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8.9不得不知的“华夏旧器”!

赖辉东《论语史鉴》18.9不得不知的“华夏旧器”!,第1张

第9章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大师:也可以叫“太师”,即乐师之长。也就是宫廷乐团的团长,副团长叫少师。

适:从辵从喾,原意是“到”,“前往”。如《诗经》:“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也指出嫁,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也有符合,适合等意,如《诗经》:“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也引申为“舒适”,“恰巧”等意,如:“适逢其时。”

挚:大师的名字,春秋时期,称呼乐师基本上都是名字前面加一个“师”字,如晋国的师旷,就是名字叫“旷”的乐师,还有卫国的师涓,鲁国的师襄子等,都是当时有名的乐师。类似的称呼还有:如庖丁,就是名字叫“丁”的厨师。优孟,名字叫“孟”的演员。

亚饭:古代天子和诸候吃饭要奏乐。亚饭是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三饭”、“四饭”依此类推。

干、缭、缺、方叔、武、阳、襄:全部都是乐师的名字,可以称为师干、师缭、师缺、师方叔、师武、师阳、师襄。其中击磬的师襄就是师襄子,孔子曾拜其为师。

河:特指黄河。

播鼗(táo):播,摇。鼗,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从每,意为海是由每一滴水汇成的,“海”的原意就是大海,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

古人所说的“海”不一定就是现在概念里的海,湖泊也叫海,如《孟子》:“孙叔敖举于海。”其中的海指湖泊,又如《汉书-苏武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这里说的“北海”就是现在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现在有些少数民族依然把湖泊称为“海”,如“青海”、“洱海”等。

海也指海量,毫无节制地等意思,如:胡吃海喝。

全文理解为:

鲁国的宫廷乐团大师挚逃到了齐国,亚饭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蔡国,四饭乐师缺逃到了秦国,击鼓乐师方叔逃到了黄河边,摇小鼓的乐师武逃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乐师襄逃到海滨。

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是周礼的保护者和实施者,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鲁国还被周天子特批可以使用“天子之礼”的国家,比如《韶》乐,诸侯国中,只有鲁国可以演奏。祭祀先祖时,只有鲁国可以使用《雍》乐。为了更好的传承周礼,孔子还被鲁国送到周京“留学”,孔子还拜了老子为师。孔子不但是“礼学大师,”还是“音乐大师”。他曾指导鲁国宫廷音乐大师演奏音乐。

很遗憾,由于内乱,宫廷政变等原因,宫廷乐团被迫解散,乐师们也被迫流离失所,孔子的老师去了海岛隐居,乐团大师去了齐国,把《韶》乐也带了过去,当孔子在大夫高昭子家听到《韶》乐时,痛苦流涕,好久都吃不香睡不好(三月不知肉味),感慨说:“没想到礼崩乐坏到了这个地步。”

本文揭示一个道理: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对于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华夏旧器

  《三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这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八音”。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八类。

“金”类包括钟、铃、鎛(bó)、镛(yōng)、铙(náo)、笙钟、颂钟等;

  编钟是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属于金类。据《战国曾侯乙编钟》记载,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1978年,在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约公元前433年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考古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镛是奏乐时表示节奏的大钟,铃、钹都是比较小型的金属打击乐。

“石”类包括玉磬(qìng)、笙磬、颂磬、鸣球等;

石类乐器中,最有名的就是辫磬。编磬古代多为宗庙所用。汉代有“四时嘉至磬”的说法,这里的“嘉至”是西汉宗庙迎神乐名。王国维也曾指出,“钟磬独以嘉至名者,以其为庙乐之首也。”编磬一般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磬还分为笙磬、颂磬。《周礼·春官·眡瞭》:“眡瞭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土”类包括埙(xūn)、缶(fǒu)等;

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现在的埙一般用陶土烧制,也有骨制和木制、石制埙,现在国际上流行的陶笛就是有埙演变而来的。

《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如李斯《谏逐客书》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

“革”类包括县鼓(xiàn gǔ)、鼗(táo)、应鼓、搏拊(bó fǔ)等;

县鼓是指古代庙堂用的大鼓,应鼓比较小,音较高,如《周礼·春官·小师》:“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又如《礼记·礼器》:“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宋史·兵志九》:“急鸣应鼓即奇兵出阵趍战,急鸣小金即伏兵出。”

鼗(táo)鼓: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 搏拊是一种长而瘦的小鼓。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琴,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概括与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

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瑟是汉族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如李商隐有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故瑟又称“五十弦”。《三皇五帝年表》记载,琴瑟均在伏羲时代发明。《礼记·明堂位》曾提到“大瑟小瑟”;《尔雅》曰,“大瑟谓之洒”,“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曾提及瑟,“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自宋代以后失传。千百年来,只见记载,未有实物。如《史记》:“高祖击筑”。但199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河西西汉王后渔阳墓中发现了实物,当时被文物界称之为新中国建国四十余年来乐器考古的首次重大发现。学术界也称这渔阳筑为“天下第一筑”。

《急就篇》有载:“竽瑟空侯琴筑筝”。古筝,现在很常见,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

“木”类包括柷(zhù),圄(yu第三声)等;

柷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用于宫廷雅乐,表示乐曲开始。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柷,相传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圄也是打击乐器,有点像现在的木鱼。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匏(pao)就是葫芦瓢,葫芦加上吹管,音管,簧片组成的乐器就是匏类乐器,如竽、笙等,《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等唱则诸乐皆和”。其形状如笙而较大,在汉代乐俑和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象。据《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许慎《说文解字》、应劭《风俗通义》等记载,竽属匏类乐器。人们都知道“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可见其在古代的流行。古人黄滔据此写有《省试——吹竽》一诗:“齐竽今历试,真伪不难知。欲使声声别,须令个个吹。先后无错杂,能否立参差。次第教单进,宫商乃异宜。”

现在常见的葫芦丝就是属于匏类乐器。

“竹”类包括箫、龠(yuè)、笛、篪(chí)等。

在河南一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笛子,已有8000年历史了,它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材质是用鹰翅膀上比较粗的骨头制成的,竖吹的。《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箫分为洞箫、琴箫、排箫,箫的音色较低沉,竖着吹,《周礼》有载:“箫管弦歌。”《淮南子》:“若风之过箫。”《说文解字》云:“箫,参差管乐也,像凤之翼。”这里说的箫应该是排箫。

笛子一般是横着吹,声音比较高亢,清亮。箫则是竖着吹,声音低沉,音量较小。秦汉之前,笛箫两字常被混用,张骞从西域带回了一种笛子之后,笛箫才慢慢分开称呼,直到宋代,称呼基本被定了下来。直到今天,福州方言依然称笛为“箫”。

古人在使用吹火管的时候,发现吹火管也能发音,于是就发明了“龠”。 篪是一种横吹竹管乐器,是一种低音吹奏乐器。据《周礼·郑玄注》:“篪,如管,六孔”;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记载篪为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闭的一种横吹竹管乐器。从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来看,均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征相似,而与笛有异。篪,浑厚、文雅而庄重,是我国古代雅乐主要乐器之一。

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姓名:练霓裳

外号:玉罗刹,白发魔女

梁羽生武侠名著《白发魔女传》女主角

师父:凌云凤

徒弟:哈玛雅(飞红巾)

相关小说:《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

爱情经历

原本她没有名字,江湖上称呼她为玉罗刹,可见她的杀气魔气,脾气刁钻蛮横,动辄含笑毙人,削人手指如斩草絮,其喜怒无常更是令人捉摸不定

她的身世似乎更离奇,从小被狼群养大,自然身上有着一种寒冷的犀利

练霓裳是孤儿,由母狼养大,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狼孩,后来被凌云凤收养,传了一手诡异奇丽的反天山剑法。练霓裳出道后即靠一手绝世剑法成为绿林领袖,其统领群雄的办法基本是以暴制暴,不服者即为她剑下亡魂,这也是她得了个玉罗刹外号的原因。虽然如此,练霓裳终究是个女子,即使被人称为女魔头,她也有一个平常女子所应该有的期盼。再看看故事的男主角卓一航,出生官宦世家,文武双修,祖父是封疆大吏,师傅是武林泰斗,因为家族成为朝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而为官无望,退而准备接替武当掌门之位。

双方的家庭背景差异巨大,所以难免会有些摩擦。比如卓一航劝练霓裳不要再当盗寇,练霓裳就说你当总督的爷爷才是真正的大盗,他们劫贫济富,我们劫富济贫。这小说开头的一段争吵,虽然是个插曲,可也预示着这段爱情终究要以悲剧结尾。

直到她遇到了卓一航卓一航是武当派的即任掌门,是所有师叔师父门最疼爱的弟子,也是个恪守江湖规矩,敢爱不敢做的懦弱男子

偶然的邂逅,卓一航被练霓裳身上特有的犀利的美迷恋,于是故事的两个主人公缠绵悱恻~~~~~~

卓一航为玉罗刹取了个动听的名字:练霓裳——传说中的白发魔女竟有这么一个清雅绝伦的名字。她有狼女的邪气,也有女人的柔媚。武功练得有如扬袖起舞,洞箫吹得如絮如丝,回眸间有万千的风情,但眼角眉梢一刻便可由甜美无暇到杀气冷冽。

于是她等待,只为了这个名字,她受尽了折磨与痛苦

最后当她去武当找他的时候,他却不敢背叛门第,甚至一剑刺进练霓裳身体

练霓裳一夜白头只因心上人的违心一剑

她心碎远赴天山,在隐居天山之际却仍不忘侠之本色,调教飞红巾哈玛雅,助天山各部抵御清军

练霓裳--举目无亲,仅仅只凭个人的一身武功,却也闯出了名堂。其天性良善却被冠之鬼魔之名,她无疑是一个干云豪侠,无疑是一个痴情儿女,但从她身上却有闪烁着叛逆反抗的火花。就同历胜男一样,她要求追求自己的幸福,掌握自己的人生。

至于香帅传奇里,那是编剧瞎凑的情节,因为楚留香是古龙小说楚留香传奇系列的人物,两位作者一个是台湾人,一个是香港人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

  页码没办法。必须要知道书的版本,哪个出版社的,哪一年的。名著都出过很多版本的。单纯说页码哪里能说得出。

  [灵动的眼睛]

  她的眼最好看,很深的双眼皮,一对很亮很黑的眼珠,眼珠,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得灵动俏媚。假若没有这一对眼睛,她虽长得很匀称秀气,可就显不出她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了。她的眼使全身都灵动起来,她的眼把她所有的缺点都遮饰过去,她的眼能替她的口说出最难以表达的心意与情感,她的眼能替她的心与脑开出可爱的花来。尽管她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什么使人佩服的人格与行动,可是她的眼会使她征服一切;看见她的眼,人们便忘了考虑别的,而只觉得她可爱。她的眼中光会照到人们的心里,使人立刻发狂。

  ——老舍《四世同堂》

  [美丽的眼睛]

  并不多在同一时间内,他瞧见一个年轻的人儿,有金栗色的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她走来恰好坐在他的对面,然而她一点也不使他喜欢。在他的仔细观察以后,他思忖着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美丽的眼睛。但是这双眼睛透露出一种内心的可怕的冷酷。随后,于连又发现它们有抑郁厌倦的表情,它在考察别人,但是它们总记得应该威严可畏。“德•瑞那夫人也生得有一对美丽的眼睛”,他暗自想道。“有许多人称赞过她。但是那一对眼睛同这一对眼睛完全没有类似之处”。于连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分辨出,玛特尔**枣他听见别人这样称呼她枣的眼睛里时时刻刻闪耀着的是一种机智的火花。至于德•瑞那夫人的眼睛,当它们激动的时候,却是热情的火花,或者当她听到人们叙述邪恶的故事,而引起它们正义的愤怒。在晚餐快完的时候,于连才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字眼,来表达德•拉•木尔**的眼睛的美的类型:“它们是闪烁的,”于连暗自想道。

  ——[法]司汤达:《红与黑》

  [闪光的眼睛]

  渥伦斯奇跟着乘务员向客车走去,在车厢的门口他突然停住脚步,给一位正走下车来的妇人让开路。

  凭着社交界中人的眼力,瞥了一瞥这位妇人的风姿,渥伦斯奇就辨别出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他道了声歉,就走进车厢去,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全部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端丽和温雅,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象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甚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奇己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在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提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渥伦斯奇在和安娜交臂邂逅的刹那间,就被“亮晶晶的眼睛”吸引住了,透过“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就要可以洞察到这位**“被压抑”的心灵的奥秘。

  [明亮的眼睛]

  琴穿了一件淡青湖绉棉袄,下面系着一条青裙。她底脸上淡淡傅了一点粉,发鬓垂在两只耳边,把她底鹅蛋形的面庞,显得恰到好处。在两道修眉和一个略略高的鼻子底中间,不高不低地嵌着一对大眼。这一对眼睛非常明亮、非常深透,里面含着一种热烈的光,不仅给她底热烈、活泼的面庞添了光彩,而且她一旦走进房里,连这房间也似乎明亮起来。

  —— 巴金:《家》

  [清澄的眼睛]

  王小玉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刘鹗:《老残游记》

  [深邃的眼睛]

  早晨他躺在床上,枕着枕头,在她旁边,看阳光射过她可爱的脸蛋的汗毛,睡帽带有齿形缀饰,遮住一半她的脸蛋。看的这样近,他觉得她的眼睛大了,特别是她醒过来,一连几次睁开眼睑的时候,阴影过来;眼睛是黑的,阳光过来,成了深蓝,仿佛具有层层叠叠的颜色,深处最浓,越近珐琅质表面越淡。他自己的视线消失在颜色最深的地方,他看见里面有一个小我,到肩膀为止,另外还有包头帕子和他的衬衫领口。

  ——[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提示包法利与爱玛婚后,他对自己标致的妻非常爱慕。这是包法利醒来,仔细观察妻子的眼睛时的情景。

  [聪敏的眼睛]

  兰表妹己长大成人了。她长得结实而又倩条,比我高半拳了。她穿一件浅绿底上稀稀描上几点阳雀花的袄子,胸脯满满实实的。她的脖子略显得有些长,但又十分自然,头发随意地剪得又短又斜。前额溜下了一丝细发,插开了两朵活跳跳的眉毛。她看起人来,两眼总是打闪似的快,眼光里充满了热情与聪敏。这是一朵一点也没有意识到去修饰自己的鲜花。

  ——谢璞:《二月兰》

  [有力的眼睛]

  诺梯埃的头发又长又白,一直披到他的肩头;睫毛密而黑,在睫毛底下的那一对眼睛里,集中着所有的活力、言语和智慧;这原是常有的事,在一个只用一种器官来代替其他各种器官的人,以前分散在全身的精力就会凝聚在一处。当然罗,他的手臂己不能动,他的嗓子己不再能吐出声音,他的身体己失去了活力,但那一对有力的眼睛己足够代替一切了。他用他的眼睛来发号施令;他用他的眼睛来表示感激枣总之,他用一对活的眼睛表达出一具尸体脑子里的全部感想,在那个大理石似的脸上,有时会射出一道愤怒的火花,有时会流露出一片喜悦的光芒,看了令人非常吃惊。

  —— [法]大仲马:《基度山伯爵》

  提示诺梯埃是法官维尔福之父,曾是拿破仑分子骨干,后来他瘫痪了,只有在眼睛里,“集中着所有的活力,言语和智慧”。作者通过他的眼睛,写出他的喜怒哀乐的思想。

  [机灵的眼睛]

  这时候,拍卖大厅的门口真的出现了两位绅士。其中的一个身材非常矮小。他的头还没有大种的安哥拉猫那么大,他那张痉挛地牵动的歪嘴,使他的容貌活象这种小畜生的脸;同时他那对小小的好象钻子钻成的机灵的眼睛,不安地从一个人身上滴溜溜地转到另一个人身上,这就使他的表情也活象这种小畜生在偷吃凝乳的时候一面唯恐挨打,一面匆匆享受美味的神情。

  ——[美]希尔德烈斯:《白奴》

  [有神的眼睛]

  她看上去己经不止政委说的那年纪,倒象个三十开外的中年妇人了。头发往上拢着,挽了个髻子,只是头发嫌短了点;当年“剪了头发当红军”的痕迹还多少可以看得出来。脸不怎么丰满,可是两只眼睛却忽悠有神,看去是那么和善、安详又机警。眼里潮润润的,也许是因为太激动了,不多一会儿就撩起衣角擦擦眼睛。

  ——王愿坚:《党费》

  提示作者在写红军政委之妻董新时,着重从眼睛中揭示她的品质和情感。

  [传情的眼睛]

  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细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

  “林”,她唤我。

  我们的眼睛又一次对望着,那对大眼睛,那两道细长眉。但是表情变化得很快,春天,秋天,轮流地交替,在这样短的时间里。

  “林,你还爱我吗,象从前那样?”她忽然问,声音象春夜吹的洞箫,阴云遮了眼睛,象是要落雨了。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提示眉目传情,心领意会,一对恋人,从眼睛中看到了对方的心情和无法表达的爱。

  [微妙的眼睛]

  他明明看出他的错处,但不幸的是,他越来越狂妄了。只有一点是他自己看不见的,就是他的两只眼睛的表情。他的眼睛真美,显出他有一个富于热情的灵魂,就是古今有名的伶人的眼睛,也只有这样会表情。它们的好处,就是有时候我们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微妙的意义,它可以在一瞬一瞥之间显露出来。

  ——[法]司汤达:《红与黑》

  提示于连•索黑尔是一个有野心的青年,他外貌俊俏,又才气横溢,尽管他为了报复上流社会对他的蔑视,要不择手段向上爬。但内心还是富有感情的,作者写了他极宠分表情的眼睛。

  [迷人的眼睛]

  她何尝不知道自己的丹凤眼是美的。那双眼睛的确不大,细细的,长长的,眼榉微微的向鬓角挑去;眼珠虽不黑,但目光流盼时,深灰色的瞳仁里不时有一颗颗火星迸发,眼白却白得淡淡地泛出蓝色的闪光;单眼皮,睫毛并不长,但又密又黑,使眼睛围着云雾一般,朦朦胧胧的,显得深不可测,神秘、诱人。但她的眼睛真正的美是美在笑,不认论是浅笑,还是大笑,只要一笑,那双眼睛里就会有鲜花开放。那花儿鲜艳、娇媚、逗人喜爱,使她的脸面颊时甜蜜,俊俏,神采飞扬。即使她气恼、冷笑,那眼里依然隐约有花儿颤动。古老的民歌《诗经》中描写过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大概赞美的就是这种眼睛吧。如今这眼睛也有讲头,据说叫花花眼,我奶奶就说过,女人要有这样一双迷人的眼睛,就能教再冰冷再强硬的男子汉低头。

  ——韩霭丽:《眸子》

  [矜持的眼睛]

  其实春玲为人温和,极少同人吵架发脾气,而且富于感情,也不吝惜眼泪。孙若西却觉得她那墨黑的大眼睛里,使他猜测不透里面藏的究竟是温情的柔光,还是愤怒的刺芒。反正他看什么是什么。尤其她那两道细眉的尖端,随着眼睛变圆而扬起来,简直是两座冰峰,令孙若西感到心里发寒。这些倔强的东西,使孙若西生畏,又使他更加着迷,感到她是多末高傲,占有她是多末了不起。

  ——冯德英:《迎春花》

  提示此文写的是孙若西心目中曹春玲的眼睛,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便于反映人物的复杂的心理。

  [浅蓝的眼睛]

  西尔薇看见安乃德长得个子高高的,气色鲜朗,脸庞宽宽的,鼻子略短而且平扁,象小母牛似的巨额广颡,上面盖着一绺绺带金黄闪光的栗色头发,眉毛很浓,一双浅蓝色的秀长的眼睛稍稍鼓起,和眼眶形成平面,有时因为心血上冲,眼神显得强硬。

  ——[法]罗曼•罗兰:《欢悦的灵魂》

  [发馋的眼睛]

  但在这崇高的蓝天上,她也渐渐地又瞅见了那双发馋的眼睛,唉唉。原当初,她觉得这双眼泡发皱的黄眼睛,挺和善哩,老是和善地笑着。她象妈妈一样,真心把他当她人尊敬。庆幸他来庄里下乡。庆幸他住到她家西厢房里。更是梦也没梦到,他给她活动下工作!刚到城里的新商场时,他象长辈似地关照她,人家是局长哩!唉唉。她心窝里正填满了敬意和感激的时候,却突然从那双和善的黄眼睛里,看到了叫人骇怕的馋光,笑也猛然变得那样下作!还有那一身不怀好意的香水气味!四十多岁的男人汉哩,对她骚眉辣眼!唉唉。她咋能躲开他呢?刚进城工作,没有熟惯的地方可去。这人却老来闲坐,发馋地瞅她,下作地笑!近来越放肆咧。可这人是她们的局长哩,这人是她出来工作的恩人哩!唉唉。还说一颗鸡蛋也不要,这人要的更狠!

  ——成一:《绿色的山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90202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