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山子玉雕相关背景资料

老人山子玉雕相关背景资料,第1张

清代玉器的雕刻虽然沿用传统的阴刻阳文,浮雕、镂雕,但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创新。

清代中期不仅玉器做工精美,数量繁多,民间用玉、做玉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次于玉器。

因此涌现出了很多民间雕琢玉器的高手、名匠。

在目前的国内玉器市场上,清代玉器虽然有存世,但是数量极少,而民间玉器的存世量非常大。

总体来看,清代玉器工艺精湛,尤其以玉摆件、仿古玉、玉佩饰的雕刻为最多。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论大件、小件,或者是器型、纹饰,其做工都十分讲究。

‍‍

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

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太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开拓西域,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输入内地,因此,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为主。唐代玉器,生产数量虽然不多,但在质量上均是精雕细琢,其品种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新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

‍‍

首先,中国玉器的历史至少有七千多年,从生产工具和简单佩饰演变发展到几乎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

从用途来讲,大致可以分成五大类:

1、玉制工具 ;

2、礼仪玉器(礼乐器和仪仗器); 3、佩饰玉器(饰玉); 4、丧葬玉器(葬玉); 5、实用和玩赏玉器。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某种玉器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如璧,即作为礼玉又作为饰玉,有的先作为某类玉器,后又作它类玉器;玉器的品种和形制也只有少数较为稳定,大多数随时代变化而演变。如玉制工具早生早灭;牙璋晚生早灭;璧则产生早、使用时间长且不断演变。

——玉制工具

以玉琢成的生产工具,主要见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随着铁器的出现,玉制工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使用了几千年。

玉制工具主要种类和名称有:斧、铲、刀、锛(音:bēn)、斤、凿、镞(音:zú)、匕首、刮削器等。

玉制工具与青铜工具在形制上无大差异。

商代晚期的殷墟妇好墓(河南安阳)、三星堆祭祀坑(四川广汉)、江西新干大墓等处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工具。

——礼仪玉器

礼器的产生根源于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礼制:等级差别。主要用于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

1、六器

按《周礼·大宗伯》的说法:"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即:

"以苍璧礼天": 用青色玉璧来祭天--天神;

"以黄琮礼地": 用**玉琮来祭地--地祗;

"以青圭礼东方":用青色玉圭来祭东方之神--青龙;

"以赤璋礼南方":用红色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

"以白琥礼西方":用白色玉琥来祭西方之神--白琥;

"以玄璜礼北方":用黑色玉璜来祭北方之神--玄武;

即六器为:璧、琮、圭、璋、琥、璜 。

: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 边宽孔小 。《尔雅》:“肉倍好,谓之璧”。古人认为天是圆的、青色的,故用苍璧来祭天。产生最早,使用年代最长,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都有。

:也是中间有圆孔的 圆形板状体,但 边与孔的直径近等 ,即“好肉若一,谓之环”。古人用作信物、佩饰。

玉瑗( 音:yuàn :也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但 边窄孔大 ,即 “好倍肉,谓之瑗” 。古代用作请召信物,引导君王上阶之物。也作佩饰、绳带的枢纽。

(音:hǔ): 完整虎形玉器, 或立体圆雕,或扁平板状 。常有纹饰,谷纹、雷云纹。琥作礼器或佩饰“以白琥礼西方”。

(音:huáng): 半璧形或小于半环的弧形,两端有眼或中间靠上有眼 。可为龙首、虎首,常有纹饰。璜是最早出现的佩饰,出土分布遍布全国。周代演变为礼器:"以玄璜礼北方"。

搞清楚了以上六种玉器的特征,下面的各种玉器就基本可以搞定了!

2、六瑞

六种不同尺寸的玉器,作为权力等级的区别。

镇圭:12寸的圭,孔在中间,王执镇圭;

桓圭:9 寸的圭,孔在下端,公执桓圭;

信圭:7 寸的圭,孔在下端,侯执信圭;

躬圭:5 寸的圭,孔在下端,伯执躬圭;

谷璧:无规定尺寸的谷纹璧,子执谷璧;

蒲璧:无规定尺寸的蒲纹璧,男执蒲璧。

3、其他礼乐器 1)珽(音:tǐng)、荼(音:tú)、笏(音:hù):依身份地位不同而佩执,多为素面。

2)瑁(音:mào):竖长方形,有洞。天子执,诸侯持圭上朝时,敲一下圭头部。

3)磬(音:qìng):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尺状器物。宫廷乐器

4)玦(音:jué):有缺口的环形玉器。用作礼器和佩饰。礼器:①皇帝赐玦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 ② 皇帝赐玦于被流放的臣子,以示不能回来。 "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

5)珑(音:lóng):用玉琢成的龙。秦汉以后,珑主要作为"祷旱玉"。

——佩饰玉器(饰玉)

1、项饰

系璧:直径小于5cm的璧、环、瑗。

佩璜:小型的璜,有1-3个洞。

子辰佩:龙和鼠玉佩。

玉全佩:由珩、牙、冲等组成的组佩。

项链:珠形、管形,有坠或无坠。

蝉:分为佩蝉、冠蝉、含蝉。

勒:分圆勒、方勒、扁勒、枣核形勒。

刚卯:雕有8×4个字的长方形玉器。用于避邪。

翁仲:宽衣博袖、双手合十的人。用于璧邪。

司南佩:亚玲状。象征吉祥。

2、手饰

手镯:较璧、瑗"肉"部窄而厚。

搬指:套在拇指或食指上。

3、耳饰

玦: 有缺口的环形玉器,

珥珰(音:ěr dāng):中部内凹的锥柱体。

(龙纹玉玦)

4、头饰

笄(音:jī):针状玉器,约10cm长,束发用。

玉梳:玉制梳子。

翎管:帽子上插翎毛之管。

5、剑饰、服饰

——丧葬玉器(葬玉)

从战国开始,渐渐发展成一套丧葬用玉制度。葬玉专指用于保护尸体的随葬玉器。古人认为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主要品种有:

玉衣:用金丝或银丝将上千块小玉片串连而成的衣服。

玉含: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玉含有蝉形,也有鱼、珠、方片、贝形等,汉代盛行含蝉。

玉塞:堵住死者九窍的玉器。

玉握: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有贝、猪等形,汉代用玉猪。

还有玉枕、玉鞋、压脐、压眉等。

玉衣包括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几部分。

(金缕玉衣)

——实用和玩赏玉器

1、实用玉器:主要指具有实用价值的玉制器物。最早的玉制器皿出现在商代,如玉簋(音:guǐ)。战国秦汉时期,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音:zhī)、玉羽觞(音:shāng)、玉奁(音:lián)、玉灯等。其形制与同期的陶、铜、漆器相同。唐宋以后,玉器皿品种更多,工艺更精,有玉碗、碟、杯、瓶、酒具等,还有文具,而且出现仿古玉器。

2、玩赏玉器:指用于陈设、观赏和把玩的玉器。多见于清代。主要品种有玉山子、玉屏风、玉香炉、玉花瓶、玉花插、玉佛、玉观音、玉兽、玉人、鼻烟壶等。商周时期:无孔小件圆雕玉器可能是玩赏玉器,主要是玉兽。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说明显示,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劫掠后,在巴黎拍卖会上买来的……

有没有圆明园文物回归的一天?

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直在打听流失文物的下落。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流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石刻铜刻文物有了线索。杨来运先生给记者举例说,北京某单位院内有一对铜狮,据说这里曾是意大利驻中国领事馆,1900年前后从西山某地(也有说是从圆明园内)运回这对铜狮。据杨先生了解,这对铜狮为嘉庆年间制作,而嘉庆年间在西山除了建设绮春园外没什么大的园林建筑。而绮春园正是圆明园的组成部分,绮春园的宫门于嘉庆年间落成,这对铜狮应该是绮春园门口的铜狮子。

一两年前,一位姓牛的女士将先人流传下来的两个花瓶和一面镜子捐赠给了圆明园。经初步考证,这两个花瓶一个是光绪年间的,一个是嘉庆年间的,三件物品都是恭亲王被贬到戒台寺清修时随身带去的圆明园物品。

但是,遗落在我国民间的圆明园文物毕竟是少数,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于海外,仅靠出资购买,并非长远之计。杨先生无奈地说:“关键问题是缺少有关的国际法则和公约。”虽然我国已经参加了好几个文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但是,各个国际公约的回溯力和缔约国十分有限。

“但我们要不断呼吁,并同相关国家协商,在适当时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各国出台有关法律,将各国非法所得文物归还原国家。”杨先生说。

杨先生所在的文史科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的资料,希望能为将来某一天文物回家作准备。他们希望,在国外博物馆中见到圆明园文物的人,都能捎回一份介绍资料提供给他们。

杨先生最后说,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它的“原产地”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离开了文化母体的历史文物只是孤零零的摆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在着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申报成功,那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规定和“在起源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精神,有关国家更不该“赖”着圆明园文物不还。

乾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时间,吸收西洋建筑的巴鲁克形式,于长春园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西洋楼就是弘历皇帝命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蒋友仁和王致诚等人设计监造,由中国工匠施工营建的。西式宫殿建筑于中国园林中是一个创举。海晏堂是西洋楼中最大的一幢建筑物,楼前有喷水池,沿东西坡道可登上二楼。楼上东西两侧为水车房,呈工字形,中间为蓄水池,可盛水180吨。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强盗们掠夺了园内的大批艺术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难逃厄运,石雕被砸毁,铜兽头和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御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亦流落海外。《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也都未能幸免于难。

随着扬州的三度繁荣,琢玉工艺出现过汉、唐、清三次高峰。清代中叶,扬州成为全国琢玉中心。扬州玉雕千百年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扬州玉器厂的数十件精品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或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玉局,大量承办宫廷玉器,并按岁例向朝廷进贡。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和香港等地,留在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也有人转行。20世纪50年代,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

玉石质地坚硬缜密,硬度为摩氏4至8度,手工雕琢技术较为复杂,其工艺特点是琢磨,即“琢玉”与“碾玉”。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 ,在全国玉器评比中一鸣惊人,1981年在东京、名古屋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赞赏。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 ,主塔七级八面,高105厘米、宽32厘米,以8根玉链、440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构成群体,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宽90厘米,重达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 ,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 ,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

当今的扬州琢玉艺师,全面继承了传统的扬州玉雕优秀技艺,锐意创新,在实践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创作了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他们的“山子雕”和“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显示出扬州玉雕工艺技法的精湛。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中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岗,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证明在夏代时的扬州一带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

在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扬州汉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类繁多,造型优美,且已采用透雕、阴线刻和浅浮雕手法。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又达到新高峰,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并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而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同时扬州玉器和琢玉技艺也陆续对外交流。

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

清代民间玉雕工艺主要集中在北京、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和天津等地,并且似有明确的分工,其中扬州善雕大件玉器,扬州玉匠又善于把玉雕艺术和书画艺术结合起来,于造型、纹饰方面,借用绘画中的透视效果,镂雕多层花纹,由近而深,由大到小,呈现出具有故事情节的生动画面。

到了清代中叶,扬州玉雕可以说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产制作中心之一。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1840年后,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和香港等地,留在本地的多从事平面玉件的雕琢。

玉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绘平面图,再行雕琢,因而又常以图命名。玉山子上分别雕出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层次分明,各具形态,这种山林景观的雕刻,从取景、布局,到层次排列都表现和渗透着绘画的章法。

清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

乾隆、嘉庆年间是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堂,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品类齐全。清代玉器的品种和数量很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新增的品种有山水、玉山子、浮雕图画式的玉屏风等;玉佩饰的种类更是非常丰富。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有的碾琢细致,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

翡翠自清代传入我国后便一统玉器天下,并被称之为“帝王玉”,其地位凌驾于各种宝玉之上。翠玉材质与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代,宫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制作翠玉白菜的玉匠,发挥创意、巧艺,为顺应皇帝的喜好而创作了传世不朽的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高507厘米,是一块难得的翡翠美玉。这棵翠玉白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整块半白半绿的翠玉、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颁布雕刻而成。绿处雕琢菜叶,白处雕琢菜帮。

在绿色最浓之处,还有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菜叶自然翻卷,筋脉分明。螽斯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这种昆虫善于鸣叫,繁殖力很强,也是祝福他人多子多孙的意思。

白菜寓意清清白白;谐音“百财”;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玉产地主要有宫廷、苏州、扬州,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造办处玉作,体现皇帝旨意;苏州玉器,以精巧见长,赫赫有名的陆子刚、郭志通,均出身于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专诸巷玉器娇嫩细腻,平面镂刻是专诸玉作的一大特色,而其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苏州玉雕以小巧玲珑见长,扬州则以大取胜,玉如意、玉山子是扬州玉雕业的著名产品。扬州玉山子特色明显,玉匠善把绘画技法与玉雕技法融会贯通,注意形象的准确刻画和内容情节的描述,讲究构图透视效果。

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玉山即其代表作。

“大禹治水”玉山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件重要的玉器,是我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新疆和田地区的密勒塔山中发现了一块重达6吨多的特大玉石。这块大玉石色泽青绿,光洁滋润,柔和如脂,是一块天赐的奇石。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乾隆皇帝闻听之后大喜,他决定将这块稀世宝玉雕琢成奇绝之珍。

乾隆喜爱书法绘画。他对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更是爱不释手,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幅画已经破损褪色了,而年过六旬的乾隆,产生了把自己比作大禹的想法,于是下旨把这块特大玉石雕刻成大禹治水图,一方面为了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显示自己效法先王,功绩卓著,以求千古留名。

“大禹治水”玉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玉样从新疆运到北京历时3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4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6年琢成。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座上,以名贵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相映生辉。整块玉石被通体雕刻成山峰状,就好像是矗立在黄河中的一座大山。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只见大山间重峦叠嶂,峭壁峥嵘,漫山遍野密布着苍松翠柏,在悬崖峭壁间,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治水大军,他们或是开山凿石,或是抬土运石。

在开岩者当中,可以看到治水大军的指挥者大禹的身影。作品生动传神,完美地再现了当年大禹率领民众开山引水的壮观场面。

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玉山运达北京后,择地安放,刻字钤印,又用两年功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它的正面钤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方还有长篇御制诗及注文,可见乾隆对此作品何等骄傲,何等珍视,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总结。

清代玉器中有很多大型的观赏性“玉山”,以山水画为蓝本,就地取材,加以设计制作。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如“桐荫仕女图”,作者利用玉的白色和红色,巧妙地琢制成茂密的树木、假山和石桌石凳,很有江南庭院的诗意。在圆明园也发现有玉山子,宽31厘米,高26厘米,青玉质,青绿色间夹有**皮绺。以浮雕、透雕双勾技法琢刻出穿行于陡峭山崖间的仙翁,手持藤杖,宽衣大袖,长须齐胸,神采飘逸,一童子手攀枝条在前引路,一童子身背小筐,紧随仙人,整器系子玉整雕,借用我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巧妙地融合在玉雕创作中。

乾隆时所称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风格的莫卧儿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时已大量进入内廷,得到乾隆的喜爱,其风格波及北京、苏州、扬州等玉肆。

新疆维吾尔族玉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宫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不同,虽属阿拉伯风格,但器形、纹饰均较单纯,光素器较多,不重磨工。

清代玉器无论是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并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牙璋

是一种有刃的器物,器身上端有刃,下端呈长方形,底部两侧有突出的鉏牙。牙璋是一种礼器。考古中发现,它可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鸡心佩

玉猎龙

呈椭圆形,或有长短肥瘦之分。上部有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峰尖,呈山形,下底圆弧,正中有一大圆孔,孔径与这种佩饰主要流行于汉代,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鸡心佩是时代较早且有代表性的作品,其造型简洁明快。

玉猎龙

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战国。由玉髓环二、玉环一、石夔龙一、绿松石五和紫晶珠三组成串饰,佩戴于墓主人的胸部。其组合方式是:最上一件较大的玉髓环,器表光洁明亮,截面呈六棱形;中间分为两行,一行是一颗钻孔的小绿松石珠,两颗钻孔的小紫晶珠,下面是雕琢有勾云纹的玉璧,再下有两颗钻孔的绿松石与最下方的石夔龙背部小孔相连接;另一行是钻孔的小绿松石和紫晶珠各一,其下是一件小玉髓环,此环琢制规整,光洁明亮,截面呈七棱形,其下有一件钻孔的紫晶珠和一件绿松石珠,下面连接石夔龙背的穿孔。夔龙回首,曲身,尾略向上卷翘,器表雕阴刻的轮廓线和虺纹。夔龙背上方钻一孔,可与上述各种饰物串连成一套完整的组玉佩,而石夔龙垂于全佩下方。《诗、有女同车》云:“将翔将翔,佩玉琼琚”,即是描写这种佩饰之美。

太不好找了 先帮你找这些 我有事情先走了 回来帮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138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