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几级教授级别高

温州大学几级教授级别高,第1张

二级教授。

根据温州大学官方资料,温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1、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2、学校位于山水秀丽、经济繁荣的浙江省温州市。主校区坐落于温州高教园区,南眺罗山秀峰,北蕴三垟美景,书香墨韵与青山灵秀相得益彰,是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绝佳胜地。

3、学校总占地面积2285亩,现有校舍面积996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86万册。

4、学校下设16个学院,并举办2个独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970人,教职工2280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7人、副教授377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185人,省、市新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人。

5、学校现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有48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专业, 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确立为“国家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有机化学与皮革化工为省重中之重学科,设有有机化学、材料学、文艺学、民俗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根据《中国大学评价》2007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我校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进入全国大学100强,社会科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学100强。

6、学校设有65个科研机构,28个实验室(中心)。建有1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行业技术研究中心。近三年来,获得包括863、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13项,SCI收录论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前100名。十五以来,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科研突出服务地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

7、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原则,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教师教育主辅修制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18%。

8、学校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是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对外交流领域十分广阔。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

9、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优良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遵循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努力建设地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成为温州及周边地区高层人才集聚培养中心、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社区终身学习基地。

2009年1月,温州大学党委批准成立中共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总支委员会,任命胡记芳同志为总支委员会委员、书记,任命郑亦庄同志为总支委员会委员、副书记(党政领导交叉任职)。

2009年1月,温州大学党委任命郑亦庄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吴桂初、施晓秋、励龙昌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9年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韦文生副教授的论文《纳米硅/晶体硅反向二级管的传导行为》获温州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9年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吴桂初教授主持的项目《低压塑壳断路器保护特性在线智能校验系统研究与实现》获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9年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王峰老师获浙江省第五批“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2009年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杨光参教授的《界面对光剥离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09年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5号楼A座201教室召开新学院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教工大会。 2009年3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新火”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年志愿者在鹿城区清明桥社区开展了保护温瑞塘河的宣传倡议活动。

2009年3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杨旭正《基于单片机的电阻电感电容在线测量仪的试制作》等3个项目获得2008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 2009年4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工会组织学院教职工参加“让生命之花绽放”系列活动,为身患重病的吴素美同学爱心捐款。

2009年4月,在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2009年‘天煌杯’全省高校学生电子制作职业技能大赛”中,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许海波、严俊、方杰同学荣获二等奖,邓会亨、黄林、何伟庆同学荣获三等奖。

2009年4月,由温州大学举办,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2009温州电器行业高端论坛暨温州大学电气类新专业战略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开幕。 2009年7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重点学科进行专题研讨确定发展战略。

2009年7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在南校区雁山厅隆重举行。 2009年8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系(部)主任专题研究讨论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2009年8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在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佳绩,共获得本科报告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鼓励奖1项,本科综合类三等奖1项。 2009年9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施晓秋教授负责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获2009年度浙江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2009年9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决定设立物理学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部。

2009年9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共获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合作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9年学院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在研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 2009年10月,郑继伟副省长在陈作荣副市长、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等的陪同下莅临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视察了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郑继伟对研究中心“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研究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作出了高度评价。

2009年10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南校区西操场隆重举行了学院第八届运动会暨学院第十八届物华文化节开幕式。

2009年10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召开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要点专题研讨会。

2009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教高科(2009)165号]公布,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学科被列入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A类。

2009年10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2009年“NEC电子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喜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浙江省二等奖2项,浙江省三等奖1项。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学校“十二五”发展前期重点建设项目论证。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张纯容副教授主持的项目《问题与案例驱动的课内实践教学分级模式》获2009年温州大学校级专题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被评为温州大学2009年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2009年11月,在全国高校首届“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吕建浪等创作的作品“阮怡游泳网”荣获全国二等奖,指导教师为张长胜和王咏。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1B-402召开学院研究生工作会议。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决定下设物理学系党支部、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党支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党支部和行政党支部4个教工支部。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会展中心雁山厅召开2009年科研工作大会。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喜获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省一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

2009年11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孙健同学创作的项目作为浙江赛区唯一一个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学院还有三位同学在复赛中获全国三等奖。 2009年1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经学校批准设立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2009年12月,浙江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由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吴桂初教授负责的“浙江省温州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浙江省低压电器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9年1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施晓秋教授主编的《网络工程实践教程》和林川老师主编的《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教材入选2009年度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2009年1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正保教育杯”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夺得大赛C语言程序设计组一等奖,指导师虞铭财老师获得最佳指导师奖。

2009年1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确定为2009年省本科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2009年1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召开党总支“公推直选”党员大会,大会选举胡记芳为学院党总支书记,郑亦庄为党总支副书记(交叉任职),陈宏毅为党总支副书记,吴桂初、杨光参、金清理、周艳为党总支委员。

2009年1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召开物华教学基金会理事会2009年年会。

2009年12月,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在2009年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得省二等奖4项,省三等奖5项。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和温州大学本部是不一样的。

温州大学(Wenzhou University),简称“温大”,位于浙江温州。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温州大学是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浙江省省级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发起成员,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温州大学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2006年,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温州大学。

温州商学院(Wenzhou Business College)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是浙南地区唯一一所商科类本科院校。由原温州大学经济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原名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义燧教授为商学院名誉理事长,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商务部政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洛林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现任校长为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第三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经济蓝皮书主编李扬。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300余人。

学校位于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设9个学院、23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2012年1月学校被新增为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试点单位,成为全国首所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试点的独立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教职工55人,专任教师3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博士15人。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占697%,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697%。“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学科带头人(151人才工程)1人,温州市拨尖人才1人,温州市跨世纪学术和学科带头人(5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5人,5人入选温州大学“高级人才工程”,多人被列为校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重点科研人才,6人获校级“教坛名师奖”。

温州大学挺好的。

学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浙江省教育厅和温州市共建的浙江省重点高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师资队伍:

学校有教职工2135人专任教师1353人博士880人,占6504%,高级职称744人,占5499%,建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拥有全职院士,双聘院士,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优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2人其中全职25人,现有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入选人才159人269人次。

--温州大学

安徽郎溪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毕

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在岗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独立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研究项目,第三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第四十五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课题。此前已完成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

已出版专著2本:《〈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理学在浙江的传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版。独立编著1本:《近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版。并参与编写中文系本科生教材《古典文献学》,黄山书社出版2006年1版。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如《江永〈近思录集注〉版本源流考》,《文献》2007年第1期。《明代中后期〈分类经进近思录集解〉考述》,《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4期。《宋叶采〈近思录集解〉版本源流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徽州汪佑〈五子近思录〉源流考》,《安徽史学》2010年第3期。《〈战国策〉的语言艺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第76期。《清末〈近思录〉官书局刻本比较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7期。《浦东图书馆专题文献建设探研》,《图书馆建设》2010年第3期,等。

曾于2006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三等奖。2010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三等奖。 男,1960年生,江苏淮安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湖南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颜翔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江海学刊》、《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江汉论坛》、《社会科学辑刊》、《人文杂志》、《福建论坛》、《社会科学》(上海)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40篇以上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汇报》等报刊全文转载或摘录。

颜翔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8部,独立撰写《当代美学教程》教材1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怀疑论美学》、《死亡美学》、《后形而上学美学》等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分别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颜翔林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颜翔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原理、文艺理论、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等方面。美学原理研究独树一帜,受到美学界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 男,1968年4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吴俊教授,2005年6月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陈思和教授,2008年6月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

[编辑本段]简介 学校名称:温州大学 英文名:Wenzhou University (WZU) 学校网址: ://wzuedu/ [编辑本段]学校概况 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和50年的本科教育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南校区东大门 教学传统:“厚培德本、深濬智源” 校训精神:“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970人,教职工2280人,其中专任教师1422人。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7人、副教授377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185人,省、市新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人。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陈福生,校长蔡袁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温州大学历史沿革图示现在的温州大学由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合并组成,2004年5月-2006年2月为筹建阶段,2006年2月正式更名为温州大学。

1933年, 中央颁布《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要求各省划定师范区,每区设置师范学校一所。

浙江省教育厅当局“感浙南师资缺乏,教育落后,拟在浙南创办独立学校,已在计划中,因省库支绌,一时未能实现”。

是时,溯初先生在上海经商,闻讯后即将私立郑楼小学校舍(估价约三万一千九百银元)捐归省有,以创办温州师范学校。

1942年瑞安师范学校创建。

1943年平阳师范学校创建。

1956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58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

1958年温州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1964年温州师范学院改建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

1971年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改建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

1971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4年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建温州地区师范学校。

1978年温州地区师范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4年温州大学(专科)创建。

1984年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创建。

1987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

1992年温州教育学院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2001年温州幼儿师范学校、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

2006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专科)合并组建温州大学。

补充: 学校设施 北校区游泳馆 学校位于山水秀丽、经济繁荣的浙江省温州市。

主校区坐落于温州高教园区,南眺罗山秀峰,北蕴三垟美景,书香墨韵与青山灵秀相得益彰,是莘莘学子修身治学的绝佳胜地。

学校总占地面积2478亩,现有校舍面积10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86万册。

学院路校区图书馆 学校设有65个科研机构,28个实验室(中心)。

建有1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行业技术研究中心。

近三年来,获得包括"863"、"973"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13项,SCI收录论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高校前100名。

"十五"以来,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

科研突出服务地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

[编辑本段]学校组成 学校现有独立分院:城市学院,瓯江学院体育学院 学校另有基本分院:商学院、法政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音乐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服装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国际合作学院等18个学院。

学校附属机构:有机与药物化学研究所、中日文化交流中心、皮革研究中心、韩国学研究中心、发绣研究所、纳米实验室 中国鞋都信息中心、非线性分析研究所。

[编辑本段]学校现状 学校现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有48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专业, 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

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南校区等八大学科门类。

设有有机化学、材料学、文艺学、民俗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

根据《中国大学评价》2007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该校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进入全国大学100强,社会科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学100强。

补充: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原则,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教师教育"主辅修制"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18%。

学校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是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对外交流领域十分广阔。

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互派学者和留学生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

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优良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遵循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努力建设地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成为温州及周边地区高层人才集聚培养中心、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社区终身学习基地。

[编辑本段]温大校歌 温州大学校歌 词: 王季思 曲: 刘质平 大哉师道天下尊,承往哲兮启后人 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学成致用教化谆 光大国族兮,造福人群 东海水,雁荡山,我温大精神,浩浩宕宕 歌词作者为我国著名的词曲学家与古典文学专家王季思教授(1906—1996),曲作者为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质平教授(1894—1978)。

抗战期间,两位教授曾担任温州师范学校教师。

补充: 图为温州大学行政楼

采纳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07840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