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金和铂金那个贵?

素金和铂金那个贵?,第1张

素金戒指,最主要的有两种材质,铂金与K金,所以素金戒指一般也指素铂金戒指和素K金戒指。市场上常见的有PT950素金戒指、18K素金戒指。化学式 Au

白金是指纯铂金属,叫做白金其实不是真正的金子,是金属铂的俗称,化学式Pt素金的铂金款式首饰通常会比较典雅,但是也会有一些首饰由于工艺上的不同而产生比较绚丽的光芒,现在的铂金首饰主要有耳钉、项链、吊坠、戒指、手镯或者手链等几个,这些也是铂金首饰中最常见的首饰,当然了,这些是素金铂金首饰,也有各种镶嵌钻石的铂金首饰铂金是现在流行的首饰元素,铂金的天然属性得到许多珠宝爱好者的青睐,铂金的天然白色光泽,永不褪色的特点、较高的硬度、非常好的纯度等等都是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素金是什么意思

我们常说的素金,是指没有镶嵌宝石(如钻石)的贵重金属首饰,比如素金戒指、素金耳环、素金项链等。 18K金是75%的黄金加上25%的其它金属合金(如银、钯、锌、镍…等)所组成的一种首饰。通常的首饰是铂金或黄金及其它合金制作成的,所以素金也分为素铂金和素K金 。

优缺点

优点

素金纯度高,保值,可以以旧换新,折现方便。

缺点

第一,颜色单调,单用一种高纯度金属,表现出来的是唯一的颜色。 第二因为纯度太高的缘故,所以质地偏软,这限定造型上要稳重些,不能太时尚,而且容易在佩戴中磨损变形。不过因为高纯度好加工,所以工费不高,随时可以去以旧换新。

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金交所会员单位进行50克实物黄金交易,首先和金交所的会员公司签订交易协议,双方就风险责任进行约定;投资者将足额的资金打入会员单位开立的黄金交易资金专用账号;代理公司向投资者报价(金条价格是随国际金价随时浮动的);投资者根据报价情况确定是否买入金条及买入量;成交后,投资者可以选择是否提货,如需提货,则由代理公司负责办理提货手续,交易完成。

  根据金交所的公告,投资者可根据需求,选择提取实物金或不提取实物金的方式交易,不提取实物金的可以由交易所代为托管。但金条一旦提取实物后,不得再入库上市交易。50克金条的实物黄金买卖由于要支付一定的保管费和检验费等,其成本将略高于黄金凭证式买卖。

  招商银行代为销售的高赛尔实物金条:

  高赛尔金条是高赛尔金银有限公司为国内个人投资者推出的一种新型黄金投资工具,分2盎司、5盎司和10盎司三种规格,含金量均为99.99%。高赛尔金条买卖价格以伦敦贵金属市场报价为基准,参考上海黄金交易所当天最新价,加适当加工费报价。投资者可根据每日在相关报纸和网站公布的“高赛尔标准金条报价”,在招商银行相关营业网点买卖高赛尔金条。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都有招商银行的网点开始售卖高赛尔金条。

  与其他黄金实物购买渠道相比,招商银行代理的高赛尔金条是比较适合个人投资者购买的实物黄金投资品种之一。

  中国银行的“黄金宝”业务:

  中国银行推出的黄金宝业务,实质上是“纸金”,全称“纸黄金”,又称为“记账黄金”,是一种账面虚拟的黄金。炒金者买入的“纸黄金”,一般只能存放在黄金存折上,而不提取实物。中行推出的“黄金宝”采用不提取黄金实物的记账交易方式,是一种针对个人的“纸黄金”投资。

  “黄金宝”和“高赛尔金条”报价一样,主要基于国际市场现货金价。由于“黄金宝”业务,不能拥有真实的实物黄金,与投资“实金”的策略不同,投资“纸金”的目的是从买卖之间寻求差价。

  商场黄金柜台销售的金条、金砖等:

  普通投资者更常见的黄金买卖渠道就是普通商场中的各类贺岁金条、普通收藏金条、黄金首饰摆件等。近几年每到春节时节贺岁金条都处于热销状态,贺岁金条有500克、200克、100克和50克四个规格及850克套装,另外还推出过50根重量为1公斤的金条。贺岁金条也可即时变现,通过金币交易系统根据国际及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价实行每日实时报出回购价格。

  这类黄金制品的价格都要远远高于当时的国际市场金价。一般来讲黄金首饰因为有加工费等费用,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每克10-20元不等。

  这类金条虽然价格较高但购买十分方便,一般城市的金店中都有货,适合于没有开办“投资性金条”业务地区的投资者购买,但要注意虽然目前一些金店出售的金条都打上了四个9,但一般只有这家金店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才会承认,要是到了其他的机构,还要重新鉴定成色和分量才行。

  黄金实物投资方法总结结论:

  投资实物黄金适合于什么的人群呢?如果日常工作忙碌,没有足够时间经常关注世界黄金的价格波动,不愿意也无精力追求短期价差的利润,而且又有充足的闲置资金,最好投资实物黄金。购买黄金金条后,将黄金存入银行保险箱中,做长期投资。

  购买的金条或金砖,一定要确认是金融投资性金条,而不是“饰品性工艺金条”,一般的工艺性首饰类金条可以少量的购买用做收藏,但绝不适合做为金融投资品。只有金融投资性金条才是投资实物黄金的最好选择。

他们之间就是工艺不同,通常3D工艺的黄金会显得精致美观一点,而且造型会很饱满,但黄金克重却不需要太重,中间一般都是空心的。普通素金款的话就是首饰内部是实心的,同样大小的造型,普通素金的费金量要高多了。

金器同款的克数由于圈口大小不同是不一样的,一般都是按目前的重量多少来计算,不能按原始重量,毕竟佩戴时会有磨损的。你可以自己称量一下就知道了。不过实话说这个工艺比较粗糙还有明显的接口,二手回收只能按重量和时下千足金金价来计算了,还要去除回收制作费。

当代珠宝首饰设计早已成为设计行业的“个中翘楚”,各种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本因贵金属与珍贵宝石而闻名的珠宝首饰设计焕发出新生命。不同于传统的珠宝首饰设计,当代珠宝首饰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做出了新的尝试,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加入更多人为思考的成分,使得作品不再冰冷,而是如生命般有血有肉。编织工艺在当代珠宝首饰设计发展中,同样具有了新的面貌与尝试,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擦出了新的火花。古老的技法与新材料的搭配,新方法与旧材料的组合,带来的也许是奇妙的感觉。本文是对编织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所做出的总结。

编织工艺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工艺,在人类起源伊始就与首饰佩戴有着深厚联系,并且从很早开始就已经被人们运用于首饰加工与设计。编织工艺发展到今天,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在艺术发展中有了新的形态。如“纤维艺术”的概念就植根于古老的编织艺术,其指以各种纤维作为材料,运用传统或现代工艺创造出平面或立体的艺术,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体现。这既包括传统的各类染织品,如地毯、壁毯等,也包括具有现代构成意义的壁挂、软雕塑、纤维装置等。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从“高级定制”珠宝首饰(High jewelry)到 时尚 饰品(Fashion jewelry)以及艺术首饰(Art jewelry)都能看到编织元素在工艺上的影响与应用,这足以说明传统编织工艺在当代珠宝首饰设计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编织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所运用的材料

(一)绳线

绳线的运用在绳结造型的首饰设计中较为常见,例如,中国结大量运用不同材质、粗细不一的绳线进行编织,结合不同的绳线颜色,编制出寓意不同的美好结饰。绳线编织的优点是成本低廉、编织方法简单、耗时短,且绳线柔软好控制。缺点则是不能长时间保存,绳线上浸染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环境变化而掉色。

(二)毛发

毛发编织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中非常流行的行为,在当时的女性看来,没有什么能比编织自己心爱之人的头发更让人满足。在那个时期,毛发编织就像传统的钩针编织一样流行,有的被直接用在当时的珠宝首饰中,比如表链、手链、耳环,有的则需要经过工匠的再加工,经过装裱制作成各种饰品。毛发编织饰品的纪念意义远大于装饰意义,属于“纪念首饰”。

(三)金属

首饰用金属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贵金属材料与非贵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为金、银、铂等,非贵金属材料为铜、锌、铁、铝及其合金材料。其中金、银、铂是珠宝首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因其含量稀少、耐热性好、稳定度高、易于保存,千百年来一直是理想的珠宝首饰材料,如首饰编织工艺当中的黄金、银、各类“K金”(22K、18K、14K、10K)等。例如,图1这枚戒指中就运用到了编织工艺,由于黄金和银的硬度不高,利于手工编织制作成型。但其他“K金”因为硬度高的特点,在首饰手工编织制作中的难度就要大得多。

图1 编织工艺戒指

(四)其他材料

在现代,多元化的 社会 文化生活使得首饰的发展早已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形式,首饰材料的运用加入了很多看似跟首饰完全没有关系的元素,例如水泥、纸、陶瓷、塑料,甚至还有废弃的生活用品,这些新型材料扩展了现代首饰设计的材料选择范围,赋予了首饰更多的可能,带给我们更为独特的视觉与触觉体验。

二、编织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所运用的元素

(一)绳结元素

1中国结

中国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编织工艺,因其寓意吉祥、工艺简单、用材廉价深受人们喜爱。由旧石器时代的“结绳记事”,到如今的装饰手艺,体现了中华古老文明的智慧与情致。现如今,中国结在我国珠宝首饰设计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设计思路的开阔,现代首饰设计还出现了中国结与与玉石和贵金属的结合,带有浓浓的东方韵味。

2赫拉克勒斯之结

除了中国结之外,以赫拉克勒斯之结为设计元素的珠宝首饰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种公元前2000多年的简单绳结据说是古埃及人的护身符,在古希腊时期的首饰装饰上就有运用。也许是古代欧洲贵金属产量比较高的缘故,与中国结不同的是,赫拉克勒斯之结从盛行之日起,一直运用在贵金属首饰上。欧洲各个地区所出土的带有赫拉克勒斯之结元素的首饰,基本都由贵金属所制。素金打造的简洁大方的手镯,镶宝石累金珠的豪华头饰及项链无不反射出赫拉克勒斯之结的迷人魅力。

3蝴蝶结

蝴蝶结是由领结发展而来,数千年前的欧洲就已经有了领结的雏形,十七世纪西欧的绅士们开始流行在领间佩戴手工的花边带。据说,由于当时欧洲战事不断,克罗地亚士兵在普鲁士的一场战争中,以丝巾缠绕颈部来固定衬衫的领口,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四见状便灵机一动,设计并率先使用了蝴蝶领结。十九世纪末,隆重的宴会场合上,蝴蝶结被认为是唯一正统的领口衣饰而被男士所佩戴。随着工艺的改良以及审美趋势的变化,蝴蝶结的末端变得越来越长,逐渐演变成领带。精致迷人的蝴蝶结也是各大珠宝品牌的宠儿。

(二)编织元素

1织物编织

机织是以经线和纬线交错按织物的结构生产的工艺过程,有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纱线运作生产。根据原料种类分为棉织、毛织、丝织、麻织。针织则是运用织针,把各种材质和品种的原料构成线圈,再套串构成针织物的过程。针织有手工针织和机器针织两种,手工针织用棒针, 历史 悠久,难度低,好掌握,很受大众欢迎。针织在珠宝首饰中与金银丝线巧妙结合,黄金与白银作为单独体现首饰质感的材料并不多见,织物的柔软质感与金银的光泽恰恰产生了独特的美感。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首饰设计师Sara Shahak,喜欢使用编织工艺来体现首饰的结构与质感。虽然金银丝线在颜色上过于单一,不过编织工艺的多样化,却意外地产生了独特的效果。疏密对比、经纬交叉、穿插掩压、粗细对比等手法的应用,使编织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隐现虚实的浮雕般的艺术效果。Sara Shahak还在编织中加入宝石点缀,这使得她的首饰作品带有一丝神秘的异域气息。

梭织是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相互垂直的纱线中,用梭子带动纬纱在上下开合的经纱开口中穿过,构成交叉的结构,以90度角作经纬交织而成的织物。

2金属编织

“织纹雕金”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一种古老的技艺,在贵重金属上通过独有的镌刻技艺,令金属表面呈现出细密柔软的织物视觉质感。极致细腻的雕纹给予珠宝轻如薄纱的质地和丝绸般的触感,现在由意大利珠宝品牌布契拉提(Buccellati)重新将其带入大众视野。这个创立于1919年的意大利珠宝品牌,用精细的加工工艺、独特的编织造型以及饱含 历史 厚重感的艺术气息征服了世人。

这种独特的技法因为耗时巨大以及对工匠的要求近乎苛刻使得布契拉提的“织纹雕金”珠宝变得“独一无二”。布契拉提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把宝石与金属工艺相结合,把彩色宝石运用到设计中去。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金银器的制作技艺,又称细金工艺。始于春秋,在明清达到巅峰。其以花丝与镶嵌两种主要工艺为代表,花丝为骨,镶嵌作饰。说到花丝,不得不提定陵出土的孝端皇后凤冠,这一珍贵文物曾被花丝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静宜大师复制。

我国古代就有关于金缕玉衣及花丝工艺作品的记载,那是对于编织与首饰结合的最初构想。到了技术发达的现代,当金银丝可以被层叠交织时,编织首饰以一种崭新的形态诞生了。

三、编织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运用技法

(一)锁子甲链

因其用在古代的盔甲上,故称“锁子甲”链。大面积制作时漂亮且有质感,需要计算好所需的吊环数量(图2)。

图2 锁子甲链

(二)针织

用金属丝编织要比用绒线编织更困难,必须使用纯金或纯银,因为它们的柔韧性比较好。编织制品能够被拉伸成相应的形状,这也会使它具有更好的整体效果。

(三)梭织

梭织可以自由随形。因为整个编织品中只有一个点可以拆解它,这就给图案设计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四)结饰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在框架上钩织金属丝管的方法,应选用纯金或纯银的金属丝(图3)。

图3 结饰效果

(五)绞线

在首饰制作中简单的绞线常被用作一个起始点,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金属丝绞结得越紧,整个绞线的长度就越短。

(六)编辫

编辫工艺可用于制作扁平的、线形金属丝结构,一般由三股丝线构成,它有多种变化可供使用,能编织出相当精巧的图案,可以尝试用不同颜色的金属丝来编织图形。

(七)织结

虽然用金属丝进行织结既费时又不容易保持平整,但它能制作出一些很漂亮的效果。织结制品一般由纯银制作而成,金属丝越细,织结的制品纹理越细腻也更有韧性。

四、编织艺术在首饰上的表现

(一)民族特色的表现

不一样的民族拥有不一样的文化,每一个民族在喜好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彝族人更青睐于色泽鲜艳的物类,往往在头饰上装饰以流苏。

编织首饰的图案和独具民族特点的服饰以及配件有着紧密的联系。浓重的民族色彩和生活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藏族配饰无论是材质还是图案,大部分情况下都有吉祥的寓意。部分少数民族喜欢利用结艺来体现本身独有的民族气息。新西兰碧玉通过编制和雕刻,不仅能够展现出玉本身独有的特点,还可彰显出毛利文化。

(二) 时尚 气质的体现

时尚 的饰品首饰在设计当中重视的是体现独有的个性。通过编织艺术把珠玉宝石进行镶嵌,再搭配编织绳和相关配饰,进一步突出色彩和层次(图4)。

图4 编织项链

(三)个性特征的表达

首饰的个性化设计是由设计人员依照本身的所思所想,有意地进行发挥,体现出自我特点的一种首饰设计。编织艺术拥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随心所欲的选取材料,进行色彩搭配。可以在编制过程中,任意发挥、随意调整,从而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特点。比如珠串中任意选取不一样颜色的珠子、不一样造型的珠子来进行搭配。

五、结语

编织经过千年的工艺发展及材质进化,能够在今天的珠宝首饰制作中广泛运用,堪称手工艺发展 历史 中的“活化石”。本文通过分析编织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总结编织工艺在当代珠宝首饰设计中的作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编织工艺具有 历史 延伸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而编织工艺经过时间的淬炼,并没有消亡殆尽,而是随着 社会 的发展展现出不同的灿烂之势。

2编织工艺具有多种可能性。无论是资源匮乏的原始 社会 ,还是 社会 生产资料富足的现代 社会 ,编织工艺一直处于发展态势,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形态。

3编织工艺与珠宝首饰设计发展相辅相成。编织工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扬,在这个过程中蜕变,最终在首饰制作中广泛运用,这与珠宝首饰发展的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在自身的装饰中有意识地选择装饰对象,而装饰对象本身又对于装饰的主体起到进一步美化,此过程就是装饰主体与装饰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编织工艺与珠宝首饰设计也是这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在进程中相辅相成。

王 伟

正德东奇产品总监、月印国际艺术联盟副主席、意大利“金工世家MARCHISIO1859”品牌特聘工艺顾问、德国“LANG”品牌特聘产品工艺顾问、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首饰设计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上海宝玉石行业高级首饰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张铎 编织艺术在珠宝首饰中的应用[J] 中国宝玉石, 2019, 155(6):73-79

[2] 车锐 编制工艺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数码世界, 2020, 175(5):110-110

[3] 原丽雅, 毛莉莉 手工钩针编织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纺织 科技 进展, 2019, 219(4):37-40

[4] 章藻藻, 牟思蓓 解析玉雕工艺在雕刻珠宝首饰中的应用和创新[J] 艺术品鉴, 2020(29)

原创不易,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宝石》杂志并注明出处。

清代朝冠

清代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用于祭祀庆典的有朝冠;常朝礼见的有吉服冠;燕居时有常服冠;出行时有行冠,下雨时有雨冠等。每种冠制都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熏貂、黑狐。暖帽为圆形,帽顶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为玉草或藤竹丝编制而成,外裹**或白色绫罗,形如斗笠,帽前缀金佛,帽后缀舍林,也缀有红色帽纬,饰有东珠,帽顶与暖帽相同。皇子、亲王、镇国公等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依品级递减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龙、熏貂、紫貂,依不同时间戴用。帽上亦缀红色帽缨,帽顶是满花金座,上衔一颗大珍珠。夏天的凉帽仍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帽顶同于冬天的吉服

冠。常服冠的不同处是帽为红绒结顶,俗称算盘结,不加梁,其余同于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其余如常服冠。夏天以织藤竹丝为帽,红纱里缘。上缀朱牦。帽顶及梁都是**,前面缀有一颗珍珠。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顶。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干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①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初,花翎极为贵重,唯有功勋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赏戴。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袭不变。而施琅却上疏辞却侯爵,恳请依内大臣之例赐戴花翎。经部议,在外将军、提督没有给翎先例。最后,还是由康熙帝特别降旨赐戴。以世袭侯爵换取一翎,足见当时花翎之贵重。而“顶戴花翎”也就成为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到清中叶以后,花翎逐渐贬值。道光、咸丰后,国家财政匮乏,为开辟财源,公开卖官鬻爵,只要捐者肯于出钱,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级的官衔,穿着相当的官服,荣耀门庭,欺压地方。清代小说《红楼梦》写秦可卿死后,贾珍因贾蓉不过是个“黉〔hóng洪〕门监生”,写在灵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五品职衔的龙禁尉,使葬礼风光了许多(《红楼梦》第十三回)。清初极为难得的翎枝,此时也明码标价出售。开始是广东洋商(专营对外贸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朝廷无可嘉奖,遂赏戴花翎。以后,海疆军兴,捐翎之风更盛,花翎实银一万两,蓝翎5000两。以后又援照捐官之项折扣,数目很少,捐者遂多。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时,条奏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7000两,蓝翎4000两。此时的顶戴花翎其实已变了味道。但其象征荣誉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鸿章因办洋务有功,慈禧赏他戴三眼花翎。

二、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样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清统治者是以骑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维持统治,巩固政权,就要不忘这一根本。反映在服饰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

“勿忘祖制”为戒。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诸王、贝勒:“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清史稿·舆服志》)作为载入史册的清代官服定制,是干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无大的变动。这是一套极为详备、具体的规章,不许僭越违制,只准“依制着装”。上自皇帝、后妃,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得按品级服用。

三、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与龙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龙少去一爪,为四爪龙形。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如皇子蟒袍为金**,亲王等为蓝色或石青色,皆绣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级绣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八品以下无蟒。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四、黄马褂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褂,是较受荣宠者的服装。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褂,褂用明**。正黄旗官员的马褂用金**。清代皇帝对“黄马褂”格外重视,常以此赏赐勋臣及有军功的高级武将和统兵的文官,被赏赐者也视此为极大的荣耀。赏赐黄马褂也有“赏给黄马褂”与“赏穿黄马褂”之分。“赏给”是只限于赏赐的一件,“赏穿”则可按时自做服用,不限于赏赐的一件。如干隆时曾给提督段秀林赏穿黄马褂。段秀林为官古北口,一次随驾扈从热河,干隆帝召见时,见他须发皆白,便问他尚能骑射否段秀林答:“骑射乃武臣之职也,年虽老,尚能跨鞍弯弧,为将士先。”干隆帝遂在宫门前悬鹄一只,令段试射。段秀林一箭中鹄,干隆大喜。为奖励其武功,便赏穿黄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荣耀者为数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鸿章等均蒙恩赏穿。

五、贵妇冠服

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是皇后、皇太后,亲王、郡王福晋(满语“妻子”,译为“夫人”),贝勒及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贵妇,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妇的冠服。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种。皇太后、皇后朝冠,极其富丽。冬用熏貂,夏用青绒,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各贯一颗东珠,以金凤相承接,冠周缀七只金凤,各饰九个东珠,一个猫睛石,21颗珍珠。后饰一只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颗。中间一个金衔青金石结,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二条明**条带,末端缀宝石。皇后以下的皇族妇女及命妇的冠饰,依次递减。嫔朝冠承以金翟,以青缎为带。皇子福晋以下将金凤改为金孔雀,也以数目多少及不同质量的珠宝区分等级。冠饰还有金约、耳环之类的饰物。金约是用来约发的,戴在冠下,这也是清代贵族妇女特有的冠饰。金约是一个镂金圆箍,上面装饰云纹,并镶有东珠、珍珠、珊瑚、绿松石等。耳饰,按清制规定:“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原来满族妇女的传统习俗是一耳戴三钳,与汉族妇女的一耳一坠不同。就是说,满族妇女小时即需在耳垂上扎三个小孔,戴三只耳环,一个小小的耳垂负担三只耳环,其苦可知。而皇后耳饰的重负,无异于一种刑罚。但满族统治者却乐此不疲,一再强调,不许更改。干隆皇帝特为此事下过诏渝:“旗妇一耳戴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徐珂《清稗类钞》)。以至到民国时期,满洲妇女中仍有沿此陋习的。

六、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袄、衫、裤等。长袍,又称旗袍,原是满族衣着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装。清兵入关后,全国军民在必须“剃发易服”的命令下,汉族也迅速改变了原来宽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这种长袍。旗袍于是成为全国统一的服式,成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装。它可以做成单、夹、皮、棉,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旗袍的样式为圆领、大襟、平袖、开褉。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也在演变,尤其是妇女的旗袍,变化较多。总的趋势是更加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到民国时期,这种长袍仍是一些正式场合的服装。与长袍配套穿着的是马褂,罩于长袍之外,原是骑马时常穿的一种外褂,因便于骑马,故称“马褂”。其式为圆领,有开衩,有扣襻,长仅及腰。马褂亦有单、夹、皮、棉之分。满族进关之初,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

时(公元1723-1735年),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马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其中一种叫得胜褂,对襟方袖,最初仅用于行装,自从傅恒①征讨大小金川回京后,喜爱它的便捷,平时经常穿着,随即风行一时。翻毛皮马褂,是达官贵人们的服装。坎肩,或叫马甲、背心,清代很时兴。坎肩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无领、无袖、对襟,穿脱方便,有的还套在长袍外面起装饰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讲究,式样变化也多。“巴图鲁”坎肩,比较特殊。“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其式样如南方的“一字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当时在京师八旗子弟中甚为流行。后来在它两边的袴褴〔lán兰〕处加上袖子,称作“鹰膀”。

《红楼梦》中写贾宝玉与众姐妹相约到芦雪庭观雪景,宝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骑马时常穿这种“鹰膀褂子”以显威风。坎肩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至今仍是人们喜着的衣服。长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所穿的开两衩。另有一种冬季穿的不开衩的长袍称“一裹圆”,是市民百姓的服装,官绅人家也常以它作为日常便服。清代服装的颜色,比较丰富,民间除不准使用**、香色(介于黄、绿之间的颜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们的喜好和社会的时尚,各时期不同。清初,流行蓝色,人们取其清淡、明快,于是天蓝、宝蓝等色受到人们喜爱,甚至影响到皇宫内院;干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们爱其“红火”,

于是围绕红色的大红、真红、枣红、粉红等又成为男女老少服装首选的颜色;干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绛色,人们争相仿效,称为“福色”。“福”既代表绛色,又蕴含福气,人们愿借“福”色衣获得幸福,故绛色又风靡一时;至嘉庆(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绛色的深暗而追求鲜亮洁净的浅灰、亮灰、银灰等色彩。清代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这可能与满族的习俗有关。帽有礼帽与便帽。礼帽分暖帽与凉帽两类。暖帽用于寒冷季节,是缎子或呢绒、毡子做成的圆形帽,四周卷起约二寸宽的帽檐,依天气冷暖分别镶以毛皮或呢绒。凉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凉帽是用竹、藤丝编织的。便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缝合而成,上尖下宽,呈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或黑丝线编的结子。为区别前后,帽檐正中钉有一块明显的标志叫做“帽正”的。贵族富绅多用珍珠、翡翠、猫儿眼等名贵珠玉宝石,一般人就用银片、料器之类。八旗子弟为求美观,有的在帽疙瘩上挂一缕叫做“红缦”的一尺多长的红丝绳穗子。这种形制,也有变化。咸丰(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为一般人所不取,为图方便,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迭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的毡帽,也沿袭前代式样。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菩萨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着便服时穿鞋,着公服时穿靴。靴多用黑缎制作,尖头。清制规定,只有官员着朝服才许用方头靴。

七、女服

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圆领、大襟,袖口平大,长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贵族妇女的长袍,多用团龙、团蟒的纹饰,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绦或彩牙儿。满族妇女旗袍还时兴“大挽袖”,袖长过手,在袖里的下半截,彩绣以各种与袖面绝不相同颜色的花纹,将它挽出来,以显示另种风致和美观。领与袍分离,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妇女穿旗袍时也需戴领子。这是一条迭起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带子,围在脖上,一头掖在大襟里,一头垂下,如一条围巾。至同治、光绪时期(公元1862-1908年),逐渐出现带领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领子。领的高低也在不断变化。民国以后,已经没有不带领的袍、褂了。这种长袍以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一旗袍了。

八、清代满族女服

满族妇女的鞋极有特色。以木为底,鞋底极高,类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后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较宽,中间细圆,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凿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底”。鞋面多为缎制,绣有花样,鞋底涂白粉,富贵人家妇女还在鞋跟周围镶嵌宝石。这种鞋底极为坚固,往往鞋已破毁,而底仍可再用。新妇及年轻妇女穿着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岁时开始用高底。清代后期,着长袍穿花盆底鞋,已成为清宫中的礼服。汉族妇女的服装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作用类似男褂,形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有的点缀着各式珠宝。里面为上袄下裙。裙子初期还保存明代遗风,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以后随

时代推移,裙式也不断发展,创制不少新式裙样,如一种“弹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浅色绸缎上用弹墨工艺印出黑色小花,色调素雅,很受妇女喜爱。以后也有在裙上装饰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铃的,还有一种在裙下端绣满水纹的,裙随人体行动,折闪有致,异常美观。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时兴的“鱼鳞百褶裙”,是对传统百褶裙的发展,即在裙子折裥之间用丝线交叉串联,裙在展开时犹如鱼鳞一般,新颖多彩。裙、衫的长短搭配也时有变化。清初时仍沿袭明嘉靖以来的遗风,上衣较长,裙子露出较短,不遮双足;晚清以后,衣与裙渐短,衣长至胯,裙在脚面以上;辛亥革命后,变化更大,尤其知识妇女多着圆翘小袄,配以长褶裙,颜色协调,显得端庄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后期,南方又流行过不束裙而着长裤,裤多为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及膝下,多镶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锋”。清代中期以后,妇女冬季流行披斗蓬,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

九、梳妆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较多,孩童时期,与男孩相差无几。《红楼梦》描述贾母八旬大寿时的排场,“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侍候”(《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未留头的小丫头就是男装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后,方才蓄发挽小抓髻于额前,或梳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已婚妇女多绾髻,有绾至头顶的大盘头,额前起鬅〔péng朋〕的鬅头,还有架子头。“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这种发式,使脖颈挺直,不得随意扭动,以此显得端庄稳重。梳这种发髻者多为上层妇女。一般满族妇女多梳如意头,即在头顶左右横梳两个平髻,似如意横于脑后。劳动妇女,只简单地将头发绾至顶心盘髻了事。以后受汉髻影响,有的将发髻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  清末,这种发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楼,名“大拉翅”。汉族妇女的发髻首饰,清初大体沿用明代式样,以后变化逐渐增多。清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将头发分为两把,俗称“叉子头”。又有的在脑后垂下一绺头发,修成两个尖角,名“燕尾式”。后来还流行过圆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样。此外,还有许多假髻,什幺蝴蝶、罗汉、双飞燕、八面观音等等。清末,又有苏州厥、巴巴头、连环髻、麻花等式样。年轻女孩多梳蚌珠头,或左右空心如

两翅样的发式,或只梳辫垂于脑后。以后梳辫渐渐普及,成为中青年妇女的主要发式。头饰,北方妇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制作覆于额上的。《红楼梦》中写刘姥姥见到“那凤姐家常带(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红楼梦》第六回),就是这种打扮。江南一带还时兴戴勒子,上缀珠翠,或绣花朵,套于额上掩及耳间。髻上饰物还有簪,用金、银、珠玉、翡翠等制作,有的做成凤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摇。还有的做成各种花形,行走时轻微摇动,华丽而动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14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