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铜镜,历代都有何特点?

古时的铜镜,历代都有何特点?,第1张

古时候的铜镜在各个朝代都有它们独特的特点。比如说隋唐时期的铜镜比前一代有了新的发展。锡以青铜镜的质地添加到银铜合金中,使其美观且适用。

1唐是青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中国。

隋唐时期的铜镜比前一代有了新的发展。锡的成分在铜合金和银中增加,并且适合于铜镜的质地。除了继续以青铜镜的形式使用前几代人的圆形和正方形之外,他们还创造了钻石的花朵图案以及浓密的鸟类和野兽。并使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和理想,吉祥,月亮宫的追求,永生和风景的。而清新,美丽,多彩的色彩则有精美的金银镜,螺旋镜。这是盛唐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唐青铜镜的特性。

2春秋铜镜的风格继承了西周时期铜镜的传统。

如春秋时期,铜镜形式款式各种各样。同时,春季和秋季的青铜镜有许多重要的发展。打破了古铜镜的圆圈,并出现了方镜,仅用太阳改变了最初的铜镜图案,简单的构图组成,就投出了透明的图案。春秋铜镜追赶着青铜器的发展,装饰性内容是时代特征。这为民族国家青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3汉代的青铜镜是圆形的,薄的且平坦的镜面,具有圆形的按钮和风格化的装饰。

在此期间,铜镜的摆放也更生动,更容易区分区域,通常带有昌邑高观或昌邑子孙等图文,以及许多吉祥词。在这个时候,浮雕风格被创造出来,装饰更高,主要风格是双绉镜,蝙蝠图案镜,垂直镜和方形镜。

汉代墓葬从构筑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

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

中国四大汉墓群是指河南永城芒砀山汉墓群、四川三台郪江汉墓群、河北献县汉墓群、广西合浦汉墓群。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斩山为廊,穿石为藏”。

扩展资料

汉墓的葬具和葬俗

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通常只用木棺;木椁墓大都一棺一椁,诸侯王、列侯使用双层或多层棺椁。一般地说,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

到了东汉,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不论单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

—汉墓

汉简书法的特点是自由。

书写汉简书法时的“不规范”和“不标准”就是这种书法方式自由特点之所在。西汉简书没有东汉正体隶书笔画那样严格的藏头护尾,起笔收笔较为随意。

汉简的线条变化一般较大,而且节奏感非常强,在欣赏时能感受到线条本身的轻重粗细带来的节奏变化,一画之内,起伏跌宕。

扩展资料:

汉简是对秦隶的发展,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是本于秦简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用笔率意天真,颇具天然趣味。

笔画粗者特粗,细者极细,对比十分强烈,而又不觉有丝毫不适。相反,这样的对比所产生的节奏,极具空灵质朴之韵格,其摆字布势,结字点画,均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从出土的众多西汉简书,尤其是《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上看,我们能很清楚的感受到其结字之法虽引源秦隶,但已趋于成熟。

简书原本是在一枚竹简只写一行(大多数竹简都成此状态)文字,但当人们无意中在较宽的竹木简上作两行、三行书写的时候,发现字势发展的空间变大了,文字表达的自由度也更强了,于是,就产生了布局的概念,产生了空间的遐想。

体现在汉简上,则有疏与密、黑与白、松与紧、粗与细、繁与简等诸多对比,随之而来的是对比要产生节奏,要调和对比与节奏,务使和谐。这样,就到了艺术的高度上,就有了近乎专业的思考。

-汉简书法

-汉简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的会议,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是汉文帝的霸陵。其实从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就陆续的对江村大墓四周的葬坑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掘出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以及铁器陶器1000多件。这些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这些陶俑有什么特点?

一、汉代的陶俑都是以军队的面貌出现

汉代的陶俑,大多数都是以军队的形式出现的,虽然受到了之前秦朝秦俑的影响,所以汉代的很多好友都是成袭了秦朝的做法。汉代的陶俑有非常强烈的仪仗感,也能够显示出王公贵族的地位和权势。这些陶勇的身上有**,白色,绿色,**,紫色等各种的服饰,有的人还穿着黑色的铠甲,姿态也是各异,非常的生动,非常富有艺术性。

二、汉战的陶俑吸收了楚木俑制作的方法

在古代的时候,楚木俑的制作大多是按照模具刻出来的,都是统一的去做身体和头部,然后再对衣饰以及面部表情进行加工,而汉代的这些陶俑就是按照楚木俑制作的方法。有一部分的陶俑双肩都安装了木臂,可以自由活动,陶俑的外衣颜色都非常的鲜艳,制作出来之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三、陶俑的随葬制度

汉代的陶俑大多数都是出自于王公大臣和皇帝的随葬坑中,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等级和荣耀。而且汉代是没有非常明确的丧葬物品规定的,按照陶勇的规格来看大多数的陶俑高度大概是60厘米。在汉代早期的时候,陶俑是兵马俑和侍女俑的形式出现的,到了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丧葬习俗的变化,大多数都是以生活场景为主题,有的完全是仿照着现实生活来制作的,里面还有各种舞蹈、体育、娱乐的人物,以及各种动物和日常的器具。

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下: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在汉代,诸侯和百官的装束、配饰、座驾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规定。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哪些规制。

汉代诸侯的器用服饰

汉代时期,各个地方的诸侯王都必须向皇帝朝贡。因此,在朝廷中,汉朝以及各个地方的诸侯王的装束有了一定的规定。依照规定,汉代诸侯的器用服饰主要包括“冠”、“衣”、“裳”、“袜”、“履”五大类。

首先是“冠”,汉代诸侯的冠帽与普通人的冠帽有很大的区别。

诸侯的冠帽高大,头盖部分有扁平的蓝色玉板,用丝带系在后脑勺,两侧悬垂,在迎风飘扬时十分具有气势。其次是“衣”,汉代诸侯的衣服颜色、图案、纹饰等都有严格规定。诸侯的衣服要选择光彩夺目的宝石或者绛色布料为主。

同时必须配带**缘边以及垂纸、博带、鹿裘、龙袍等装饰品。再次是“裳”,这是一件类似于长裙的服饰。汉代诸侯的裳是用宝石、绸缎、丝绸等高档面料制成,同时在裳上刺绣各种吉祥图案,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最后是“袜”和“履”,汉代诸侯的袜和履通常都是用菱角皮、马皮、鹿皮、虎皮或者熊皮等高档皮革制成,同时还会在袜子和鞋子上刻画精致的花纹和图案,以突显自己的富贵身份。

汉代百官的器用服饰

汉代百官中,不同职位的官员穿着的器用服饰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官员的官服可以分为四个级别:朝服、礼服、冕服、侍从服。

首先是“朝服”,这是汉代官员在朝廷中必须穿着的正式服装。

朝服包括了冠、冕(顶上的帽子)、衣、袍、裤等多个部分,颜色和图案也有规定。官员的朝服要根据自己的品级和身份不断升级,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其次是“礼服”,这是官员在重要场合或者公众活动中穿着的服装。

与朝服相比,礼服更加典雅庄重,一般用绸缎、丝绸、锦缎、宝石等高档面料制成。

再次是“冕服”,这是汉代官员在重大场合(如册封诸侯、祭祀祖先等)穿着的最高级别服饰。冕服通常都是由黄金银线、宝石等精美材料编织而成,极为华贵。

最后是“侍从服”,这是汉代官员在协助皇帝、诸侯开会或执行任务时所穿的服装。侍从服要求朴素,以展示官员的谦逊和勤勉精神。

汉代诸侯百官的乘舆

汉代时期,诸侯和百官的座驾也有严格的规定。诸侯王每次向皇帝朝贡,必须乘坐特别定制的座驾,这种座驾统称为“龙车”。相对于诸侯王的座驾,“凤车”则是汉代官员的标志性座驾,一般用于重要场合。此外,在汉代,普通百姓使用的座驾包括轿子、肩轿、藤板车等。

综上所述,汉代诸侯和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这些规定是汉代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和文化特点。虽然这些规定在现代看来已经过时,但是对于了解汉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各朝代鞋子的特点及变革

商周时期,履制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人",这个时期的鞋,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他们与衣裳和头冠配合起来,则形成了我国早期的服装体系。另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屦"。战国以后,"履"字替代了"屦",成了鞋子的通称。大约到了隋唐之时,本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又代替了"履"字而成了各种鞋子的通称。这种称法一直沿续到现在。

春秋战国,织成技术提高,开始出现用丝绳直接编织的织成履,深深受贵族的喜欢,他们甚至在鞋履商装饰美玉。此时,受北方游牧胡人的影响,更因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长筒靴更为传播开来。而穿木屐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汉代鞋履以原料质地取名。有皮履、丝履、麻履、草履等。汉履形体宽大,质地粗糙且硬挺,为了方便行走着履时必须系带。为了防止磨损肌肤,特制了较厚实的布帛或长袜,在袜桶末端用绦带束紧,使之行走时不至垂落。此时还有女子着圆头履,男子着方头履的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鞋履的制作更加精良,样式也更加丰富,主要表现在鞋翘上,女鞋有如凤头履、立凤履、飞头履等,男鞋有聚云履、梁有分梢履、翁头履等。木屐发展到南北朝时,外形和功用已较为丰富,除了当做便鞋外,更作为泥地、雨雪天和行军用。

唐代的履先后出现了高头履、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履等名目繁多的样式。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唐代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纤如绫殷。草履深受唐代妇人的喜爱,有蒲草、芒草等一些耐磨、耐水的草编鞋,是劳动者必备的生活用具。而唐代的袜已经不仅限于布帛袜,更多的是柔软的罗质袜。唐代贵族男女此时开始流行着胡人的毡履、乌皮六合靴。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改成履。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随着鞋履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开始出现专售鞋履的铺子。

史料记载,女子缠足始与北宋时期,宋明时期缠足仅限上层社会,且这个时期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并不同,宋明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并不弓弯。到了清代,缠足向愈发畸形的方向发展。

明朝时期,官员们以云头履和靴视为规矩,儒生则以着双梁鞋为体面。庶民和贵族间的鞋子款式无太大区别,多是在用料质地上区别身份。女鞋以尖形上翘的凤头鞋最为流行,鞋边上还有精美的刺绣。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的鞋。此时,女鞋中还出现了高底达7CM的高低鞋。

古代穿鞋为何不分左右

从史料上看,古今人们的穿鞋子风俗差别还是很大的。

比如鞋子分左右脚,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如果时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脚,还是颇为另类的现象。

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称为“运脚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人穿鞋始终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难穿?不是的,古代制鞋的材料多较为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不会有穿不上或是磨脚的现象。有意思的是,古鞋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脚第几”。

虽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买鞋还是讲左右的。试鞋时,一般会先伸左脚,只要左脚能穿下,右脚就不用试了。这是因为,人的左脚一般比右脚稍长一些,这与手刚好相反。在古代,还有人还因左脚畸长而出名,如楚国的宰相孙叔熬,《荀子·非相篇》中便记其“长左”。

因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制鞋用的鞋楦只有一只,而非现代的两只。其实,鞋子不分左右国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时间,出现于1818年的美国。中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诞生于1876年,由上海浦东人沈炳根试制成功,可见穿鞋分左右的历史太短。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脚鞋”,也叫“直脚鞋”。古人的鞋子为何不分左右?可能与古代人忌讳穿颜色、款式不一的“鸳鸯鞋”有关。在古人眼里,两只鞋子必须一模一样,两只不一样的“鸳鸯鞋”则被视为不洁,贱民才穿,这与现代前卫一族有意穿之,以显时尚,完全不同。

(唐代鞋子)

虽然古代女人不喜欢穿鸳鸯鞋,但喜欢在鞋上绣鸳鸯一类飞禽图案做装饰,特别是汉唐以后,妇女常用鸳鸯图案装饰鞋履,并成为潮流。唐诗人令狐楚·《杂曲歌辞·远别离》一诗里即说:“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帘。”

所谓的“鸳鸯履”,非颜色不一的鸳鸯鞋,而是做工精细,在鞋头绣有鸳鸯的精美女鞋。除了绣鸳鸯,还有的在鞋头上绣凤头、雀头、伏鸠等图案,相应称为“凤头履”、“雀头履”、“伏鸠头”等。这些鞋的共同特征是鞋尖翘起,古人称之为“鞋翘”。

(明代翘头鞋)

鞋翘设计并不是中国独有,却是中国古鞋的代表性特征。中国鞋翘最讲究,鞋尖上的秘密多多,男鞋女鞋都是翘头,与“男方女圆”鞋式区别很明显。

鞋翘设计早在上古时已出现,到汉代出现了革命性的履头絇分歧设计,即所谓“歧头履”。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都曾出土过双尖翘头的歧头履。

此后,鞋翘的设计就丰富起来了,即便是草麻质地的鞋子,也会设计出高头鞋翘。隋唐时期,女鞋的款式变化主要在鞋头上,或圆,或方,或尖,或分为数办,或增至数层,但均是高头鞋翘设计。

(三寸金莲)

鞋翘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如较为高档的高头云舄,以白布为鞋,青布作高,挽云头鞋面,以青布作条左右分置,每边横过六条,象征十二月。

汉文化的主体性:

汉文化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

汉文化的独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等都有独特性。

扩展资料:

历史

汉文化源远流长,上古汉文化有很长的发展期,考古发现了约10000年前的中国耕作文化。根据流传文献记载,中原文明在黄帝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汉文明和古苏美尔、古巴比伦、古埃及、 古印度等都是地球上重要的早期古文明,考古方面发现的中国古城文明则较晚,近代起初的发现仅至周朝,殷墟发现后推进至商朝,之后又有对更早期的考古。

汉文明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在中国尽管存在各朝代、政权和统治者的更替,但是汉文化却始终延续,外来民族在汉地建立统治王朝后多入乡随俗汉化,而试图以外来马列文化进行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随后也在实质上放弃了其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的基本思想以及文字拉丁化等主张并且同时中国大陆出现了中国文化的回归发展,所以汉文化是持续至今最古老的文化。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与“汉字文化圈”

—汉文化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

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南方的扩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扩展资料:

汉朝疆域:

1、国土范围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

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

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

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2、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

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_汉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10724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