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有哪些品种(品种的名称)

菊花有哪些品种(品种的名称),第1张

  菊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三,也是花种四君子之一,并且还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产量非常高。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菊花的诗词描写,可见,菊花从很早就受人喜爱。菊花经过人们长期的选择培育已经成为了非常名贵的观赏花卉,并且品种也随着培育的时间而越来越多。

菊花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高 6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 5-15公分,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边缘有粗大锯齿或深裂,基部楔形,有柄。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直径 25-20厘米,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於茎枝顶端;因品种不同,差别很大。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花色则有红、黄、白、橙、紫、粉红、暗红等各色,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形状因品种而有单瓣、平瓣、匙瓣等多种类型,当中为管状花,常全部特化成各式舌状花;花期 9-11月。雄蕊、雌蕊和果实多不发育。

  中文学名:菊花

  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别称: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日精、女华、延年、隐逸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春黄菊族

  属:菊属

  种:菊花

  同义学名: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命名者及年代:Ramat,1792

  英文名称:Florists Dendranthema

这是梓树。

梓树为紫葳科梓属乔木植物,高达15m。树冠倒卵形或椭圆形,树皮褐色或黄灰色。梓树树体端正,冠幅开展,叶大荫浓,春夏黄花满树,秋冬荚果悬挂,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作行道树、绿化树种。嫩叶可食;根皮或树皮、果实、木材、树叶均可入药剂;木材亦可作家具。

梓树是我国历代用材最广的优良木材之一,也是制作器具之良材,此前商周出土的一些箱盒,有的也是用梓木制作。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描写梓木用途,说它做车板、盘合、乐器都可以胜任,甚至可做棺材,品质胜于松柏。

扩展资料:

1、生长习性

梓树是一种生命力特别强的观赏植物,它适应在多种环境中养殖,不过在温暖环境中养殖它生长最快,平时最好选择在温暖湿润的土壤中养殖,海拔五百米到两千米的山林地带,是最适合养殖梓树的好地方。

2、繁殖方式

梓树可以用种子繁殖,人们可以在每年十月前后采收种子,采收以后把种子外层的硬皮去掉,放在干燥的地方保存,在第二年开春以后直接播种,等种子发芽以后定植,然后等它长到六到八片叶子以后可以直接移栽幼苗。

注意事项

梓树的观赏价值高,生命力也很强,但是它并不适合制成盆栽养殖,另外养殖梓树期间在要注意田间管理,及时除掉林间的杂草,而且在保持土壤湿润,每隔一个月最好施肥一次,这样才能让梓树长势旺盛,按时开花,而且花期会比较长。

-梓树

凤凰网-梓树:古代“木王”

重要蜱种

全沟硬蜱

  (Ixodes persulcatus)   盾  蜱虫

板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的耳状突呈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节具一细长内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种,是针阔混交林优势种。成虫在4~6月活动,幼虫和若虫在4~10月出现。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发育。以未吸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经常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草原革蜱

  (Dermacentor nuttalli)   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颚基矩形,足Ⅰ转节的背距短而圆钝。是典型的草原种类,多栖息于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成蜱春季活动,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现。属三宿主  

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类,有时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各种啮齿动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是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媒介,也可传播布氏杆菌病。

亚东璃眼蜱

  (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 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第二节显著伸长;足淡**,各关节处有明显的淡色环;雄虫颈沟明显呈深沟状,气门板呈烟斗状。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带。成虫出现在春夏季。属三宿主蜱,一年大约发育一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成虫主要寄生于骆驼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野生动物。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为新疆出血热传播媒介。

乳突钝缘蜱

  (Ornithodoros papillipes) 体表颗粒状,肛后横  

沟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2]图19-5)。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多宿主蜱。栖息于中小型兽类的洞穴或岩窟内。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也常侵袭人。分布于新疆、山西,传播回归热和Q热。

直接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编辑本段传染过程

蜱虫叮咬、传染的过程

    蜱虫

一旦被蜱虫叮咬 千万不可用手强拔   1、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身上钻,从头部钻入皮肤。   2、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物质,再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处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某电视台曾播出有两例患者,其中一例是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

蜱虫是如何进入人体的?

  蜱虫普遍出现在山区有植物与动物的地方它就会出现,大别山境内安徽省金寨县也有同类的蜱虫,通常都是通过动物或者植物转移到人身上的,不一定每一种蜱虫都带有病原体。   小时候经常通过在家禽牛的身上发现,蜱虫在出生时特别小类似于指甲盖里面灰尘黑点一样。不是很容易发现据我个人了解,这种蜱虫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进入人身体里面的,都是通过皮肤接触、吸血、最终将身体内血吸满变成圆形后都会滚落到地上,这些血至少可以让蜱虫消化好几天,通过这样  

动物与人的接触就容易使蜱虫进入人体吸血,曾经在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皂河村学生身上出现过,体形很小不容易被发现,这种蜱虫也会生存在植物叶子或者颈上通过人体腿部与植物的接触进入人体。通常被吸过血后人体会出现红斑、特别痒、时间久了人就会将患处抓破导致感染。

被蜱虫叮咬后应急处理措施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在找不到酒精时可用罗浮山百草油、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找不到酒精可用罗浮山百草油,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

编辑本段传播疾病

森林脑炎

    蜱虫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新疆出血热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蜱媒回归热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莱姆病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

蜱虫的形态(19张)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Q热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细菌性疾病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形体

  (8)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所以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

最新进展

  2010年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编辑本段防治原则

环境防制

  1.环境防制 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化学防制

  2.化学防制 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 (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农药。)

药物预防

  3,皮肤涂抹或居室喷洒罗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预防蜱虫叮咬。

生物防治

  4,生物防治: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的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

个人防护

  5.个人防护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罗浮山百草油或是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   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切记这段话。

建议

  据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的昆明医学院教授宝福凯介绍,蜱的唾液含几百种蛋白质,成分复杂,带有毒素。蜱的叮咬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咬破人的皮肤后,把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未发觉的情况下,它吸饱血后,叮咬处的凝血脱落,这个过程需要48小时。但此次疾病并非蜱虫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其体内含有的病原体所致。   王贵强也介绍说,蜱只是一个媒介,如果它携带病原体,通过叮咬就可以把病原体传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在被叮咬者免疫力差的情况下才会发病。在医学上,这类由吸血昆虫引起的疾病被称为“虫媒传染病”。   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宣布,已经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目前专家组已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上报卫生部。但专家组组长王世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在病人体内发现了该种病毒,但建立起该病毒与此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尚需时日。他强调,“商城县出现的疑似无形体病病例基本上可以肯定为蜱传疾病,但民众不需要对蜱虫过于恐慌。蜱的病原体传播率与蚊子相差无几,根据其传播特点,该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如今,此类疾病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发现。今年6月17日,美国纽约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就曾对纽约市民发出警告:6月至11月为蜱虫最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市民需格外注意,防止被蜱虫叮咬致病。   专家建议,夏秋季节,人们应少在草地、树林等环境长时间坐卧,耕种劳作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紧口的长衣裤,若发现蜱附着身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实际上,随着天气转冷,虫媒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将自然呈下降趋势。

临床表现

  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编辑本段相关建议

叮咬症状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蜱虫与无形体病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   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但南京鼓楼医院专家告诉记者,该院接触到24例患者中,无“人传人”感染。

蜱虫危害

  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掉到人身上后往皮肤里钻,钻到大脑就完了。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特别提醒

  遛狗人:在东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   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编辑本段预防及咬伤处理方法

方法一

  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的皮肤上喷涂避蚊胺(DEET)、驱蚊液等驱避剂。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应该用罗浮山百草油、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方法二

  1、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应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再在伤口上打麻醉用来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   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它吹走,要不毒素更大。   4、蜱螫伤预防治疗:   一、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罗浮山百草油、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   二、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三、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

编辑本段相关报道

  被贴错的“河南标签”   在9月10日卫生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称,今年5月份,卫生部在河南、湖北已监测到这种疾病。而在此之前的几年中,安徽、河南、湖北、山东等省的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多脏器功能损伤而造成死亡。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这类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同日,卫生部专家组抵达商城,开展调查、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   据记载,粒细胞无形体病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被发现,此后全球多个地区均有报告。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报告病例约600至800例。来自欧美的报道显示,该病的死亡率为1%。   在国内,自2006年10月在安徽发现了首例病例后,该病就已经纳入卫生、疾控部门的监控范围。早在2008年11月,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就组织过“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应对技术研讨会”。会后,在安徽首次被证实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案例,也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会议认为,无形体病的发现、确认及相关研究成果,显示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对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能力的显著提高。   但与国外病例相比,中国农村的患者因经济条件差而就医率低,农民有类似“发热感冒”的症状时,一般不去看病、检查,这样,就往往会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此外,多数患者年老体衰,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这种情况,也使该病在中国农村造成的危害较国外大。   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乡村医生使用激素类药物对病人进行对症治疗,然而,激素抑制了患者的免疫力,会使病情加重。   随着病例的增多,针对该病的防控体系不断升级。今年5月24日,国家卫生、疾控部门在湖北召开会议,将此类病征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于6月1日在湖北随州和河南信阳设立监测点。李德新称,把这个疾病暂定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为了进一步努力确定造成该病的病原体到底是什么。

编辑本段感染病例

  全世界范围内的蜱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首先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此  

后欧洲等地也相继报告了这种病例,部分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15%至36%。早在2006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死于此病。2008年11月1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中国科学家报告了这起“无形体病”,表示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无形体病”人传人的事件——由于当时未能意识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播机理,因此医院保护措施做得不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Peter Krause和Gary Wormser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评论称:“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传人的报告,同时也是中国第一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报告。”在安徽这起病例之后,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也陆续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河南信阳等地也出现了患者死亡报告。

安徽

  发现:4年前安徽现首例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并不是一种新病。资料显示2006年,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近年来,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四川、云南、江苏,都出现过病例。   近半年来,江苏省接诊的由蜱虫叮咬引起的“无形体病”共有13例,其中4例死亡。同样的情况在山东省蓬莱市也出现过,蓬莱一家医院的医生透露,仅截止到7月14日,他们一家医院接收的蜱虫叮咬致死患者就达到11例。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吴超科长昨晚表示,云南近年来也有蜱虫叮咬人散发病例报告。   传播:可通过血液传播   卫生部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但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据专家介绍,信阳山区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蜱虫学名叫全沟硬蜱,以吸血为生。这种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信阳当地盛产“信阳毛尖”绿茶,大多数茶农的腿上,都有被蜱虫咬后留下的伤疤。在村里每条狗的肚皮上,也经常可以翻检到蜱虫。除了无形体病,蜱虫还可以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和莱姆病等,这些病症状有部分类似之处,也给蜱虫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在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看来,蜱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但这就如蚊子一样,“你明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却没办法将它灭绝。”   卫生部专家今日赶赴信阳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18名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9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卫生局疾控专家告诉媒体,正在当地传播的疑似无形体病,目前尚无法从根源上预防。国内有12个省份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   对于信阳市未公布具体蜱虫咬伤病例遭质疑一事,前日,河南省卫生厅回应信阳蜱虫传疾病疫情疑问时表示,不存在瞒报疫情,信阳等地卫生部门从2007年就已将疑似无形体病例纳入网络直报范畴。   为做好该疾病的防控工作,专家将疾病的名称暂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家表示,蜱虫叮咬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防可控不必恐慌   记者从河南省卫生厅了解到,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于9月10日赶赴信阳,到达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病因。这次卫生部专家组共有3人,其中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王贵强,他曾多次到河南、山东等地,为蜱虫咬伤患者进行会诊,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到达信阳后,除了给当地现有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外,还将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患者病因。   目前,河南省卫生部门已指导群众清除居舍周围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利用敌草隆、茅草枯、毒莠定等杀虫剂对野外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4167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