿古而又创新的玉器。有时在边角、背面也作一些人工伤残,但一望而知是为仿古而作的人为伤残。还有一种是用劣质、边皮、杂色(如苍、葱、黄、色)等玉材制造仿古玉器。一些质地较劣的王材含有杂质,或玉材的边缘部分(俗称“玉根),一种劣质玉),或制器时有意留下一些玉的旧边皮,或用一些苍、葱、**玉制成仿古玉器,使这些玉器质地古朴,色泽古雅,好像是出上的千年之物。这些仿古王器如何鉴别其真伪呢?上述三种类型,第二种最容易识别,一望而知是仿品。至于第一、第三种,我们只要从玉器制作工艺入手,鉴别也不难)因为自上古至汉唐,各时代琢玉工艺的技术水平不一样,加工的工具也不同(上节已论及),而仿古玉器是用后代的加工方法和工具或机器制成。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其加工工艺,就能识别真伪:其次,以上述第一种仿古作品而论、它仿作所依据的古玉器,本身也可能是仿制品,那么这种辗转相仿的作品,就可能出现更多的漏洞,鉴别其真伪也是不难的。

  仿古玉器制作方法的鉴定

  古玉器人土久长;常受到土压、崩塌的破坏,发掘时又会受到损伤,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会受到意外伤害,所以,一般说,古玉器多带伤痕。要制造伪古玉,首先要将玉器作人工伤残,使之古意盎然。其手法:1.敲打把仿古玉的边缘、凸出部分敲打,使有伤痕、裂缝、或干脆将玉器的耳、脚打断,然后再行激接。、或用火烧加热,突然冷却,使之裂痕累累。2舵碾用细小的舵碾或钢钻,在玉器表面碾出大小不等的坑坑洼洼,或痕道,粗看像是遍体鳞伤,只要用放大镜细察,就可以发现碾点的痕迹。3.砂磋新玉器抛光后,再用砂磋磨,使之失去新器的光泽,或部分抛光,部分留粗面,像是流传己久的旧玉器。古上器不仅是伤痕累累,而且入上久远引起玉质变化,造成古玉的“浸”、“古”,更显得色泽古雅斑斓可爱,所以,仿古玉者还得将新造的玉器进行染色或人工作“浸”,因为“浸”、“沁”、“古”,是古玉标志之一,有了古雅的色泽、斑纹,才能冒充古玉。这种做假的办法很多,1.上色用虹光草汁、酱油、黑醋等烧煮,玉能变为红、酱、黑色。2.“提油法”玉器放人乌木屑、红木屑中缓缓燃烧---煨,玉能成为古雅的黑、红色。3.“灰提法”用栗炭灰加银硝煮玉,玉器表面便生白雾,或一些微小孔窍,犹如刚出土的千年古玉。还有用玉器与铁屑拌和,令其生锈,久而成“橘皮红”的色彩等等,不一而足。综上所述,这些人工作残、染色、作浸的手段虽很巧妙,难于分辨,我们只要从玉器的加工技术、器形、花纹根本因素作为鉴定的依据,即使作假的手法再高,也会露出作伪的原形。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长岁月之中。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存中就有数量较多且制作较为精美的玉璧发现,其后绵延发展于殷商、两周,直至两汉达到鼎盛西汉时期的玉璧就是直接在战国晚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汉代的玉璧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来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一些较小的玉璧用作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称作系璧。

此玉璧具有鲜明的汉代风格,古文献中对璧的明确定义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尔雅·释器》所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另一出自《说文解字·玉部》,书中将璧释为“瑞玉圜”,段注:“边大孔小也”;释瑗为“大孔璧”,段注:“孔大于边也”;对环的解释则为“璧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说文》的解释,璧是圆形扁平状且中部有孔的瑞玉,瑗、环都是璧的一种。

此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礼器“六瑞”之一,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其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

作为非常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玉璧发展到鼎盛时期。这期间玉璧的花纹形式多变,形制有大有小,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鉴赏此壁,可见其制作精整有加,内外缘皆有廓,直径约为56厘米,重226g,属于小型玉璧形制。其上乳钉纹,乳钉由里到外,由小到大呈放射状规矩排列,十分少见,雕琢打磨更是精到有加。观其玉质,淡青之色,应为和田白玉。可感其玉质滋润,包浆浓重和润。多处受沁,沁色犹如朱砂,且如游丝般密布(镜下观昭然),也有无数黑沁之斑点。毫无疑问,此为一块高古玉璧,历经千年以上,耄耋如斯,大门洞开。

由于玉璧上乳钉纹出现相对较晚,故愚见以为其当为东汉晚期之物。不管怎样,以其形制与玉质沁色等看,高古玉璧无需怀疑。且以其较大形制,精美制作,亦为难得之品,不失为一件颇有收藏价值的汉玉佳品矣。

蒲纹、乳钉纹、浮雕谷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三种几何纹饰。三者皆浮凸,排列整齐,横成行、竖成列,且制作方法相近,均基于三组宽深平行线作六十度夹角分割减地形成的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边形凸起平面。其中蒲纹较扁矮,且布局密集,分割线较窄细;乳钉纹则凸起显著,间隔疏朗,不少作品还将六角单元打磨作半球状;浮雕谷纹,又是将乳钉纹颗粒再改削成萌芽谷粒状,最后沿浮雕单元之轮廓依形刻划一道谷纹。

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个出土地。一是良渚文化遗址;二是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三是齐家文化遗址。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当时主要用于礼器。谷璧、蒲璧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明清出现了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一面饰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品、礼仪品及馈赠品。龙纹、鸟纹、凤鸟纹、蒲璧见之于汉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多达三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三区内饰兽面纹。这种汉代璧一般用水玉制成,分厚薄两种,直径一般较大,大的有超过40厘米,但厚的并不多见。

此次展现的这块汉代风格玉璧,是一块保存完整,品相瑕疵可以忽略不计的佳品,具有极其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是投资的最佳藏品。

玉器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特别是龙纹和蟠螭纹,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尚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各种人物、花卉纹等。随着时代的进展,纹饰也在不断演变发展。如新石器时代多素面;商、西周多龙、 蟠螭、饕餮、云雷纹;春秋、战国多蒲、谷、乳钉等纹;两汉多勾云纹,谷、蒲等纹亦较常见;隋、唐多飞天、花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21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