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颖人物简介

赵毅颖人物简介,第1张

赵毅颖

赵毅颖,号当堂,1967年生于沈阳,侨眷,无党派。1987年参加工作,1994——2004年任于洪区委机关报编辑,2005——2009年于北京工作、学习,2011年任于洪区委机关报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侨联书法家协会创作指导导师,于洪区文联副秘书长,香港红山史前研究团队成员,泛红山文化黑皮玉鸟专题藏家,《黑皮玉》群创建者。

中文名:赵毅颖

别名:当堂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沈阳

出生日期:1967年10月

职业:编辑

主要成就:行书产生与书体结构重要关系研究

代表作品:寿山石微雕2毫米仿真壶

艺术简介

1983年参加辽宁电视台书法班开始学习书法,受教于“九畹”诸位先生

1988年参加辽宁画院首届高级书法研修班,受教于陈振濂、刘云泉、郭子绪先生

2007年在北京工作期间受教于梅墨生先生

学术论文《虚实均衡对位——偏旁结构位置关系解析》发表于1998年第3期《美术大观》

学术论文《偏旁位移与行书连写——关于行书产生的结构性前提》入选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

书法篆刻作品参加各级展会,辞条、作品辑入《当代书法篆刻艺术大观》等

微雕创作,寿山石微雕仿真壶2毫米乘2毫米(吉尼斯微雕石壶纪录为4毫米乘6毫米)

从2006年春开始从事史前泛红山文化黑皮玉专题收藏与研究

书法理论和创作

理论贡献

以形式构成观对书体结构进行原理、规律性研究。

首次解析了“常使左方高”即“左小齐上,右小齐下”结构现象的原理,及其与行书出现的重要关系。

解析了书法发展历史中淘汰横画右下斜的原理。

解析了楚简书风历史衰断的原因。

解析了偏旁结构间普遍存在的虚实均衡对位现象的原理,这一规律的发现关联解决了“隶乃始有展促之势”的原理。

注:学术论文参见中国书法网学术专题区

创作思想

书写随思想情绪、工具、环境变化,形式、韵致因时而异,自然生发,一成不变便是保守、做作、懒惰。

任何古人作品都可以临写,要紧在贯通,找到用笔、章法发展的脉络。

形式是媒介,形式背后的“心劲”即世界观、人生、艺术思想的探索、修养是表现的根本。

篆刻创作

我没临过太多古印。我读过不少古印。

我刻印一定要站着,拿刀和拿笔姿势一样。

我打印稿要很多遍,但刻时从不按印稿。

我刻印讲每刀之间的节奏感,由外向内一刀冲。

印文的内容我一定要喜欢才刻。

微雕创作

微壶记

2006年12月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我和儿子、外甥女前往参观,被一组博古微雕吸引,尤其是其中的一件,黄豆粒大小的寿山石小茶壶。我们议论并想象着,这壶是不是可以打开壶盖沏茶?该是《小人国》中的用具,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我学过石章篆刻,对寿山石并不陌生,就和孩子随口说了一句:这小壶我也刻得出来。两个孩子看着我,摇头做鬼脸,不信。我这个做爸爸和舅舅的在孩子面前算是被嘲笑了,不能在孩子面前说大话呀,暗下决心,要雕出小石壶来。

两天后,一个从外表看来惟妙惟肖的黄豆大的寿山石壶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我们还在猜想,博物馆那件小壶能打开盖子倒水吗?应该是的,那可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啊!

这年春节假期,我的微雕壶创作开始了,工具是一小片壁纸刀、一小截钢锯条和做缝纫活的手针,用针来掏空壶膛。书籍和网络找不到现成的经验技法,掏壶膛、镟壶盖全靠摸索。失败,尝试,这种直接经验的生鲜感反到激发起了我更强烈的创作欲。

大年初三早上醒来,手里攥着昨晚雕到半夜的作品看着,想着,有了能转动的壶盖和空圆的壶膛,可壶嘴透不通还不算完美。可哪里有那么小的钻头啊,细如发丝的钻头世界上不可能有的。想着想着,看到了墙角木架上的医用磨口玻璃瓶,里面的一个宝贝叫我心里一亮,就用它。稍一加工,一把微雕钻成了。用用,还行,可实在不能说好用,因为钻了大半天才钻通了壶嘴的一少半。又是多次艰苦的尝试。大年初六早上醒来,手里攥着昨晚雕到半夜的作品开始欣赏,这可是一把“全须全尾”能盖盖、能倒水的微雕仿真寿山石壶,这个壶高一厘米。

北京4年的工作、学习、感悟,看不完的名胜古迹、美术展馆,琉璃厂、潘家园,书画、工艺大师作品近距离揣摩,读书写作,鉴赏力和胸襟的开阔,这些都滋养着我的微壶创作且兴趣愈发浓厚。

微雕创作有人以为主要靠细心,但信心和胆量更重要,因为活动余地的限定,稍一过劲就会失败,又不能畏手畏脚,具有旷达甚至豪放的搏一搏的心态于微雕创作是必要的。

六年的微壶探索创作,作品不多,送人不少。这三件套壶(见图册)是我比较满意的。创作笔记里记下了其中甘苦。

最外面的壶取材不是寿山石,是蟠桃核。北京市场上蟠桃要比沈阳多,我很爱吃。零七年夏日一天,望着宿舍窗台上的一枚指甲大小的蟠桃核,未经雕琢即像一把小茶壶,于是便乘兴雕刻起来。

蟠桃核特硬,费了好大功夫打开了一个小洞,掏出果仁,阳光下看到了光溜溜的桃核内壁,正好是壶膛。另找一枚蟠桃核打碎取最厚处做壶盖,小壶盖抠手,愈觉坚硬,加工了整整一天。桃核表面有空隙、褶皱要表现壶嘴不易,剔除四周部分,留下实体后钻眼。残留在壶面的褶皱删繁就简透雕成古梅枝干和壶把(侧把)。

雕好蟠桃壶后的一个星期日,我来到北京十里河工艺品市场,在全国著名制扇名家郑高的店铺里挑选扇骨。郑高看到我戴在脖子上的蟠桃壶,拿在手里把玩好一阵说:“让给我吧。”“只有一把,等秋天多吃些蟠桃,再给您雕。”我说。然而,几个秋天过去,我吃了并发动亲朋好友吃了几百个蟠桃的桃核都没有雕成。不是我雕工的问题,而是材料不行。因为果核都是由两半合成,在结合处用力一定易开碎。几年来也没有找到结合处能吃住劲的蟠桃核。那第一枚蟠桃核为何刻不碎,以至完全看不到两半结合处的缝隙。我联想到人的头骨,顶骨是由两块连接而成,中间形成锯齿状骨缝。记得医学材料上说,有几百万分之一的概率的人的头骨的缝合线是长合而看不出来的。我似有所悟,缘分啊!

尝试过各种材质,象牙、橄榄核、桃核、杏核,最后还是用寿山石、巴林石等质地细密的石料为佳,一种枣红色的萧山石仿雕紫砂壶最妙。

旋转大号蟠桃壶盖,取出第二件微壶即是萧山石的。萧山石质地细而硬度适中。这把壶雕刻前的目标是尽量小些,经过两年的摸索,技术上有了得心应手之感。此件作品完成在2007年秋天,壶体最宽处7毫米。

打开中号壶盖,取出第三件微壶。

零八年劳动节,我揣着工资和奖金,春光里回沈小住。当然要给家人看看我的微雕石壶作品,父母赞叹说,一定是世界最小的壶!我上网一搜,吉尼斯世界纪录微雕壶直径4毫米。心中扫兴,告诉大家查询结果,都不吱声,看看母亲,一丝遗憾在母亲脸上闪过。

为了母亲的微笑,立即动手创作,挑战极限。白色写字台,高光台灯下,先看书,平心静气了,取材萧山石一小块如米粒大小。先雕壶身,再掏壶膛,稍一走神,壶壁捅破,再来;壶嘴钻眼时,自制的钻头又刮磨的不能再细,钻时,为防手抖要反复默念一句话以调长气息;壶盖下料要大些,先刻大些的壶盖,再一圈一圈往里收,后来小到两指尖一捏就看不到,捏不住了,就以左手大拇指的指甲边缘与食指尖处轻嵌小壶盖,旋转,右手刀刮,再往小收。用显微镜(鉴定瓷器用的手持低倍显微镜)是必须的,可不是雕时用,而是找位置,看有没有刻偏,再矫正。如此两天,就在小壶盖要完成时,不想掉落了,就掉落在写字台上,结果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玄吧?此壶用时三天完成,壶体最宽距2毫米。

壶盖小于小蚂蚁头,从细丝线里取出一根纤维,一头绕上壶盖的盖钮(只能是凭感觉),一头穿过壶把系上扣。

父母拿着显微镜看着小壶,微笑。

对了,那件宝贝工具是针灸用的银针。我雕小壶的工具还是那老四样:一钢锯条、两针(缝纫针、银针)、一壁纸刀而已。

黑皮玉收藏

香港红山史前研究团队成员。

《黑皮玉》群创建者。

史前文明泛红山文化黑皮玉鸟专题藏家。

所藏织物印迹和高温瞬间溶蚀局部黑皮玉枭尤为难得。

宋代玉器历来是藏友追捧的对象,在拍卖市场有不俗的表现。

确切到代的完整器,和田玉材质,克重在一百克以上,目前摆件拍卖的行情,一般在三十万到八十万之间。器形硕大(超过两百克),雕工精湛的宋代玉器,保存现状良好,材质好的这两年的拍卖行情均在100到 150万之间。

但宋代玉器,目前玉器市场充斥着大量仿品,楼主需要仔细甄别。

字画交易_公司主要鉴定,收购:字画,瓷器,钱币等艺术品,全国收购名人字画,字画交易_安全,可靠,专业鉴定,收购的公司,点击进入咨询古玩古董收藏家:长期收购 收藏 ,我们只做私下收购私人交易,

诚信至上成交量大 成交率高。如需上门或者拍卖请绕道,我长期大量收购收藏

正规的古董古玩。各类古董古玩都可以接受,当天交易,当天付款,真实可靠。

只要你的是是正规的古玩古董我都接受,我只做私下交易。上门或者拍卖的请绕道

。收购物品如下

私人现金收购古玩古董《电话同号》欢迎咨询详谈

    注:(以下藏品私人收购直接交易并非公司,如需拍卖和中介者请绕道)

    常年收购以下藏品真品银行当天交易。

  1:瓷器类:唐三彩

  宋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德化窑

  元代:元青花,元釉里红,青花釉里红

  明代:带款的:宣德青花,成化斗彩,成化青花,万历青花,万历的青花

  釉里红,弘治黄釉。 嘉靖青花、永乐青花

   洪武青花 ,洪武釉里红、清三代瓷器

   2:玉器类:红山文化(6500年前)玉器类:主要有玉猪龙、C形龙、马蹄形器、勾云形玉佩、玉璧、玉镯

玉枭、玉龟、玉蝉、玉凤,玉佣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

玉璧、玉琮、玉钺

;高古玉(战汉以前的)

   3:杂项类::天珠,笔洗,鼻烟壶,紫砂壶、名人字画

青铜器:夏商周,或者战汉时期的。

鸡血石,田黄,树化石,

   4:名贵木材:金丝楠阴沉木,樟木阴沉木,乌木(上三千年的阴沉木),

   5:大清铜币,大清银阿币,光绪元宝(金币),(银币)光绪元宝,袁大头(金币),(银币)孙小头(金币)孙小头(银币)。

   6;石类;鸡血石,陨石,各类化石等。

   7;各类错版古币,错版人民币,鸡宝,狗宝,牛宝,马宝等。

   8:当天交易,当天付款,请正规交易中心,切勿走弯路,欢迎来电洽谈。

北京红山文化专家、石刻研究员21日晚抵鞍,对海城析木、鞍山铁架山一带的石龟、岩画进行考察,认为此处文化遗迹意义重大

  ●本报曾于2005年10月和11月间对“神龟”进行过“密集报道”,引发了央视新闻频道和民间考古爱好者的“探索热潮”

  四年前,它初现真颜,本报曾于2005年10月和11月间对它进行了“密集报道”,引起上到央视、下到民间一阵考古探索热潮。四年后,一批人顶着乌云和山风再次聚集在它身边,把它从沉睡中惊扰起来。22日上午,来自北京的几名红山文化专家、学者、新闻记者被海城析木石龟和鞍山岩画的神秘和广博所倾倒。

  “石龟所面对的封土堆下是否有原始墓葬?”“岩画到底有何含义?”专家们采集了大量照片,准备将其带回北京做学术研究。

  专家组团来鞍“红山文化”做媒

  “探龟”小组驾车7小时,于21日晚6点半到达鞍山,风尘仆仆,只吃了一口饭就直奔千山区文化馆。晚8点到达文化馆,观看了鞍山地形沙盘和石龟的发现者张峻伟这几年来发现的岩画照片,以及他驱车大漠,从荒无人烟的内蒙古山上捡来的红山文化玉件。

  专家们拿着形状古朴带有水磨痕的玉枭(猫头鹰)、玉蝉、玉人、勾云玉佩爱不释手。其中,一个白玉雕的女性骨盆形状器物引起很大关注。“这个和红山文化中的裸体孕妇一类,应该都是反映生殖崇拜的。”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理事任南说,这次专家团来鞍考察,还多亏了自己的“红山文化网”,很多学者经常上网交流。有一次,他们发现了张峻伟的帖子和,对鞍山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来到鞍山,同来的还有为鞍山岩画做专题报道的北京电视台工作人员。

  初见海城石龟齐惊呼“好东西”

  22日早晨6点,记者跟随考察团队启程赶往海城析木。石龟仍然屹立在山巅之上,静静俯瞰苍生。在它脚下的东边山梁上,那块长54米的“龙脊”岩上依旧布满50多个石窝,引来专家们一阵议论。等再见石龟背上的“十字架”、“五瓣花(类似河图中的天五图)”、“七星图”、“日月”、“□”形符号,他们更觉“惊艳”!

  “这些图案绝对是好东西!在辽南发现,太难得了!”石刻专家刘卫东说,他在江苏连云港和新疆都见过类似石刻,但连云港岩画已出现动物等狩猎场面,时代应晚于海城的石龟岩画。“这应该是一种图腾象征,有崇拜天、地、日月的意思,我同意鞍山市博物馆前任馆长张喜荣老师的观点,这是一处原始部落祭祀场。”刘卫东还发现,这块石龟片麻岩的石质和周围山石不同,底座没有和山体相连,应该是原始人用一种神奇的手段从别处运来放在山巅上的。

  专家们认为石龟对面应该存在几座积石冢,鞍山市博物馆前任馆长张喜荣认为是原始酋长的墓葬。辽宁科技大学研究员童培德教授则认为,即使存在墓葬,由于年代太久远,里面也不会有太多有价值的随葬品和文字记载,只是一些石块、玉器和陶片。

  之后,专家们又对辽阳、鞍山铁架山岩画做了考察。铁架山岩画种类的齐全和丰富几乎囊括了外省所有岩画的特征。其中的“龙形”刻痕和“格子盘”岩画让人惊奇。

  

  

  

  

  

  在考古学术界,岩画的含义有两大主流,一是星图说,认为石窝代表原始住民对宇宙星辰的初步认识,但由于缺少古代星图的确切实物,一直有争议。二是生殖说,认为“凹穴”代表女性生殖器,属于母系氏族崇拜。童培德则认为,一些复杂的图形代表了原始人类平面几何学和数学知识的萌芽,如中间一个大圆,周围6个小圆,很像九章算术中的“一及六”,就是一个圆外侧最多可有六个相同直径的外切圆。

  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理事任南则认为,这些岩画也许和离此不远的赤峰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有某种不解之缘。任南与红山文化结缘颇有传奇色彩——他9岁时,跟在部队工作的父亲到了内蒙古赤峰,用子弹壳、烟盒等“玩具”与当地孩子交换玉件。等12岁全家回京时,任南已积攒了不少红山古玉。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朋友的佩饰引起了他的注意。朋友说,这是他在海外时,一位老华侨的后人送的,那个人的家里还有数量极多的红山玉。任南立刻委托朋友寻找这批红山珍宝的下落。几经周折,这批红山珍宝到了香港,任南变卖所有家产筹集巨款,买下了所有玉件,并在香港成立了“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

  “鞍山的岩画不应是独立存在,它应和红山文化有着某种关联,但目前还需回北京继续研究。”专家们说,回北京后,他们争取用先进仪器对石窝进行断代。

在中国古代,猫头鹰是不好的预兆。不过,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因此也象征着睿智。

中国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常把猫头鹰当作“不祥之鸟”,称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把它称之为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猫头鹰的长相古怪,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使人感到惊恐;两耳直立,好像神话中的双角妖怪,使得古人多用“鸱目虎吻”来形容凶暴之貌;猫头鹰在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恐怖,古时称它为“恶声鸟”,《说苑·鸣枭东徙》中有“枭与鸠遇,曰:我将徙,西方皆恶我声。……”的寓言故事。此外,猫头鹰昼伏夜出,飞时像幽灵一样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也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的人们产生了种种可怕的联想。

所以,中国古人一般不会去刻画猫头鹰玉坠,这应该是现在的东西或是少数名族或者是国外的东西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37350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