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画家黄金台的简介

晚清画家黄金台的简介,第1张

新仓名士:清代大学者黄金台

清代诗人、学者、红学家黄金台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新仓人,字鹤楼,原名森,嘉庆十年(1805)17岁入平湖县学时改名“金台”。年少时游庠就因才名噪,因其诗名出众,被誉为“禾中七子”之一。道光二十四年(1844)岁贡生。因困于棘闱而十赴秋试未中,于是尽心著述,博览群书,学无不贯,才名噪甚。其时大江南北士大夫的著述,开篇多有黄金台的手笔。其长于骈俪,学力富赡,作诗能一扫陈腐,独出机杼,诗名远被东瀛。

  咸丰七年(1857),68岁的黄金台因江苏督学李联琇的邀请而入幕,于是游历江淮诸郡,作文记游。1861年“咸丰之乱”平湖沦陷后,黄金台忧愤成疾而逝,享年72岁。其著作甚丰,著有《左证》、《史腋》、《听鹂馆日志》、《木鸡书屋文钞》、《木鸡书屋诗选》、《左国闲吟》、《今文惬》、《盛藻集》、《骈体正声》、《国朝新乐府选》、《国朝七古诗钞》、《国朝七律诗钞》、《芦川竹枝词》等。

  黄金台的《红楼梦杂咏》,皆为七绝,共80首,对《红楼梦》书中人物逐一用七律绝句形式加以点评,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剖解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来阐发《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红楼梦杂咏》因被光绪三年申报馆印行的《痴说四种》收录,广为红学家所知并引用,因而在红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黄金台的《读红楼梦图记》,也称《读红楼梦图赋》,其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在道光五年(1825)之前,即黄金台36岁之前。“图记”是在据“杂咏”而绘图之后的“读画”之记。《读红楼梦图记》是迄今为止发现平湖人士研究《红楼梦》最早的文章,把包括红学家徐恭时、姜其煌在内的平湖人士在红学研究上的时间又向前推进了近两个世纪。而这篇《读红楼梦图记》确是颇可珍视的红学文章。它对于我们研究《红楼梦》、探讨“红学”史、了解黄金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邓中肯/文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这样一算,郭靖则付出了超出12万元人民币一餐的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13万多则超3万元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晚清,浙江省曾自铸一两重银钱,欲与洋元并行,也就是相当于一两银子的价格,解放前,大洋就是银元的简称,那时候银元比纸币值钱、稳定得多,现在银子主要用在工业上,购买力已经不如解放前。

按购买力折合计算,1大洋=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

个人浅见:首先和珅当年被抄家产合白银8亿两,不是8千万。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国家越大,人口基数越大,财富总体规模也越大,但是具体到某个个体而言,由于生命是有限的,所以理论上一个人所能获取的财富在他所在的时代会有个绝对值的上限,当人口基数大,社会上能够达到相同和类似财富成就的人数就会多。假设每千万人里能产生一个亿万富翁,当人口1000万以下的时候,理论上最多产生一个,一旦出现,他个人所占社会财富比例就很大,对国家的控制力就大。当人口达到10亿,理论上可以产生100个这样的人。当然某一个人所占的比例就小,自然对国家的控制力就小。所以一个国家能否产生对国家有巨大影响力的商业个体,一方面取决于该个体本身足够大,另一方面还要这个国家足够小。比如韩国三星集团,其每年的企业收入占韩国GDP的20~30%,这就是典型的个体大,国家小——虽然三星集团不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财团。

第二个问题,你可以看看清史稿关于“食货”的部分,网上也有相关的资料。另外我过古代的流通货币其实主要是以铜币为主,白银,黄金和银票等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以清朝为例,官价一两银子兑换制钱2000个,你想谁没事儿老掏出一张2000面额的货币做日常生活呢?何况当时的制钱还有一文,当十,当五十,当百等多种面额。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古代的国库是全天下最有钱的地方,汇聚天下钱财和宝物,以向天下百姓征税的方式填充国库,这是皇帝特有的权力,国库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机构,专门管理各种财务,比如朝廷赈济灾民,修筑国家工程,培养军队,发起军事行动,这些都是国库的大笔支出,可从百姓那里征收来的税往往无法满足国家要求,由此,历朝历代总会有严重的苛捐杂税,这预兆着国家离灭亡不久了。

古代的国库通常是由户部掌管的,他们负责处理有关于财务的一切工作,每当看到皇帝一意孤行要做耗费大笔钱财之事时,户部尚书的心就要开始滴血,虽然不是自己的钱财,但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让国库的支出和收入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发起一次战争,万两黄金就像流水一般哗哗地流,若是皇帝喜好穷兵黩武,那么最容易造成“国库空虚”。比如隋炀帝即位后,三征高句丽,每次都是百万两银子的消耗,一个刚建立二十年的国家如何能承担这大笔的开销?

近代的清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大清灭亡后,他还有些特权,但等新中国建立后,他彻底成为了普通人,从皇宫出来的主子奴仆都成为普通人,但他们的经历成为了后世了解清朝的宝贵证据,所以历朝历代中,尤属对清朝的了解最为详细。比如清朝灭亡后,国库只剩下十个银元,这是不是有点太惨了?为什么曾经聚集天下财富的国库会没有丝毫半点的储蓄呢,一大笔的财富都去哪了?

清朝国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当属“康乾盛世”,雍正统治期间,国力最为鼎盛,到了乾隆执政后期,清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雍正继承皇位后,当时国库中有八百万两,雍正死后,乾隆继承了雍正留下的六千万两国库,乾隆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乾隆执政早期,国库存银总数继续增加,可晚年的乾隆给自己封了个“十全老人”,他想要创下丰功伟绩,于是发起边疆战事,下令修建名园,多次巡行,看似国家繁荣发展,可花的钱是实实在在的。

等到嘉庆即位后,他倒是一位节俭的皇帝,发誓要充盈国库,等道光皇帝即位之时,国库有2700万两,哪怕作为皇帝的他们主张节俭,但朝廷腐败不堪,繁冗的文武百官,宗亲贵族,这些都需要每年支出固定的收入,国家的基础支出不可少,但额外支出一直都在增加,尾大不掉,国家勉强维持这些支出,国库的银两慢慢减少。

可当今世界的情势由不得清朝“闭关锁国”独自发展,经历鸦片战争的惨败,国库大幅缩水,只剩下八百万两,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的清朝面对各国列强的欺压,虽然也曾反击过,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多次支出大笔银两,比如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多次向户部讨要军费,对外反击,对内还需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全都靠国库支出军费。

战争失败也就罢了,清政府还需要向列强赔偿一大笔的赔偿金,动辄以亿计数,就连赚钱的途径也几乎被列强霸占,比如列强在中国境内有自己的通商口岸,大肆掠夺国内的财富,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就算以强权征收钱财,估计也收不到什么了。

多次的战争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一个重要因素,慈禧的花销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统治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的女人,她的一切吃穿用度皆是顶级配置,个人的一年开销可达一千两,哪怕国库空虚,哪怕靠着向各国银行贷款,但该办大寿,该修陵寝,该修建园陵该做的可是一样都没少做,等到溥仪退位后,他的生活开销还需要靠民国政府的贴补,恐怕就连一个民间富豪都比皇帝过得好,可见皇帝混得多惨。

溥仪即位后,此时的清朝就剩一个空壳子了,皇宫内的太监宫女明目张胆地从国库中偷窃宝物和银两,等到国家清算文物之时,整个皇宫只剩下486件,曾经创下盛世的清朝竟然如此凄惨,但对于后世,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可想到国库中仅剩的十块银元,还是让人不免感伤清朝的结局,恐怕历朝历代灭亡之时,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凄惨,明朝当初灭亡之时,清朝统治者可是掠夺了大笔的财物,轮到清朝灭亡之时,却只剩十块银元,一个国家穷到这个地步,也是令人感慨。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30年,清朝外流白银3亿两,鸦片战争之后50年外流白银10亿两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战损白银3000万两,赔款26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损5000万两,圆明园损失约2亿两 赔款3000万两

太平天国战争,累计损失白银3亿两

日清战争,战损10000万两,赔款本息3亿两

庚子战争,战损10000万两,赔款本息10亿两

日俄战争,占损3000万两

九一八事变及日本占领东北,累计掠夺资源合计白银2亿两

苏联出兵东北,掠夺东北设备20亿美圆,折合白银1亿两

日本全面侵华八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圆,折合白银50亿两

国共两党内战三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亿美圆,折合白银25亿两

以上到1950年,直接经济损失合计112。66亿两,折合当时美圆2240亿美圆,折合2000年美圆26000亿 满清不平等条约及赔款一览表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7-9-1901;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22-12-1905;

所以加起来大概是37亿6千2百万两,这只是个概数,还有很多例如圆明圆里的东西,没法估算的

康熙帝玄烨8岁时就继位了,十四岁亲政,活了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在位)

雍正皇帝属于短寿之人,只活了57岁,在位13年(1722-1735)。

弘历生于1711年9月25日,卒于1799年2月7日,活了89岁。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某某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4574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5
下一篇2023-08-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