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游记

乌镇游记,第1张

  [游记]乌镇游

  翻开《中国交通图》狠找了一阵乌镇,却没有找到,它不象周庄一样有个鲜艳的红点,来表示它是个旅游胜地。

  第一次知道乌镇,是看了一篇关于法国影星索菲玛索的报道,说她在出席上海国际**节,抽空去了一次乌镇,看着她在水乡间流露出的笑颜,却微微感到一种震撼——我要去乌镇。

  打定主意,是受了好朋友的怂恿,他去过,说很值得去。这是个没有什么热情和爱好而善良的人给我的建议,所以我觉得这的确可以接受。而机会又是那么的好,上海承办APEC会议,放假五天,随便抽出一天就能可以了。

  一天游玩下来,没想到便发起了高烧,也许是太兴奋的缘故,也许是留一天安静的时间让我能够重温上一天的快乐。

  很久没有早起的习惯了,也许是很久没有出门的关系吧,突然发觉久违了的朝阳喷薄而出,给天边染上了玫瑰色的光彩。

  到了指定的上车地点,很拥挤,现在会享受生活的人真多呀。一路行来,一路金黄,从来没有注意到,原来出游都是春天,一片的绿,一片的新。只有在四川的那段日子才见过这农家整片整片的灿烂。但不同的是,四川的田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象一块块稠缎,而江南的田地中镶嵌着一条玉带,那时沪杭高速公路。在路的两边,竟然看到了木芙蓉花,这是在四川才有的花呀,怎么竟然会出现在这江南的水乡呢?我真有一点疑惑了,不是这一马平川的地势,真的会让我认为这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呢!

  进入乌镇,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是择水而居的原故吧,只可惜没有看一下这桥上是否有对联,也许能从中得到此名的来源。不过,想来应该是这片水域繁衍了这里几世的人,水而源,所以称“逢源”吧,逢源也许有恰逢财源的意思吧。廊桥的出名是由一部美国大片“廊桥遗梦”而引发的,突然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古韵的、带屋顶的桥。曾经见过武夷山的廊桥,名曰“花嫁”,应该是女儿出嫁的必经之路吧。这做双桥,有着飞檐,却不知为何在桥的中间用木雕花窗隔成双桥,也许是现代交通“人行道”的古典版。

  双桥下是“财神湾”,几亩见方的地方,由于今年秋天雨水不旺,带着乌蓬的船儿吃水很浅,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两岸枕河人家,青瓦白墙,没有船在水面上的悠悠荡荡,更显出了宁静安详。

  过了双桥,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药铺。

  几包包好的中药挂在柜台上面,随着风而摇曳着,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是放中药的,回过身来,看到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药铺原有着一种药香,所以称之为“香山馆”很恰当,只是逗留一会,并没有嗅到,也许是时间的长久而湮灭了,看着周边簇新的家当,也许这以前根本就不是药铺,只是现代人用来招揽客人的噱头而已。到是那斑驳无色的白木招牌,却象是历经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静静地品着古镇久而弥笃的韵味。

  “香山馆”药铺旁是一家茶馆,在路途中,翻看了一本有关乌镇的介绍,说其中的薰豆茶很有特色,看看这家茶馆的水牌上有着这一色的茶,还有一种叫锅巴茶,想着等我回程的时候可以伴着夕阳,坐这里歇一下脚,喝着这里的茶,那时候一定特别惬意。

  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两排木门人家。小巷的石板路很平整,没有高一脚低一脚的担忧,但低头确看到了一种古铜钱型的排水孔,很有创意。这里的先祖们恐怕没有“士农工商”的失落感,而推崇着金钱的魅力。木门后的人家,拿来自家的茶叶蛋,玉米棒,臭豆腐叫买,所以一路走来,香味各异,只是急着看“百床馆”就没有时间饱一下口福了。

  “百床馆”徒有虚名,没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简单的“漂亮”来形容了。说简单,其实她们根本就不简单。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想毕主人在上面曾经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真是“以人为本”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还有一架是嵌骨的床,窗上的雕花自不必说,虽然已经脱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让游者啧啧的赞叹她们曾经的辉煌。在木质的床架上,嵌着骨质的图案,象是在演绎着一个故事。不只是什么骨,睡在上面阴森可怖,还能安然吗?

  “手工作坊”有着不一样的热闹,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上了岁数的阿婆在织布和纺纱,这些是在**电视上看熟了的东西,却从来没有碰过。仔细琢磨了阿婆的织布程序(现代人的通病,什么都讲究程序),也就是右脚,右手,穿梭,左脚,左手,穿梭,而已,就大着胆子甜着嗓音,请阿婆让我试一下。当地的民风真够淳朴的,一求就应,六个步骤,有关手脚的我还有模有样,而穿梭就惨了,一看就是赶鸭子上架招示,引地自己哈哈一笑,算是织了两根土布。一旁又看见一位阿婆在纺纱,左看右看没有找出程序,看来是属于KNOW-HOW一类的,阿婆也很和善的让我试一下,很得意的坐在纺车前,只是右手一摇纺车,左手的棉线就断了,折腾了几下还是左手一团棉,右有空握柄。看来没有一段时间的操练是不能听到着嗡嗡的响声的。走出作坊,阿婆们又是很麻利的在操作,一会又挤了个水泄不通。

  一路走来,人还未到,先闻到了一阵酒香,柜台和“香山馆”的一样,只是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一旁的几张八仙桌旁,都坐着喝酒的先生们,伙计的吆呵轻重缓急象是在唱水乡小调。一抬头看到了“公生糟坊”的门牌,看这里生意的红火象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一听有免费品尝的酒,就凑个热闹去后面酒坊里看看。一条回廊,廊前有着姑婆在卖“姑嫂饼”,吃惯了上海精致点心的人,是不太喜欢这种简单的食物的,但求一个新鲜,就买了几个尝尝,也算是为品酒垫个底。口味果然是属于地方风味的,也许就是面粉加芝麻粉混合而成的东西,不过也算尝过了。来到酒坊,看到两个巨大的酿酒槽,里面散发着醉人的味道,时间一长恐怕就要站不稳了。这里的人可真好,根本不吝啬酒,为远来的客人准备了一大缸酒,这个酒缸足可用来沐浴了,但不知白酒浴是否有美容养颜的效果。一个小杯三钱,一口酒一直爽辣到心口,连不喝酒的妈妈说好喝好喝,突然我发觉了我们家还有个酒仙。这种酒叫“三白酒”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

  从“公生糟坊”的后门,就看到了一片蓝印花布从五六丈高的竹竿上一泻而下、轻舞飞扬,女孩子很是留恋这里的花团锦簇,三五成群的在合影留念,男士们却在一旁驻足观望,不愿意上前去凑个热闹,也许是嫌弃这女孩家的花哨,不愿意沾染;也许是欣赏这美景盛收,不愿意入画。而我则呼的一身就窜了进去,拗了几个造型,留下几张倩影(还没有洗出来,不知道效果可好),突发奇想,撩起了两手边的花布,权当是舞台上的水袖,做一个“水中照影”只可惜少了一点婀娜。这里是晒布场,位于作坊的后院。往前走,绕过几个厅堂,来到了前面的展厅,这里成列的我并不陌生,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商店里出售的东西:蓝印花布服装、包、伞……目光一转,却看到了一柄用蓝印布做成的团扇。扇面上一个四五岁的幼童骑在一架自行车上,走上前一看,旁边有一提款曰“瞻瞻底车,自行车”。这个“底”字很奇怪,也许是通假字吧,或是吴哝软语的译音,这么看来这副画也许有点年头。再仔细看看原来当作自行车轱辘的却是两把大蒲扇,蒲扇上的折痕看上去确象自行车的钢丝,真是一种童趣。根据题字我揣测着这画也许是朱屺瞻的作品,由从画的简练古朴、清新幽默来看又觉得有点象是丰子恺的画风。反正很喜欢就买了一把,拿在手中轻轻一摇,脸颊旁顿生清风,这扇儿摇走了秋日正午的艳阳。

  出了“蓝印花布作坊”继续往西行,已经是中午十分,小巷旁的人家都打开了门儿,招揽着游客尝一下她家的水乡菜肴,走进一家,向里看去,在临近水旁的窗前,摆下了三四桌,每桌两三个客,虽显拥挤,却很悠闲,没有了再容纳我们一行的地方,而我们也不愿意在这里白白浪费了时间,信步出得门来,却看见一奇怪的风俗,家家门前挂了一个装白色肉皮的袋子,真是古怪的很。

  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韵味所在吧。继续往前走了一段,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两个门一进一出,进口处悬挂着“茅盾故居”,在这小镇出此大家,真是意外,但听得知事的老人说这块地方出过一个太子读书处(明,昭和太子,想寻访一下,却已经没有了踪迹)两个翰林,十几个进士,几百个举子,在史册上有名有姓的也有几十位呢!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呀,终于领悟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并不以推崇“商”而汗颜,原来这里掘一块就是汉土,掬一捧就是明水,整个的镇子被千年的文化所承载,虽不比苏杭的磅礴,而江南的文明却缺不得这一角呀。如此出类拔粹的小镇呀,因她的悠远古朴而滋润了一代代文化大家,而一代代文化大家又为小镇添上了一道道的辉煌。

  “茅盾故居”的碑比其间的房屋更让人眼睛一亮,毕竟“茅盾”两字远比一座早年的局所更有内涵,更能让人思想联翩。一路从介绍茅盾生平的厅堂转到了他的书房、灶间、饭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猜测着当这位大文豪对着这些留下他儿时点滴的地方,想的应该是什么呢?

  从“茅盾故居”的出口出来,终于透了一口气,这位大家的故邸竟然让我矜持地不能呼吸了。应该是被一位文人的曾经,一位文人的灵魂而震慑!……这边的恍惚还没有终结,那边却又引起了我的好奇。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台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过了我的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来支撑起这里的头面的。只是现在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物,人亦非了,这里没有为从上海逃难人准备的“一元货”了,有的是为从上海旅游的人准备的工艺纪念品;没有了林老板的盘算,有的是林老板从来没有的富足。

  出了“林家铺子,往西走出十来步,眼前豁然开朗。被江南小镇的拘谨和局促所压抑的心情一下豁达起来。前方一块空的场地,象是当地人用来集会用的。场地右边是”修真观“,应该是这里最有气派的建筑了,观门是十六开雕花木门,门前树着五六丈高的旗杆,观门左右手有着数十米的红木游廊,廊下和旗杆下挂这一溜红灯笼,为这素色的水乡平添了点姿色。”修真观“是江南三座名观之一,和苏州的玄妙观齐名。但这个观前却很古怪的没有悬挂匾额,却挂了一个大算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是警示人们为人不可太斤斤计算呢,还是提醒人们为自己多打算打算呢?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到里面发现了更加荒唐的事情,“观”应该宣言道家,但里面却供奉着菩萨。想必这里是一块祥和的地方,既然宗教所宣扬都是行善,就将其合二为一了吧。观中没有香火,也没有什么出家人,但仍然不缺善男信女在佛像前顶礼膜拜。几尊簇新的彩粉菩萨,没有金身菩萨那么的威严,到是和墙壁上水粉的《王母出游图》相应成趣。

  从“修真观”的后门一拐,就进到了“夏同善翰林第”,江南的宅地不同北方的四合院四四方方,这里前一个厅堂,后一个回廊,左一棵桂树,右一株芭蕉,尽显着江南园林的景致和典雅。正厅成列着一套红木家具,暗褐色散发着悠远的灵光,随着别人的声音,抬头向上看去,从匾额的两边的墙里各伸出一个木阶,上面放着两个红漆木盒,上面两个金字“诰命”,屋主一定是曾经享受过皇家的恩崇,只是这敢恩带德的供奉方式有点奇怪。夏同善是个清朝的官,从介绍中知道了他曾经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为“杨(乃武)白(小白菜)案”上奏朝廷,使得杨白冤案得以昭雪。

  “夏同善翰林第”的正门隐在了修真观回廊的后面,所以出来后又来到了修真观的外场,只是这会儿人多了起来,从修真观对面的戏台上传来了丝竹之音。一群当地的农家阿婆围在台前,津津有味地倾听着这桐乡花鼓戏。我也上去凑个热闹,但什么也没有听懂,而这戏台却值得品位。戏台底高两米,中间一扇乌门,应该是登台的地方,看戏不能太靠前,站在六尺开外的算是第一排,前面的空地衔接两边的街道,所以并不因为有了戏台就阻挡了来往客人的通途。戏台上三面有雕花木窗相围,隐隐在窗后是司琴的位子。台上的唱者应该是50开外的老者,浓妆艳抹的油彩没有办法掩盖眼角的鱼尾,而演的却是个生角,有生角这应该是一出才子佳人的戏吧,只是左右张望才在幕帘后面绰约出一个“阿婆佳人”。镇老矣,戏亦老矣,没有年轻人的追捧,就只能剩下老人们农闲时的自娱自乐了。再向戏台的屋顶望去,两个飞檐巧角,型如秋雁南飞;屋檐的上面却塑着插着背靠旗的武生,好象一出“三英战吕布”的好戏由台上打到了天上。这边丝竹未定,那边却响起了开戏锣鼓,又是什么地方在演戏呢?

  我寻声向西,锣鼓是从一间房中传出,里面黑乎乎的,挤进里面仔细瞧,原来是在背光的地方正上演着“皮影戏”,这可是第一次看皮影戏。一道白布挂在前面,左右两棵树,算是布景,一会一阵锣鼓响,主角出场了,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什么魔王的,早就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就免去了对白的麻烦,而老的小的也只是看个热闹罢了。一会儿孙悟空和魔王都变换了身型,一个是仙鹤,一个是条蛇,又是一阵的猛打,终于孙悟空胜利了(料想中的结果),此时仙鹤悠闲的在树旁梳理着羽毛,姿态轻盈,很传神。戏的时间很短,也就五分钟吧,却让我领略了一番别样风情。

  近来身体一直不太好,没想到到这里走走的感觉是那么的奇妙,想必是在大城市住久了的缘故,用老话说离地气太远了,如今踏在这块土地上,也算是一种情结的解脱吧。

  乌镇的风情看了七八九了,但还没有吃午饭呢。根据旅游小册子的介绍,乌镇的传统美时还真不少呢。找了个饭庄看来不错,上楼,此时已过了用餐的时候,只几桌上堆着残羹冷炙,而吃饱喝足的人好象并没有尽兴,还在聚在一起山聊海聊的。我们选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点起菜来。红烧羊肉、三珍酱鸡、荷叶粉蒸肉当然是要来的,问起店家怎么卖时,店家说你们两人可以来半斤羊肉,半只鸡,一个荷叶包,再来一个时兴素菜,开洋野开花,再来一个汤。我点了个昂刺鱼豆腐汤,但18块一大碗嫌太多了,正嘟囔着就听到店家说那么来10块钱吧。真够周到的。菜的味道的确不错,特别是羊肉和汤,10块钱的汤并没有比18块钱少多少,吃了一碗饭还想来一碗,店家一边忙着收拢隔壁的桌子,一边朝旁边一弩嘴说,吃多少自己去盛吧。瞧,这里的民风够淳朴的吧。

  民以食为天,只要口中有东西可嚼,就觉得天下为我至尊了。此时也已走到了镇的西头,过了一座“应家桥”,桥头一处“访卢阁”。“访卢阁”是个茶铺,比起“财神湾”的茶铺可要大多了。里面已做满了喝午茶的客人了,眼见门口一桌两位**,相对而坐,瞧装扮应该也是游客。一个人面前放着透明玻璃茶盅,一白一绿两杯茶,相当好看。绿的茶中有豆,应该是薰豆茶,但白色的象酒酿,怎么也猜不出是什么。问了这里的茶博士,她一边指挂在门口的白色肉皮一边告诉我这就是锅巴茶。我这是才看清这“肉皮”原来是挂在门口的锅巴呀。一回头看两个**已经离去,不知道是中午吃得太饱还是这茶吃不惯,两杯一白一绿的茶只浅浅地动了一点。

  往前走了一段,几家店铺显示出一派浓浓的商业气氛,一路逛来,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装裱店……不经意的一抬头,看到一个斗大的“当”字嵌在一面墙上,应该是到了当铺了。信步走向前,双手举过头顶,刚刚能碰到“当”字的底边,不禁感叹好大的气派呀。从当铺的狮头钉门走进庭院,来到了这家名曰“汇源典当”的当铺,一排两米高的柜台威严而立,想象着在鼻子上架着眼镜的老先生那张不苟言笑的脸,更是阴森可怖。柜台的高度和柜台上木制的栏杆,是为了防止旧时当当的人抢钱所做的防范措施。如今,我也可以进到内堂,看一看这森严的店铺里面是什么?从边门绕进里面,见每隔三尺的柜台前就有一个窗是收货和给钱的处所,一群孩子们,占据着这些地方,用手在桌子上拍地咚咚作响,有些还嫌不够威严,索性用脚配合着手踩出一串串声响。如今的人们也只有从一些老戏里才看得到当铺当时的情景,但它毕竟是过去财富的象征,所以引得这些不懂事的小孩来模仿店里收受典当人财物的状况。此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分成四行,一、三行挂着汉字;二、四行挂着数字,看旁边的介绍说这是“朝牌”,是当铺用来计算当票过期日子的东西,只是这里计算日期是用的中国的百家姓的排列方式,也许作为习字的基础教材,“赵、钱、孙、李”是必修课,就象我们口中的“A、B、C、D”一样。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河水流走了,我一天的游览也将结束了,一路沿河的南岸向回走,南岸没有北岸的喧哗,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上面的回廊,不少的游人坐在廊下,看着水儿悠悠或歇口气儿,或想着心事。在那一边有十几个老人,坐在午后的暖阳中,系数着他们旧时的故事。真羡慕他们的悠然,想着等我老了也找个这样的地方,和着我的朋友们,讲述着这里和那里的故事,你愿意一起来吗?

  后记:

  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写完了《乌镇游记》,毕竟这次的出游是快乐的,所以留下来的也是快乐。

  但在游程中有点遗憾:没有向文中一开始想象中那样,在夕阳下喝茶;在蓝印花布作坊拍的照片也暴光了,还有一些地方如:余榴梁钱币馆、江南木雕成列馆的印象不深了,所以没有留下什么笔墨;没有从水路上更进一步亲近这水乡古镇。这里是需要慢慢来体味的,就象看到四幅一组的水粉画,题为“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和心情一定也是不一样的。一点遗憾能让我更多的发挥想象去想我没有亲历的东西,也不是很好吗!

根据史书记载,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自幼十分聪颖好学,三岁之时就开始读《孝经》、《论语》,五岁之时就读遍了四书五经,且能背诵。此外,梁昭明太子不仅聪慧、酷爱读书,而且,记忆力远超常人。并且,一目数行,出口成章。

话说,在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萧统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萧统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至今。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博学多识的君王不在少数,不管是舞文弄墨,还是笔走龙蛇,均是潇洒,但却很少有像梁昭明太子这样的人。

所以,萧统就像是在浮生乱世中诞生的一朵白莲花一样,虽盛开在富贵奢靡之中,但却没有一丝烟火气息,他只是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中,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此外,萧统还潜心著书,他写的《文选》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可见,萧统的出现给当时已乌烟瘴气的南朝梁带来了一丝清风。

然而,萧统与他的父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他没有父亲那样驰骋沙场的戎马经历,更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人。因为,他喜欢文史丝竹,贵而不娇,多愁善感,所以,面静内明。自古,文人多跟风流有关,但这个太子却是洁身自好,不近女色。

不仅如此,萧统还是一个大大的孝子。根据史书记载,萧统是一个非常恋家的人。在母亲病重的时候,梁昭明太子不眠不休的日夜陪伴。在母亲去世之后,他悲痛欲绝,绝食几日。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太子,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

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大,萧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他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沉沦,一发不可收拾。

他曾在寿安殿给人讲解《孝经》,不管是他的胆识还是见识,都让当时的众人为之折服。此外,萧统有时还会请来高僧一起研讨佛法,对佛学也颇有见地。其实,在那个崇尚奢靡的社会当中,萧统是当时少有的不受世俗的影响,且追求节俭,极为朴素的人。

可以说,一心在文学园地中辛勤耕耘的他,就像是一朵在乱世中浮浮沉沉的白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萧统的东宫中,有书籍三万卷,这里才子云集,文学之风非常兴盛,更是晋朝至宋朝时期都没有出现过的。

此外,萧统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大,著述《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著述《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集《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编著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并且,作为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是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中“三十二分则”的编录者。

这么一个诗情画意的太子,自然也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闻,萧统为了完成他的文学创作,不惜以太子的身份,一个人来到江南,寻找自己的创作灵感,追寻文学的真谛。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孩,两个人饮茶作诗,在云雾袅袅的山间茶园中,二个人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自此,萧统再也不是一个人寄情于山水之间,而是在其身边始终都有一个叫惠娘的女子相伴左右。而且,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才子佳人的萧统,没有一点想要回去的打算。但是,他的文集已经完成,他不得不回去了。然而,萧统心里非常清楚,回去之后自己所要面临的肯定又是那些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

但是,他做为太子,这是他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责任。于是,两个人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舍,最后,含泪告别。只是这一别,不知何时再有相逢的日子。

后来,无心政治的萧统因为蜡鹅厌祷,和他的父亲产生了嫌隙。

此时的皇帝年岁已高,看到太子竟然轻信巫术,不禁心生反感,因此,开始打压太子。虽然,他无心政治,但他毕竟是南朝梁的太子,继承皇位是他的使命。

之后,萧统将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归咎于读书太多,一把火将自己十四万卷藏书全烧了个干净。可见,萧统这样的行为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破坏。他曾经一手缔造了一个繁荣的文化时代,但他也亲手毁了这一切,这给后来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后来,萧统在和妹妹游船的过程中,不小心落水且伤到了自己的大腿。不久,他英年早逝,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公元555年,在西魏的扶植下,萧统的儿子萧詧建立了西梁政权,追尊其为昭明皇帝,庙号为高宗。

虽然,萧统生命短暂,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身居东宫期间,萧统曾广泛招聚文学之士,将先秦至南梁七八百年间、130多位著名作家的佳作汇集成书,被后世称为《昭明文选》。全书共分为38类、752篇,将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中的精品悉数编入其中,这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

  http://tiebabaiducom/fkz=388842762其中还有等

  桃源镇,又称桃花源,位于苏州吴江西南部地区,是江苏省最南端嵌入浙江北部形似等腰三角形的地带,南面与浙江桐乡市乌镇隔河相望,东面则与浙江嘉兴市秀州区毗邻,西面则与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接壤,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历史上曾是2省(江苏、浙江)3府(苏州、湖州、嘉兴)4县(吴江、震泽、乌程、由拳)错壤之地。全镇周边界线总长565公里,其中与浙江的交界线达32公里,镇域总面积9061平方公里。

  桃源镇历史悠久。据境内广福村无字圩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有吴越征战时留下的“吴王离宫”、“集贤馆”、“战船港”等遗址。西汉初,与司马相如、枚乘齐名的严忌,死后葬于现铜罗东的枫潭之中,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没于水,崇祯四年(1631年)重筑,故铜罗又称“严墓”。此外,桃源镇内还有元末明初沈万三老家沈庄村及沈庄漾、陶墩、天亮浜等相关的很多故事。

  元末兵部侍郎戴敬本曾弃职隐居于此,并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名联,桃源也因此而得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桃源。“地接湖滨游笠泽,境疑世外隐桃源。”“问讯进渔家,欲访桃源扶杖过;津梁邻古寺,闲来竹里听钟声。”桃源方言温婉柔和,通用吴地官话。

  世外桃源,桃花源景色秀美,才子佳人出桃源。也有自古“桃源出美女”一说,自古苏州出美女,苏州佳丽数桃源,古代桃源美女有:谢秋水,宋阿紫,沙九畹,白牡丹等等, 乾隆《四库存全书》载:“前宫、后宫、西宫在吴江县桃源沈张湖(即今桃源沈庄漾)之西,皆吴王夫差离宫也,今村名犹存,沿其旧”。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吴江县续志》有“十五都去县治西南一百一十里,雷村、歜村、竹里、章奥、西宫、算墟;十六都去县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新陈、集贤、前宫、后宫”的确切记载,这里所说前宫、后宫、西宫的建造地点,在今桃源镇后村和西亭一带。

  桃源之地,春秋时为吴越争战接壤之地,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国平定楚国江南地区,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领26县(其中包括吴县、乌程县、由奉县)。二十六年,秦灭6国,分全国为36郡,会稽郡不变,桃源之地属之。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置县。

  《吴江县志》吴江之地古属吴,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称嘉兴)。自此至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江之地南属嘉兴,北隶吴县”。照此说法,桃源列入“南属嘉兴”(由拳县)范围。清乾隆十二年(1742年)《吴江县志》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震泽县志》等志书就吴江置县时的记载:“梁开平三年,吴越王钱缪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吴越备史》,按《嘉兴府志》亦载此事,而又云分嘉兴之北境与焉。潘柽章《松陵献集》云,严墓旧属秀州,则严墓以南地当即嘉兴北境分入吴江者也,今与秀水县接界”。这一说法与新编《吴江县志》“南属嘉兴”的记述基本相符,这是桃源之地的“严墓及其以南之地”自秦至唐初属嘉兴(由拳县)的记载。但还有平望以西、以南之地(包括桃源之地)在吴江置县前归属乌程县的说法: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卢熊的《苏州府志》称:“平望驿在县南四十五里、唐属吴兴郡。开元(713—741年)末始隶苏州吴县,西至浔溪(即南浔)五十余里,与乌程分界”。按《吴兴统记》:“开元二十八年苏州耆老百姓耻州境深远,请于刺史吴从众,割太湖洞庭之三乡与吴兴换焉”。又云“官河从平望驿北矣,县界南二里二百五十步,南至嘉兴县界长二十六里,淤淀岁久,转运俱难。元和五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敕厘开,又拔入苏州”。清乾隆时《吴江县志》、《震泽县志》也有如此记载:“自秦至唐初、松陵地属吴县,平望地属乌程,开元末吴乃割太湖洞庭三乡易乌程之平望,而平望亦属吴。”从上述志书记载分析,平望驿以西、以南地,在划归吴县前,属乌程县,其中,平望官河以西至浔溪五十余里在开元末(740年)始隶苏州吴县;平望驿站以南地则在湖州刺史范传正疏通运河后(810年)拔入苏州。其它志书,包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震泽镇志》以及《归安县志· 地域》。在确定平望驿以西、以南地“自秦至唐初属乌程”的同时,在清·同治《湖州府志》的记载中:“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东迁县的东境至平望官河(即今江南老运河),北境则有东西两洞庭山并获塘直北诸溇港,南境直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含山,西境在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东迁重新并入乌程”。根据东迁县境的“东境直至平望官河,南境直至乌镇”的记载,桃源之地包括在内,这是桃源自秦至唐初属乌程的记载,在开元末,平望易地后,桃源归属吴县。据《乌镇志》载,“始皇帝统一中国,废分封,建郡县,镇属会稽郡,裂车溪(今乌镇市河)之间,西属乌程,东属由拳,乌青始析”。“明宣德五年,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乌镇仍属乌程县隶湖州府,至清不变”。“民国19年(1930年),县以下设区,青镇属桐乡县青炉区,乌镇属吴兴县第四区”,直到“1950年5月,乌青两镇始合并,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专区”。这些记述,一方面说明设在车溪两岸的乌、青两镇自秦到新中国成立2170多年间始终两县分治。二是乌、青二镇是以自然界限——河流(车溪)为界线来划分。

  同样以河流为界,桃源与原属由拳县的青镇接界及与原属乌程县的乌镇接界,这二部分土地中间也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就是紫荇塘,紫荇塘的南端接通现乌镇的市河---车溪。“严墓以南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以严墓市河为界,西通大德塘,东接三官荡、严墓塘一线以南的地区,它最为明显的界限是:东边以烂溪塘为界,与浙江交界(即与过去属于由拳县的青镇和秀水县接界),它的西面以紫荇塘为界,这块区域加上严墓市河北面的过去称为严墓镇北街的镇区,即为过去由拳县属地。

  再从其它一些地方去考证: 1、地处桃源镇西北方向的陶墩村假字圩,有1条从光船湾到夏沙斗、南北长约400米的分省墐,墐东为江苏地界,墐西为浙江省湖州市(即过去乌程县)地界,形成了二省同治一圩及脚踏二省的景观;2、同样地处镇西的梵香村,在拑字圩上有一个叫张孟斗的小村庄,现居住着5户浙江籍农户和8户江苏籍农户,且不同省籍的农户交错相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长期以来接受两省分治;3、梵香村的北扇圩与浙江省农村也仅一兜相隔,兜口土地接壤;4、地处镇西南的广福村北旷圩,与浙江湖州市的三民乡兴隆村同治一圩;5、原青云镇漾西村(现梵香村)还有8户农户,在1958年5月14日划入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6、横泾港以南乌镇正是过去东迁县境“南直至乌镇”的属地。桃源过去与乌程县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宋《吴地后集》载,“后梁开平三年,吴江建县,辖五乡”,桃源属澄源乡辖。“宋置七乡,景德三年,有四乡”,桃源仍属澄源乡辖。直至明弘治元年(1488年),吴江全县分6乡,桃源领五都(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和十七都,其中包括附近的浙江部分地区和南麻部分地区)。(现在吴江境内有七都和八都)。清雍正四年(1726年)吴江分县,桃源属震泽县辖。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桃源属震泽县严墓镇辖。民国元年(1912年),吴江、震泽二县合并,下设市乡,桃源属严墓市辖。民国18年(1929年)调整区划,县以下设区,桃源属严墓区辖。直至解放后的1957年10月全县撤区并乡,桃源之地划分为桃源、青云、铜罗3个乡,后又撤乡建镇,至今又合并成桃源镇。

  素以“服装酿酒苗木名镇”著称的吴江市桃源镇,位于江苏省南大门,江、浙、沪二省一市交汇的金三角腹地,镇南和镇西分别紧连历史文化名镇乌镇和南浔镇,桃源镇域面积906平方公里,镇域内公路四通八达,镇北与318国道和沪苏浙高速公路相接,镇南与320国道和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及沪杭高速公路相连,镇东与苏嘉高速公路贯通,从镇区到苏州、杭州、上海均在一个多小时,交通便捷,人脉畅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几年来,三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桃源镇已成为苏杭天堂走廊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桃源镇历史文化悠久,钟灵敏秀,人杰地灵,有“自古才子佳人出桃源”的美誉。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于境内广福村。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曾在境内仙南、西亭一带大兴土木建造行宫、开掘隐藏战船的港湾72条;东汉时期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的杰出辞赋家忌早已蜚声华夏文坛;元朝兵部侍郎戴敬本曾弃职隐居于此,留下了”问津桃花何处去,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名聊,桃源镇也因此而命名。桃源镇内还有元末明初沈万三老家沈庄村及沈庄漾。

  改革开放以来,桃源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工业经济已形成了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容器包装、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服装和纺织是桃源的支柱产业,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全镇拥有1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酿酒是桃源古老的传统产业,全镇拥有颇具规模的酒厂近40家,年产黄酒10万余吨,占全国黄酒总销售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黄酒第二大集中生产基地。苗木生产是桃源特色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的凸现,目前全镇种植面积3万余亩,种植品种100余种,连绵成片的苗木培育基地在华东平原堪称绝无仅有,形成了江南水乡巨大而独特的天然“氧吧”,成为装点大都市的绿色源泉。桃源镇特色产业的逐步做强,带动了工业群体迅猛崛起,电子、电缆、皮件、箱包、机械、化工、仿古工艺等生产行业优势明显,产品畅销国内,远销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地区,身手客户欢迎。全镇拥有注册6亿元,总资产达100多亿元的“东方国际集团”,年生产能力达12000吨的中国最大的缝纫纱线生产基地“春宇纺织”,年生产22万吨实用酒精,生产规模全国排名第二的“恒祥酒精”等大中型企业。

  “地接湖滨游笠泽,境疑世外隐桃源”。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桃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投资环境赢得了海内外创业者的青睐,诚信好客的桃源人一贯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的宗旨,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考察合作,投资兴业,携手共创灿烂的锦绣前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1416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