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北方常见的多年生花卉

介绍几种北方常见的多年生花卉,第1张

1、月季,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至于现代月季,血缘关系极为复杂。 2、玫瑰,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蔷薇科蔷薇属灌木。作为农作物,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黄金价值高,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精细化工等工业。 3、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根肉质,粗而长,中心木质化,长度一般在05~08米,极少数根长度可达2米。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4、康乃馨 香石竹(学名:Dianthus caryophyllus)即康乃馨,又名狮头石竹、麝香石竹、大花石竹、荷兰石竹,为石竹科、石竹属植物,分布于欧洲温带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湖北等地,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普遍的花卉之一。康乃馨包括许多变种与杂交种,在温室里几乎可以连续不断开花。1907年起,开始以粉红色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象征,故今常被作为献给母亲的花。 5、杜鹃花,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白居易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鞭蓉芍药皆嫫母”。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杜鹃花匹敌,中国,乃世界杜鹃花资源的宝库!今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 6、君子兰,石蒜科君子兰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长达30-50天,以冬春为主,元旦至春节前后也开放。忌强光,为半阴性植物,喜凉爽,忌高温。生长适温为15-25℃,低于5℃则停止生长。喜肥厚、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和湿润,忌干燥环境。君子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7、吊兰,又称垂盆草、桂兰、钩兰、折鹤兰,西欧又叫蜘蛛草或飞机草,原产于南非。属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根肉质,叶细长,似兰花。吊兰叶腋中抽生出的匍匐茎,长可尺许,既刚且柔;茎顶端簇生的叶片,由盆沿向外下垂,随风飘动,形似展翅跳跃的仙鹤。故吊兰古有折鹤兰之称。 8、昙花,灌木状主茎圆筒形,木质。分枝呈扁平叶状,多具2棱,少具3翅,边缘具波状圆齿。刺座生于圆齿缺刻处。幼枝有刺毛状刺,老枝无刺。夏秋季晚间开大型白色花,花漏斗状,有芳香。原产墨西哥。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霜冻,忌强光暴晒。宜含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5℃。 9、蝴蝶兰(学名:Phalaenopsis amabilis)于1750年发现,已发现七十多个原生种,大多数产于潮湿的亚洲地区。在中国台湾和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台湾出产最多。蝴蝶兰属是著名的切花种类,蝴蝶兰是单茎性附生兰,茎短,叶大,花茎一至数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优美,颜色华丽,为热带兰中的珍品,有“兰中皇后”之美誉。 10、仙人掌(Cactaceae),墨西哥的国花。属于石竹目沙漠植物的一个科。由于对沙漠缺水气候的适应,叶子演化成短短的小刺,以减少水份蒸发,亦能作阻止动物吞食的武器;茎演化为肥厚含水的形状;同时,它长出覆盖范围非常之大的根,用作下大雨时吸收最多的雨水,目前仙人掌科的植物将近有2000种。 11、山茶,常绿乔木或灌木,株高可达15M。树干灰褐色。叶互生,卵形至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革质,有光泽。花单生于叶腋或枝顶,花期9到4月,个别品种有香味。当今世界山茶花品种已发展到5000余个,中国有300余个。常见的山茶传统品种有:大花金心、亮叶金心、红露珍、花露珍、大松子、赤丹、狮子笑、金盘荔枝、十八学士等;另有山茶十大传统名品:花牡丹、洒金宝珠、花鹤翎、大朱砂、绿珠球、鸳鸯凤冠、十样锦、赛洛阳、花芙蓉、花佛鼎。 希望采纳

人去世叫驾鹤西去,为什么是鹤不是别的动物?这个主要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表达了我们古人对鹤的喜爱,鹤俗称“仙鹤”,是仙人的坐骑,只有仙人才有资格乘坐鹤,《封神演义》中南极仙翁和黄龙真人的坐骑就是仙鹤,所以一层意思是表达人们对仙鹤的喜爱;另一个层面就是对死者的尊重和祝福,我们中国人自古对死亡都有不同的解读,认为作恶的人会下“十八层地狱”,而为善者则要“升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天”,所以就经常见到有人去世时,其子女会在高处给父母指路,说的都是“西南大道,光明大路”,就是让他们去“西天”仙境,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而能够到达那里就只能骑“仙鹤”,所以称老人去世为“驾鹤西去”。

对于鹤,中国人从来都是不吝喜爱之词,因为它全身多为黑、白羽毛相间分布,两色却不显得杂乱,黑白却不显得单调,脖颈修长,姿态优美,连人类都在模仿它们的走路姿势,一副大长腿,抬头挺胸,优雅之中有闲庭信步之感,而它有高飞之能,似能与太阳并肩,叫声高昂嘹亮,单单它的形态与外表,就足以俘获众多人的芳心,而它们又对爱情忠贞不渝,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诗经》中曾有这样的写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在我们常见的鸟类中,除了人们想象的凤凰,好像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文人对它的钟爱,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它们喜爱,估计现在没有人不知道这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有人开玩笑说“李白就是因为在黄鹤楼看到了崔浩的这首诗,才放弃了在这里题诗的想法,还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包括后来,只要见到有崔颢的诗,李白就会转身而走,这当然是人们开玩笑编的故事,他们是生活中的好朋友,不过他们在一起题诗的地方真不多。诗里驾鹤去的昔人,被后人解读为仙人,而这鹤,便是神仙的坐骑。所以我们一谈到鹤,首先就会想到仙鹤,仙人,它的仙气飘飘,鹤舞九天,云雾缭绕,它们能去的地方一定是仙境。

不管活着时如何,中国人总是希望死后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那些作恶之人才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所有乘坐仙鹤而走,一定是神仙,去的地方就是西方的极乐世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仙境,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至于其它动物,都无法像鹤一样有这么大的喜爱人群。

十八罗汉

--------------------------------------------------------------------------------

时间: 2005-11-28 16:49:10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十八”这个数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

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上另两位而形成的。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后来,宋代志磐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

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

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

回答者:哈迷VS玉米 - 魔法学徒 一级 12-6 14:54

http://wwwlsylfhomesunbonet/show_hdrphpxname=QLL8111&dname=IT35911&xpos=1

回答者:yinlong2004 - 举人 四级 12-6 15:03

1、因竭陀尊者 Arhat Angaja

按乾隆时期章嘉国师所编《三百佛像集》所定十八尊者次第,因竭陀尊者应为第一。相传他有出生于火中的不凡身世。长大后非常富有,他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施舍与四方众人成为比丘,后来获阿罗汉果位。

因竭陀尊者双手合掌于胸前,持住拂子和吊起的香炉,一印度信徒跪拜于前,尊者身旁根雕供桌上,供有经书和无量寿佛。上界为无著。

2、阿氐多尊者

Arhat Aiita

阿氐多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由于从不去追求财物,其善德使他成为具有广博智慧和成就之人,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击败的

人” 。

阿氐多尊者头戴披巾,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石上静修。身旁侍者持幢而立,前方一白鹿翘首缓步而米。上界为萨迦五祖贡嘎宁布和其修行本尊大千摧破佛母。

3、伐那婆斯尊者

Arhat Vanavasin

伐那婆斯尊者垂足坐于山石上,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前方的风鸟,他右手结期克印,可以降克各种火害和妖魔;左手持拂子,信徒受到拂子的凉风可以避免“三恶业”。树叶间为无著弟子世亲,正在辩绎说法;红色光环围绕的是白度母。尊者下藏文之意为:“居住在森林中的人”。

4、迦里迦尊者

arhat Kalika

迦里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豪之家,出生时身上散发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气,因此得名,后皈依佛法获阿罗汉果位。

迦里迦尊者身着绿红两色汉式僧装,双手持握金臂钏,结跏趺坐于松下石上,弟子手持香甜听其说法。上界为光明佛母,龙树之再传弟子阿仁德瓦坐于苍松之间。

5、伐阇 罗佛多尊者

Arllat Vajriputra

伐阇罗佛多尊者,父亲为古印度一国王,母叫多吉姆(金刚女),伐阇 罗佛多,

藏语意译即为“金刚女之子”。在圣者引导下,他舍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为僧,后

获阿罗汉果位。伐阇 罗佛多尊者左手持拂子,右手结期克印,食指尖射出一束光芒,照亮一片祥云,云中坐尊胜佛母,萨迦五祖之第五祖巴思巴结跏趺坐于松枝间

6、迦诺迦伐蹉尊者

Arhat kanakavatsa

迦诺迦伐蹉尊者,意为“金象仔”,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时一母象也产下一只能屙金的象仔,遂得此名,后骑金象出家为僧,并获得阿汉果位。

迦诺迦伐蹉尊者手持袈裟背绳,半跏趺坐于岩石上,与手托袱系法钵的侍者一同向下注视着前来献宝的龙王。上界有智行佛母化现树叫,及六庄严之一的释迦光。

7、跋陀罗尊者

Arhat Bhadra

跋陀罗尊者之父饶桑,曾为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的马车御手。跋陀罗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出家为僧,系统钻研佛法,获得阿罗汉果位。

跋陀罗尊者右手持经书,左手结印,半跏趺坐于一巨大山石上。侧旁立舞狮侍者,前有仙鹤振翅起舞。岩石上置鲜桃及袱系法钵。上界为观音菩萨坐于光环和祥云之中,印度祖师乘浮云而至,山腰间建有佛塔。

8、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

Arhat kanankabharadhvaja

迦诺迦跋黎堕阎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据说出生时掌中握一枚金币, 每当拿走一枚又新生一枚,奇妙之极,故取名“具金”。长大后他常将财富施舍众人,后出家被释迦牟尼收为弟子,获阿罗汉果位。

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岩石上。法称大师坐于树问,绶 带鸟落于大师身旁,祥云之上为随求佛母。

9、巴古拉尊者

Arhat Bakula

巴古拉尊者,于释迦牟尼出生前七十年出生,出家为苦行僧人后,只用树皮作衣

衫,潜心研究佛法,终获阿罗汉果位,“巴古拉”是一种树的名称。

巴古拉尊者于捧口吐各色市珠的鼬鼠,含义是凡触摸或看见过尊者手中鼬鼠的信徒都将获得“五欲”的快乐。身旁设有行供桌,摆放着经书、蜡烛、法钵和香炉。身后寺心、佛塔隐约山间,瀑布层层垂落。祥云托出弥勒佛,树间显现龙树大

10、罗喉罗尊者

Arhart Rahula

罗喉罗尊者,十六罗汉中释迦牟尼之子,因遍学小乘和大乘渚教法,获得阿罗汉果位,“罗喉”意为能引起日月食的魔。

罗喉罗尊者垂足坐于胡椅中,脚踏莲花,手捧金冠,那是他到三十三天化缘时所

得赠物,具有去除内心欲念之法力。侍者手捧经书及如意宝钵。上界为莲花生大师和燃灯佛

11、注荼半托迦尊者

Arhat Chudapanthaka

注荼半托迦尊者者生性愚钝,常因背不下经而遭嘲笑,但他却坚定不移地修持佛

法,终成阿罗汉果。释迦牟尼将他说成是改变他人观念的比丘中最杰出的一位 。

注荼半托迦尊者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山石卜,神情专注。座前是怀抱小狮戏耍雄狮的侍者。树间化现金刚手菩萨和阿底峡大师。

12、宾度罗跋罗堕尊者

Arhat Pindola Bharadhvaja

宾度罗跋罗堕尊者舒式坐于松树下,左手托钵,右手持笔翻挑石桌上经书,书旁香炉青烟袅袅。侍者持羽扇而立。祥云托文殊菩萨,松枝间为喇嘛丹巴·索南坚赞。

13、半托迦尊者

Arhat Panthaka

半托迦尊者手托经书,结跏趺坐于岩石上。祥云问有着印度僧装的尊者携眷属前往上方三十三天传播佛法,那里有天神送给尊者的礼物——被称作“花蕊”的美丽岩宫。上界有大孔雀佛母和萨迦五祖之第二祖索南孜摩。

14、那迦犀尊者

Arhat Nagasena

那迦犀尊者,原为北印度色玛一王子,长大后放弃王位继承权出家为僧,获阿罗汉果位,释迦牟尼称赞他为断绝尘缘弟子中最好的一位。

那迦犀尊者左手持禅杖,右手持插有鲜花的宝瓶,半跏趺坐于树下。两只小猴摘下鲜桃献与尊者,气氛生动活泼。树梢问化现绿度母,山石间有萨迦五祖之第三祖扎巴坚赞坐于莲花座上。

15、戒博迦尊者

Arhat Gopaka

戒博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洛玛巾,因出生后全身疮疤,常用布缠,因此得名,意为“隐者”。长大后听释迦牟尼讲法,心生敬意,出家为僧,后获阿罗汉果位。

戒博迦尊者双手捧经书端于胸前,半跏趺坐于石上,侍者持禅杖立于其后,脚下伏卧一只猛虎。松间为萨迦五祖之第四祖萨迦班智达,上界为其修行本尊。

16、阿秘特尊者

Arhat Abheda

阿秘特尊者,出生于印度王舍城一富有的婆罗门家庭,生来十分漂亮,因此得名,意为“无比的”,释迦牟尼称赞他是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

阿秘特尊者双手持菩提佛塔,据说是尊者到须弥山北面的罗刹居地去时,为帮助他禳除罗刹魔力,由释迦牟尼赠与他的。山石供桌上摆有经书、香炉和宝瓶等供物,前面有西藏的祥瑞动物嬉戏追逐,身后为湍急的河水自天边而落。上界有金刚手菩萨化现山间,大乘法王居于古松枝间。

17、达摩多罗尊者

Dharmatala

达摩多罗尊者右手持禅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经箧,头罩华盖,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随。前方可见无量光佛坐于塔中,另有粉色祥云前托佛塔,延绵而下至世间,这种画法来自汉地明代罗汉画像。上界有光芒四射的白度母化现。

18、布袋和尚

Havashang

上界为萨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

参考资料:

http://wwwrg-gdnet/printpageaspBoardID=7&ID=4073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11096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