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名字和顺序是什么?

十八罗汉名字和顺序是什么?,第1张

内容如下: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

坐鹿罗汉:宾罗跋罗多尊者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隋阁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

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

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

欢喜罗汉:迦诺伐蹉尊者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

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

托塔罗汉:苏频陀

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

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

十八罗汉(或称十八阿罗汉、十八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为十六罗汉,但中国民间增加了两位罗汉,成为十八罗汉。首十六罗汉的名字早有佛经所载,但最后两位罗汉仍存不同说法。十八罗汉之说盛行于中国汉地。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演变而成。据师子国庆友尊者《法住记》所载,佛陀临涅盘时,所嘱咐到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是十六罗汉。

《法住记》也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至于演变为十八罗汉的原因来源很多,其中一说指古代中国人认为“9”为吉祥数字,到唐朝以后才在十六罗汉加了两个尊者,凑成了十八罗汉。另一说推测,后人可能是将庆友尊者与玄奘也成为罗汉。流存至今的最后两位罗汉,出现原因和身份说法很多,已难以考证。

十八罗汉最后两位罗汉之厘定,现时仍没有什么经典的根据。一般推断十八罗汉之出现时期,乃根据最早提及十八罗画像的文献《东坡文集》和相关画像。据《东坡文集》描述,北宋苏轼曾得一幅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图”,因而题了十八首赞《十八大阿罗汉颂》,但没有列出十八罗汉的名字。

第二次描述见于《东坡文集》续集十,苏轼于清远峡宝林寺见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图”,再作诗题赞《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且标出了罗汉名字。苏轼所记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罗汉,分别是庆友尊者(《法住记》作者)和宾头卢尊者(十六罗汉之一——宾度罗跋罗惰阇的重复)。

按苏轼所见的绘画作品推断,画家所处的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已出现了十八罗汉之说。

到宋代、元代后,十八罗汉之说已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连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也出现「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故事。不过,宋代志盘撰《佛祖统记》认为,宾头卢尊者为重复充数;庆友尊者是《法住记》作者,故排除了两者。

《佛祖统记》指,以正当名份受佛陀嘱咐的最后两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和君徒钵叹尊者。清朝的《秘殿珠林续编》中,乾隆题颂最后两位罗汉:降龙罗汉是迦叶尊者、伏虎罗汉是弥勒尊者,并由章嘉呼图克图所考定。

藏传佛教主要是讲十六罗汉,但在一些地区也有十八罗汉的说法,相传是从中土传入的,最后两位指的是:达磨多罗(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

少林十八罗汉潘国静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编辑本段]最早纪录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后来,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

  十八罗汉原本没有固定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的。 [编辑本段]罗汉名称  十八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来。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其后,宋·苏东坡分别为此二画题十八首赞,并于贯休所作标出罗汉名称。此外,杭州飞来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罗汉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罗汉,且在佛教界,罗汉像的绘画与雕塑,也多以十八罗汉为主。自此,十六罗汉乃逐渐沉寂,十八罗汉代之而起。日本镰仓光明寺也有十八罗汉像,据考证系南宋至元代期间之作。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此十六罗汉之名称,即如下列:

  (1)宾度罗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坐鹿罗汉:曾乘鹿入皇宫劝喻国王学佛修行。

  (2)迦诺迦伐蹉(Kanakavatsa),欢喜罗汉: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

  (3)迦诺迦跋厘堕阇(Kanakabharadvaja),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

  (4)苏频陀(Suvinda),托塔罗汉:他因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诺矩罗(Nakula),静坐罗汉:又为大力罗汉,因过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无穷。

  (6)跋陀罗(Bhadra),过江罗汉:过江似蜻蜓点水。

  (7)迦理迦(Karika),骑象罗汉:本是一名驯象师。

  (8)伐阇罗弗多罗(Vajraputra),笑狮罗汉:原为猎人,因学佛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

  (9)戍博迦(Jīvaka),开心罗汉: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罗汉:因打坐完常只手举起伸懒腰,而得此名。

  (11)罗怙罗(Rāhula),沉思罗汉: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故称挖耳罗汉。

  (13)因揭陀(Añgaja),布袋罗汉:常背一布袋笑口常开。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罗汉: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Ajita),长眉罗汉:传说出生时就有两道长眉。

  (16)注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看门罗汉:为人尽忠职守。

  第十七罗汉: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传说曾降伏恶龙。后据民传转世为济公活佛,惩恶扬善,普救众生。

  第十八罗汉: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曾降伏过猛虎。

  至于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兹列出几种主张如下:

  (1)以庆友为第十七尊,宾头卢为第十八尊。其中,庆友即难提蜜多罗,亦即《法住记》的作者;宾头卢即位列十六罗汉之首的宾度罗跋罗堕阇。

  (2)另有加上大迦叶与军屠钵叹二位尊者。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乐(湛然)首创此说,宋代净觉(仁岳)亦采此种说法。此系合并《法住记》所载十六尊者,与《弥勒下生经》的四大声闻,省略其中重复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区所传,则加上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其中,达摩多罗被认为是编纂〈优陀那品〉的法救,但无明确的证据。其像为背负梵箧,类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与中国唐末的契此和尚颇有关联。另从其周围围绕若干幼童看来,也可能与多产神诃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ñcika)有关。此外,又有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等不同说法。

  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的,因此,先说十六罗汉。

  佛经中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人间,普度众生。最早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骺罗如是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最早十六罗汉的名字,是从何处来的呢?是唐、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中最早记载的。

  “阿罗汉”有三义:

  其一曰“杀贼”,杀灭烦恼之贼;

  其二曰“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

  其三曰“无生”,谓不在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十六罗汉的名称: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迦诺迦伐磋(“喜庆罗汉”、知一切善恶法)、迦诺迦跋厘惰奢(“举钵罗汉”)、苏频陀(“托塔罗汉”)、诺矩罗(“静坐罗汉”)、跋陀罗(“过江罗汉”、意思为贤者)、迦理迦(“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伐奢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戍博迦(“开心罗汉”、意思为“贱民”或“男根断者”,出家前是个宦者)、半托迦(“探手罗汉”、意思为“路边生”)、罗骺罗(“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那伽犀那(“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罗汉”)、伐那娑斯(“芭蕉罗汉”)、阿氏多(“长眉罗汉”、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

  十六罗汉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原本没有定型的形象。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

  后来如王维、贯休、李公鳞、张僧鹞、仇英等著名画家都画过十六罗汉图。

  十八罗汉是怎麽来的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九”是吉利数,因此总认为“十六”没有“十八”(两个“九”)好,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唐朝以后,十六罗汉又被加了两个尊者,成“十八罗汉”。

  最早知道“十八罗汉”的是北宋的苏东坡,他自民间得到蜀、简州、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图”,但十八罗汉的名字苏东坡却未列出。

  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统记》中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和第十八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与君徒钵叹尊者(《弥勒下生经》中记载)。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加上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

  西藏认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龙罗汉,纳达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罗汉。

  有些寺庙除十六罗汉外,另加上玄奘和弥勒,或错将第一尊者宾头罗跋罗惰奢分为二人再加庆友,有的将《因果见识颂》作者摩那罗多和《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认为是降龙和伏虎,都不对。

  五百罗汉:他们的来历,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指跟随佛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其二指参加印度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三藏或第四次结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其三指言五百罗汉为五百大雁所化(见《贤愚经》),其四说五百罗汉的前身是五百蝙蝠(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其实,在任何佛经中都没有记载五百罗汉的名号,“五百”,只是言其多而已。

  至于五百罗汉怎麽到中国以及他们的名字----略!不过,由于五百罗汉人数众多,面孔一时难以分清,以至有些人借机混了进来,硬充罗汉。如成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康熙和乾隆分别被塑为奢夜多尊者和直福德尊者。

  在佛教中,罗汉所证的果次于佛和菩萨,因此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

  罗汉的修行非常好,所以是“金身”,但从普度众生的角度来考察,就很难说了。

  因此,菩萨的地位要比他们高的多。菩萨为了入世救世,有时甚至牺牲自我,不计个人得失,是这些“小乘”罗汉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自私自利,是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的。

1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

2欢喜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

3举钵罗汉(诺迦跋哩陀尊者)

4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

5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

6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

7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

8笑狮罗汉(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9开心罗汉(戍博迦尊者)

10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

11沉思罗汉(罗侯罗尊者)

12挖耳罗汉(那迦犀那尊者)

13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14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

15长眉罗汉(阿氏多尊者)

16看门罗汉(注茶半托迦尊者)

17降龙罗汉(迦叶尊者)

18伏虎罗汉(弥勒尊者)

18罗汉佛像及名称如图: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18罗汉佛像简介

1、伏虎罗汉

伏虎罗汉一说是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弥勒尊者。另一说法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其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得名。

2、降龙罗汉

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法力无边,助佛祖降龙伏妖,立下不少奇功。降龙修炼1420年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求教观音,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便下凡普渡众生,了结未了尘缘。

3、看门罗汉

看门罗汉又称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4、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又称阿氏多尊者,传说出生时就有两条长眉,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据传长眉罗汉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眉毛都脱落了,脱剃两条长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转世为人。

5、芭蕉罗汉

芭蕉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沉静有礼,谦虚好学,静心听讲,闭目深思。与自眷属千四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以济度众生。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三位。

6、布袋罗汉

布袋罗汉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

7、挖耳罗汉

挖耳罗汉在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比喻法力强大,有如龙的军队。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

8、沉思罗汉

沉思罗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幼年出家,是佛教僧团中最初的沙弥,修忍辱行,有“密行第一”之称。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住在毕利飏瞿洲。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十位。

9、探手罗汉

探手罗汉是十八罗汉第十尊,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打坐时常用半跏坐法。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10、开心罗汉

开心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和探手罗汉一样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11、笑狮罗汉

笑狮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拿洲。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受佛敕,不入涅盘,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为藏传佛教十六尊者中的第五位。

12、骑象罗汉

骑象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分住在僧迦茶洲。受佛敕,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13、过江罗汉

过江罗汉是十六罗汉之第六尊,因出生于跋陀罗树下,故名。又因他曾由印度到爪哇岛传播佛教,因此又被称为“过江罗汉”,住耽没罗洲。佛陀涅槃前,曾令尊者永住世间,济度众生,他为救助众生,常到众生中间活动。

14、静坐罗汉

静坐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

15、托塔罗汉

据传托塔罗汉即苏频陀尊者,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16、举钵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17、欢喜罗汉

欢喜罗汉是古印度论师之一。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

18、坐鹿罗汉

坐鹿罗汉,其名译为不动利根,如如不动,利根坚固。现童颜白发长眉笑面之相。尊者曾为优婆填王之大臣,机缘成熟,看破放下,出家修道,证六神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1087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