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红胎建盏有玻璃光?

宋代红胎建盏有玻璃光?,第1张

没有。玻璃光是指玉器表面存在的一种硬亮挺扩、光亮如镜的亮光,宋代红胎建盏并不是玉器,没有玻璃光。宋代红胎建盏是宋朝时期生产的一种茶盏,这种茶盏底小口大、形如漏斗,器型较小且简单,极适合用来品茶。

宋代建盏鉴定分为3步:

第一步:先看胎。

建盏是在宋代陶车轮盘上手工拉坯成型的,并经过刀具旋坯修理,因此在器物的表面留下轮旋的痕迹,器物的口腹、腹足交接部位及圈足都可能留下旋坯的痕迹。底足的足墙稍有外撇,足端略有倾斜,圈足边缘的宽窄程度不可能完全雷同。

而仿建盏由于使用电动机械快轮工艺或采用模型注浆工艺成型,器表一般比较圆滑平整,器物交接部位注浆痕迹明显,底足足墙垂直或略内敛,足端呈水平而过于平整。

至于有的也利用辘轳陶车手工拉坯成型的仿建盏,由于刻意追仿建盏,风格难免生硬呆板,尤其在器物交接部位显得不够自然率意。

尤其束口碗,宋代陶工是依靠娴熟的技术拉坯成型,口沿往内的约束和腹部流畅弧度的连接一气呵成,无停滞状况,整体刚健饱满的作风,至今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仿造者可以模仿,难免使形体线条生硬,甚至比例失之准确。

市场上出现一些采用残器修补冒充完整器,可以用金属刮削听声辨认修补痕迹。

第二步:看釉面

建盏花纹在龙窑柴火焙烧中自然形成,花纹从釉层中透露至釉面。仿建作品由于烧成用电炉、煤气炉等工艺,花纹过于规整,细密状况居多,民间也有利用龙窑的烧成仿建盏的,但火温火候不易控制,因而难以达到逼真的建盏效果。

仿建盏兔毫、鹧鸪斑、曜变等花纹,在放大镜下观察,多浮现于釉面,不如建盏的凝重深沉,也是明显的差异。釉内结晶的排列均匀规整,不像宋代自然状态,或大小不一,或疏或密无一定规则。

宋代窑变珍品,皆属一次性上釉烧成,现代仿品兔毫尚可,但精光不内涵。鹧鸪、曜变多用二次点釉法,均未达到宋代的多彩水平。

第三步:看底款。

由于建盏是贡品,为了抬高仿品的价格,“供御”“进盏”铭文也多所出现,宋代建盏足底此类铭文,皆楷书,且字迹工整,用刀犀利笔触深浅顿挫皆有一定章法,绝无拖泥带水现象。也有一些字迹恶劣者,但绝不成当时的贡品。

现代仿品铭文,刀法往往深浅失度,要么深浅一致,要么出现崩口崩磕,或刻意修饰特征明显。还有宋代建盏,原本无铭文,却加刻“供御”“进盏”铭文,成为画蛇添足之嫌,此类文字常有崩磕现象,而且字体与胎体颜色有差别。

还有一些欠水平的铭文,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应该容易辨认。

宋朝建盏器型一般有几种?

宋朝时期的斗茶文化和审美对建盏的器型有很大影响,建盏首先要满足斗茶的需求,而后要有一定的观赏性,那在宋朝时期大概有几种器型呢?

建盏的器型的共同特征就是盏口大底足小,整体形状如漏斗,但又有区别。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从盏口特点,在结合腹部及底足的变化,可把建盏大致区别为四种,分别是束口、敛口、撇口、敞口。

新手必看——建盏快速入门

“民艺坊”之前的文章,主要面向对建盏已经产生兴趣、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有盏友问道,跟完全不认识建盏的亲朋好友介绍建盏,该怎么说?好像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也无法很通俗地解释建盏为什么吸引人。

所以我们发布这篇文章,解答基础问题。如果没接触过建盏的朋友,能通过此篇文章,了解并喜欢上建盏,也是一种缘分。

1建盏的前世今生

2建盏特别的制作用料

3哪种建盏器型更受欢迎

4建盏的神秘釉色之美

5简单四招轻松辨别真假建盏

6选购建盏的四大技巧

7建盏真的有毒吗

8宋人是怎么用建盏“斗茶”

9建盏喝茶有哪些神奇好处

10掌握三招轻松养出七彩建盏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一样东西,从它的历史文化了解。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是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一带),故称为建盏。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是对建窑烧制而成的黑釉瓷的总称。两宋时期,由于斗茶风尚盛行,建窑烧制的精品专供宫廷使用,是黑釉瓷的代表性瓷器。这种瓷器在日本、台湾被称为天目釉。后井村当地人称建盏为乌泥盏、宝碗、黑碗、乌碗。

建盏珍品是在数千万以上的建盏中通过比较挑选出来的少数优品,是在宋代狂热斗茶这个背景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们是真正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产物。建窑生产现存日本东京静嘉堂的曜变天目是国际公认的天下第一名碗。国内许多博物馆和世界一些著名博物馆都收藏有建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2 建盏特别的制作用料

坯泥选择:选取宋代建窑窑址(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附近的原矿土作为坯泥,因为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铁胎”特质。

釉料配制:选择宋代建窑所用的原矿釉石作为基本原料,再辅以当地的红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浆,过滤备用。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的烧制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 13 道工序。

要烧制一个好的建盏,成品率非常低,有时烧出一窑全是瑕疵品都有可能,可谓是千里挑一,更完美的要万里挑一。

做好一个精美而漂亮的建盏不仅要把握好上面的每一个环节,对温度的把控也极其重要。所以善待你手上的盏,因为这些是烧盏大师的心血。

3 哪种建盏器型更受欢迎?

建盏造型的共同点是碗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业内根据口沿、腹部和底足的变化,将建盏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每类还有大、中、小之分,其中中小器型居多。大型的器型口径在 15cm 以上,中型的口径在 11cm-15cm之间,小型的口径在 11cm 以下。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01 、束口型

束口的特征:口沿曲折,外缘向内凹,内壁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注水线)。

宋代斗茶用的就是束口盏,125 公分的束口盏为标准的斗茶器。从目前出土和传世建盏来看,也是束口盏的数量最多。而束口盏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器型。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2 、敛口型

敛口的特征:口沿微向内收敛,整体造型呈丰满状。市面上常见的有禅定杯,般若杯、鸡蛋杯等。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3 、撇口型

撇口的特征:口沿外撇。盏腹有明显弧度。撇口盏比较具有观赏性。盏腹的线条和盏口是否向外延伸是区分敞口盏和撇口盏的关键所在。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4 、敞口型

敞口型的特征:外壁斜直,轻微有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线的。其实这种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斗笠盏”,因为此类盏整体造型像极了斗笠,所以就形象的这么去叫了。

对于初识建盏的朋友,有时候会分不清敞口盏和撇口盏,有时候也容易把敛口盏和束口盏弄混。其实,掌握了每只盏型独特的特征之后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撇口盏和敞口盏区别:

首先看口沿:撇口盏口沿明显外撇,而敞口盏口沿没有外撇,比较利落;其次看盏腹:撇口盏盏腹有明显弧度,而敞口盏盏腹外壁斜直。

束口盏和敛口盏区别:

束口盏与敛口盏的区别在于敛口盏没有一圈内折凹槽俗称注水线。

4 建盏的神秘釉色之美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窑釉色分为两大类:黑色釉和杂色釉。建窑黑釉在高温(1300 度)熔烧过程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里还原出来,根据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花纹。这种花纹的产生难以预见,难以把握,使用同一种釉,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也是建盏的“天成”原则,如果加人不同的化学物质成份,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建盏。

建盏黑色釉主要有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

杂色釉主要有柿红釉、茶叶末釉、青釉、龟裂纹釉、灰皮釉、灰白釉、酱色釉,都属于火候不够高,或者火候过高的产品。此外,还有彩虹斑、异毫盏、铁锈斑、虎皮斑等。

不同釉色的烧成,温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茶末釉→乌金→油滴→兔毫→酱色→柿红。

曜变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曜变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宝物,说是“千年难求,万量无一”,是烧盏人梦中而又为之奋斗期待的东西。其实,“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 ,圆点呈**,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

至今仅存的三件完整的曜变天目茶碗,全部收藏于日本,被日本称之为国宝,分别存于静嘉堂文库、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大阪藤田美术馆。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兔毫釉

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宋人对于建盏釉色的喜好倾向以兔毫为主,这种倾向甚至使人们常以“兔毫盏”作为建盏代名词。 “兔毫”是在黑色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毛发,兔毫中又根据颜色不同,分为“棕兔毫”、“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兔毫以细密、修长、清晰、碗壁内外都从碗沿到碗底分布均匀密集为 上品。

银兔毫以毫色雪白、发亮为上品。金兔毫和蓝兔毫则以金光、蓝光灿灿为上品。

也有三色集于一盏,称为“三色兔毫盏”。宋徽宗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就是这个意思。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

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

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

有人说油滴盏与鹧鸪斑盏是同一种,只是不同的叫法罢了;也有人说油滴盏与鹧鸪斑盏有本质的区别。

鹧鸪斑与油滴釉,你是否也分不清呢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和鹧鸪的区别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釉面上结晶斑基本呈圆形,仔细观察圆斑中心可以看到一个不同颜色的圆心。而“鹧鸪斑”上的结晶斑呈现不规则形,观察不到圆心,在晶斑内部有鱼鳞状条纹或细丝状条纹。此外,“鹧鸪斑”釉在盏的口沿部位有明显脱口,下部呈垂釉现象;而“油滴”釉就没有这种现象,口不脱,底不垂。

建盏油滴有灰色→褐色→银白色→银蓝色→金**→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与美感的统一。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无法用数字来描述。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柿红釉

柿红釉是建盏釉面的一个品种因为烧造出来的釉面颜色和柿子成熟后的红色类似,所以取名为柿红釉建盏。柿红釉是建盏的高温产品,很适合喝茶特别是岩茶、普洱茶,盏越养越漂亮柿红釉釉面光泽不强,红褐色釉面深红色加晶点。窑温太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掩盖了釉的底色,或是还原不足又或者是坯中氧化铁含量过低,都会出现这样的品种。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是建盏釉面的一个品种。一般为青色或绿色,常伴有冰裂纹,茶末釉的颜色越绿越清澈,玻化程度高有冰裂纹品质就越好,价格也越高。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灰皮釉

灰皮釉是建盏窑变釉的一个品种,釉面一般为灰色或深灰色。施釉较均匀,釉面有突出状,在泛灰色的釉内有一层薄薄的黑色。当然还有一些灰白釉、龟裂釉、酱釉、彩虹斑、异毫盏

5 简单四招轻松辨别真假建盏

真假建盏其实业界早有定论,无铁胎非建盏!这是检验真假建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最核心的。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⑴建盏的底胎颜色一般为暗黑色或灰黑色,不仅是外胎,内胎也黑色。

⑵放桌子上后,拿筷子敲打建盏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

⑶胎底粗糙,建盏才能达到既透气又保温的效果。

⑷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

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建盏,胎的颜色很浅,失去了建盏的精髓。大部分胎底使用了化妆土,胎底黑色内胎并不黑,是其他颜色。在茶城、展会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建盏,斑纹与建阳建盏看上去没有有很大差别,而且价格相当便宜,类似这样的建盏就值得注意了!它可能是其他地方生产的,并不是产自建阳!

这类建盏没有建盏特有的原材料,而是用其他土壤并且添加了一些其他原料和元素,而不是用建阳当地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可能用了一段时间后会褪色,没有光泽感。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假建盏!

6 选购建盏的四大技巧

选购建盏的方法有很多,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轻松可以挑选出您喜欢的建盏。

1 看器型

对于一件建盏精品来说,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变形,表面不开裂,无气泡,针眼少这几个条件。

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器型是否周正,可以将建盏倒扣到表面平整的桌子上,观察其盏口和桌面是否有间隙,如果会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

2 、看斑纹

如果要购买兔毫盏的话,可以依照宋徽宗提出的“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一标准进行选购。也就是说,好的兔毫盏斑纹的底色应该是青黑色,即黑中带青,而不是那种“死黑”色。兔毫斑纹要尽量长一些,分布不稀不紧且具有三维立体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够从盏口延伸至盏底者为最佳。而如果要购买油滴盏的话,最好是选购那些油滴斑放清所可见、斑点大小不一,盏内外斑点分布均匀饱满,且有些是独立的斑点,而不是斑点模糊一片的。

3 、看胎质

建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胎体就是“铁胎”。铁胎的特征是: 胎体厚重,胎底粗糙,才能达到既透气又保温的效果,颜色一般为暗黑色或灰黑色,叩之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使用建阳水吉的胎土。

4 、看釉料

好的建盏必须使用建阳当地的釉料。有时看到一些斑纹粗大且十分炫目的“建盏”,就不是用建阳当地产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由于每一位工艺师都不会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来,所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矿物原料也是件比较难的事情。

所以建议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建盏,详细了解所要购买的建盏是出自哪位工艺师之手,盏上有没有工艺师的落款或者证明也值得注意。此外,购买建盏时还要有“容忍的心态”,要能够欣赏其中的“残缺美”。

建盏的成品率比较低,想要一件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完美的建盏是十分难得的。

7 建盏真的有毒吗?

建盏表面有很强的金属感,敲击有金属声音,第一想到的是会不会不卫生?是否有毒物质在里面?喝茶会不会对身体有害?相信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

有人非议建盏有毒,这是谣言。有毒无毒主要从两方面看,一个是陶瓷原料,一个是烧成。

真正建盏必须是建阳坯土、建阳原矿釉。泥料釉料是否安全,还看烧成温度,高温瓷优于中温瓷和低温瓷。高温一般指 1280 摄氏度到 1350 摄氏度。建盏是在这样的温度烧制而成的,有害物质都消失转化了。

真正建盏是铁系高温自然结晶体,斑纹一次自然形成,没有任何人工合成色釉,不是色釉彩绘,也不是二次上釉二次烧制。

建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建阳当地收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并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建盏协会,截止目前,当地建盏协会和有关部门送检建盏样品 80 多批次无一存在安全问题。

所以高温瓷器建盏和玻璃器皿是一样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8 宋人是怎么用建盏 “斗茶 ”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钟情书画、茶道艺术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是这样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所以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儿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是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

建盏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建盏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里一日不可缺,在许多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咏-试茶》中咏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雾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著名诗人杨万里在《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鸿。不待清风生两液,清风先向舌端生。

建盏在宋代虽然盛极一时,但物极必反,元明之后,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盏开始衰落,淡出国人的视野,还被称为“最不堪用之物”。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宋人品茗玩盏,听琴赏画,导致靖康之耻,把国家都给玩没了,也就有了爱之深者必恨之切的说法。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爱好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古玩市场的兴起,建盏也从给鸡喂食的碗变成了收藏界把玩的新宠。由著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面的真品专家给的价格不菲。现在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的建盏品相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如果我们恢复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热爱茶文化的人当中加以推广,必定会给爱茶者带来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9 建盏喝茶有哪些神奇好处?

建盏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

因为建盏的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钙等化学成分,所以建盏的高含铁量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的释放二价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可预防贫血、高血压,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达到舒缓的作用。并且对平衡内分泌系统也有功效,可将细菌吸附,并将细菌赖以生存的酶活性抑制的逆转和氧达到杀菌的效果。

保温蓄热、提升口感的功能

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茶水质会变得柔软甘甜,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保证了茶水的口感更佳,很多盏友说,用建盏盛白酒、啤酒、红酒、白开水、矿泉水、咖啡等液体饮料,其口感亦更加甘纯美味。

10 掌握三招轻松养出七彩建盏的秘诀

养盏其实很简单,总结以下三点:

一、 挑选适合养的盏

二、 适合养盏的茶

三、 养盏的方法

不是所有的盏都能养,但是,好盏必须好养

养盏与紫砂壶一样,最好用不同的茶,养不同的盏,或用茶汤颜色相近的茶,养一个盏。用岩茶养出七彩的盏,若喝了几次绿茶,很快会暗淡哑光。生普洱与熟普洱也是如此。简单来说,茶汤颜色的颜色相差太大,不可以共用一个盏。而熟普,武夷岩茶,红茶,是可以共用一个的。

如何挑选一枚适合养的盏?

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度”,而一枚适合养的建盏,玻化必须适度,玻化太弱,烧干了的盏(如下图),无法养出七彩,甚至养久了会呈现铁锈色,腐蚀色,即使无暇,也不建议购买。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而强玻化的盏得分玻化油滴与玻化兔毫,玻化油滴(鹧鸪斑)好养,出彩也快,但有个缺点。

1、容易茶垢挂圈不均匀(如下图)

2、七彩后的包浆很容易洗掉(因为玻化的镜面不吸收茶汤)

不过养玻化盏也有技巧

1、喝茶时千万别让茶汤在杯内时间太久,久了茶汤水面就会茶垢挂圈。

2、喝完茶用清水冲洗一次,冲洗干净茶汤,千万别擦。

而上图这种玻化的兔毫盏则是比较难养的,没有个一年半载是很难有变化的。因此,挑选建盏第一要诀,应该是看釉面。一枚适合养的盏,最好是玻化恰到好处,有明显结晶,手感能感受到釉面的不平整,手机放大看能够有结晶体,非光滑的。(什么是结晶?类似下图)

观之已养成七彩的建盏,放大细看,七彩色皆在结晶体中,如下图

适合养盏的茶

有人说:“必须用武夷岩茶,因为武夷岩茶长在岩石上,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能够更好与盏结合。”武夷岩茶最好的正岩茶,有几个长在岩石上?普通的,大部分都是泥巴的山场,哪里有那么多钾钙钠镁铝矿物质?

岩茶适合养盏,其橙红色的汤色,汤色深的茶,附着在结晶体易形成深色薄膜稳定的包浆有了,七彩就有了。因此许多人养盏,用熟普洱,茯茶,黑茶,凤凰单丛,绿茶 等等都是可以的,但是武夷岩茶,红茶还是最好养盏的茶。为何?熟普或者黑茶茶汤太浓,容易有茶垢,而绿茶,汤色太浅,包浆慢,养的就慢。而武夷岩茶与红茶,茶汤的浓淡,汤色最适中,尤其是足火的武夷岩茶或者陈年岩茶,茶汤酒红色,浓淡适中。

如何养盏

1、新盏类似于紫砂壶,先开盏,用武夷岩茶或者熟普等橙色茶汤的茶水煮沸,小火沸腾慢炖,越久越好。(曾经有个客户的盏一直没养出七彩光,后他自己试验,在茶汤中煮了 2次,每次 1 小时,晾干即刻出现七彩) 煮沸时会发现的盏的釉面冒出许多小气泡,这时盏已经在与茶汤交融,气孔放出气体,吸入茶汤,同时可以去除“铁味”。

2、如何使用? 喝茶,喝完倒,倒完喝,结束了用清水冲洗,倒扣,自然晾干,几乎不洗。

若被外人用了需要消毒怎么办?很简单,继续像开盏一样用,沸腾的茶水煮,既养盏,又消毒。

3、养盏变化的过程:

养盏变化有过渡期,先是金色,金色再变七彩,一枚适合养的盏,第一特点就是挂金极其快,喝一下午就能有金色。各位首次养盏,别看到喝了几天褪色,就说是生锈了,这只是过渡期而已。

下图是一位盏友记录的养盏变化过程。

4、谨记!养盏不是泡在茶汤中就可以,那样永远养不成。

已养出七彩的作品欣赏

怎么样,是不是很漂亮,玩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赏心悦目之美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追求。关于养盏的方法,每位盏友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也许你有更好的养盏方法,也可以和泽缘建盏一起交流学习。

可从器形、斑纹、胎质、釉色、错觉等方面进行区分。1从造型上看,剑盏的造型可分为四类:开、撇、敛、束。无论是哪种形状,对于一件好的建盏作品来说,都必须满足形状规整、无大的变形和鼓包、开裂、无气泡、针孔少的要求一个好的建盏,必须满足形状规整,没有大的变形和鼓包的要求。器件的形状是否为圆形,可以从灯口处用肉眼观察,判断是否变形的方法是用已建好的灯的反面在平板上看。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这是宋代的大书画家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词。这是由于宋代当时人们饮茶、斗茶之风的盛行所致。而那黑如漆器般的“兔毫盏”釉面上所现出的丝丝黄褐色的自然纹理,给当时盛行此风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神奇、美妙的全新感觉,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了一种极大的享受。正如宋代的大名士蔡襄在《茶钅录》中所说的那样:“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在宋时就享有很高声誉的“兔毫盏”,对于现在的许多古陶瓷爱好者来说,对它的认识只不过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那时候就知道一个黑釉土碗能值几千块钱。当然,那时也决对不必担心有赝品出现,但是一种东西一旦有了价,有了市场的需求“利益驱动”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于是在九十年代起就有了仿宋“兔毫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造假者在胎、釉、做旧处理等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可以说目前的仿宋“兔毫盏”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甚至能让一些专业藏家看走眼。所以收藏老窑器(包括建盏),业内人士认为,传承有序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看外观(造型)。宋代“兔毫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处向内凸起圆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型号有大、中、小三种,最常见的是中型,口径10—12、高度5-6、圈足2-3厘米的为多。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二、看胎体。宋代“兔毫盏”的胎土是用当地富含铁质的瓷土,盏壁的厚度约02—08厘米左右,最厚处在底部超过一公分,因此上手较沉,有很明显的压手感。由于当时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较现代落后,因此胎土中多含没能完全粉碎的较大颗粒,显得略为粗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受到窑内一氧化碳的影响、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坚硬、重如铁渣。宋代“盏”多修胎较草率,经上釉烧成后还能见到修胎时留下的棱角痕迹。底足浅挖近似实足,圈足内常见留有少许浅**的垫饼残迹。这些残迹有的由于和胎土烧结在一起,所以很难将之去除。

  仿制品的胎土由于配料和加工手法与宋代有别,胎土加工过细,胎也修得过于整齐,胎壁稍薄,外观修得弧度过圆,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于烧成条件与古法大为不同(仿制品不可能用龙窑和用松木等木料来烧制),因此仿制品的胎呈色较淡、细,没有宋代的那种粗、紫、黑、坚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们目前所能够见到和接触到的宋代“兔毫盏”无一不是出土之物。这些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带着时间给它们留下的印记(受土壤中各种物质侵蚀的痕迹)。这就成了我们辨别真伪的又一重要依据。在“兔毫盏”1310±20℃的烧成温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动,口沿处的釉较薄,并且多呈黄褐色,它的主要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因此所受到的侵蚀也比较严重。当我们用手抚摸口沿时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觉;在5—10倍放大镜的观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见高低不平的坑坑洼洼的麻子底和条状的侵蚀痕迹,严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见时隐时现的露胎处。

  有的仿制品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特地用金刚砂轮、砂布之类的东西将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这种人为的方法与自然的侵蚀所造成的剥釉有着很大的差别(只要我们细心一点观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宋代“兔毫盏”上的褐色“兔毫丝”是铁晶体的聚集物,它们与黑色釉的区别就是在于同样的条件下,这些“兔毫丝”所受到的侵蚀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我们将一件宋代“兔毫盏”置于手中抚摸它的釉面时就有一种凹凸不平的感觉,在对着光源以45度角观察时,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丝”都是凹陷于黑色的釉面之下的。这就是几百年的历史给它们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为之的。

  仿制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与褐色的“兔毫丝”都是同在一个平面上。近几年来,虽然也有许多造假者用强酸等化学物质来进行釉面的做旧处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使整个釉面都受到损坏变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种含蓄的温润的特有质感。宋代“兔毫盏”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烛泪般,厚而不规则的凝结在圈足两厘米左右处,参差不齐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很有一种古朴的原始味。而仿制品的垂流釉则过于薄,过于整齐,距圈足较近,显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对于古陶瓷的鉴别,说起来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只要我们耐心地多看、多问、多上手,通过对造型、胎、釉、纹饰和老化(旧)程度的细心观察,就可以渐渐地积累起经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这样就能够在古玩收藏、投资这个领域里自由地遨游。

  建盏是汉族传统的名瓷,也是在宋朝时期皇室御用的茶具。建盏与其他的茶具不同,被俗称为“釉泪”和“釉滴珠”。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建盏是什么,也不知道建盏是用来做什么的,接下来就一起来 民族文化 看看吧!

  建盏(天目瓷),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该制品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传世并藏于日本的四只国宝级建盏“曜变天目”是饮誉世界珍宝。

 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因此称为建盏。

 产地: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着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它的制品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

 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宋代的着名文人墨客就有一些名句来秒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免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

 历史:

这样有名的宋代建盏,当时已由留学我国的日本禅僧们带回国而传到国外。日本古籍亦有青兔毫、黄兔毫、建盏、建州垸等记载。15世纪以后,他们把建盏及黑釉器讹称为天目;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一类陶瓷器的国际通用名词。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免毫盏反居次位。

 除日本外,美国许多着名博物馆也有建盏的收藏,由于普鲁玛曾调查过水吉的窑址,故密西根大学有较多的样品收藏。当然,我国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他处也收藏有建盏的宝贵样品,然而目前最大的宝藏之一似乎可以认为是未经多少发掘和清理的建窑古窑址。

 水吉窑原隶属建州府(今建瓯市)所辖,解放后水吉独立设县,后并入建阳市。

 70年代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学者和60-70年代厦门大学的师生对建阳芦花坪窑址的一、二次发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确定了“建盏是在龙窑中烧成的”,证明了“建盏的烧造年代创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烧或废烧于元末以后。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青黄釉器,证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烧制青瓷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1072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