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考试公式大全

初级会计考试公式大全,第1张

初中级会计常用公式:

一、会计等式

财产=债务+所有者权益

盈利=收益-花费

二、会计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当期提升发生额-当期降低发生额

三、试算平衡公式

发生额试算平衡:

所有帐户当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所有帐户当期借贷方发生额累计

账户余额试算平衡:

所有帐户借方期终(初)账户余额累计=所有帐户借贷方期终(初)账户余额累计

四、存款余额调节表计算方法

公司存款日记账账户余额+金融机构已收公司未收付款-金融机构预付公司未付款=银行对账单储蓄账户余额+公司已收金融机构未收付款-公司预付金融机构未付款

五、传出库存商品的计费方式

1个别计价法

传出库存商品的计划成本=∑各批(次)库存商品传出总数×该批号库存商品具体进货单价

2先进先出法

3月底一次加权平均法

库存商品产品成本=[月月初库存量库存商品的计划成本+∑(本月各批拿货的具体产品成本×本月各批拿货的总数)]÷(月月初库存量库存商品总数+本月各批拿货总数相加)

本月传出库存商品成本费=本月传出库存商品的总数×库存商品产品成本

本月月底库存量库存商品成本费=月底库存量库存商品的总数×库存商品产品成本

4挪动加权平均法

库存商品产品成本=(原来结存库存商品成本费+此次拿货的成本费)÷(原来结存库存商品总数+此次拿货总数)

此次传出库存商品成本费=此次传出库存商品总数×此次送货前库存商品的产品成本

当月月底结存库存商品成本费=月底结存库存商品的总数×当月月底库存商品产品成本

或:

当月月底结存库存商品成本费=月月初结存库存商品成本费+当月收益库存商品成本费-当月传出库存商品成本费

六、传出材料成本差异率

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初期结存原材料的成本费差别+当期工程验收进库原材料的成本费差别)÷(初期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当期工程验收进库原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初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初期结存材料成本差异÷初期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传出原材料应承担的成本费差别=传出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整理的公式大全,快来考查一下你是否全部背会,公式是考试必考的知识。大家考试加油!

人在会计,身不由已。

审计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构筑自己的高尚。

不怕数字不识人,只怕人们不识数。

“会”人一步,“计”高一筹。

讲真话、讲公正,是审计职业道德的基石。

一心二用,见钱眼开。

在顺其自然中努力,在努力中顺其自然。

审计人要有荷花那样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

铸铁先铸人,铸人先铸心。

树茂靠根基,审计靠质量。

一心做会计的一定不是好会计。

我们总喜欢拿顺其自然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初级会计考试中常用的一些必背公式如下:

1、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2、营业成本公式:营业成本=期末存货+本期购进商品(材料、商品)、劳务费用-期初存货。

3、净利润公式: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期间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

4、固定资产折旧公式:年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值-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5、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6、存货周转率公式:存货周转率=成本销售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7、总资产周转率公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额/(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8、利润率公式:净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以上公式是初级会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公式,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可以有效提高考试成绩。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会计知识和操作技巧,以此为基础获得更好的成绩。

初级会计简介: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又称助理会计师考试、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会计工作,并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

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财政部用印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该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基础、实务,是出纳、会计助理、会计等初级财务人员的必备知识。报考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从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中择优聘任。

会计计算公式如下:

1、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公式为: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2、工作量法,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的计提方法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双倍余额递减法,公式为: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年折旧率;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

(2)年数总和法,公式为:年折旧率=尚可使用期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时候除了最后两年之外不需要考虑预计净残值。最后两年每年的折旧额=(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净残值-以前年度累计折旧)÷2。

会计平衡公式:

一是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是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

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基础各类会计公式总结 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资产账户增加额合计+权益账户减少额合计=权益账户增加额合计+资产账户减少额合计

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权益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短期借款利息: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利率×时间

购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实际买价+采购费用

税额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额 进项税额=购进货物或劳务价款×增值税税额

材料采购费用的分配:材料采购费用分配率=共同性采购费用/分配标准合计

某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采购费用分配×该材料的分配标准

不含税价款=价税款总额÷(1+税率) 增值税税额=价税款总额-不含税价款

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额×制造费用分配率

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 - 期末在产品成本

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

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已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

本期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

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

发出存货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发出存货数量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 –本期发出存货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入库前结存成本+本次入库存货成本)/(本次入库前结存数量+本次入库存货数量)

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

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销售货物的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

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

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

应交营业税=转让收入×营业税率

利润:利润(或亏损)总额=英语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企业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项目

各期预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当前期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上期累计已交所得税

企业利润分配: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以前年度非分配利润+公积金转入数

本年末未分配利润=可供投资人分配的利润—优先股股利—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普通股股利

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成本=买价+采购费用

实地盘存制:期末存货结存数量 = 实地盘点数量

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实地盘存数×单价

存货结存数量=存货盘点数量+在途商品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

本期减少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银行存款清查: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

明细账余额计算: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明细帐(借余)-坏账准备+预收账款明细帐(借余)

预付账款=预付账款明细帐(借余)+应付账款明细帐(借余)

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明细帐(贷余)+预付账款明细帐(贷余)

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帐(贷余)+应收账款明细帐(贷余)

待摊费用=待摊费用明细帐(借余)+预提费用明细帐(借余)

预提费用=预提费用明细帐(贷余)+待摊费用明细帐(贷余)

(记忆口诀:两收合一收,借贷分开走;两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 )

“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利润分配”

账户余额

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利润虚增、资产偏高

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利润虚减、资产偏低

库存现金日记帐:日余额=上日余额+本日收入额—本日支出额

会计科目:

资产类: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长期股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

负债类: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收款、预提费用、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

所有者权益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成本类: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损益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财务会计报告:

根据总账余额直接填列: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应付账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

根据总账余额计算填列:货币资金、存货、未分配利润

根据总帐与明细账余额分析计算填列:长期借款、长期待摊费用

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资产负债表内容

表首: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

正表:报告式(上下结构)和账户式(左右结构)

在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

利润表内容

表首: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

正表:单步式和多步式

在我国,利润表一般采用多步式

 会计计算公式是会计业务中各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会计数学公式,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数学公式:计算利息

 (A)利率

 储蓄存款利率由国家统一规定,人民银行挂牌公告。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在一定日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一般分为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年利率以百分比表示,月利率以千分比表示,日利率以万分比表示。如年息九厘写为9%,即每百元存款定期一年利息9元,月息六厘写为6‰,即每千元存款一月利息6元,日息一厘五毫写为15,即每万元存款每日利息l元5角,目前我国储蓄存款用月利率挂牌。为了计息方便,三种利率之间可以换算,其换算公式为:

 年利率÷12=月利率月利率÷30=日利率

 年利率÷360=日利率

 (B)计息起点

 储蓄存款利息计算时,本金以“元”为起息点,元以下的角、分不计息,利息的金额算至分位,分位以下四舍五入。分段计息算至厘位,合计利息后分以下四舍五入。

 (C)存期计算规定

 ①算头不算尾,计算利息时,存款天数一律算头不算尾,即从存入日起算至取款前一天止;

 ②不论闰年、平年,不分月大、月小,全年按360天,每月均按30天计算;

 ③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各种定期存款的到期日均以对年、对月、对日为准。即自存入日至次年同月同日为一对年,存入日至下月同一日为对月;

 ④定期储蓄到期日,如遇例假不办公,可以提前一日支取,视同到期计算利息,手续同提前支取办理。

 (D)计算利息基本方法

 由于存款种类不同,具体计息方法也各有不同,但计息的基本公式不变,即利息是本金、存期、利率三要素的乘积,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如用日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日利率×存款天数

 如用月利率计算,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

 ①计算过期天数的方法

 过期天数=(支取年-到期年)×360+支取月、日数-到期月、日数

 ②计算利息的方法

 a百元基数计息法。适用于定期整存整取、活期存单式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b积数计息法。适用于零存整取储蓄利息的计算,也可用于计算活期存折的利息。

 c利余计息法。适用于活期存折储蓄利息的计算。

 (E)各储蓄种类的利息计算

 ①活期储蓄

 a活期储蓄存款在办理存取业务时,应逐笔在帐页上结出利息余额,俟储户清户时一次计付利息。

 b活期储蓄(存折)存款每年结息一次(每年六月三十日为结息日)结息时可把“元”以上利息并入本金,"元"以下角分部分转入下年利息余额内。

 c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全部支取活期储蓄存款,按清户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d活期储蓄的利息计算公式。

 活期储蓄的本金和存期经常变动,因而,活期储蓄利息的计算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一定方法,所有的计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会计数学公式:固定资产折旧

 企业一般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他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残值一般按固定资产的原值的5%预计,(也可根据实际使用年限预计残值)一般建筑类使用20年,设备类使用15年。

 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额除以12=月折旧额

会计数学公式:出口货物“免、抵、退”税计

 生产企业货物出口后,必须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查询到报关单出口信息后,方能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应根据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退税率计算。

 (1)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国内购进原材料是指开具进料加工免税证明业务所涉及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海关实征关税+海关实征消费税

 (2)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

 ①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②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为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 “期末留抵税额”。

 ③当期有应纳税额时,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3)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会计平衡公式:

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306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1
下一篇2023-06-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