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怀古》这首诗的翻译是什么?

袁世凯的《怀古》这首诗的翻译是什么?,第1张

翻译是:我今天上南京雨花台,凭临史迹,触景生情,乱世出英雄。在当初孙策攻打刘备的地方,据说是守护梅颐的兵地。历史的长河已经一去不复,这种日子什么时候能结束。只等我羽翼丰满,便能一展宏图,拯救这苍生。

原文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作者: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赏析:凭陵史迹,吊古伤今,辄以救世英雄自许,一派少年豪情。清廷虽然风雨飘摇,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却丝毫不影响如同袁世凯这样的“衙内”“公子哥儿”到处寻欢作乐。袁世凯十五岁时,登上南京雨花台,凭临史迹,触景生情,乱世出英雄,但当时的袁世凯在今天看来还未成年,便以救世英雄自许,口气可谓大矣。

中华民族的怀古情绪源于崇古念旧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制约着行为主体的价值取象和审美认识,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有:第一,我们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那里天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同时,周而复始的四季工作,又使他们比较内向和务实,逐渐形成了以经验为主的认识机制。正是这些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偏重于往昔。第二,家族血缘关系,使人的认识,更加执着于重温,偏爱对过去的回忆。第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严重束缚了人的民主和自由,各个朝代兴起的文字狱更是让人在说话下笔时不得不有所顾虑。他们表达某个意思时必须用委婉曲折的方法。

赤壁怀古一般指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1、解释:西塞山怀古的意思是: 在西塞山这个地方追念古代的事情。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2、全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3、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4、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42426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